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美人》由北京青春你好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完美影視傳媒有限責任公司、北京聯合映像傳媒有限公司聯合出品,梁振華任總制片人、總編劇,張孝正、丁仰國任導演,馬可、張馨予、喬振宇、易烊千玺等主演,入選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2015年度優秀電視劇劇本扶持引導項目。該劇播出後引發關注,首播日(4月28日)CSM媒介研究全國網收視率2.18%、市場份額7.68%;新浪微博#思美人#話題閱讀量19億。
何為“思美人”?梁振華告訴《綜藝報》,此處“美人”蘊含三個意思:“美人”,貌美且品德高潔的人;“美君”,人們珍惜與向往的美好的君主、知音;“美政”,清明、和諧的政治理想。“這三個是屈原一生所求,也是《思美人》力圖還原的。沒有比這三個字更适合做片名。”該劇曆史顧問劉玉堂在開播發布會上總結,這部劇的名字先後經曆了“端午”“國殇”到“思美人”的變化,美人香草是高尚純潔的象征,是清正廉潔的代表,所謂“思美人”不僅追思屈原的品德、情操、行為,更追思那個百家齊放、群雄逐鹿的年代。
緣起湘情重塑曆史人物楚國曆史800年,物産豐厚,盛極一時,一段時間内遠勝秦、齊等鄰國,但一個世紀不到,突然土崩瓦解,跌至極衰——屈原見證、參與了全過程,身體力行推動改革,也獨木難支國家淪喪,最終悲情隕滅。“他的一生都付與君主、國家。在中國人,特别是我們湖南人心裡,他就像一個精神圖騰和坐标,感召我們追根溯源。”梁振華表示《思美人》是其創作生涯一個注定要完成的“任務”,它不僅是一部作品,更是一份對先人精神的緻敬與傳承。
《思美人》項目醞釀近十年,梁振華多次走訪武漢、秭歸、汨羅等地博物館和民俗文化館,搜集大量史料文獻,五年潛心劇本創作。全劇從少年屈原寫起,曆經其青春意氣、初露才華、任職高位、勵精圖治,最後落寞流放、悲情隕滅,呈現了一個詩意飛揚、胸懷天下但也真實細膩、有血有肉鮮活的屈原。
談屈原,逃不開“美君”楚懷王。二人的君臣之誼、知音之交有史可證,貫穿《思美人》劇情始終。“他們兩人從相知相交、互為輔佐,到心生嫌隙、分崩離析,這中間發生了什麼?我要通過大篇幅講述,告訴觀衆屈原如何忠君為國、九死不悔。”此外,《思美人》還展現了屈原一段蕩氣回腸的愛戀。“從屈原詩章來看,他的情感世界浪漫飄逸,愛生靈,愛萬物,自然也會愛自己的戀人。”女主角莫愁女,原型是楚國一個傳說人物。劇中,她與屈原不僅是詩歌上的知音,也相伴走過一生。借由愛情的描寫,呈現了一個感情細膩的普通人屈原。
《思美人》人物上百個,梁振華試圖讓每個人物都飽滿、立體,如溫婉端莊的昭碧霞、妩媚多情的鄭袖、野心勃勃的秦惠文王、足智多謀的張儀以及聖賢孟子、莊子等諸多曆史名人。這些角色不僅豐富了《思美人》的故事内容,更凸顯了本劇有層次感的戲劇沖突。
值得一提的是,《思美人》也為一些人“正名”,比如楚懷王熊槐。在衆多曆史及影視作品中,熊槐多被“妖魔化”,表現為好色、昏庸。梁振華持不同觀點,他認為成王敗寇有失公允。“曆史上,屈原詩詞中記述了大量虛幻、神話意境,《思美人》全部以夢境處理,并以特效加持。并且,《思美人》每集都用一句屈原的詩歌開篇,詩句意境暗合該集劇情。
虛幻解決了,那客觀曆史呢?“尊重”。梁振華深入考據了戰國時期各國的風俗文化,其中涉及的禮儀、服飾、器物等都力求真實還原。史書記載,曆史上秦國裝飾尚黑,所以《思美人》中秦國宮殿以黑色為主;楚國尚朱,遂楚國皇宮以紅色為主。劇中所有服飾均依照曆史紋式,或錦衣華服,或麻衣素布。梁振華介紹,為彰顯楚楚懷王被囚鹹陽,秦國逼他割地賣國,他誓死不從,保住了晚節。我覺得光這一點,就足以證明他不是一個昏庸無道、賣國求榮的人;其次項羽起兵反秦,打的是楚懷王旗号,應者雲集。這也至少說明熊槐在民間口碑不錯。因而,我要描述一個不一樣的楚懷王。”
“讓曆史‘活’起來”霧籠江水畔,飛瀑流瀉。少年屈原攀扯藤蔓林中穿梭。白衣女子淡雅出塵,頭箍花環,一赤豹一狸貓侍傍身邊——《思美人》第一集以寫意風格描述了屈原、山鬼的初見。看似玄幻虛構,實則有據可查,緣于《九歌·山鬼》中“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帶女蘿”詩句。劇中類似這樣虛實結合重現《楚辭》的拍攝手法不勝枚舉。
可以說,如何用電視語言生動解讀曆史,一直是每一位曆史劇創作者的難題。梁振華介紹,宮奢華,劇組特意在象山搭設20000平方米“宮殿”。相反,與皇室奢靡不同,民間畫面則是清新質樸。道具方面,楚辭雲“九層之台,起于累土”。《思美人》也以搭景和特效結合的方式,高度還原了“九層高台”。
情節方面,該劇呈現了屈子使齊、百家争鳴、函谷關大戰、懷王赴武關、屈原投江等人們耳熟能詳的曆史故事,也以此為基點生發了很多想象枝節。“古裝劇需要讓曆史‘活’起來,為觀衆演繹當時的情境。所以,我的發揮空間在于曆史和曆史之間的空隙地帶。”梁振華說道。
曆史上,秦國攻占楚國八座城池,秦昭襄王約楚懷王在武關會面。懷王不聽勸告決定赴會,而此時屈原正被流放。梁振華在該曆史節點,加入了屈原不畏險阻回到郢都,勸谏懷王的情節。他解釋,“這是懷王、楚國的生死關頭。誰最心系擔憂?當然是屈原。事實上,懷王此去,兩人這輩子都恐難再見。兩人相知相惜,卻無法逆轉命運的安排,屈子相送楚懷王,這段重頭戲最能凸顯二人君臣、知音情誼。所以我要利用戲劇的張力來豐富它。”《思美人》的故事發展遵照了曆史——楚懷王最終赴會并被困。“屈原是個把國家強盛的重任扛在肩上的人。所以我認為懷王被困後,他不應該坐以待斃。”為使情節更為曲折,梁振華發散想象,讓屈原再次為救楚懷王隻身跑到秦國,懇求芈八子幫忙。
“古裝劇需要讓曆史‘活’起來,為觀衆演繹當時的情境。”
同時,為凸顯縱橫捭阖的曆史故事,梁振華在屈原出使齊國橋段加入了“局中局”,将張儀“設計”成為屈原合縱的最大障礙。劇中,張儀為阻撓屈原合縱成功,搶先一步到達齊國,特備厚禮會見齊國丞相田文,請求暗殺屈原。“這些都沒有曆史記載,但也無人能證明它不能發生。我認為,想象雖大膽但合理。而且不僅鮮活了曆史,更能塑造屈原‘九死不回’、忠貞不渝的飽滿形象。”不過,故事結局還是以史為據,屈原險象環生,最終促成了合縱。
美之大成傳承文化經典梁振華認為,《思美人》最難的創作在于如何将曆史文化與現實情懷進行關聯。如果說屈原是《思美人》的精神脈絡與人物載體,那麼劇中濃墨重彩的論道、民生、反腐以及變法改革等則是該劇與現實的一次意味深長的“對話”。而那些奇幻夢境、百轉愛情等,則是與時下年輕人所喜好的表達方式與元素“不謀而合”。
《思美人》起用了大量年輕演員,包括馬可、易烊千玺等90後新生代“偶像”,可以說,偶像劇氣質盡顯。“年輕偶像與經典文化傳承并不沖突。”梁振華透露,《思美人》投資近2億元,演員片酬不到四分之一。“偶像劇是‘外衣’載體,重要的是内容。屈原詩才曠代、心懷天下,正是年輕人值得學習和推崇的偶像。輔以年輕偶像的實力演繹、青春平台的傳播,我認為會對當下影視劇市場起到一定引領作用,更對年輕人的文化精神有所啟迪。”
早在開播前,《思美人》就發布多組古風古韻的系列海報,顯示出深厚的文化底蘊。除了全面展示角色造型,每張海報上的楚辭也予人深刻印象。例如,少年屈原對應的是《九章·橘頌》中的“嗟爾幼志,有以異兮。獨立不遷,豈不可喜兮”,獨白自己的理想展示人格;成年屈原對應的是《楚辭·漁父》中的“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描述的是屈原投江一幕。兩處引用均十分契合屈原的高潔品質和當時的人生境遇。這些充滿深厚曆史文化的海報受到廣大網友和粉絲們的喜愛,更激發了他們學習楚辭的熱情。很多人紛紛在網上曬出自己謄寫楚辭的照片,競相模仿。“我們沒有發起過任何‘水軍式’宣傳。網友這些自發行為純粹是文化的力量使然。”梁振華表示。
為讓觀衆更好地理解楚國文化,《思美人》團隊耗時一年,着手制作并在網絡平台播出50期楚國文化小課堂,詳解楚國的人文曆史。此外,梁振華還将屈原詩詞譜寫成曲,由流行歌手演唱,受到年輕人好評;并聯手翻譯家許淵沖以中英雙語通俗翻譯的《楚辭》,也适機公益出版。此外,《思美人》在電視劇開播前,便促力動漫大電影、遊戲、書籍、衍生品等全産業鍊聯動,多點發力,制造“思美人”風潮。
屈原生命終結在汨羅江,汨羅江是個悲情地,也是屈原精神最後的升華與永存。梁振華透露,《思美人》劇組将在端午節前後赴汨羅拜祭屈原,并舉行公益活動,與當地學生進行互動。“我希望通過《思美人》,帶動學習熱,讓更多的年輕人走近屈原與楚國,走近那段可歌可泣的曆史。”
對話梁振華:
“如果創作者沒有情懷,那什麼都是徒勞”
《綜藝報》:當初為什麼決定以屈原為原型創作這部劇?
梁振華:首先,楚辭在中國文學當中的獨特意義毋庸置疑。讀書的時候,我常常會想,他究竟是個什麼樣的人竟能寫出這樣的詩篇。因為讀《楚辭》所以想了解屈原,這是一個中文系學生的情結。其次,我是一個湖南人。屈原就是我們精神上的一個圖騰和坐标,所以我慢慢對屈原這個‘源頭’有一種越來越清晰的向往。第三,我想做一個有曆史感,真正能夠承載我的一些情懷和表達的具體的故事。
《綜藝報》:古裝、現實兩種題材,哪一個對你來說更具挑戰性?
梁振華:從制作層面講,古裝題材難度更大,要考慮的東西更多。我認為,古裝劇創作是在“塑造”人性。情節編織上,其與現實題材沒有本質區别。唯一不同的是,現實題材的當代感很容易寫出來,因為這是我們生活的年代;而古裝劇的曆史感則需要長時間的鑽研、琢磨。你要回到當初的曆史情境,靠什麼?當時的著書典籍,我們要從中尋找曆史感,迸發靈感。古裝題材制作難度也很大。從整體的服裝、造景到演員匹配度,比現代戲的難度成倍增加。相比而言,現代戲隻要找準了題材,找到今天生活的質感和戲劇化的空間,創作就一蹴而就。
《綜藝報》:《思美人》哪段創作,你覺得最困難和難忘?
梁振華:《思美人》劇本的創作每一處都很困難,都要思量很久。我們大框架推倒重來不下5次。
“論道”是劇裡思想文化含量最高的戲。屈原使齊時在稷下學宮的百家争鳴,莊子、孟子、孟嘗君、屈原彙聚一堂,縱論儒道法和天下大勢。這是我們民族的文化遺産,也是激勵後人的精神财富。這段印象很深,寫得也非常過瘾。
如何将曆史與現實對照關聯起來,這也讓我很難忘。任何曆史都可以闡釋出當代性。屈原與楚國的關系和曆史,不隻放在中國當下,放在任何國家都有啟迪意義。《思美人》談到了君主與臣子、與百姓之間的關系,這都很有現實教育意義。比如,時下大火的《人民的名義》裡的反腐,《思美人》也有,而且篇幅很重。屈原的改革必觸及“腐敗”,他的反腐從最底層一直反到了王權貴族,其力度不遜色侯亮平。屈原有一句著名的話“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這就是以“人民的名義”在與權力做鬥争。
《綜藝報》:如果讓你列舉幾個古裝劇創作關鍵詞,你認為是哪些?為什麼?
梁振華:第一,曆史感。創作需要從曆史中來,生發出符合當時環境人物的生存狀态和精神狀态,達到整體氛圍統一,但是又不等同于曆史。真的曆史是看不見的,是可以被創作和聯想的。有些創作超過了曆史,有些是“創造性”的曆史。
第二,态度,我們創作的曆史要有态度。比如屈原,我們的創作是反思、批判或者超越性地看待。
第三,超越性。一個好的創作者,要看你能不能從曆史中提煉出超越曆史的一些元素。比如《思美人》,屈原與張儀有一場訣别對話。我對張儀做出了更為“豁達”的解讀。張儀對屈原說:“你留千古美名,被萬世景仰,而我卻被後人唾罵。但我的理想真就錯了嗎?世人誰了解我張儀的抱負?當秦國蕩平六國,天下歸一後,過了百年、千年之後,一定有人理解我。”事實也是如此,在當今我們理解張儀,楚國的頹敗雖然與他直接相關,但是他的道法理想也不是一無是處。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情懷。如果創作者沒有情懷,那什麼都是徒勞。
《綜藝報》:你下一步有哪些計劃?
梁振華:嘗試擁抱互聯網,目前在拍科幻題材的純網劇——《天意》。這部劇改編自同名科幻小說,與《思美人》異曲同工,都是曆史題材。但不同的是,加入了外星人等科幻元素。
《綜藝報》:網劇将成為你以後的創作主打方向?
梁振華:兩邊均衡吧。作為内容生産和創作者,網劇沒有辦法拒絕。我們隻要創作和生産出符合我們心目中表達需求的作品,并且作品符合平台表達的特點,不論電視台還是互聯網,我都不抗拒。不過我這個年紀的創作者還是跟今天的80後、90後新生代創作者不同,我還是更願意多創作一些經典,向傳統趣味回歸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