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張瑞敏:海爾32年“不觸礁”的智慧

張瑞敏:海爾32年“不觸礁”的智慧

時間:2024-10-29 05:52:58

張瑞敏,一位經營30多年的企業家,在漫長的歲月中居然沒有印象深刻的危機,這很不可思議。那麼,張瑞敏在怎樣化解海爾的各種潛在危機?

文/遲忠波

2016年6月,通用家電正式成為海爾集團的一員。海爾以55.8億美元對通用電氣家電業務完成了并購,這也是中國家電行業迄今為止最大的一筆海外并購。

2016年,也是張瑞敏掌舵的第32個年頭,海爾集團迎來32歲生日。32年來,張瑞敏将海爾集團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制造商。而和海爾同一時期的企業,大部分已經在各類危機的打擊下,如流星般隕落。這些企業中,也曾有過耀眼的輝煌。

但是,海爾為什麼能保持32年的持續發展?張瑞敏是用什麼智慧,化解了海爾32年當中遭遇的各種危機?

張瑞敏:海爾從沒出現過大危機

幾年前,我在釣魚台國賓館和張瑞敏先生對話了一個小時。

問:“在您記憶中,海爾近30年的發展過程中,有沒有遭遇到特别大的危機?”

張瑞敏:“作為一種很大的教訓,我覺得還沒有吧。”

問:“有沒有相對而言比較大的危機出現過?”

張瑞敏:“印象非常深刻的好像還沒有,有的時候可能是感到風險非常大,但是過去了。”

一個已經經營32年的企業,這麼漫長的歲月中居然沒有經曆深刻的危機,這很不可思議,也違背常理。

在和張瑞敏先生暢聊過後,這個謎底才最終解開。

海爾的第一次挑戰

1989年7月,是青島最炎熱的一個夏季。青島海爾電冰箱股份公司的會議室裡的氣氛,讓人有些透不過氣來。

參加會議的人員,神情嚴肅。會議讨論的主題是:海爾冰箱的價格到底降還是不降?這個選擇決定着海爾今後一個時期的成敗。

這是張瑞敏擔任廠長五年以來,面臨的最大一場“危機”。

1989年以前,無論哪個廠家的冰箱,無論什麼樣的品牌,質量如何,功能如何,都能從市場上賣出去,還經常會出現排隊搶購的現象。于是,1988-1989年,國内的電冰箱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巨大的生産量,讓冰箱市場很快出現了供過于求的局面。

在這種情況下,銷售部向張瑞敏請示的不是海爾冰箱應不應該降價的問題,而是降多少的問題?

可是,令參會人員萬萬沒想到的是,張瑞敏作出了一個出乎意料的決定:海爾冰箱不僅不降價,而且所有型号産品提價12%銷售!

參與人員以為自己耳朵聽錯了,張瑞敏又斬釘截鐵地強調了自己的決定。

散會後,一些老員工擔心張瑞敏這個“自殺式”決定會把海爾毀了,偷偷地将這個情況向海爾的上級主管部門進行了彙報。當時的海爾還是集體企業,上級主管部門得知之後,也要求張瑞敏妥善處理,否則責任自負。言外之意是一旦這個決策失誤,張瑞敏的職務很可能不保。

但是,張瑞敏并沒有受這些因素的影響,讓相關部門堅決執行自己的決定。

半個月後結果出來了。

其他冰箱品牌的價格戰打得昏天黑地,可是,銷售卻非常慘淡。而海爾雖漲價12%,商場裡消費者依然排隊搶購,銷量和利潤均大大好于往年同期。

張瑞敏:海爾要做時代型企業,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砸出來的危機解決之道

為什麼海爾會轉危為安呢?

答案,就在海爾1985年發生的一件事情上。

當年,張瑞敏接到一位冰箱用戶的來信,信中說,他攢了幾年的工資買了一台海爾冰箱,結果發現冰箱門上有兩道劃痕,用戶感到很失望。看了信之後,張瑞敏到存放冰箱的倉庫突擊檢查,發現400多台冰箱裡,有76台存在各種各樣的小缺陷。

張瑞敏馬上召開全廠職工大會,宣布這76台冰箱要全部砸掉,誰幹的誰來砸。

這個決定遭到了在場所有人的反對。有職工說,這些冰箱都是一些不影響使用的小問題,砸了太可惜。而此時,海爾還有147萬元的外債,而76台冰箱價格将近20萬元,可不是個小數目。

可張瑞敏決心已下,他說:“從今往後,海爾的産品不再分等級,有缺陷的産品就是廢品,把這些廢品都砸了,隻有砸得心裡流血,才能長點記性!”

他掄起大錘親手砸了第一錘!随後,其他人也跟着砸了起來,很多職工砸冰箱時都流下眼淚。其實,張瑞敏意識到,職工們還沒有從骨子裡植入質量意識,但矯枉必須過正,響鼓必須用重錘。這一砸喚醒了海爾人的質量意識,更砸醒了職工們在冰箱暢銷時的危機意識。

正是這種意識,在四年後,當許多冰箱廠被卷入中國家電行業第一次價格戰不能自拔的時候,海爾卻憑借過硬的質量敢于逆勢提價,不僅置身于價格戰之外,并且通過漲價,給海爾品質做了最好的宣傳。

張瑞敏化解危機的智慧

智慧一:“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當别人把張瑞敏砸冰箱作為化解危機的經典事件來分析的時候,張瑞敏卻說這隻是他“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再普通不過的一天。張瑞敏說,他每天的心情都可以用這八個字來形容。

現在可以解答文中開頭的問題,為什麼在30年中張瑞敏沒有印象深刻的危機事件?因為沒有危機意識,才是企業家最大的危機。

在張瑞敏看來,絕不允許海爾置身于險地,小的危機隻要一露頭,就徹底鏟除。很多人是在逆境中關注危機,而張瑞敏在順境中也過得“如履薄冰,戰戰兢兢”。要知道很多人隻關注危機中的機會,但是,大部分人卻忽略了機會中的危險。“日事日畢,日清日高”,就是張瑞敏對待小問題,避免大危機的最好落點。

“我們的公司離破産永遠隻差18個月”,這是比爾·蓋茨告誡微軟員工的話。張瑞敏的危機意識要比蓋茨更進一步,張瑞敏同樣告誡員工,“海爾離倒閉隻有一天”。

智慧二:“沒有次品,隻有廢品”

“以人為本”是非常書面化的提法,更像一句口号。

可這句話恰恰是張瑞敏避開各種危機的核心智慧之一。“以人為本”這四個字深深地植根于張瑞敏的靈魂深處,海爾的産品不能讓消費者有任何的不滿意。如果有,則必須馬上清除掉。

這一點貫穿了張瑞敏和海爾30多年的成長曆程。從過去順應農民需求,開發出能“洗地瓜”的洗衣機,到近年來圍繞客戶需求,讓海爾化整為零成為“創客平台”,都是以人為本的表現。

皇帝要看清自己到底有沒有穿衣服,不是去問大臣,而是需要一面鏡子;一個企業要知道産品的情況,不是聽各個部門的彙報,而是要密切監測消費者在使用産品過程中的反饋。

智慧三:“幾乎天天在學習”

做前瞻性判斷是企業家化解企業未來危機的金鑰匙。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海爾又一次成功避開,這是因為張瑞敏提前準備好了過冬的“棉衣”。

張瑞敏的這種本領從何而來?

海爾集團前總裁楊綿綿說,在她的印象中,張瑞敏幾乎天天在學習,最可貴的是他不僅僅停留在理論上,同樣善于實踐。

張瑞敏從不放棄學習提升自己的機會,他跟很多記者是好朋友,在被采訪的時候,他也在向記者學習。記者的視角廣闊、敏感,經常能捕捉到市場第一時間的變化。

我們的很多企業家,重視員工的學習培訓,卻忽略自己的學習。海爾之所以保持持續發展,一個重要原因是張瑞敏學習提高的速度比海爾的發展更快。否則,要麼張瑞敏阻礙企業發展,要麼張瑞敏被企業淘汰。

正是這種學習,讓張瑞敏具備了前瞻性。在冰箱供不應求的時候,别的廠家都是“蘿蔔快了不洗泥”,而海爾則将精力集中在質量上。

2008年,張瑞敏意識到,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企業的運營模式必将産生根本性沖擊。而同時,他也發現海爾已經産生了大企業病。同年8月,他帶領海爾開始探索“零庫存下的即需即供”這一新的商業模式,既要沒有庫存,還要第一時間滿足用戶需求。這後來被媒體稱為“砸倉庫”。

就在海爾2008年8月“砸掉倉庫”之後兩個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爆發了。當大部分企業深陷危機的時候,海爾的銷售額和利潤額卻逆勢增長。

企業家隻有不斷地學習,才有可能利用自己掌握的新知識作出前瞻性的判斷。

智慧四:從别人的失敗中學習

在與張瑞敏的對話中,他主動提到柯達。

他說:“柯達曾經是膠卷業的老大,而且它可能是最早搞出數碼相機的,有數碼(技術)基礎,但是最後它恰恰是被數碼時代所淘汰了。”

百年的柯達竟然申請了破産保護,這對張瑞敏是一個觸動,更讓他警醒,海爾要做時代型企業,才能不被時代所淘汰。

我曾經對話過柯達高層,包括前柯達大中華區主席葉莺女士,也對柯達不斷出現的問題提出過一些建設性的意見。可是,柯達太放不下它在傳統膠卷行業的霸主地位,以至徹底失去了在數字産品中二次崛起的機會。

張瑞敏則深谙從别人的失敗中學習的重要性。如今,他雖然已經67歲,但依然和90後一樣重視互聯網。

多看看别人的失敗,從中總結出教訓,才能減少自己的失敗,這是避免危機的不二法則。

他當的不是首席執行官,更像首席風險官。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