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楊乃運
2典制下的内鄉縣衙建築布局
對能出外旅遊、喜歡出外旅遊的遊客來說,沒遊過故宮的人應是少而又少的。家居北京,故宮我去的次數不能算多。保定的直隸總督署隻去過兩回,中央的和省級的衙門都看到過了,遺憾的是州署的代表山西的霍州署雖久聞其名,但至今還與我無緣。
專題旅遊線,特别是文化線路摡念,它從一個特定的文化視角打開了我們的眼界,更廣更深地助推我們走入一個很可能一直被我們漠視被我們忽略的文化領域、文化層面。專題概念旅遊線的推出能幫助我們在相關的景區景點之間搭起一座彩橋,讓我們有意識地自覺地做橫向的比較、觀察和思考,在比較性的觀照中獲得啟發,獲得新知。遊覽,在時間上是可以分割的,未必需要一次性實現,隻要關注專題,就會從專題上獲益。内鄉縣衙因專題線,不再是一座普通的古縣衙,它把我們帶進了封建時代系統的官衙史和官文化史。
誰能想到南陽的内鄉縣衙和故宮還有着超出我們一般認知之外的聯系?如果沒有中國古代官文化國際旅遊線的提示,對我來說,故宮是故宮,内鄉縣衙是内鄉縣衙,在内鄉縣衙裡看一看逛一逛也就過去了,專題線的摡念,使我在内鄉縣衙裡的觀察、體驗、感受完全的不一樣了。
故宮,過去的紫禁城,不再隻是居住着皇帝由皇帝行使權力的地方,縣衙,也不再隻是由皇帝委派下來的最低一層官吏的辦公地和宿舍,它們之間有一條很粗很粗的文化鍊條。
最易感受到這條鍊條的是建築布局。内鄉縣衙平面上看是由系列四合院落組成的長方型四合院落,共有三條軸線,其中一條是中軸線,兩條是輔線,前後五進院落。中軸線上的建築從外面說起,依次有照壁、宣化坊、大門、甬道、儀門、戒石坊、月台、大堂、屏門、二堂、夫子院、三省堂、後花園。東路軸線上有申明亭、寅賓館、雙祠院、典史衙、架閣庫、吏戶禮房、縣丞衙、東賬房、東花廳;西路軸線上依次有旌善亭、膳館、監獄、兵刑工房、吏舍、承發房、主簿衙、西賬房、西花廳。這個建築布局有幾個明顯的特點,其一,坐北朝南;其二,沿中軸線布局;其三,對稱性極強;其四,前堂後室;其五,左文右武。
我國的傳統建築,上規模的,多進院落的,是否都坐北朝南,不一定,是否都有一條中軸線,建築都依中軸線設置,左右對稱,也不好說。我們是多民族的國家,地大物博,東西南北差異很大,隻有全國各地都跑遍了的,對曆史上早已消失殆盡的古建群有過深入研究,掌握的資料極為豐富的專家學者們能有一個比較準确的概況。就是他們,也難免挂萬漏一。但聯想到故宮,作為遊客,則的确深感到内鄉縣衙和故宮在布局上存在着很多相似之處。故宮是坐北朝南的,故宮建築是依中軸線布局、左右對稱、結構嚴謹的。内鄉縣衙建築依中軸線而體現出的對稱性給人的感覺非常強烈,這種對稱性并不亞于故宮。你看,它東有申明亭,西便有旌善亭,東有寅賓館,西就有膳館,儀門内左右兩側,典史衙與吏舍相對,吏戶禮房與兵刑工房呼應,大堂兩側各一組建築,大堂與二堂之間,居中是座對稱的四合院,東西兩側又是規模相當的四合院,再往後,東有東賬房西有西賬房,東有東花廳西有西花廳。在建築的使用功能上,我們都知道故宮是前朝後寝的規制,而内鄉縣衙,亦是辦公地在前,休息地在後,即前堂後室。
比較明清皇宮和縣衙,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相同處,用内鄉縣衙比較省級衙署與州級衙署又如何呢?直隸總督署,省部級的衙署,官員軍事和行政大權集于一身,擔任其職的,大都是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衙署建築,至今留存下來的,已不能說完整,但它的規制和布局還是很清晰的。坐北朝南,中東西三路軸線,中線大門、儀門、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進院落,前堂後室。它和内鄉縣衙之間有更多的相似性,儀門和大堂之間都有戒石坊。大門以外的建築,因市政交通建設的需要多已不存,但轅門、照壁、對稱的樂亭鼓亭、東西班房還在老年人的記憶中。從資料上看,被稱為現存古代州署之冠的山西霍州署,在建築布局上與南陽的内鄉縣縣衙更無大的差别。
肯定存在着一部衙署建築模式的典章制度。保存完備的“一座内鄉衙,半部官文化”絕不是虛妄之言。
已故的故宮博物院研究員、高級顧問單士元來過内鄉縣衙。已故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羅哲文和建設部高級顧問、高級建築師鄭孝燮來過内鄉縣衙。中國曆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也來過内鄉縣衙,我國名頭最大最權威的古建和文物專家的内鄉縣衙之行使内鄉縣衙走入了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的序列,而另一位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大名鼎鼎的朱家溍書寫下的文字則告訴我們,内鄉縣衙被海内外譽為“僅有的曆史标本”。
1
2肅穆威嚴的世界
見慣了牌坊,見慣了影壁,見慣了獅子,見慣了門樓,尤其是見慣了各種體量特别大的,一般的這些類建築,很難再刺激你的感官,讓你感歎,讓你驚奇。古縣衙,畢竟不是皇宮,若它大門外的建築不是出現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情感的漣漪能被它們掀動起來,都算一個奇迹。但我走進内鄉縣衙的大門之後,心靈還是被震動了,是因為儀門前的那個廣場吧。
故宮建築群中是多廣場的,午門前廣場,太和門前廣場,太和殿前廣場,一個比一個宏大,宏大到廣場四周再雄偉的建築都顯得矮小,威嚴和神聖由廣場的宏闊而凸顯出來,讓人生畏,生懼。内鄉縣衙的廣場,無論周圍包峙它的建築,還是廣場的規模,都不能與祡禁城的相比,但也正是因為這裡隻是個縣一級的古衙門,建築規格是行政上最低等的,廣場的比例才顯出格外突出的弘闊來,與其說它是留給縣級儀仗、慶典的空間,不如說是官衙震懾性的構成。沿着中央甬道走到儀門,對縣官治下的平民百姓來說,都是遼遠的路程,它空曠得令人心裡發虛。廣場兩側的建築,一側是招待上級官員住宿的寅賓館、供奉衙神蕭何和土地神的雙祠院、待命聽差的三班衙役的三班院;一側是接待上級官員吃飯的膳館和關押犯人的監獄。它們都不是平民百姓所能靠近的地方,建築對稱性裡的威儀使廣場之弘曠更加令人望而怯步。何況還有監獄,還有三班衙役。舊時的官衙可不是人民政府喲!
儀門是跨甬道的單檐硬山式建築,設門三座,中間跨甬道的大門平時是不開的,它隻有在新官上任的第一天、有高官來此迎高官入衙、大堂舉辦重大慶典儀式或公開審理重大案件讓百姓到大堂前觀看或旁聽時它才會打開,而且不管多大的官,是文官還是武官,都要徒步進入,儀門前文官要下轎,武官要下馬,監獄牆外的一溜拴馬樁就是給來訪官員拴寫預備的。這道禮儀之門,由禮而烘托了衙門的莊嚴,也由禮而使七品芝麻官在自己的辦公區享受到為官的尊嚴。平時的出入,大家都走東側小門,這是作為人的榮譽和權利,從傳統陰陽學上說,此門為生門,而西側小門則為陰門、死門,過西門的是囚犯,是要進監獄開刀問斬上西天的人,它平時也是關着的。
儀門有如此多的講究,儀門與大堂之間的戒石坊也不會是裝飾性的擺設。戒石坊是三門四柱,坊額的兩面都有字,南面的字為“公生明”,北面的字則有16個,為“爾俸爾祿,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公生明語出自《荀子·不苟》中的“公生明,偏生暗”句。意思很清楚,出以公心,辦事公開、公正,不徇私枉法,就有清明,就是朗朗乾坤,反之則一片昏暗。但也有說“公生明”語出明代曹端的。曹端,山西霍州人,中舉後在霍州做學政。明永樂十二年(公元1415年),他的一位學生赴西安府就職前與他拜别并讨教為官之道,他說出了“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則民不敢慢,廉則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此話成為名言而被納入官箴而流傳至今。其實關于“公生明”兩種出處的說法并不矛盾,荀子說了,曹端借引并深入發揮了,這樣的事并不稀罕。
坊北面門額上的16字亦有典,說原創者為五代後蜀皇帝孟昶,他于廣政四年親撰《官府戒石銘》,原文96字,趙匡胤滅後蜀以後,對孟昶的《官府戒石銘》很欣賞,将96字文縮寫成16字,頒行天下,宋高宗趙構則命各州縣把書法家黃庭堅書寫的這16字刻于碑上,立于大堂前。應該說,戒石銘是後蜀皇帝孟昶的首創,到宋代,成了定制,代代皇帝都要求做官的在大堂之前立戒石,以前是石碑,因在甬道上有礙行走,明清時便将碑改成了坊。為官的坐大堂,一眼就能看到那16字的宋代皇帝精縮版的孟昶語錄,讓你明白,你的俸祿都是百姓給的,民可欺但天不可欺,小心着點,别膽大妄為忘乎所以!
戒石坊,凡官署必有。與此配套的,也是皇帝立了以警戒官員的就是大門外照壁上刻的怪獸。此獸為神話傳說中的貪婪之獸,吞金銀财寶還不滿足,還想吞食太陽,結果被摔得粉身碎骨。照壁上刻此獸,發明權歸朱元璋,他以此警示官員,為官莫貪,貪者必無好下場。他對貪者的刑罰是極其嚴酷的,據說超過60兩銀子便剝皮裝糠挂上公堂。我在多處見過這種刻此怪獸的照壁,内鄉縣衙照壁不是唯一。但它并非定制,官署照壁亦刻有别的圖案的,朱元璋的舉措權威性差了點,未得到後世皇帝們的一緻認可,他們更願意用照壁來祈求吉祥,由此卻也顯示出内鄉縣衙建造者的可貴,大樹着戒貪反貪的旗幟。
大堂前的院落,儀門内兩側為縣衙内的具體辦事機構,也就是六房。東面的辦公用區為吏、戶、禮房,西面的辦公區為兵、刑、工房。吏房相當于組織部人事部;戶房相當于民政、财政、稅務、土地等管理部門;禮房管宣傳、教育、文化;兵房相當于人武部;刑房是履行公檢法的職責;工房則管城建、水利、交通。六房的工作人員被稱為胥吏,他們的薪酬很低微,據說也就是公文抄寫費、飯費之類,養活自己尚可,拉家帶口有老有少的就遭了難。這些縣屬的公務員有權卻沒錢,權便成為生錢的機器,譬如吏房的對聯“選官擢吏賢而舉,考政核績廉以衡”,戶房的對聯“編戶方田勤并慎,征賦斂财公亦平”之類,便成為一種諷刺,制度的弊端必然催生出好多潛規則,衙門好進小鬼難纏也就成為常态。走科舉之路能當上官的是極少數,一個州縣幾十年未必出幾個,有雄心的在縣衙内混個體面也就算不錯了。混上便不願下來,胥吏任期五年的規定形同虛設,本鄉本土而又熟悉律例、精背司法條文的他們抱成團架空放任過來的知縣也不是沒有可能。對百姓來說,這六房也許比大堂上的知縣更讓人生懼生畏。
大堂如紫禁城内的金銮殿一樣,是整個衙區建築群中最高大最氣派的一座,單檐硬山式,五開間,前有月台,内有暖閣,暖閣正面屏風上繪海水朝日圖,圖上飛鳥為白鹇。白鹇是清五品官的标志,也就是說此處的縣太爺不是我們常說的七品芝麻官而是五品大員。品級高出普通的縣,可能是因縣太爺的資質,上又上不去,隻好在這兒委屈着,享受知府的待遇,更可能的是這個縣位置重要,所轄面積大,地位高。大堂有正堂、正廳等不同的稱謂,是知縣發布政令、舉行重大典禮、公開審理大案要案的地方,三尺公案上擺文房四寶、紅綠頭簽。綠頭簽下令捕人,紅頭簽下令動刑。如何審案我們并不陌生,古裝電視劇電影裡常常能看到這樣的鏡頭,隻是不明白,縣的最高行政長官怎會是公安局長、檢察院院長、大法官的角色。這就是他們的日常工作?别的事不管了?公案前有跪石,是明代文物,原告跪石短,被告跪石長,都是普通的石頭,因幾百年間不知跪過多少人而意義非凡。被告跪石不僅長,而且傷痕累累,足見一肆成為被告,跪在大堂,便備受折磨,不知刑訊工具是否也在大堂上施展,刑訊時大堂便變成了刑訊室,哀号慘烈,血光爍爍。大堂上陳列堂鼓。衙役敲三聲堂鼓,知縣升堂審案,再敲三聲堂鼓,知縣退堂。打退堂鼓,成了人人盡知的遇事不敢擔責、知難而退的俚語。堂上陳列的四面青旗、兩根銅棍,以及藍傘、藍扇、皮槊、官衙牌、開道鑼是知縣出行時的儀仗用品,按五品定制。知縣的威儀是有限的,轎,隻能坐四人擡的小轎,鑼可敲五鑼,這是按級享受的待遇,若隻是七品,就隻能敲三鑼半了。七品隻能享受三鑼半,那半鑼是一錘下去立即捂住不讓鑼音擴散開來。20世紀六七十年代流行的三句半不知是否受此啟發。知縣的老婆若與知縣沒住在一起,從外地趕來與知縣相聚,也享受知縣的儀仗待遇。衙役舉着肅靜迴避牌、青旗,打着藍傘藍扇鳴着鑼去迎接。若是知縣的父親大人,那隻能委屈了,父不能享兒榮,妻可以。妻以夫為榮為貴。
很多案子是不上大堂的,如民事訴訟,這在二堂解決,大案要案的預審也在二堂,預審的案件不一定非上大堂,省刑愛民、息訟免訴的執法理念給了案件審理很大的調節空間,二堂“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為重罰疑為輕”的對聯是一個寫照,這裡是鐵面無私的,在法律法令面前無親無故,唯法為大為尊,但對疑難問題,則是重看輕罰,能在二堂上解決,何必上大堂!雙方沒有意見,就在此了。官場生态,在這裡顯示了它不容忽視的一面。二堂也叫琴治堂,有典,典出自《呂氏春秋》,說孔子有個學生叫宓子賤,擔任縣令時身不下堂鳴琴理案,把縣治理得井井有條。他的繼任者整日奔波于民間,雖然也治理得不錯,卻很勞累,于是就去請教宓子賤,宓子賤說出了一席話很讓後任者歎服,那話大意是我着重于用人,你着重于辦事,用人者安逸,辦事者自然勞累。從此,炫耀自已能像宓子賤一樣知人善任政簡刑輕的就把二堂稱作琴治堂。
三堂也是知縣辦公的地方,正常的辦公議政和接待上級領導都在三堂,涉及一些機密、隐私和不宜公開的案件也在三堂。一個縣太爺,三處辦公地。前兩堂是定制,第三堂是否為定制不是太好說。
3
4
51戒石坊。
2三班院門。
3大堂橫匾。
4拴馬樁前是中央甬道。
5縣官招待客人吃飯的地方。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