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簡析《沙海老兵》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探索

簡析《沙海老兵》在人物塑造方式上的探索

時間:2024-10-30 09:48:21

由高希希執導,邵兵、李依曉主演的軍旅題材電視劇《沙海老兵》展現了英雄團官兵穿越素有“死亡之海”之稱的塔克拉瑪幹大沙漠,抵達新疆和田,從此紮下根來,在沙海中堅守理想、默默奉獻的故事。《沙海老兵》通過角色塑造所展現出來的陽剛美、英雄主義和奉獻精神,在滿足觀衆對軍旅劇審美期待的基礎上,也契合了當代對堅守品格的贊美和犧牲品質的頌揚。本文以《沙海老兵》作為文本分析的範例,從電視劇角色塑造和建構的角度,闡述角色表層叙事和深層意指的複雜性。

《沙海老兵》在漫長的曆史叙事中,隐含着作者多層面的意義旨歸,對《沙海老兵》角色塑造的審視和剖析,既能讓觀者感受到真實人物的曆史生活圖景,也能讓觀者深入把握創作者的精神所指和價值意趣。

一、着力塑造骁勇善戰的英雄群像

軍旅劇以其特有的題材表現領域,承載着塑造英雄人物、弘揚主流價值觀的藝術功能。電視劇《沙海老兵》作為一部軍旅題材劇,着力對骁勇善戰、剛毅果敢的軍人英雄形象的塑造,是其作為主旋律題材電視劇的基礎功能要素。“經典英雄活動的世界是一個情感色彩強烈的世界,那裡的規則包括對體能和道德無止無休的考驗和經常不斷的死亡威脅,英雄代表了一種精神界定的價值體系。”①《沙海老兵》對危險景觀的聚焦,對戰争場景的凝視,以及對官兵勇敢赴戰的書寫,在電視劇話語體系的各個層面上将英雄團官兵塑造成骁勇善戰的軍人形象,充分展現軍人群體的英雄主義精神,也使該劇具有鮮明的陽剛美學特質。

骁勇善戰的軍人群像首先體現在英雄團與敵戰鬥中。電視劇的開篇,在一片荒涼、蒼茫的邊緣地域景象中,呈示在觀衆眼前的是英雄團的戰鬥狀态。觀衆既可以清晰地看到穿行的子彈、連天的炮火,以及威懾力極大的手榴彈所帶來的迷霧,也能輕易地捕捉到濺灑在屏幕上的鮮血,危險的氣息通過戰争的鏡像彌漫在觀衆内心。對于英雄團官兵的表現,導演有意識地使用特寫鏡頭聚焦每個人的面部表情,他們無一不是憤怒中帶有剛強,堅毅的眼神閃現着視死如歸的豪邁之光,尤其是團長栗峰,他冷靜地觀察整個局勢,指導着戰士們狙擊槍手,炸毀碉堡,成為整個英雄團的精神支柱和善戰品質的縮影。随後,當他們接受上級指令前往新疆的路上,由于糧食被搶,栗峰和政委采用誘敵出洞的方式,智鬥敵人,取回糧食,又展現出他們勇敢善謀的英雄品質。

骁勇善戰的軍人群像還體現在英雄團不畏艱險環境,勇于與惡劣的自然環境和危險情境作鬥争上。新中國成立之後,團長栗峰帶領着戰功赫赫的英雄團,接到開拔新疆的艱巨任務,在維吾爾族兄弟的幫助下,他們翻祁連、穿戈壁、剿土匪,完成了奇襲任務。當上級要求他們十五日之内抵達和田,他們不畏死亡與“死亡之海”塔克拉瑪幹大沙漠作鬥争。途中,當他們遭遇沙塵暴的侵襲,特寫鏡頭審視他們每個人的眼神,依然是堅毅而充滿希望,即使是每個人的嘴唇早已經因為缺水而幹枯,也不忘上級的指令,勇敢前行。尤其是王強,為了給大部隊指引方向,在紅柳枝燃燒未旺還可以自救的情況下,果敢赴死,隻為英雄團能辨别行進方向,早日抵達和田。在後來的影像叙事中,嘎子面對寒冷的環境和狼群的襲擊,挺身而出,與狼群周旋。劇中軍人勇敢無畏的鬥争和犧牲精神與現實生活中的軍人形象形成互文關系,集中凝練地展示出創作者對軍人善戰品質的贊美和頌揚,對軍人陽剛之美的崇敬和欣賞。

二、注重同鄉集合和基層身份的人物設置

電視劇《沙海老兵》的角色體系設計是采取群像塑造,相較于《上甘嶺》《打擊侵略者》等軍旅題材老電影中的群像塑造方式,《沙海老兵》在五湖四海、天南海北的基礎上,更強調同鄉關系的倫理屬性。在《沙海老兵》的群像角色體系中,劉德壽和棗花、栗峰和文清、郭班長和張連長等幾個主要角色,都是同鄉兼戰友的關系,他們構成了英雄團群體中一個突出的“老鄉集合”,在呈現曆史的厚重、軍人的理性基礎上,也使戰士們彼此相依、支持和信任的革命情誼更具有人性的豐厚性,塑造了他們開拓邊疆,為理想默默守護的開拓者形象。

同鄉加戰友關系是《沙海老兵》群像角色體系設計中最突出的特點之一。由于同鄉關系的加入,使《沙海老兵》中的戰友情除了同志關系之外,還增加了一份倫理色彩。我們在劇中,可以屢屢看見棗花稱劉德壽為“哥”,而其他戰士們又一直稱棗花為“沒過門的嫂子”,同樣地,在栗峰與文清戀愛之後,也被戰士們同喊嫂子,這種話語體系之間的倫理性表達在某種程度上增添該劇的情節豐富性、觀賞性。該劇也正是因為同鄉情和戰友情的複合,所以劇中但凡每一個人的犧牲,其帶來的惋惜和傷痛、激勵與振奮都會使觀衆産生情感的強烈共鳴。

以同胞、同鄉和同門為特點的倫理關系,在我國傳統的通俗叙事中,長久以來被用作同道或同志關系的修辭。《沙海老兵》采用同鄉關系來塑造群像,在劇作結構上可以為人物預先設定“知情者”身份,減少角色間從認識到熟識再到心理交流的過程描寫,能夠有效地節省叙事時間,進一步開掘角色心理。在《沙海老兵》中,張連長怯戀愛,栗峰之所以讓同鄉戰友而不是别人去開導他,就是因為他們是同鄉,彼此間的心理顧忌要少得多,猶如“閨蜜”似的文清和馬雲芳,也可以深談各自情感深處的秘密,即使是馬雲芳由于用身體堵住漩渦而留下不能生育的後遺症,也是文清的開導後,其心情才逐漸明朗起來。劉德壽在得知父母親死亡,父老鄉親罹難後,為父母親和父老鄉親報仇成為他再次回歸英雄團的直接原因。劉德壽身份旨歸所建構的鄉土連接和倫理連接,促成他和棗花等人報名參軍、打擊敵人,這就完成了《沙海老兵》“家國一體化”的叙事建構,使“保家衛國”這個宏大目标與個體“實現理想”這個切身追求融通在一起。

在我國軍旅題材電視劇的創作中,“元帥加士兵”的角色模式是長期運用的方式,意在彰顯指揮部的戰略意圖和前線戰士的大無畏精神。即便是以“戰壕故事”為叙事主體的軍旅影視劇中,也經常會有高級将領指揮作戰的情節片段。而在《沙海老兵》中,最高的首長僅是團級而已。因此可以說,專注于描繪普通人的生活曆程,集中筆力寫普通戰士的情感經曆,是《沙海老兵》人物塑造最鮮明的特點。《沙海老兵》這種叙事追求上承着“人民群衆是曆史創造者”的宏大内涵,近接着當代文藝中“草根叙事”的命意。在《沙海老兵》中,英雄團每一個戰士的犧牲都沒有被鏡頭忽略,這樣的叙事方式彰顯出創作者對于大事件中個人犧牲的尊重和敬仰,也是我們這個時代曆史叙事的一個鮮明特點。

三、分散成點、整體鋪陳的人物叙事

《沙海老兵》在人物塑造和情節構成上,基于性别區隔和個體沖突,将郭班長、張連長、劉德壽、文清等,先後分配在英雄團隊伍中不同的崗位上,以增強叙事張力,豐富人物形象。“事件構成了情節,情節決定于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則又都必然地具有自己處理事件的态度和方法,顯示着各自的個性和共性。”②通過人物各自的戰鬥經曆、情感曆程的相互交接,從小切口展現出英雄團解放新疆、建設新疆的大格局,是《沙海老兵》在群像角色塑造中的另一個特色。

該劇将英雄團的郭班長、張連長和劉德壽,分别納入後勤部隊和作戰部隊,再把幾位女性如雲芳和文清等編進醫療隊,從而構建起一個一脈多枝的網狀角色格局。以張連長為主角和引線,串接起英雄戰士們的前線戰鬥生活,感受他為救人而殘疾的犧牲精神;以劉得壽為焦點和線索,展開馴馬工作和同鄉倫理叙事;以雲芳和文清為觀察對象和窗口,描寫戰地救護故事,由此鋪開了一個相互聯系又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情節矩陣,在廣闊地展現新疆艱苦生活中全方位地凸顯建設新疆的奉獻精神和犧牲精神,為《沙海老兵》描繪走進新疆、解放新疆、紮根新疆和建設新疆的宏大故事提供堅實的現實生活基礎。

《沙海老兵》通過角色分配的并列推進叙事格局,塑造在不同崗位上的英雄團人物群像,在縱貫線上鋪開一個個橫截面,有效地展開了建設新疆的多樣圖景,而他們對待感情的不同表現和處理問題的不同态度與方式,也體現着他們各自不同的性格特征和個體差異。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方式使得《沙海老兵》的視像文本彰顯了個性各異的英雄團戰士們為了“保家衛國”的共同目标走到了一起。

總之,《沙海老兵》對于英雄團形象的群體塑造,突破了将他們言說成“高大全”人物的窠臼,将他們作為一個整體來塑造,以生活化的情節叙事和倫理化角色設置,展現人物個性和共性相融合的一面,為新時代的軍旅劇創作提供了新鮮經驗。

注釋:

①苗棣等:《中美電視藝術比較》,文化藝術出版社,2005年版。

②宋在軍:淺析如何塑造電視劇的人物形象,《内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1期。

(作者單位:重慶人文科技學院/責編:王軍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