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衛視中文台《我們一起走過》)]
為了理想而不斷選擇
北京西山軍事科學院2号院,葉劍英生前最愛也是停留時間最長的一個住所,女兒淩子每次回北京仍會住在這裡,這裡的很多設施依然按照父親生前的樣子布置着。
記者:這個樓是幾号樓?
淩子(葉劍英之女):這個樓不按号,整個院子叫2号院。葉帥在這個地方生活了将近半個世紀,盡量保存它的原貌,像這些樹都是他在的時候種的,葉帥喜歡翠柏,也喜歡紅楓,所以他的詩裡頭都用了翠柏和紅楓這種詞。
記者:他自己有沒有表示過為什麼願意住在這麼個院子裡?
淩子:北京的冬天,樹葉都落了,綠色是很難見到的,他就是看中了這一片柏樹。
記者:喜歡這些樹。
淩子:翠柏圍深院,當冬天都沒有綠色的時候,這兒還有一片綠。
軍科院的後山,據說曾經是曹雪芹居住的地方,也許是奇妙的巧合,在上一個世紀30多年的時光裡,這座院子的創立者也喜歡讀書寫詩,隻不過他的真正身份是共和國的元帥。
胡德平(胡耀邦之子):有的時候父親和葉帥對話,總親切地稱呼他為參座,為什麼呢?因為葉劍英同志在解放戰争時期,當過參謀長。
王守江(原葉辦主任):中央的意圖,首先由他來領會了以後再實施策劃。
王文禮(原葉辦秘書):他能做很多别人做不到的,所以主席要把他抽出來。
葉劍英當時擔任軍科院的院長兼政委,同時也負責中央軍委的日常工作,1979年後他當選全國人大委員長,起草了大量适應新時代的法律條規,屋子的家具伴随着他工作思考,直到最後一刻。
李俊山(原葉辦機要秘書):他的工作很累,每天要批辦幾十份文件,睡覺比較晚,一般一點多睡覺,早上七八點鐘起床,起床吃完早餐就開始批文件,一直批到中午。
作為共和國軍隊的締造者之一,這位著名的參座一生都在緻力于軍隊的正規化與現代化。創立軍科院以後,他在這裡研究軍事著作,探讨軍隊發展的規律,直到今天,軍事科學院的許多研究仍然沿襲他當年制定的方向。
距離梅州市區幾十公裡的雁洋鎮虎形村是葉劍英真正的出生地,葉劍英紀念館就坐落在這裡,元帥的雕塑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平靜安詳地面對着自己出生的村落。據說民國年間曾有風水先生來到這裡,看到村後的群山,便斷定這裡是藏龍卧虎之地,如今這個小村莊裡還生活着數百戶人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葉劍英的本家。這位老人名字叫葉宜光,與原名葉宜偉的葉劍英是堂兄弟,他們的父輩共五個兄弟,按照客家傳統,家族先人的靈位都供奉在這座葉家祠堂裡。
葉宜光(葉劍英堂弟):葉帥的牌位,我們是修祠堂的時候放進去的。葉老帥的房子,建好到現在兩三百年了,從小到大一直住在這裡,他1980年回來的時候,上午跟中午兩次到門口跟大家揮手緻意,向鄉親們問好,村子裡面來了很多人。鄧小平與葉劍英合影
抗戰時期的葉劍英葉劍英的父親葉鑽祥是清朝的武秀才,母親是位慈祥的家庭主婦,雖然家境貧寒,但是梅州興盛的教育,讓葉劍英五歲就上私塾啟蒙,20歲就考入雲南講武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後,他已經在孫中山領導的粵軍第二師擔任參謀長,開始了這個勤奮客家少年光彩奪目的一生。位于梅縣狀元橋旁邊的東山書院是葉劍英的母校,這也是他自己和當年的師生們一起創立的學校,現在這裡已經開辟給遊人參觀,但這裡的每一個細節都見證着當年的故事。
楊昭尊(東山中學校長):客家人家裡再窮都會想盡辦法讓自己的孩子念點書,哪怕是小學畢業,自己會記賬,懂點文化知識,所以這種文化傳統對葉帥的影響是很深的。
葉劍英紀念館裡顯眼的位置,放置着一幅油畫,畫上的葉劍英神情剛毅,與戰友攙扶在一起,走在長征的草地上,然而他的人生軌迹原本并非如此,在1927年正式加入共産黨之前,他的身份是國民革命軍新編第二師代理師長,這次人生轉折盡管有他身邊的朋友給予支持,但仍然是他人生裡最難做出的決定之一。
1924年,葉劍英已經參加了兩次讨伐陳炯明的戰役,他于這一年參與籌建黃埔軍校,擔任教授部副主任,得到蔣介石信任後他參加北伐屢建戰功,但就在1927年蔣介石開始清理共産黨時,他與蔣介石決裂,放棄高官厚祿,加入共産黨。
劉詩昆(著名鋼琴藝術家):他是以一個國民黨相當高級的官員身份參加革命,而且冒着風險參加共産黨,如果他當時不參加共産黨,在國民黨還會步步高升,升官發财,所以他講過,我參加共産黨、參加革命是心甘情願,不是揭竿起義逼上梁山,也不是窮得沒飯吃,想投到紅軍裡面找飯吃。
葉劍英選擇了為自己的理想而戰,他在後來的回憶中說,蔣介石叛變後,我關上門來想了幾天,什麼事情都想到了。如果隻為了個人跟蔣介石走,至少可以做大官,但蔣屠殺工人、屠殺群衆,變成十足的反革命,要革命還是反革命,想了又想,隻有革命才有出路,所以我下決心通電反蔣。從那以後,葉劍英成為了一個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者,而他在國民黨時期的出色表現,也成就了他豐富的戰争經驗,使他能夠完成他人所不能的任務。
黨内“一隻羊”
楊昭明(楊尚昆之子):毛主席在八屆幾中全會上,曾經有一段話批評彭德懷,說我們黨内有幾隻羊,比如尚昆、劍英、富春同志都比較像綿羊,沒有棱角,對什麼人都很好,說起話來不尖銳。
劉詩昆:查看葉帥的整個曆史,包括他擔任領導職務的曆史,可以說找不到一件他整過哪個人的事例,這在我黨曆史上真是很罕見的。而相反的,你要是找他、查他、看他救人的曆史,那是大量的。他在權位的問題上,從來本着甯讓一分不争一分、甯退一步不搶一步的原則,這是太多的人都公認的。他經常教育我們,你們要踏踏實實地工作,認認真真地讀書,夾着尾巴做人,這是他的一句口頭禅,我想他自己也遵循着這樣一種為人的理念。
威嚴、莊重是葉帥給大家的印象,但在家中他是一位慈祥而耐心的父親,他的小兒子有個外号叫做大皮包,就是因為當年他無論去哪裡出差,都把孩子帶在身邊不離左右,比他的公事包還要随身。葉劍英的家庭人丁興旺,走到哪裡總是被孩子們簇擁着,很多人都羨慕他這個溫暖的大家庭。而他作為一家之長對待家人和朋友的愛心其實傳承自他的母親,一位平凡的客家老媽媽。華國鋒、葉劍英、鄧小平、李先念(左起)等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
葉劍英在西安同周恩來、博古合影離祠堂不遠就是葉家老宅福智堂,這些按照中國傳統建造的老宅靈位和照片隻供奉父親而沒有母親,我們在葉劍英自己的房間裡找到了他母親的照片,據說這是元帥母親唯一的照片,但它一直伴随着葉劍英走完一生。
淩子:他非常非常愛他的母親,他在1946年得到一張我祖母的照片的時候,就寫上了為人民的中國而歡欣,為人民的兒子而微笑。隻要談到我的祖母,他都是一種中國人對母親的孝心,等于是教育我們,他尊敬他的母親,他想念他的母親,那麼我們也應該效仿他來孝順我們的長輩、孝順其他的老人、幫助其他的窮人。
在女兒眼中,爸爸在家裡話并不多,平時也很難見到他的情緒溢于言表,但在最困難的自然災害時期,面對國家和人民的苦難,他卻忍不住掉下了眼淚。
淩子:自然災害時期,學校裡邊的夥食比較差,我們都浮腫了,禮拜六回家還想着能打個牙祭,跟着父親吃到點兒好的東西,結果家裡的菜都是素菜,我就很奇怪,說我們在學校裡吃的東西比較差,這情有可原,我們還年輕啊,但你都這麼大歲數了,怎麼都不吃一點帶肉的有營養的東西?他的眼睛就紅了,說全國人民這麼苦,毛伯伯都不吃肉了,我怎麼吃得下去,他說到這的時候,眼睛都紅了。
周總理逝世後,淩子目睹了父親最大的痛苦,那是一種真正感受到孤獨的悲哀。
淩子:他經常沉默着,隻要看見總理的像或者說到周總理的時候,他的聲音就發哽,他覺得沒做好,最後沒能夠挽救周總理,是一個很大很大的遺憾。
周秉德(周恩來侄女):葉帥後來不能看到總理的照片,一看到就要落淚,他們這種常年在一起戰鬥的感情是非常深的。
關于葉劍英在曆史關鍵時刻的抉擇,人們聽說的故事已經很多很多,對于他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事件中總能夠保持冷靜,并且做出判斷,有人歸功于足智多謀,有人解釋為高瞻遠矚,而人們普遍贊同的一種說法,是在很多緊要關頭做出的決斷,并不是當時反複思考得來的結果,往往是多年養成的性格特點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說人在大事臨頭做的判斷其實是平時點滴就已經注定的了。
搶得先機粉碎“四人幫”
與葉劍英同處動蕩時代的人,許多都經曆過那些千鈞一發的時刻,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在每個時代的轉折點總能審時度勢作出正确的選擇。雲南講武堂畢業後,他成為孫中山的護衛,把他從陳炯明的炮火中解救出來。參與籌建黃埔軍校後,他在國民黨如日中天時公開通電與蔣介石決裂;在南昌起義前夕粉碎了國民黨誘捕的圈套,保護了黨的首腦;在長征路上最危險的關頭,他結束了黨内分裂,擁護了毛澤東的北上戰略,終于使共産黨在延安壯大起來。然而1949年以來最大的災難“文化大革命”到來以後,葉劍英開始意識到這也許是中國最危險的一次關鍵時刻了,盡管他始終擁護中央的決定,但造反的火苗還是很快就燒到軍隊來了。
京西賓館是著名的“二月逆流”會議現場,葉劍英在這裡向“四人幫”拍案而起,從文革開始,葉劍英想到的就是解放軍是國家的柱石,作為軍隊締造者之一,他不能眼看着國家最後一道秩序被“四人幫”煽動起來,被瘋狂的造反人群所破壞。
王守江:他跟我們講,國家内部怎麼亂,軍隊不能亂,這樣我們國家能保證安全,不然的話敵人會趁機登陸。
1976年的中國注定是不平靜的一年,周恩來去世後引發了聲勢浩大的四五運動,随着朱德去世、唐山大地震、毛澤東去世,“四人幫”也加快了奪權的腳步,但他們沒有想到葉帥的秘密行動比他們更快。
李俊山:一點兒透露的消息都沒有。王守江:隻有我們三個知道,任何人都不知道,如果有一個人走漏消息,那麼後果不堪設想,人頭都要落地。1949年,葉劍英和女兒葉向真(淩子)在北京中南海留影
葉劍英與家人合影(二排左二為淩子)劉詩昆:對于“四人幫”,不是他一個人的恩怨問題,為了整個國家、黨和人民的利益,他必須要挺身而出,堅決鬥争,甚至把自己的生死安危置之度外。
位于北京市什刹海的小翔鳳,是粉碎“四人幫”前夕葉劍英的城裡居所。
劉詩昆:1971年林彪滅亡以後,葉帥接替林彪主持軍委日常工作,從北長街81号的原舊居搬到這裡,發生了很多很多的事情,粉碎“四人幫”前夕的那段最緊張時刻,這裡也成為葉帥和一些老一代無産階級革命家秘密接觸的一個地方。
記者:1977年之前,這裡相當于葉帥在城裡的一個作戰指揮部。
劉詩昆:王震經常來這裡傳遞情況,聯絡葉帥跟其他老革命家之間對于粉碎“四人幫”的一些個人意見、看法。
就這樣,葉帥通過與老朋友的會面,逐漸确立了抓捕四人幫的核心領導,現在隻是時機問題了。1976年的10月,情況突然緊急,“四人幫”的政變意圖逐漸明顯,他們向上海民兵發了槍彈。10月4日光明日報發表了署名梁效的文章,明确發出奪權的信号。葉劍英主張以快打慢,應該馬上行動,于是當晚找到汪東興商量。當天晚上,葉劍英和華國鋒一起召開了政治局會議,宣布了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在場所有人歡呼雀躍,有的老人犯了心髒病,這是葉劍英最為危險,也是完成得最精彩的一次抉擇,事後他自己評價這件事情,用了一句毛澤東詩詞“無限風光在險峰”。
粉碎“四人幫”後,政治危機解除了,人們在文革造成的廢墟上開始重建,擺在葉劍英等人面前的是人民的生活問題。相比起肆意的破壞,組織一場建設顯然要更加複雜棘手,十年浩劫讓整個中國奄奄一息,如何收拾這個殘局,八十多歲的葉劍英想到了鄧小平。
王守江:葉帥反過來也沒批,給我交代口頭交代你給軍委辦公廳打個電話。講,今後凡是上報審批軍委的各大軍區的一切文件寫“報小平同志”。
劉詩昆:當時葉帥知道必須要把小平同志推出來,如果小平還在外邊,第一,大家不服;第二,葉帥覺得黨需要有這麼一個重要的領導人。
經過多次努力,鄧小平終于在1977年複出,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複出,也将是改變中國命運的一次。在人們對這位熟悉的領導人發出歡呼時,葉劍英已經在與更多的老幹部接觸,他希望能把文革中受害的人最大程度地解放出來。政治環境解凍後,1978年底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成為了一次徹底扭轉中國命運的會議,會上葉劍英與鄧小平的講話赢得了長時間的掌聲。
劉詩昆:中國在這段曆史進程當中有兩個大的曆史轉折點,一個是粉碎“四人幫”,一個是1978年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前者我覺得是一個組織解決,後者是一個思想解決,粉碎“四人幫”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關系,我自認為就如同一部小說的上下兩集,如同一首音樂作品的前後兩個樂章。
中國開始蘇醒,人們開始對未來有了過去不敢擁有的憧憬,葉劍英這時已經是八旬老人,而他的脈搏仍在與正面臨新生的國家一起跳動。當選人大委員長後,他填補了國家法律的大量空白,并開始頻繁會見港澳人士。特區的概念創立後,他分别到深圳和珠海視察,鼓勵當地官員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葉劍英把夕陽的餘熱奉獻給了中國改革後的無數建設工作。
在雲南講武堂,葉劍英曾與出身武士世家的日本教官以真刀劈賽,最後對手按武士道規則,交出配刀認輸。廣州起義,他提着駁殼槍,哪裡槍聲最激烈,他就趕到哪裡指揮。文革初期,他曾在京西賓館裡面怒斥江青,因為拍桌子過猛,竟然造成掌骨折斷。他一生多次遭遇暗殺、襲擊,卻毫無畏懼。1986年,這位傳奇的共和國元帥離我們遠去了,他的骨灰就安放在廣州黃花崗烈士陵園,與當年肩并肩戰鬥并犧牲在長堤的戰友們永遠厮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