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家家戶戶慶端陽。”每每想起兒時經常傳唱的歌謠時,我就知道快到粽子飄香的端午節了,自古民間有端午節在自家門窗插艾葉祛病、殺菌、祈福的風俗。如“懸艾人,戴艾虎,飲艾酒,食艾糕,熏艾葉”等風俗習慣經久不衰。
艾葉,又名艾蒿、艾草等,為菊科植物。《本草綱目》中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通十二經。”艾葉具有回陽、理氣血、逐寒濕、止血安胎等功效。艾葉是野菜,也是一味中藥,南方人經常食用,而北方一般藥用較多。艾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經。能散寒除濕,溫經止血。适用于虛寒性出血及腹痛,對于婦女虛寒月經不調、腹痛等具有很強的藥用療效。農家有句俗話“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可見艾葉作用大。
每年五月端午母親都會在日出前把我叫起床去割艾蒿,順便再折一些柳樹楊樹等五種樹枝——叫“五樣條子”。母親告訴我,艾蒿這東西平常是草、是柴,唯有端午這天就是藥。露水、濕氣都是藥的組成部分,太陽出來,露水幹了,濕氣沒了,藥力就會大減。母親将艾葉懸于門上,淡淡的艾香可以提神祛穢,使人心情愉快。剩餘的散開來放在背陰處,慢慢地晾幹,這叫陰幹,不能暴曬。“五樣條子”晾幹後,煮水能治跌打損傷和風濕病。艾蒿晾幹後擰成辮子,吊在屋檐下門窗邊,既驅蚊蟲,說是還能辟邪。把艾葉熬汁,然後兌水稀釋沐浴,可除身上長的小紅疙瘩,可治毛囊炎、濕疹瘙癢。艾葉煮雞蛋是兒時的最愛,母親把野外采摘回來新鮮的艾葉洗淨後紮成一小束,再放入雞蛋、紅棗,配上幾片生姜,艾葉煮雞蛋時,個數通常是3的倍數,如6、9、12等,先讓小火炖上1小時,把蛋殼敲幾個小裂紋再放入鍋裡。煮熟的雞蛋,帶着艾香的味道非常好吃,還可以預防頭痛頭昏等毛病。有時候天氣驟然變冷,不小心感冒了,母親就把艾葉炒熟後碾成粉再加入雞蛋,煎着吃,吃後很快咳嗽就治好了,可以說艾葉煎雞蛋是治療止咳平喘的妙方。
特别是母親用小米艾葉熬制的艾葉粥清涼解暑又易消化,實為夏季之佳品。将小米淘洗幹淨,在清水中浸泡2小時,将少量新鮮艾葉洗淨,切碎,大米加水燒開後再加入艾葉一同用文火熬成粥,根據自己的口味,加鹽或者糖、蜂蜜,清香撲鼻又略帶苦味的口感,下火祛暑。艾草含桉油精有奇異香味,對于驅除蚊蟲有非常好的效果。夏天夜晚,母親常在我睡的草席邊把艾篙點燃,随着一縷輕煙帶着艾草的香味輕悠悠地向我飄來,蚊子被趕走了,夏日的熱浪逐漸安靜了下來,讓我漸漸進入夢鄉。
孟子曰:“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可見艾葉的藥用價值。艾葉有理氣血、逐寒濕、暖宮止血、溫中開郁之功效,對洩瀉久痢、心腹冷痛、癰瘍、疥癬等有特殊療效。艾葉煎服,對痛經等有良效;煎湯外洗可治療皮膚濕疹等症;艾葉搗爛成絨,制成艾條或艾餅,可供中醫灸法之用。在臨床上,艾葉被廣泛應用,以艾葉為主組成的艾附丸、膠艾湯,一直是常用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