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則地圖|李偉
社火在中國北方的陝西、山西和甘肅等地的民間廣泛存在,作為一種春節慶典,參與其中的人們通常利用戲劇臉譜、道具和服裝來扮演曆史人物,并在巡街的過程中結合雜技來演繹古代經典故事,從而達到祈福和教化的作用。漢水上遊的協稅鎮雖名不見經傳,但每年元宵節開始,這個位于陝西南鄭縣城西邊2公裡的小鎮都要上演一出兼具觀賞與鬥技的社火大戲,堪稱全漢水流域最熱鬧的一項活動。三天時間内,前來觀看演出的人數能達到10萬,将近協稅鎮常住人口的5倍。在城市化加速前進的今天,協稅社火像是漢水流域農耕文明的一種延續,它将古樸劇目與高跷技巧進行結合,為蕭瑟的鄉村帶來了難得的樂趣與人氣。正月十七,剛滿60歲的下街人曹國慶在道具師的幫助下綁好高跷之後,從協稅小學前面一個簡易的裝扮場地出發,繞着由上街和下街組成的口字形街道走完一圈之後回到原地。他演的是“高山上墳”這出戲,窮得叮當響的兒子帶着母親沿街乞讨,所以他穿着破爛的半袖衫,并一路蹦跳着與飾演母親的演員互動。這段1000米的路程巡遊了将近一個小時,幾乎是所有劇目中占時最長的一部,一般隻走動不表演的劇目隻要十多分鐘就能結束。從1973年開始學習走高跷之後,曹國慶成為協稅鎮每年演出的固定班底,由于身型較輕,經驗豐富,在很多同年齡段的人都從一線表演中退下來之後,他的表演生涯還在繼續。而他的高跷技藝也不隻限于蹦跳,在常設劇目“張果老倒騎驢”中,他還是張果老的扮演者,需要踩着高跷往後走,這兩項與兩人綁三腿,以及高跷舞龍(舞者看不見前方道路)被認為是高跷表演中最難的絕活。他說,自己擅長前面三種表演,踩在高跷上,也從來不擔心摔跤的問題,在40多年的表演中,他隻因地面濕滑原因摔過三次跤,“隻要沒有高血壓,我就能一直走下去”。協稅鎮社火協會會長周世富介紹,協稅社火興于唐宋,在明清時期已經盛行并流傳至今。由于協稅社火是民間自發組織的民俗活動,其參與者與組織者跟曹國慶一樣,全部都是協稅鎮當地人,忙時耕作或外出打工,春節回來後就為社火做準備,表演經驗全是承襲自祖輩,通過口手相傳和自我聯系來獲得表演技巧。
在城市化加速前進的今天,協稅社火像是漢水流域農耕文明的一種延續,它将古樸劇目與高跷技巧進行結合,為蕭瑟的鄉村帶來了難得的樂趣與人氣。
周世富說,社火曆史600多年,對于協稅人來說是一件神聖的事情,大家都尊重這個傳統,所以盡管所有參與者都隻能從表演中拿到很微薄的補助,但隻要協會召集,團隊就能組建起來。每年農曆正月十四,協稅社火文化廣場上的請神儀式就是演出動員令,40分鐘的祭奠儀式将四大靈官等神仙請下來之後,就能确保接下來三天社火活動的順利進行。協稅所有的表演方式都是傳統的,周世富說,他喜歡那種原始的、土氣的表演,排斥現代化的聲光電效果。“就是要保存原汁原味的社火,如果把現在的技術弄進去,就不土不洋,沒有曆史價值。”社火傳承人在表演中起着類似電視台編導的作用。上場演出的演員負責“走秀”,傳承人則要全套都懂,不僅要會踩高跷,還要會裝扮高跷、懸台,對曆史劇目谙熟于心,并懂人物臉譜,識穿戴,那些善于使刀的人,決不能讓他提一把長槍,否則就要鬧笑話。一個社火會,至少要有三到四個傳承人,才能玩得轉。協稅在古代交通便利,戰國時期即是南鄭與褒城的交界地帶,并在後世形成地方有名的集鎮,每逢趕集日,附近鄉民聚集在這裡進行買賣,非常熱鬧。據黃建民介紹,協稅在唐朝時期還有一條“湖廣街”,可以證明當時這裡彙聚了不少外地商人。較為發達的經濟條件創造了利于民俗表演的大環境。同時,協稅在解放前還以規模宏大的東嶽廟著稱,當時鎮子周邊還有木佛寺、火神廟、管家山道觀等13座廟宇,社火也慢慢從廟會的表演節目中脫胎出來,慢慢發展成為當地民間的代表民俗。目前協稅社火由上街和下街兩個社火會鬥陣演出,以一個劇目為單位,你方唱罷我登台。這因襲自古時候的鬥技傳統,雙方利用社火來挑釁和羞辱對方,在刺激對方還擊的同時,也激勵己方提高社火表演技藝來獲得贊賞。當然,私底下兩個社火會都是拜把子的好兄弟。在三天的表演中,雙方不能出現重複劇目,這被當做是認慫的表現。每年的活動結束之後,兩個社火會分别開總結會,圍觀群衆也會選出表現較好的那一隊,勝者雖然不能獲得實質性的物質獎勵,但接下來一整年都會面子上有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