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李豔昆中央電視台.."/>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淺析本土原創節目《中國好歌曲》的傳播模式

淺析本土原創節目《中國好歌曲》的傳播模式

時間:2024-10-30 03:57:59


    口李豔昆

中央電視台聯合燦星制作出品的原創音樂真人秀節目《中國好歌曲》,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節目形式及植根本土的節目内容,從第一季開始就受到觀衆源源不斷的關注與好評,節目收視率居高不下,并且成為我國首個向他國賣出版權的原創電視節目,将中國的音樂選秀類節目帶入到一個嶄新的高度。《中國好歌曲》的成功并非偶然,本文從傳播學視角入手,總結其在傳播過程中的四個特點。

一、符号化的元傳播

所謂元傳播,就是人們為了傳播而進行的傳播行為,包括對所傳遞符号的定義及其诠釋規則的約定。從元傳播的角度看,《中國好歌曲》的編導通過設計将參賽選手演唱的歌曲中“中國式hip-hop”、“中國風”等音樂元素符号化,使觀衆在觀看各位選手演唱的同時,調動自身對這些歌曲元素的理解,找到自己觀看的興趣。而在選手演唱過程中及之後,節目播放畫面的屏幕右側标注有歌曲與歌手的名字以及導師們的評價,這些文字相當于給觀衆提供了更多産生元傳播的基礎元素,受衆在接受信息時會感知到對方對該符号的指代和區别性指代,産生相同、相反或者全新的诠釋規則。再結合互聯網等SNS平台,将這些符号與其他人充分互動,使得受衆了解了彼此符号指代的意義,也因此産生新的元傳播。在播出平台的選擇上,《中國好歌曲》選擇了中央電視台這一在中國影響力最大,也是最為權威的電視媒體,使元傳播的主體具有較高的可接受度。中央電視台在《中國好歌曲》播出之後,會安排節目中人氣較高的選手來參加《中國好歌曲》的衍生節目《原創之聲》,主持人與選手以聊天的方式談論其所創作的歌曲,這樣就通過傳統媒體,運用高度類似的報道産生共鳴效果,讓網絡充當節目讨論的放大器,從而豐富了元傳播的符号定義和規則約定,擴大了節目的影響。

二、場内外受衆的“使用與滿足”

顧名思義,“使用與滿足”即把受衆成員看做有特定“需求”的個人,把他們的媒介接觸活動看做基于特定的需求動機來“使用”媒介,從而得到“滿足”的過程。

當前,歌唱選秀類娛樂節目近乎充斥熒屏,在同樣的生産方式和運營模式下,一成不變的節目流程自然會讓觀衆産生審美疲勞。為了充分滿足觀衆“使用與滿足”的需求,音樂選秀節目就要不斷創新,從而改變觀衆的體驗。《中國好歌曲》将節目立足于尋找中國優秀原創音樂,這種立意與以推人為主的選秀類節目産生了極大的區别。觀衆在收看《中國好歌曲》的時候,其收看動機比收看其他選秀類節目單純:即對歌曲本身進行品鑒。這不僅需要觀衆具有較為專業的音樂素養和知識,也為節目制作方在選題方面提出更高的視聽要求。以該節目導師設置為例,《中國好歌曲》至今已播出三季,該節目的靈魂人物—劉歡,一直雷打不動地居于導師位置,這也是制作團隊從側面對節目專業性的一種保證,滿足了觀衆的收視期待。而“為好歌曲推杆”、“使用直通鍵将好歌曲直接收入原創大碟”等形式,都是《中國好歌曲》吸引大衆眼球的手段,尤其是“為好歌曲推杆”這一符号元素的設置,巧妙地讓懸念貫穿節目始終,俨然成為節目的标志性鏡頭,為提升節目辨識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而風格各異、節奏突出的一首首原創歌曲也很好地照顧了觀衆的觀看心理,使其“使用與滿足”的需求得到解決,并且讓節目擁有很強的延續性。

三、社交媒體展現出的“大衆傳媒議程設置理論”

美國傳播學家麥庫姆斯和肖認為,大衆傳播具有一種為公衆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傳媒的新聞報道和信息傳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着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

《中國好歌曲》播出以來,其新浪官方微博的粉絲數已達近60萬人,微博發布量達到3200多條,無論是官方微博還是導師微博的轉發量都相當可觀。每一期節目結束後,對于節目、選手以及歌曲的讨論俨然成為了粉絲的狂歡。以第三季第一期為例,曾家喻戶曉但近年卻仿佛銷聲匿迹的範曉萱擔任節目導師,是本季《中國好聲音》的主推點。而正如節目組所期待的一般,節目播出後,有關範曉萱的截圖、語錄、表情包等内容在短短的時間内,便被迅速轉載到各個網站、論壇、公衆号上,仿佛重現了範曉萱當日大受歡迎的場面。而本不看節目的群體,也因為這種病毒式營銷,知曉了範曉萱成為《中國好歌曲》導師這一事件,節目的知名度、傳播率被大大提升。另一方面,由導師在官方微博中對《中國好歌曲》不同選手表現的主流分析,經過大衆傳媒的發布,也會直接影響多數人的判斷,從而對選手的知名度起到推動作用,使大衆傳媒議程設置的效果更加明顯。

四、節目錄制中的“沉默螺旋”與網絡讨論中的“反沉默螺旋”

“沉默的螺旋”是一個政治學和大衆傳播的理論,即意見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見的增勢,如此循環往複,便會形成一方的聲音越來越強大,另一方越來越沉默下去的螺旋發展過程。《中國好歌曲》中,評委導師是從事音樂行業多年的資深人士,在節目錄制現場,他們就是絕對的“意見領袖”。現場的觀衆會直接感知到四位導師的所做的結論。這其中,若一部分觀衆發現自己的意見跟導師所做的觀點相吻合,他們就會充分利用手中的社交工具向周圍人傳達他們的意見、觀點,引發集體讨論;而另外一部分觀衆若發現自己的觀點跟導師不完全一緻時,有的會選擇偏向導師意見,試着接受權威,有的則選擇一直沉默下去。如此,優勢意見就會越發壯大,劣勢意見則越發衰微,最後慢慢形成一個螺旋式的結構。例如《中國好歌曲》第二季中,趙牧陽所演唱的《俠客行》因其濃郁的西北風格并不能使全部的現場觀衆産生認同,但在劉歡對歌曲的講解和對選手的介紹後,現場觀衆最終給予了選手熱烈的掌聲。音樂本身并沒有一個規範的評價标準,但當優勢意見形成時,很多人會主動認可這種意見。由此便形成了一個相對主流的意見環境。大家會對照這個意見,将其放到自身來比較,遵循着螺旋定律而循環往複。但是在全媒體時代,“反沉默螺旋”假說應運而生。這一假設認為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會削弱人的孤獨感和身份性,同時網絡所提供的開放寬松的語言環境,使人們不再害怕被孤立。同是這首《俠客行》,在網絡中也有着不小的争議,争執雙方各執一詞,由于并沒有權威對其進行界定,因此讨論并沒有得出最終的結果,但這也從側面說明,《中國好歌曲》在音樂評論中所具有的權威性。

總之,《中國好歌曲》作為第一檔能夠在國内電視節目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将版權賣向海外的本土音樂真人秀類型節目,表明了國内電視節目市場具有着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但如何将這股創造力轉換成生産力,使我國擺脫目前這種節目形式有求于人、受制于人的困境,在當前新媒體的傳播語境中,制作出更多成功的原創性節目,是電視節目制作者應該深思的問題。

(作者單位:唐山師範學院/責編:倪嘯)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