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五花八門的當代攝影是以“問題”為導向的,那麼,記錄類或紀實類攝影則是要重新回到生活的“場景”之中。雖然這些“場景”指涉當下,但實踐的理念、方法卻笃信傳統要義。
之所以要重新回到生活的“場景”之中,是由于大多數當代攝影一路徑直往複雜處、誇張處走去,而喪失了和巨大世界必要關聯的複雜和誇張很容易變得瑣碎,變得有點無聊。正是在這個關鍵問題上的退卻,當下大多數攝影讓我們看到了其童稚性的唯我和自大,并難掩膽怯。栩栩如生的人物、有聲有色的事件被聰明機巧的點子取代了,即使有人出現,也不是具體的人,而是抽象的概念。正因為這樣,殷立勤這樣的年輕攝影師,能夠追随雍和的腳步,的确反映出了一種訴求和願望:讓我們回到曆史主體—“場景”本身,回到活生生的人本身。“場景”不光是背景和舞台,而是人與舞台的結合,是人在曆史舞台上的演出構成了曆史的“場景”——這正是攝影獨特強大表現力之所能,也正是雍和作為“師父”值得殷立勤不斷學習的原因。
但“師父”再怎麼厲害,修行畢竟要靠自己的感悟和努力。殷立勤鏡頭中的人的狀況,始終安頓在形形色色的日常生活場景裡,這并不容易做到,更何況持之以恒。因為,攝影再現的日常生活并非一本瑣碎的流水賬,描述即是日常生活的探索,這個領域并非平庸的代名詞。日常生活場景構成了某種形式和意義的舞台,塑造出這種而不是那種“生活”,更重要的是,攝影話語很可能察覺到了日常生活内部隐藏着不同尋常的潛力,殷立勤應該能夠意識到,這種潛力經曆我們遠勝于我們體驗它們,這就必然對攝影的表現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首先需要好奇心。
我一直認為一個攝影師如果沒有好奇心,或者換種說法,沒有探究意識,那他的照片将是平庸的。殷立勤的這些照片正好可以讓我們見證一個優秀的攝影師,是如何将好奇心落實為攝影的坦誠的物質性,幫助他拍攝和呈現出了這些基于誠懇和信念、牢牢根植于生活底蘊的照片。
這些照片擴張了我們的生活感受,塑造了我們應有的公共記憶,人和社會的知覺被反複地揭示和提醒。當殷立勤直面未經命名的、難以言喻的生活時,不是躲閃、不是修飾、不是誇張、不是照單全收、不是裝腔作勢、不是陳詞濫調,他有自己的選擇标準,簡單說,那就是照片有它的質地,正如生活有它的質地。殷立勤的好奇心裡仍然反映着他的秩序感,攝影使他能把握住這樣的秩序感。
心寬忘地窄,和他的“師父”一樣,殷立勤作為上海傳統新聞紙媒的攝影師,也把上海視為取之不盡的拍攝源泉,這在上海已然是一個傳統。不同年紀,不同經曆,不同方向,不同意願,但總會有殷立勤這樣的攝影師專心緻志拍攝這座大城市。社會和生活正在急劇變化,城市也在不停地擴張發展,眼前每時每刻産生着紛繁複雜的新景象,殷立勤給自己賦予了一項艱巨的工作,随之而來的,隻有不斷開啟的快門聲。武定路600弄内一夜間多了許多塗鴉藝術,有弄堂裡的生活場景,有依依不舍的百姓語錄,吸引了市民們慕名前來浏覽。三天後塗鴉牆變為粉刷牆,也成了動遷對象。2015年1月20日
上海國際車展某展台前,背帶褲維護員給豪車打蠟是假,秀肌肉、擺造型是真。而在一旁,“畫畫”的美女也在呈現藝術創作姿勢。這些都是升級版車模的新噱頭。2015年4月20日
漢口路的一家超市裡,白領們正在吃着微波爐盒飯。夢想很美好,世界很現實。在日益增長的生活成本面前,許多年輕人找回了學生年代的省吃儉用方式,暫時顧不上身體的代價。2011年12月6日
練了15年小提琴,學了8年化學的留美海歸,在廣中路、平型關路的路口以獨特的方式吸引人們注意。許多房産中介談升值空間,談學區,談商業配套,但現在他跟你談門德爾松,談帕格尼尼。2014年2月21日
瑞虹路的一個老舊小區裡,戲迷們圍坐一起,有十多年曆史的草台班子淮劇團正在新年演出。由于這裡處于舊區改造範圍内,這樣的民間文化藝人也将被遷走。2016年2月26日
外灘源路口,淘寶模特正在賣力擺造型,讓攝影師拍個夠。随着淘寶經濟不斷升溫,相關産業鍊也不斷壯大,競争日趨激烈,模特身價由原來的5000元一天下探到了1500元甚至更低。2016年3月16日
真華路人行道上,許多外地牌照面包車長期滞留在這裡,白天他們專業修補漏水,晚上席地而睡。不斷上漲的生活成本,已經讓外來務工者不堪重負。2016年7月31日
作者簡介
殷立勤,1982年出生于上海。2003年畢業于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廣告與影像技術專業。2003年起至今擔任《新聞晨報》圖片中心攝影記者。2011年獲第一屆上海青年攝影藝術大展日常生活組最佳作品獎。2012年獲“佳能十佳專業攝影師”獎。2015年獲上海新聞獎二等獎。2017年獲上海國際攝影節暨上海第十三屆國際攝影藝術展紀實類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