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平年月,北平的夏天,是很可愛的。”這是老舍對北京夏天的定義。老北京的夏天,說不完、講不夠,沒有雪糕、可樂、電腦、手機、空調,但從裡到外都透着老北京的情趣和自然。北海碧波中的小船,頤和園的涼爽樹蔭,玉淵潭濃濃的垂柳……如置清涼世界,讓人頓忘塵嚣。
北京的春末和夏初隻是眨眼的工夫,等水面兒的荷花綻了白,透了粉兒,也就意味着五顔六色的盛夏到了。荷葉上滾動着小露珠,像珍珠一般,晶瑩剔透。那糾纏的爬山虎,肆無忌憚地攀附在斑駁的老牆上。院門口傳來京韻京腔的聊天聲,咿咿呀呀的二胡聲,此起彼伏的吆喝聲。小夥伴最愛坐在門口的石墩玩耍,在胡同口歡蹦亂跳地追逐着吹糖人的老爺爺。蟬、蟋蟀、油葫蘆在樹梢草叢金魚缸下此起彼伏地鳴叫,夾竹桃上、絲瓜架、葡萄架下,挂着精緻的蝈蝈籠子。
夏天悶、熱交雜着,晴天是幹熱,陰天就悶熱,西瓜是最解暑的。那時候的西瓜主要是“黑蹦筋”,買了瓜,就用盆兒接上涼水鎮着,泡上三四小時,中間兒要換換水,把瓜泡透了,等晚半晌兒全家人都吃過了飯,大家圍在一塊邊吃西瓜,邊乘涼聊天,那可是熱天裡最高享受。那時老北京人家的飯桌上,都少不了拌茄泥、煮毛豆、拍黃瓜和煮鹹茄兒。
中午,太陽像火球一樣高高地挂在空中,炙烤着人們的肌膚。窗台、院牆都熱得燙手,樹葉打了蔫,老人們就會說:“這天兒跟下火似的。”大戶人家搭天棚,平民百姓搭涼棚,老北京人說“天棚、魚缸、石榴樹”,就是四合院夏天的情景。清朝道光皇帝就有一首詩“消夏涼棚好,渾忘烈日烘。”圓明園、頤和園等苑囿中,雖然佳木陰森,但清朝每年仍然要搭天棚。在老北京天棚是極為普通的消夏措施,對于住家來說雖不必每家必搭,但對于商家來說,一到夏天肯定要搭的。拿西單大街來說,從西單商場開始,沿着便道向南走,直到西單牌樓轉角天福号門前,都是很大的天棚,即使下午西曬的時候,行人也一點都曬不到。
老北京夏天解暑的東西,可就忒多了,不怕你貪涼。像“河鮮兒”和“冰碗兒”就是,還有酸梅湯、雪花落、扒糕、涼粉等消暑小吃。酸梅湯加了糖漬桂花和冰糖,如琥珀般的顔色,冰塊在碗外邊鎮着,不僅解暑,還綠色天然。還有冰窖口往外運冰的車,看着就冰爽涼快。北京的冰窖可以分為磚窖和土窖兩類。磚窖屬于皇家或者王府,是用石材和城磚砌成,慈禧夏天離不開冰,到了西安還想着北京的冰窖。
圍着鐘鼓樓、煙袋斜街、南鑼鼓巷、後海兜一圈,在鼓樓上俯瞰眺望老北京的風光,夏日的綠,為老牆古塔點綴出無盡生機。但夏天的天氣是“孫猴子的臉——說變就變”。雷雨也是很讓小夥伴心動的,一放晴,天空就會變得如此美麗,還會挂出美麗的彩虹。彩虹像一座五彩缤紛的天橋,好像穿過這座橋就可以到達仙境一般。雨後花花草草綠油油的、香噴噴的、濕滋滋的,在荷花缸上、牆角樹根,都有小小的蝸牛在爬行。
每一個季節就是人生的一個台階,四季輪回年年如此。而我們,走過去了就過去了,是不可能輪回的,真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