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文/李樹峰TextbyLiShufeng
十幾年前,看到一組湘西的照片,記住了作者李曉英的名字。後來因為在中國攝影家協會工作,有緣見到真人。真正合作共事,是她聯系湖南省文化廳、湖南省藝術攝影學會與中國藝術攝影學會、《中國攝影家》雜志共同舉辦“美麗中國文化風采”攝影大展的征稿,後來還舉辦了“炎陵杯”影展和“光影舞台”影展的征稿。這樣一來,就比較真切地了解了這位大姐。
她對攝影有主見,或者說她有自己的攝影觀。她是武漢大學攝影班畢業的,這是劉道玉校長在任時舉辦的攝影班。這個班給了她系統的攝影教育和知識,也奠定了她的觀念基礎,支撐她一直走到現在。她認為攝影首先要記錄現實,但不是簡單地記錄,而是要藝術地記錄。這其中蘊含着兩層意思:一是攝影要面對現實記錄,不能虛拟而來;二是在拍的時候要講求藝術性,增加感染力。她這個人一旦認定什麼事,就堅定地前進,風風火火。為了“藝術地”這三個字,她摸索了30多年。
她拍過的題材很多,但最成功的還是湘西專題。在這組用弱光拍攝的作品中,她真正把自己放進去了,我們看作品,能聽得見她心靈的顫音。
作為在壩上草原出生的我來說,濕漉漉的天氣、連綿的大山以及竹海、小徑,出其不意地遇到一條河等等,都不在我小時候的認知範圍内。對湘楚之地的強烈感受,最早是讀屈原的《九歌》體驗到的,我尤其喜愛《山鬼》中的描寫:“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寫的誰,不知道,但隐隐約約覺得那個方向山崖邊上站着的人很抓心。後來讀沈從文的書,知道了湘西的氣息和氛圍,那山、那人、那狗,成為一種向往。2000年後,有幾次機會去鳳凰、花垣、永順、靖州、永州一帶拍攝采風,才真正感受到了當地獨特的文化。其中包括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兩個方面的獨特性,而回頭再讀《楚辭》和《邊城》,感受就更紮實,認識就更全面了。
描繪和展示湘西的文藝作品很多,但集中拍攝影專題,李曉英走在了前面。在她的湘西專題中,有木屋裡、燭光下的環境人物肖像系列、農具系列、炊具系列,以純粹的攝影技法,追憶如歌的歲月和往昔生活,情感濃烈,動人心弦。從拍攝方法來看,作者采用弱光,是為了突出主體;舉燭而照,形成暖調;農具指向生産方式,炊具指向生活方式。作為主打的湘西人物作品,其體态、表情,與環境相得益彰。所以說,作者專題攝影的要素和構成方式是完整的,她以一種沉浸其中、靜态觀看的方式,發現和呈現了現實的湘西、心中的湘西。
李曉英除了個人創作,還是一位優秀的攝影組織者。她是中國女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湖南省藝術攝影學會會長,多年來,她從攝影的功能和協會的職能出發,組織了許多大型拍攝和展覽活動,熱心為社會服務,專心為廣大會員服務,成績斐然。
她可以平心靜氣地創作,作品顯示了她目光聚焦的點和面,可以讓我們感受沉靜的一面;她做起事來風風火火,敢闖敢幹,有開拓精神,又顯示了思維發散和外射的一面。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十幾年一直很兇地抽煙的人,從2015年哪個月份開始,突然戒煙。戒了煙的李曉英更加年輕。也許她又在拍攝什麼大作品了吧?
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