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本祠
電視作為一種傳播信息的載體,通過聲、畫、文字等符号信息重組在一起,按照一定的結構和有序的組合方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一種話語,傳遞着特定的信息,多種符号組合在一起形成的話語即構成電視叙事。通常我們所說的電視叙事強調的是電視故事化的講述方式,以便更好地吸引受衆的觀看興趣。以往我們隻将叙事元素用于戲劇,覺得隻有虛拟的節目才能完成叙事任務,認為客觀真實的電視節目不存在叙事,尤其是以現場展示為主的綜藝節目更是如此,随着《中國好聲音》、《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節目的火爆,突顯了綜藝節目的叙事魅力,也讓大家開始注重叙事在綜藝節目中的應用。
叙事通俗的解釋就是對事件的陳述方式,叙事建構,就是将一個個事件按照特定的意義組合串聯在一起,用特定的陳述方式來加以展示。而綜藝節目的叙事建構,就是用故事化的結構、戲劇化的元素來做綜藝節目的内容設計,從而有效地解決目前綜藝節目存在的松散、零亂、關聯性差,情節弱化,娛樂元素簡單疊加、無主題訴求等問題。下面将從事件構成和節目結構兩個方面來對綜藝節目的叙事建構加以闡述。
一、事件構成
節目中的事件不是生活中瑣碎的、平淡的、無意義的事件,而是經過精心設計和營造的,是特定的人物在特定時間和具體環境中發生的有發展變化和結果的事件,并且這一事件與人自身和他所置身的環境密切相關。換句話說,要想構成一個事件,這個事件裡必須得有人物形象、有沖突、有懸念,最後有結果。那麼綜藝節目中的事件是如何營造的呢?
1.第一要素是人物。即綜藝節目的選手或參與者。選手最好有一定的故事背景、有一定的特長、有個性特色和現場表現力,總之要挑選觀衆感興趣和關注的人物。
2.第二要素是環境。即為人物營造特定的情境氛圍。它來自現實生活又超越現實生活,将人物從現實生活投入到預先設置好,能對人的心理、行為産生各種觸動和影響的虛拟情境中,讓人物置身其中并做出率性、真實的表達,旨在展示出人物的心理情态和個性特征,産生有意思的故事情節。
3.第三要素是時間。要想讓參與者在特定的時間内完成有挑戰性的任務,時間不僅承載着事件的發展變化,而且最好能成為左右事件成敗的一個因素。
4.第四要素是情節。事件的發展按照一定的因果關系向前推進,要有沖突、懸念,結果要一波三折。在沖突中展示事件的發展和變化,突顯人物的個性特征,通過一個個懸念的設置讓觀衆産生興奮、緊張與期待感,并讓結果有不可預知性。
現以筆者最近做的一個節目方案—《沖出圍牆》為例,來說明節目中事件場景的營造。節目由多個環節組成,其中的一個環節叫“風雨同舟”。現場模拟逆水行舟的情境,其任務是取下途中的一個個錦囊,錦囊裡有與生活常識相關的問題。在規定的時間内,答題多、正确率高的隊将獲勝。
案例中,第一要素人物,是由3人一組組成的團隊,團隊中的人物都有一定的故事背景和個性沖突。第二要素環境,現場模拟逆水行舟比拼情境,環境的設置将人物置身不同于平常生活的虛拟情境中,與外界産生着矛盾與沖突,促使3人之間發生碰撞與磨擦,對每個人物的心理、行為産生變化和影響,展示出每個人物的個性特色。第三要素時間,時間不僅用于交代特定事件的發展和變化,更關鍵的是要讓時間成為強化懸念,推動情節發展,決定兩隊勝負的重要元素。第四要素情節,完成事件故事化叙述,設置了一個有牽動力值得期待的主懸念—兩隊乘船答題誰會勝出,并在這一關獲取多少,為實現終極目标—沖出圍牆所需要的能量值。參與隊員若駕駛了一條不好掌控的橡皮船行進,與外部環境之間和隊員相互之間就會産生各種各樣的矛盾與沖突。比如,坡面光滑易造成人滑倒、船會從高處滑落下來、在躲避障礙時也會發生意外、3人配合時因默契程度差異發生碰撞與争執等。同時還會促使人物自身産生内在的沖突變化,如緊張、擔心、懷疑自己、恢複信心等,在沖突、矛盾中,可以很好地展示人物的個性特征及心理狀态。另外在大的懸念下,又會有若幹個小懸念牽引着觀衆,如能否越過路途中的障礙、會不會從高處滑落下來、能否順利地取下錦囊、答題是對是錯,最終結果如何等。矛盾沖突的營造、懸念的設置,使觀衆始終處于興奮、緊張、期待的狀态中,利于産生觀賞性的故事效果。
通過以上設置,實現了節目故事化叙述,同時将綜藝節目的娛樂效果,設置在事件發展的過程中并成為故事情節的一部分,如人與船從斜坡上滑下來跌落在氣墊上,東倒西歪的狼狽相,光滑的坡面上塗有五顔六色的顔料,隊員滑倒在坡面上,臉上身上染上顔料令人捧腹大笑的滑稽場面等,在特定的情境中自然而然地産生緊張、刺激、搞笑等娛樂效果,利于增強節目的觀賞性。
二、節目結構
綜藝節目的叙事建構不僅要為節目營造一個個有觀賞性和故事情節的事件,而且要讓事件與事件之間相互關聯、層層推進,構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這就是接下來要重點闡述的問題,如何在節目中建構完整的故事。筆者理解的綜藝節目的結構是将一個個精心設計的事件,在總懸念的牽引下,按照一定的關系組合串聯在一起,它能激發觀衆特定而具體的情感,并産生一定的意義和價值。影視作品有5種常見的結構和類型:①因果式(戲劇式)線性結構;②回環式套層結構;③綴合式團塊結構;④交織式對照結構;⑤夢幻式複調結構。從以上結構類型的比較來看,綜藝節目因以娛樂休閑為主、内容通俗易懂,便于傳播和理解,所以更适合用第一種因果式線性結構。這一結構類型将整個節目作為一個完整的故事來建構,一是要為節目找到一個值得觀衆關注和期待的總懸念;二是節目有開端、發展、高潮、結尾等比較完整的故事過程;三是各個過程在總懸念的統領下環環相扣,每一環節又都與總懸念相關,且目标指向總懸念;四是每個環節都有自身的矛盾、沖突、情節、懸念,各環節詳略得當、有輕重緩急,富有節奏變化,為總的懸念做了鋪墊,層層推進将節目推向高潮,最後懸念揭曉,給觀衆一個滿意的結局。
下面以《奔跑吧兄弟》(第二季)中的一期節目—碟中諜(2015年6月5日)為例,來闡述綜藝節目結構的設置。
1.總懸念的确立。這期節目的總懸念是節目的核心人物鄧超做卧底,來扮演神秘人物撕下隊中其餘6個人的名牌,不被發現其是内奸即為本期節目的赢家。而鄧超做卧底,其餘6人同樣知情,6位同伴能否演好這場戲,讓鄧超信以為真地認為自己完成了任務,從始至終不被鄧超發現這一秘密,則他們将成為最後的赢家。節目的總懸念是鄧超與6人的對決,秘密是否被揭穿,誰最後将成為赢家。懸念的設計不是靠巨額的獎勵刺激,而是在人人都感興趣的騙人、被騙能否被識破上,其既有意思值得期待,又便于操作,這正是綜藝節目值得借鑒的方式。
2.完整故事結構設計。設計好總懸念是核心和關鍵,有了總懸念節目在其統領下去設計故事發展環節,各環節相互勾連後形成了一個完整故事。
(1)節目開端。這一期節目,鄧超第一個出場,他要再做卧底秘密地“幹掉”6位同伴,并享有節目為他提供的幫其完成任務的特權。在他躊躇滿志要大幹一場,為小夥伴們又要栽在自己手上心懷歉意之時,隔壁房間的6位同伴卻将這一切盡收眼底,6人抱團要一雪上次被鄧超完勝的恥辱,這次要好好地捉弄一下他。節目開端交代節目設置的總懸念,吊足觀衆的胃口,驅使觀衆抱着極大的興趣去了解接下來雙方會怎樣玩,采用什麼做法,進而為故事的展開做好了鋪墊。
(2)節目發展。在進入節目的核心環節撕名牌大戰之前,設置了體力考驗與智力考驗兩個小環節,兩個環節的安排均與撕名牌大戰相關,第一環節勝出的人,在撕名牌大戰中,名牌背面不藏有暴露自身秘密的碟中諜小标牌,第二環節獲勝的人,進入撕名牌大戰身上貼的名牌最小,不易被撕下來。在這兩個環節中,鄧超要用好節目為他提供的條件,設計好自己的策略,讓自己在最後環節撕名牌大戰中處于有利的位置,但在運用這些特權時又不能讓同伴看出破綻,而6個小夥伴要協力阻止鄧超如願,同時又要讓隊中最弱的人盡量勝出,以便在最後大戰中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同樣這一切也不能被鄧超識破,這樣一來就一步步将節目引向了終極懸念。
(3)節目高潮。撕名牌大戰。這一環節中鄧超要在不被其他人察覺的情況下,将同伴的名牌撕掉,同時要設法阻止同伴獲取暴露自己身份的拼圖。6位同伴除一人身份受保護外,其餘5位要完成特定任務,方可摘除暴露身份的碟中諜小标牌,如鄭恺的任務是要讓鄧超對他“公主抱”、baby的任務是要讓鄧超說出“我們是兄弟”。他們會用什麼計謀做到這一點,其中有多處細節的設置讓這一秘密處于危險境地,稍有不慎即有被戳破的可能,這樣就很好地強化了緊張、刺激和懸念感,另外雙方在撕名牌大戰中緊緊圍繞能否揭穿秘密展開,不斷使節目走向了高潮。
(4)節目結尾。鄧超撕下所有同伴的名牌後,覺得大夥又被自己涮了一把深感過意不去,向大家跪地磕頭表達歉意,并作為撕名牌大戰的勝利者得到了一份自己喜愛的飛機模型。當他滿心歡喜的時候,出乎他意料的情景發生了,頒獎人員送上了更大更讓人羨慕的飛機模型,給了6位同伴,唯獨沒有鄧超的份,令鄧超瞠目結舌,這時他才如夢初醒,原來大家早知道這一切,隻有他一人蒙在鼓裡,被愚弄的人是他自己,從而也給節目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号。
綜藝節目的叙事建構擺脫了綜藝節目為娛樂而娛樂的思維定勢,将着力點集中在為節目設計有意思的懸念和完整的故事結構上,讓娛樂效果在情節發展變化的過程中自然地釋放出來,并賦予節目特定的意義。叙事建構不僅是做好綜藝節目的一條有效的途徑,而且形成這樣的思路,對我們去做新節目的研發和節目環節設計,也是一個有力的抓手,非常值得同行去琢磨和探讨,借此希望電視從業者重視節目内容研究,制作出更多更好的電視節目,不斷強化媒體責任擔當,傳播社會正能量。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台/責編:胡斌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