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範春豔2015年是日本電視業誕.."/>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日本電視媒體視聽形态的變化分析

日本電視媒體視聽形态的變化分析

時間:2024-10-30 03:15:13


    口範春豔

2015年是日本電視業誕辰62周年。在當前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各國電視業都在尋找出路的過程中迂回前進,回顧日本電視業這62年曆程,本文試圖探究日本電視媒體在視聽形态方面發生的變化,從對電視媒體的批判、電視機本體技術的進步及其受衆在收看方式的變化這3個方面,考察其對日本電視媒體視聽形态變化的影響。
    一、由對電視媒體的批判而引起的視聽形态的變化

日本學術界素來有對電視媒體進行批判的意識,直至今日依然在持續。但是如果追溯其開端,初期主要集中在對電視低俗内容的批判上,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大宅壯一提出的“一億總白癡化”論。大宅壯一是昭和時代具有鮮明特色的社會評論家之一,他提出的“一億總白癡化”論在當時也是非常具有影響的理論之一。以“一億總白癡化”論為代表,學術界開始對日本電視媒體進行批判。

“一億總”一詞泛指1957年夏天以後,日本很多理論都被冠以“一億總”一詞為開頭,而“白癡化”一詞又從何而來呢?當時,日本電視台推出一檔叫做“無論什麼都去做”的節目,其中的賣點之一就是對參加者提出各種難題,如果都能夠過關的話就可以得到獎金。這種節目制作手法就是故意制造出一些意想不到甚至是不堪的狀況,讓受衆觀看參加者在面對這種狀況時的種種反應,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任何趣味性的節目。最荒唐的一期節目策劃發生在1956年11月3日,也就是所謂的早稻田大學與慶應義塾大學之間的棒球比賽上。而當時一期電視節目策劃就是讓參加者充當這場棒球比賽的觀看者,然後在早稻田大學的拉拉隊陣營裡,高舉慶應義塾大學的旗幟,并且要大聲呼喊“慶應義塾大學必勝!”的口号3次,以完成“無論什麼都去做”的節目宗旨。節目播出之後,無聊的商業企劃,加上參加者匹夫之勇的行為,一時間在日本受衆中成為笑料。針對這一現象,學者大宅壯一有感而發撰寫評論一篇,在評論中嚴厲指出“目前日本傳媒界白癡化十分嚴重”,“傳媒業界的從業者們将目光聚集在日本民衆的最底層,将高度發達的電視傳播事業與低級文化進行對接”,由此“白癡化”一說産生。緊接着,大宅壯一在次年2月2日的《東京周刊》上評價說,“現在電視上都是一些白癡節目,可以說廣播、電視等傳媒機構已經開始對日本受衆展開‘一億總白癡化’運動了”。由于受到了大宅壯一及其他學者們的嚴厲批判,日本媒介從業者不得不為了對應這種批判而調整電視節目内容的制作。

随着電視業的發展,日本媒介從業者不斷豐富電視娛樂節目,随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泛娛樂化的出現。于是,學術界對于電視媒體進行的批判,就從最初對電視低俗内容進行批判的初級階段逐漸過渡到對電視媒體泛娛樂化的批判階段,而且對這一問題的批判也是對電視媒體進行批判過程中最激烈的一個階段。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1981年富士電視台制作的《我們是滑稽一族》、《笑笑也無妨》等電視綜藝節目的持續熱播,拉動了上世紀80年代搞笑風潮的興起,其泛娛樂化的輕浮路線也體現了當時日本整個社會發展中存在的浮躁之風。到了今天,日本學術界對于電視媒體泛娛樂化現象的批判依然存在。2007年10月18日刊登在日本著名雜志《周刊文春》上的一篇調查結果顯示,以2007年9月18日至10月4日期間東京地區能夠接收到的電視節目為調查對象,其中有搞笑藝人參與的節目比率相當驚人,日本電視台、TBS電視台、富士電視台、東京電視台分别為41%、25%、21%、17%,就連NHK電視台也要達到10%。這個比率現在看恐怕會更高,現在的日本電視節目已經幾乎都要加入搞笑藝人的策劃因素了。電視媒體的這種泛娛樂化,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容易導緻庸俗化社會的形成。雖然日本學術界不懈地對此進行批判,造成很大的影響力,但是也始終無法阻擋泛娛樂化現象在日本電視媒體中的擴散與蔓延。隻是在這個批判的過程中又産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那就是把電視媒體作為一種治愈系文化傳播工具的視聽形态的形成,這是非常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現象。

更進一步說,這種變化符合日本人對于消遣時光的深層需求。在多數日本人的理念裡,比起積極主動的健身、運動等休閑方式來說,最佳的休閑形式就是能夠讓疲憊的身心得以放松、得到慰藉的方式。而傳播媒介之所以從出現娛樂節目開始,直至今日一直能夠成為日本人大衆娛樂的主要方式,就是因為它首先滿足了日本人的這種需求。而在衆多的傳播媒介中,電視是最适合的。在日語裡有一個詞彙叫做“電視睡”,就是一邊看着電視一邊躺着什麼也不做,正體現了日本人對于消遣閑暇時光的心理需求,于是電視就成為了治愈系文化傳播工具的最佳媒體。日本學者橋元良明曾這樣評價電視媒體,“可以不帶有任何明确目的地去視聽,能夠得到安慰與治愈,是可以讓心情放松的媒體”。現在,電視媒體作為治愈系文化傳播工具的一種,已經成為普遍的視聽形态了。

可見,在對電視媒體的不斷批判中,日本電視媒體的視聽形态也在發生演變,從最初對電視低俗内容的批判,到對泛娛樂化的批判,逐漸形成了目前日本電視媒體的娛樂化、治愈化的視聽形态。
    二、電視機功能引起的視聽形态的變化

提及視聽形态的變化,從各種角度均可以涉及。在日本電視媒體視聽形态的變化中,一向引人關注的是電視機功能方面的變化,這完全是因為技術水平的革新而帶來的顯著效應。比如在電視頻道的切換方式上,在日本,截止至20世紀70年代初,一直都是使用旋轉式的頻道轉換器,之後才有了按鈕式的頻道轉換器。

首先,遙控器的出現與普及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從原來必須要接觸到電視機過渡到可以坐在沙發或椅子上通過遙控器來随意改變頻道,形成了我們今天收看電視的基本形态,由此受衆的視聽形态也發生了巨大轉變。随着技術手段的更新演化,到今天更加融入了個性化的成分,子畫面、雙畫面、多畫面電視機的誕生,使受衆可是同時接受多頻道的信息輸送,在節省時間的過程中,達到了高效的視聽效果。

其次,自帶錄制功能的數字電視機的誕生,也為受衆視聽形态變化帶來了很大的轉變。電視節目的播放總是實時進行的,而帶有自行錄制功能的電視機就從時間限制的角度解放了受衆。而且随着電子設備制造業技術的發展,現在很多日本家庭的電視機都附帶多頻道同時自行錄制的功能,可以滿足不同家庭成員的需要。隻需要提前設定好,回到家裡就可以随時觀看了。而且,這種不受時間限制的觀看方式,在日本年輕人中,已經日漸成為電視媒體的主流視聽形态。但是,對于傳播學研究者們來說,伴随着這種視聽形态日漸普及的最大課題就是收視率調查的問題。目前,日本的一些民間電視台已經嘗試着将錄制節目功能這一視聽形态納入收視率調查之中了。
    三、由受衆引起的視聽形态的變化

在電視剛剛出現在我們現實生活中的那個年代,受衆都是團坐在電視前面,甚至不願意錯過任何鏡頭的播放。在日本電視傳播研究曆程上,這一時期受衆對于電視媒體的這種熱衷度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1960年初在日本發生的因觀看職業摔跤賽事而引發的休克死亡事件。在當時,這一事件的發生曾一度被當成新聞事件被日本各大媒體大肆報道,并在傳媒業界引發了一場電視是否該直播職業摔跤賽事的争論。《朝日新聞》在1962年4月28日刊登題為“兩位老人看電視直播職業摔跤節目而導緻死亡”的新聞,報道了27日夜裡,日本京都市一位76歲的女性和愛知縣一位63歲的男性居民,因在家裡收看甚為激烈的職業摔跤節目而發生的瞬間猝死事件。同年的8月4日《讀賣新聞》刊登題為“觀看職業摔跤的電視觀衆再次發生猝死”的新聞,報道了橫濱市一位63歲的男性觀衆在觀看摔跤直播時發生死亡的事情。這兩起事件的發生雖然從倫理角度屬于媒體人不願意接受的惡性事件,但是也足以證明當時的電視媒體對于受衆是具有絕對高粘合度的。

可是到了今天,受衆與電視之間這種強粘合度已經徹底被颠覆。根據日本某調查機構2013年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受衆一邊收看電視,一邊做其他事情的被調查者中,吃飯等飲食活動的被調查者占67.0%,浏覽網頁的占50.8%,聊天的占18.2%,閱覽雜志、報紙、書籍的占14.1%,做飯的占11.0%,洗衣、熨燙的占8.5%,打掃衛生的占5.1%。可見,對于家庭主婦來說,一邊做家務,一邊用眼睛掃過電視畫面的情景是一種常态。而且,一邊上網一邊看電視也成為了日本受衆一種新的“被動跟随收看”形式。NHK傳播文化研究所在2010年做了一次關于市民生活時間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市民周一到周五一天平均看電視的時間為3小時28分鐘,而在這其中“被動跟随收看”的時間為1小時20分,接近于平均收視時間的40%。

另一方面,關于受衆在收看方式上的變化,日本學者名部圭一從傳播者與受衆關系的變化方面進行了考察,并在日本傳播學界産生了很大影響。他認為,日本受衆在從“單純的收看者”到“成熟的收看者”這一流變中,對電視的收看方式大緻被分成三大階段:①20世紀50-70年代期間,受衆處于浏覽、鑒賞性地觀看電視階段;②20世紀80年代時,受衆處于主動地觀看電視階段;③20世紀90年代以後,受衆開始逐漸與電視形成互動格局。在第一階段時,受衆隻是單方面地接受來自傳播者的傳播内容,相對受衆來說,傳播者占有絕對優勢。而到了第二階段,受衆能夠有意識地避開與自身意願不符的傳播内容,比較第一階段“單純的收看者”而言,更像是作為“觀察者”似的收看者,可以用各種各樣的形式一邊收看電視,一邊對傳播内容進行吐槽。因此在第二階段時,比起傳播者來說,受衆更居于優勢地位,是比較不好應對的收看者。而到了第三階段,受衆已經變成了“覺醒的收看者”,已經能夠事先在完全了解傳播者的意圖之後,直接對此進行判斷。由此可見,在日本電視業發展的這62年裡,由于受衆的不斷成熟,其視聽形态也發生了很大轉變。

當前,由于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日本傳統媒體同樣受到很大的沖擊,本文從對日本電視媒體的批判、電視機本體技術的進步及其受衆在收看方式的變化這3個方面,考察了日本電視媒體在視聽形态方面發生的變化,期待着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日本電視媒體在走過62個春秋之後,能夠尋找到最佳的視聽形态。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全媒體語境下日媒關于釣魚島問題的傳播效果實證研究”(項目号14CXW019)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責編:劉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