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浙大創業升級至4.0

浙大創業升級至4.0

時間:2024-11-05 01:40:25

“下出租車的時候,司機師傅加了我的微信,問能否發商業計劃書給他,他想投資。”沈佳麗笑着說。

她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新聞學大三學生,

正在創業,公司主營業務是機器人教育。

久聞浙大是創業熱土,一周的采訪中,這樣的故事聽了很多,時時感覺身處創業的潮水中。

同時,我們不禁想知道,

多年走在創業前列的浙大,如今的深流正奔向何方?

浙大創新創業學院常務副院長邬小撐的一席話給了我們啟示,

他說:“浙大的創新創業教育正在從3.0向4.0的方向邁進。

1.0是同學個體自由生長,自己探索;

2.0是有組織的創業教育,多種活動、多門課程和多處孵化空間等;

3.0是專業和創業的結合;

4.0就是促進多學科交叉與創業的結合。”

雖然說的是創業教育,創業實踐應亦同理如是,這在聆聽了諸多浙大創業團隊講述的故事中得到了印證。

1.0看起來是遙遠的過去,如今浙大的創業項目多是在學校的環境中孵化的。

從沈佳麗和合夥人的創業,我們能看到創業2.0、3.0和4.0的更疊,

從學校的孵化到與專業的結合,以及跨學科的交叉越來越成為趨勢。

90後陳文慧畢業後創辦躍動客體育,用“體育+互聯網”的創新模式,在線下為青少年提供體育培訓項目,在線上為家長提供孩子健康運動成長相關的内容知識,目前為浙江省最好的體育培訓機構之一專業創,交叉創

沈佳麗的創業項目是針對5~12歲青少年的機器人教育,這是她首個從0到1的創業項目,她經曆了頂層設計、股權劃分、制度建設、商業計劃書的撰寫、入駐孵化器、注冊公司、洽談投資、洽談合作等創業必經的過程。近一年的“探索+積累”,沈佳麗說:“我們已經起飛了。”

三年前,耳聞浙大盛産企業家,沈佳麗報考了浙大。剛報到,她就滿校園聽關于創業的分享會和創業組織的宣講會。“印象最深的是‘九星連珠,海納百川’招新宣講會,九大創業社團聯合招新。學長學姐們展示了他們的創業項目,讓我對創業的認識更深一步。原來自己暑假賣呼啦圈隻是小生意,不能算創業。創業要用高科技,我甚至已經規劃好了人生,要找一個會碼代碼的一起創業。”沈佳麗說着又笑了。

浙大的創業類社團不少,“百團大戰”時,新生沈佳麗忙着面試,勤創(勤工助學與創業實踐指導中心)、微創業聯盟(現在叫浙江大學創業聯盟)、求是強鷹、創業訓練營、VentureLab(管理學院創業實驗室)、創業精英俱樂部……她在招新面試等候時主動和同學們交流,互加QQ,想着沒準以後自己創業能在其中找到合夥人。“我第二個項目的CEO就是那個時候加過QQ的同學。”沈佳麗說,她加入了VentureLab,積極參加或者組織創業分享活動。“學校裡創業氛圍很火,隔三差五就有創業大咖來做講座,或者有創業比賽。”沈佳麗入校一個月後,她參加了2015年世界創業論壇,第一次聽到了新加坡有教授将8D技術運用到電影産業。“這麼神奇的概念!在學校提供的平台開闊了眼界,我很開心!”秋天,在紫金港校區剛開放給創業團隊的元空間,沈佳麗在一次次分享會、讨論會中,一步步加深對創業的理解。

學文科的沈佳麗規劃着,自己創業的時候要解決代碼以外的所有問題,所以大二時她選了很多與創業相關的課程,如市場營銷學、财務管理學、公共關系學、創業創新與實踐。“我最喜歡管理學院的市場營銷學。在課上,全班同學自願組成幾個小組,各自想項目,然後分組答辯,選出一個項目,全班參與,體驗從0到1的過程。”在課上,沈佳麗的表現很不錯,還認識了一個男生,後來成為男朋友。“他也是一個創業者。”沈佳麗說。

2017年7月,沈佳麗見到現在的合夥人。“他們有專業知識,再聯合浙大機器人協會、3D打印協會、工業設計協會等科技社團,可以設計課程、教具、培訓老師。”沈佳麗說,“我們要做的事情是在青少年階段,發現、培養新工科人才。我被打動了!”課堂裡讨論的價值、願景有了實際項目的依托,沈佳麗有“燃”的感覺。

随着項目的運行,沈佳麗的團隊不定期參加學校不同創業社團組織的路演、投資對接會。“遇到了很多校友貴人,給我們分享創業經驗,對項目提出意見建議,提供資源,提供融資。”像沈佳麗一樣,創業者在浙大就像是要考研、要留學、想做志願者或者選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一樣,很容易找到組織,找到志同道合者。

白雲峰博士的項目裡更能清楚地看到浙大的專業研究對創業的促進,他的明星項目技術就來自學校老師的科研成果。

2012年,在浙江的生産企業調研時,白雲峰發現一半的生産線開不了工,因為其産品檢測非常費眼力、耗體力,且工作單調、重複性高,願意幹這活的人越來越少。回到杭州,白雲峰找到光電系的好友、直博研究生王旭龍琦。“我和王旭龍琦湊了3萬元,在玉泉一個農民房裡做了第一台機器,以20萬元賣出去了。”白雲峰說,他們制作的片材自動檢測機,很快賣出了七八台。于是有了利珀科技有限公司,白雲峰任CEO。

“我們完全沒有考慮過創業這兩個字,我們是想着解決實際問題,做事情而已。”白雲峰強調“創業”兩個字本身什麼都不代表,那些為了創業而創業的是很容易死掉的。事實上,大三時,白雲峰一度很迷茫,出國、保研、考研還是工作,每天都在想未來的選擇,唯獨創業不在計劃之中。

那時,白雲峰在求是強鷹俱樂部的活動中聽到了浙商企業家們的創業故事,看到了他們通過創業改變社會、服務社會。“我想是創業者獨有的快樂,在我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白雲峰回憶說。他在管理學院師從時任院長吳曉波教授,這位開口必提“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的老師,要求學生們常常往企業跑,去考察現狀、調研需求,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案。當白雲峰在調研中看到需求并且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時,創業于他而言是水到渠成的。

對于白雲峰來說,在産品質量檢測中以“機器換人”解決問題是創業的開始,“機器視覺”巨大的市場需求促成了公司的快速發展。借助浙江省“機器換人”的大潮,白雲峰在離浙大紫金港30公裡的臨安青山湖創業城,緊鄰當地的産業區塊,建立了利珀科技的總部。

白雲峰通過分析,認為三維感知技術将成為引領未來的關鍵技術,在無人駕駛、人工智能等領域有很好的前景。

2015年,白雲峰創立杭州光珀智能科技公司,他的團隊把光電系教授發明的三維相機成像方法變成現實的産品。光珀做的深度相機,克服現有技術處理速度慢、拍攝距離近、不能在強光下運行等弊端,可在大量場景中得到應用,是三維測距方式的颠覆性突破。“我們的産品固态面陣激光雷達,可以說是結合了深度相機和激光雷達的各自優勢,提高相機分辨率的同時又能降低成本。”白雲峰介紹,光珀的産品可應用于無人駕駛、消費電子、智能機器人、安防等領域。在哈佛大學校史館,已經裝有光珀與該校及FaceBook聯合開發的産品,用于分析遊客在校史館中駐留情況等信息。

2017年9月,光珀在美國矽谷的計算機曆史博物館裡舉行了首場産品發布會,會後随即被谷歌旗下的無人車團隊Waymo邀請至總部進行産品探讨和測試。白雲峰帶領光珀要做的是,把承載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産品賣到世界。

浙大統計,2016年度有220項科技成果被轉化,累計轉化金額1.35億元。在浙大,科技創業的學生們可以依托于老師們的研究領域白雲峰是典型代表。易昊翔也很有代表性,他的創業項目體現多學科交叉的特點。

易昊翔是浙大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的。說起這個專業,有同學總結:“我們專業是——在生物醫學裡最懂計算機的,在計算機裡最懂硬件的。相比學硬件的,我們數學又學得最多。”2014年本科畢業時,易昊翔創立回車科技。“公司最核心的是做腦機接口,就是大腦和計算機之間的接口技術。”他說,“我們通過各種技術手段去解讀腦電信号,就像電影《阿凡達》裡面那種感覺。”

大三确定留學後,易昊翔有點“閑”,他注意到國内的腦電研究水平在世界是TOP前列。“學院的實驗室裡有一些很酷的技術,比如說能夠通過遙控器控制一隻老鼠的大腦,讓它向前向後行動。類似的技術還能用來檢測猴子的腦電波,讓猴子用意念控制機械手去做一些動作。這樣的技術是非常前沿的。”易昊翔激動地覺得阿凡達的世界可以實現,他要做點事情。易昊翔很快找到了學院的同學們搭團隊,他們直奔實驗室跟老師談想法,随即開始在實驗室裡做研發,把前沿技術商業化。“我們想到的最簡單的是,戴上産品,你通過意念控制開關,想着關燈,電燈就關上了。”

大半年的摸索研發後,易昊翔他們做出了産品,卻不知道賣給誰。後來,通過與省科技館的合作,他們打開了一個通道,在科技館設置展台,通過開關、風車、賽車等展示“意念控制”技術。比如意念賽車,原理是通過意念腦波儀采集腦電波信号,分析出大腦目前專注力狀态數值,當大腦專注力達到基礎要求後,賽車就會啟動前進,專注力越高,賽車速度越快。在科技館的展台,小朋友們玩得不亦樂乎,家長們問何時能買。

2014年4月回車科技成立,四個月後獲得了百萬元的天使輪投資,一年之後再次獲得數百萬天使投資人的追投,2016年獲得了著名投資機構千萬級preA輪投資。

采訪中,浙大老師強調,浙大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突出,文理滲透、理工交叉、農工結合、醫工融合等交叉形式豐富,學校成立或拟成立多個交叉人才培養平台:工程師學院、“多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卓越中心”、16+X科技聯盟、協同創新中心……以此為基礎,在AI、新能源和電動汽車等領域,将産生衆多4.0版的創業明星公司,體現交叉型、複合型和綜合型。

管理學院大樓是浙大紫金港校區标志性建築管理學院開設有創新創業與戰略學系,與竺可桢學院創建了ITP班

紫金港校區的詠曼閣(臨水報告廳)曾舉辦浙江大學全球創新創業論壇等重要論壇會議

你報了ITP沒?

“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概念自2014年落地以來,高校的創業氛圍日漸濃厚。在浙大,創業項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采訪中,我們發現外顯式火熱的創業現象背後,是浙大内隐式的創業教育,其在21世紀初已經悄然展開。

在浙大,每到輔修班報名的時節,總會聽到大家都在問:“你報了ITP沒?”ITP是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的簡稱,是浙大頗具代表性的創業教育項目。

1999年,在時任校長潘雲鶴院士的積極倡導下,竺可桢學院和管理學院大膽突破,吸收了哈佛、劍橋等高校的經驗,在全國大學中率先創建了“創新與創業管理強化班”(ITP),構建面向浙大優秀學生的“未來企業家培育工程”。

ITP班的教學管理由竺可桢學院負責,班級每年從全校各個專業逾5000名二年級本科生中選拔,本着自願報名、公開競争、擇優錄取的原則,共招生40人。這40人在保證完成本專業學習的同時,參加曆時兩年(自2010級開始為兩年半)的強化班學習。ITP班2014年開始向研究生與青年創業校友開放。據統計,ITP班的創業率近20%。

2016年面向ITP班畢業學生的一次大規模調查問卷顯示,從事IT行業的人數最多,占比達到31.38%,其次是金融(18.62%)和教育培訓(11.7%)。微鍊分析,這與中國目前的産業結構不無關系:發展最快的是IT行業,行業待遇最好的是IT和金融,所以高等學曆的人才多集中于此。教育培訓行業人數較多則很可能與大學生創業相關,選擇自己最熟悉的行業是創業趨勢之一。

沈佳麗錯過了ITP的考試,她的男友入選ITP班,沈佳麗不時去蹭課。她印象比較深的是,時任管理學院院長吳曉波用整堂課講“價值”,要求學生們有使命感,要承擔社會責任,用技術為人們的生活增添價值。

浙大創業氛圍火熱,隔三差五就有創業大咖來做講座,或者有創業比賽

不變的是校友信任

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4月底,浙江大學畢業生共誕生了308位創始人、董事長、總裁,主導了182家主流上市公司與204家新三闆上市公司。杭州公開披露教育信息的創業者中,41%來自浙江大學。創業群體中,浙大系悄然形成一股力量,有牽連、有支持,導師與陪伴者的角色交替出現。

創業很難。在跟老師、學生、創業者們的采訪中,大家都會這樣感慨。創業的難,指導老師是看在眼裡,打氣、鼓勵支持外,積極奔走,為他們找資源、想辦法。

浙大創業者的圈子是校友與校友間的聯結,在學校組織的論壇、比賽、路演等活動上結識,有的人就越走越近。“到現在,來自校友的各種各樣的幫助很多啊!”創業者李晨嘯說。他是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廣告學大二學生,他的創業項目是StepBeats,為跑步者生成運動時的音樂。這款APP在第三屆中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得金獎。

“上次佟世天問我,投資的錢到了沒有。我說還沒有到,一直拖着。我們産品要上線了,但是快沒錢了。”李晨嘯說,“他眯着眼睛想了一會兒說,銀行卡告訴他,給我打點錢。”2009級的佟世天是喝彩網的CEO,他在2013年成立公司,目前喝彩網在國内ProgrammaticCreative行業排名前列,擁有億級的廣告投放及用戶數據。對話的當晚,李晨嘯就收到了5萬元。“我說拿到投資一定還,他說,不用。”這個算不得江湖救急的小插曲,在李晨嘯心裡是很不一樣的。在他看來,佟世天的狀态沒有到自己有大筆錢可以随意支配。這樣單純、直接的支持,是校友基礎上的信任,也是創業者間的意氣相投。

“以後,等我有能力了,我也會是這樣的校友,去做這樣的事情。”李晨嘯堅定地說。

2014年,原本沒有創業計劃的易昊翔在學工部舉辦的首屆天使對接大賽上遇到了“花姐”張潔。“當時,我們的項目參加比賽,不少人看好我們。”易昊翔那時候已經收到了海外學校的offer,他笑着說:“比賽後,有個學姐豪爽地跟你說,你當CEO我就投錢給你。加上學校幫着聯系到區政府,幫我們注冊了公司,還有免費的辦公場地……”易昊翔就這樣當上了CEO,開始創業者痛并快樂着的日子。

外号“花姐”的張潔是2002級竺可桢學院文科班的,連續創業者,每日科技、華旦網絡共同創始人,2011年創立華旦天使投資。她的丈夫方毅,也是浙大系創業者,個推創始人兼CEO。

讓易昊翔印象深刻的是張潔告訴他,“投給你的錢,很可能就是給你當學費了。但是,沒關系,我會幫你。”對于最後一刻決定挑起CEO擔子的易昊翔來說,有經驗的學長不僅出學費,還願意當貼身教練,這讓他走進社會面對“江湖”多了份信心。“有時候,方毅跟我們開一整天的會,打磨産品細節,梳理商業模式。”易昊翔說,“我們工科生天然的優勢比較适合做産品,但是在商業邏輯、商業閉環上的思路很欠缺。他們幫了我們很多,不然我們不會有現在商業模式上的成熟。”

2016年時,易昊翔發現公司現金流非常緊張,其實産品利潤不錯,但是錢都用在生産上了。“我現在會跟做硬件的師弟師妹叮囑:甯可東西不夠賣,千萬不要多生産。當時,我跟方毅吐槽,他說:早就說過了,你不聽!”易昊翔回想起來,感歎創業的坑總是要踩到的,他感謝方毅和張潔的好心态,看到他們要掉坑裡會用力拉一把,拉不過來,等他醒悟過來就說一句:“Itoldyou!”接着一起想辦法。

當了CEO才知道個中的苦,易昊翔坦言,CEO不能跟團隊吐苦水,萬萬不能動搖軍心;不能跟合夥人抱怨,他還需要你給予信心;不能跟投資人說辛苦,不然誰還敢投你。“好在還有花姐組織的夜宵聚會,來的都是CEO,說說各自的煩惱,比比誰更慘,然後心裡就好受了。”易昊翔大笑。

永恒的是不怕失敗的基因

“浙江大學創業教育這麼好,結果呈現都是很成功嗎?”邬小撐自問自答,“不,失敗的項目有很多。”在邬小撐看來,創業是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年輕人失敗很正常。

沈佳麗參與的第一個創業項目失敗了,她說:“當時我做的項目是針對校園快遞最後一公裡問題的,菜鳥推出後,我們的項目就做不下去了,想轉型為文化創意公司,沒有實現。2016年底,項目徹底失敗了。”

“一個項目到底靠不靠譜,很難說。好的項目肯定是建立在一定基礎上的。曾經不靠譜的失敗者,可能通過失敗的經曆變得靠譜。我們學校,很多優秀創業者都是多次創業的。”白雲峰坦言,沒有創業時,在台下聽學長、企業家們講創業故事,羨慕他們的成功,創造稅收、實現個人價值。自己創業後體味到創業的種種困難,有時候是在實在做不下去的念頭中睡去,第二天醒來卻想着要好好幹下去。他看到很多人失敗,也看到學長如方毅第二次創業、第三次創業,如今方毅的“個推”已經成長為獨角獸企業。“有過創業失敗經曆的人,成長得非常快。他們在創新上會做很多努力,這些一點一滴的創新彙集起來,對社會的發展是非常有益的。”白雲峰說。

在浙江,民營經濟活躍,學生創業團隊的家人、長輩大多是創業者,整體氛圍是願意冒險的、對可能的失敗比較從容。浙大火熱的創業氛圍裡,有對失敗的包容,他們說:失敗不是成功的對立面,而是成功的墊腳石。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