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張德泉介紹,這台萬寶冰箱購于1987年,雖然經曆了跨兩個省市的3次住址搬遷,但他始終舍不得丢棄這台冰箱。張德泉回憶道:“購買冰箱時,我正工作于西安一家報社,女兒才9歲。一到夏季,小孩大人都喜歡吃冰棍、冷飲、涼水果之類的,但是這些食品的購買與存放都是讓人頭疼的事情。”适逢張德泉一位朋友工作的醫療單位有少量購買冰箱的名額,經過一番努力,張德泉才争取到一個購買冰箱的機會。“當時這台冰箱的價格為1300多元,我每月工資才100元,在拿出全部積蓄并且和親友借了一部分錢以後,才湊齊了全部貨款。”尤其對于當時的中國家庭來說,家電還屬于“奢侈品”。張德泉感慨道:“當時我家值錢的物品就兩件——一台14英寸的彩電和一台海鷗牌照相機,再加上這台萬寶冰箱,都已經成為當時普通百姓眼中的‘奢侈生活’了。”确實,20世紀80年代,中國才逐步開始普及家電,最先進入普通家庭的家電是電視機,随後才是冰箱、洗衣機等白色家電。“我還記得當時售後服務人員将冰箱擡入家中的情景:筒子樓裡同一層的鄰居們都跑過來圍觀這台萬寶冰箱,甚至有人都不知道它叫什麼、幹什麼用的。到了夏日,鄰居們忙碌一天後,來我家閑坐聊天,我就趕緊從冰箱裡拿出幾瓶涼汽水,或一個冰鎮西瓜,給大家解暑。我們時常打趣說,享受到冰箱的紅利。”張德泉說道。
這台萬寶冰箱給張德泉一家留下的記憶遠不止這些,它也記錄了自改革開放以來人們不斷提升的消費水平以及不斷改善的生活品質。20世紀70年代,在百姓生活中非常流行置辦‘三大件’,即手表、自行車、縫紉機,這些也成為那個時代時尚消費的象征。“到了80年代,自行車、手表這些物品已經普及開來,因此‘三大件’也不再是人們夢寐以求的生活物件了。此時,新的‘三大件’開始流行,即冰箱、電視機、洗衣機,這也代表着以冰箱、電視機為代表的家電真正走入大衆視野。随着基本家電得到普及,人們更加注重生活品質,才帶動了從電腦、錄像機,到汽車、房地産的需求增長。”張德泉說道,“萬寶冰箱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家庭的産品,有着可靠的質量與堅實的技術積累,還刻下了中國家電随着改革開放進程步步發展的足迹,為我這們這一代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時光記憶。”
在采訪過程中,張德泉從冰箱中拿出了兩瓶礦泉水。“知道你們要來,給你們準備一點冰水。别看已經用了30多年,這台‘老家夥’的制冷能力可是不減當年。”他一邊将水遞給《電器》記者,一邊說道,“這兩瓶水是一個小時前放進去的,你們摸摸它的溫度就知道冰箱的制冷效果了。連我自己都沒有想到這台冰箱的質量這麼好,使用31年的冰箱依舊沒有故障。”在采訪過程中,《電器》記者了解到,張德泉已經将這間房屋出租了一段時間。“作為房東,最擔心的當然是安全問題,尤其這台老冰箱,因為我怕搬運過程出現閃失,所以将它留在這間房屋内,不斷叮囑租客要注意家電的安全問題。”他說道。令人沒有想到的是,家中的其他電器,都出現過大大小小的故障,唯獨這台冰箱依舊兢兢業業地完成着自己的本職工作。“對于這台萬寶冰箱的質量,我們一家人甚至租客都心服口服。我相信,以它的質量再用10年也不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