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紀錄片《廢奴》對“西藏廢奴運動”曆史必然性的表達

紀錄片《廢奴》對“西藏廢奴運動”曆史必然性的表達

時間:2024-10-30 01:14:01

口劉波

2009年,西藏自治區人大決定将每年3月28日定為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在第8個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來臨前夕,紀錄片《廢奴》一經播出,就在西藏各民族群衆和全國觀衆中引起廣泛反響。紀錄片讓生活在和平、民主、自由時代的國人充分感受到西藏自由民主的來之不易,使各族群衆對西藏的曆史有了更為準确的認識。紀錄片通過采訪西藏農奴曆史的親曆者、世界範圍内的西藏曆史研究者以及相關人士,揭露了西藏農奴制度的罪惡,闡釋了西藏廢奴運動的曆史必然性。

一、揭示西藏農奴制的不人道和反曆史

近來年,達賴集團利用各種機會、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分裂西藏的活動,西藏的安全和穩定面臨着多重幹擾。要清除藏獨等勢力的威脅,首先必須讓西藏各族人民和全世界範圍内愛好和平自由的人們認識到達賴集團的本質面貌—竭力維持農奴制度的剝削階級。這樣一個帶有明顯政治性質的問題,如何通過紀錄片的形式表達出來,同時得到觀衆的積極響應,考驗着紀錄片制作團隊的水平和智慧。《廢奴》讓曾為農奴的親曆者、西方遊曆者和研究者站出來說話,通過這些客觀的、具有說服力的影像紀錄,使觀衆認清西藏農奴制的非人道和逆曆史潮流。

該片開頭将鏡頭對準了65歲的山南人德慶卓瑪老人。她4歲之前的身份是農奴,對農奴生活的記憶停留在“睡在牛棚裡”等非人遭遇上。幸運的是,德慶卓瑪在4歲時,西藏廢除了農奴制度,她開始過上自由的生活。同樣曾為農奴的紮桑回憶說,他家當時租了莊園主的5畝地,但大多數收入都交給莊園主和政府,自家所剩無幾。當時政教合一的三大領主—西藏地方封建政府、貴族和寺院發明了包括出生稅在内的200多種稅,農奴苦不堪言。迫于無奈的人們隻得向這些領主借貸,但高昂的利息和低下的收入根本無法償還貸款,最後被迫淪為領主們的奴隸。

片中提到了法國旅行家亞曆山大·大衛·妮爾,她1916至1924年先後5次到西藏及其周邊地區考察,後出版了《古老的西藏面對新生的中國》一書。這種相對客觀的西方史料對于紀錄片來說更具說服力。這本書對舊西藏的農奴制進行了細緻的描述:“為了維系生活,農奴不得不借錢、借糧、借牲畜,支付高額利息。然而,來年的收獲永遠還不完膨脹的利息⋯⋯”當代法國女作家布雷斯勒近年來曾兩度入藏尋找“西藏的智慧”。在紀錄片中,她從西方啟蒙運動對全世界廢奴運動推動的角度,質問西藏20世紀50年代還存在百萬農奴這一現象的不合理性。法國旅行家在20世紀初的記錄、法國女作家在新世紀對西藏的深入采訪以及紮桑們的回憶互相印證,為當代中國觀衆再現了西藏農奴制度的黑暗。

二、揭示西藏廢奴運動是一場從西藏上層啟動的曆史運動

紀錄片《廢奴》提到在舊西藏通行了數百年的《十三法典》和《十六法典》,其明确将人分成三等九級,将等級制度法律化。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也使統治階層内部的人成為受害者。紀錄片采訪了生活在江孜縣江熱鄉班覺倫布村的老人羅布次仁,他是帕拉莊園主帕拉·紮西旺久的兒子,隻因其母親是莊園做酒的下人,在他七歲時母親便被迫嫁給父親的管家,從此他失去了貴族身份。由于這樣的經曆,羅布次仁和其他的兄弟姐妹更加追求進步,後來他們都成為積極向上的社會棟梁。

清末,農奴制度不再是鐵闆一塊,西藏三大領主内部的先進人士開始進行改革農奴制。紀錄片采訪了旺曲朗主這位30年前從美國留學歸來的藏族人士。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西藏近代史上進步貴族人士江洛金·索朗傑布的孫子。爺孫兩人經曆了西藏從舊制度走向新社會的偉大巨變,同時也是這一巨變的重要推動者和參與者。江洛金·索朗傑布既是一個社會改良主義者,又是一個有思想、有見地的新派知識分子。他堅決主張廢除政教合一的社會制度,紀錄片專門提到在1934年的一次會議上,江洛金·索朗傑布諷刺地說:“把一位無知的小喇嘛置于最高寶座上,再由一位年老的喇嘛管家掌握實權,吸着鼻煙的人要把13萬戶的西藏搞好很難”。該片通過具有曆史感的場景,将這位力主改革的西藏進步人士的觀點傳達給當代觀衆,使今天的觀衆看到西藏農奴主内部的改革熱情,還原了廢奴運動的内部需求,還擊了一些關于西藏曆史的不實說法。

三、揭示西藏廢奴運動是近代開明治藏人士的接力賽

紀錄片《廢奴》抓住“西藏百萬農奴解放紀念日”這一重要時間節點,把廢奴的曆史進程追溯到清末變革的曆史潮流中。紀錄片将清末的張蔭棠、趙爾豐和龍夏這幾位淡出公衆視線的曆史人物推向鏡頭。

該片特别提到,張蔭棠的身份是駐藏幫辦大臣,他于1907年向外務部提出了革新藏政大綱,即《西藏地方善後問題二十四款》,得到中央批準。新政内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教衛生等多個方面。而其核心就是直接沖擊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在西藏實施“政教分離”政策,使達賴、班禅隻理教務,奪其手中政權。1908年被任命為駐藏大臣的趙爾豐,也嘗試對西藏進行改革。該片找到了趙爾豐一位部下的孫子—中央某媒體西藏分社原社長馬宇軒,馬先生通過其祖父遺留下的資料回顧了趙爾豐在西藏的改革努力。

與進藏中央派員的改革形成呼應的是西藏本土上層的改革嘗試。《廢奴》在描述旺曲朗主的祖父江洛金時,提到他參與了龍夏的改革。龍夏改革的最終目的是改變現行西藏的政治制度,實行英國式的民主制度。龍夏希望把權力轉移到“民衆大會”手中,這自然對政教合一制造成了沖擊。後來,龍夏被革職抄家、挖去雙目、監禁終身,西藏政權中上層進步勢力的第一次改革運動剛一開始就失敗了。該片在短短的90分鐘時間裡,多次提到20世紀初西藏上層及中央政府的改革期待和實際行動,使觀衆看到這一古老土地上的新思潮和變革活力,這種改革嘗試在當時顯得難能可貴。該片通過回顧這些被曆史遺忘的片段,揭示了西藏的廢奴運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近百年各種進步勢力相繼努力的結果。

四、揭示西藏廢奴運動是新中國政府“順勢而為”的曆史選擇

西藏徹底廢除農奴制度是在中國共産黨解放西藏後的1959年,在之前的七八年中,盡管西藏已處在新中國政府的管轄下,但農奴制度依然存在。這既與社會主義政權的性質不符,也與世界潮流和人類文明發展不符。以往相關主題的紀錄片,很少詳細闡釋新中國成立後農奴制度繼續存在七八年的曆史邏輯。《廢奴》中提到了世界各國的廢奴運動,包括19世紀後英國、俄國、美國等國廢除奴隸制度的法律行動,而在農奴制近乎絕迹的20世紀中葉,世界上最大的農奴制依然存在于西藏,這不僅阻礙了西藏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對人類文明、良知和尊嚴的羞辱。

該片随後便将鏡頭聚焦在新中國政府對待西藏封建農奴制的舉措上。片中提到毛澤東主席關于不立刻廢除農奴制的原則,即“在執行具體政策問題上的耐心等待”。毛澤東認為,由于西藏落後的封建農奴制沿襲的時間長,廣大藏民的覺醒需要時間;同時西藏部分上層僧侶、貴族擔心我黨的政策會危及其既得利益,也存抵觸心理。因此,在西藏廢除農奴制上“可做就做,不可做就等一等”。“耐心等待”就是指等待西藏人民的自我覺醒,這才是解放農奴的根本動力。在該片中,覺醒了的65名農奴上書十四世達賴喇嘛,要求廢奴。而達賴喇嘛卻撕毀“十七條協議”,發動了全面武裝叛亂。這種與曆史潮流相悖、與人類文明相逆的行為不得民心。新中國政府在這一關鍵時刻,主動解散西藏政府,廢除了不人道的農奴制度。紀錄片真實還原了西藏廢奴的全過程,為包括西藏各族群衆在内的觀衆普及了西藏廢奴曆史,有利于人們認清曆史發展趨勢,進而維護和平、民主、文明的社會環境。

總之,紀錄片《廢奴》将百年來西藏農奴制的曆史演進真實地呈現給觀衆,揭示了西藏廢奴運動的曆史必然性。同時也為近代史專題紀錄片提供了一個榜樣,即如何使專題曆史走進普通人視野,讓普通人深刻理解近代史上的重要曆史事件,從而對現實有更為明晰的認識。

紀錄片《廢奴》(作者單位:内蒙古科技大學包頭師範學院/責編:馬莉莎)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