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消費升級下品牌如何營銷“新中産”?

消費升級下品牌如何營銷“新中産”?

時間:2024-10-29 04:27:33

“新中産”崛起帶動的國内第三次消費升級,在擴大内需、拉動國内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推動着營銷升級,仿佛一座亟待挖掘的消費“富礦”。

瑞信研究院發布的《2015年度财富報告》顯示:以美國平均每人擁有5萬-50萬美元的淨财富标準測算,2015年中國中産階層已達到1.09億人,超越美國的9200萬……中國已躍居全球中産階層人口最多的國家!

但是,收入僅是界定中産階層的一個粗略工具。

坐擁數億規模的中國中産階層,早已獨具身份标識:不同于大衆概念中的“精英階層”,他們更加年輕(25-40歲),受過良好教育,有較強的上進心,在休閑娛樂消費中占比最高;且多為身處一二線城市的“網生一代”,對資訊敏感,在消費行為、生活方式和文化品位上呈現聚攏之勢,并将消費場景感、儀式感延伸為所在圈層的深層情感驅動。

“新中産”——正在成為中國經濟領域的新現象。而“新中産”崛起帶動的國内第三次消費升級,在擴大内需、拉動國内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在推動着營銷升級,仿佛一座亟待挖掘的消費“富礦”。正如蘋果CEO庫克近日分析的那樣:“預計2021年中國中産階層将達到5億人,而這一消費群也将逐漸取代傳統的‘小康之家’,成為商家最渴望覆蓋的主流群體。”

浪潮來了,品牌商如何抓住這群消費主力軍的喜好,開展下一步的轉型之路?

為“新中産”用戶精準畫像

“行動上的懶人,消費卻注重身份”,是對當下“新中産”的精準畫像。換言之,他們“買的是一種享受,一種提高生活品質的體驗”,并極力通過消費行為給自己貼上“标簽”——以擁有某種物品、某種經曆,并最終找到獨有身份認同感為榮。反映到日常消費和社會生活中,體現出以下共性:

1.注重時間成本,追求高品質服務。“新中産”整體工作繁忙,生活留給他們思考、挑選的時間少之又少。但由于這部分人群的财富積累普遍是憑借專業能力與個人奮鬥所得,消費行為也變得理性、現實,少了“買貴勝于買對”的土豪式攀比心理,轉而更加注重産品的“工具價值”——性價比與性能比。而互聯網的出現,無疑給了這些“行動上的懶人”以理性消費的工具。這源自“網生一代”的中産階層對互聯網的深度依賴,消費行為流程已經從“知道—興趣—欲望—購買”過渡至“搜索—甄别—體驗—購買—評價—分享”。

2.向往消費細節中的驚喜。相比以往消費者對于奢侈品大牌、快時尚品牌的追逐,“新中産”更樂于将兩者混搭,在彰顯身份與品位基礎上進一步追求新鮮感,介于奢侈品與快時尚之間的“輕奢”消費觀由此應運而生。這種消費觀無關乎金錢、地位,品位趨于個性化,例如一直以“輕奢”包裝見長的“雕爺牛腩”,就是借體驗式消費拓寬财路、擴大影響的典範:耗資500萬元買斷香港廚神牛腩秘制配方、茶水種類涵蓋味道從清到重,顔色從淡到濃的各路香茗;連筷子也是緬甸名貴木材高端定制……顧客吃一碗牛腩面就可以享受到商家悉心營造的多重驚喜。而這種“驚喜”,不僅讓其客源不斷,還由此制造了更多口碑傳播的素材,提高了自身品牌溢價能力。

3.購買産品背後的“身份”标簽。“新中産”在表達喜歡一件物品時,并不意味着他們喜歡該物品本身,而是向往物品背後獨有的身份“标簽”。他們希望借此将自身與普羅大衆區分開來。美國著名文化批評家保羅·福塞爾曾說:“品牌有着圖騰般的魔力,可以為穿戴者帶來榮譽;穿上它,仿佛能将自己與成功連接,進而彌補自身地位無足輕重的失落。”保羅描寫“美國中産”去餐館不是沖着美食,而是為了裝潢藝術或管弦樂隊,畢竟“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中産者,常常自我安慰——至少我有文化品位。而中國“新中産”則最想将自身與改革開放先富起來的“暴發戶”區分開來,盡管後者的經濟水平遠遠優于自己,但品牌成為了這一群體價值觀與生活品位的綜合反映,他們想借此維持虛幻的自尊與優越感。

圖東方IC搞定“新中産”的營銷四部曲

針對“新中産”的消費心理以及新時代下獨具“互聯網基因”的消費特質,筆者提出“産品—媒介—口碑—銷售”四步走的營銷轉型策略:

第一步,産品從跨界創新做起。“新中産”理性消費觀的背後,是其對商家提供産品和服務的日漸挑剔;加之行業市場日漸飽和、商業藍海不斷減少,商家的産品布局不妨引入“跨界”思維以尋求新的盈利空間。早已跳出傳統咖啡屬性的星巴克,便借助“跨界”的力量,實現了食品功能化。其将近年來“新中産”目标消費群所熱衷的運動能量概念,巧妙嫁接到固有咖啡産品開發上,推出全新品類能量飲料,并着重添加果汁;又在嗜好性飲料中融入“天然”、“健康”元素,進而利用品牌的力量,搶占包裝能量飲料市場。由此看出,盡管“跨界”尚無标準定義,卻可以借機轉換品牌的目标市場定位,豐富産品屬性,将不同産品進行有機融合,這就是互聯網時代品牌營銷的關鍵——品牌若不能獨占一個品類,那麼完全可通過跨界融合、開創新品類的方式,解決消費者的隐性痛點和潛在需求。

第二步,媒介從線下生活圈層做起。有了好産品,接下來商家亟須找到一個借以營銷“新中産”的精準廣告投放媒介。随着互聯網時代下媒介分散化、信息粉塵化、受衆多中心化,“大衆傳播”紅利日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需求、興趣、年齡、職業等以不同維度劃分的“小衆傳播”趨勢。但傳播小衆化并不利于商家的廣告信息傳播,互聯網也不是引爆中産階級消費潮的首選媒介。要知道作為互聯網深度用戶,“新中産”往往将互聯網作為辦公工具而非娛樂工具,他們追求的是“搜索—得到”的信息效率,對互聯網廣告信息則會選擇性屏蔽。此時商家的目光完全可轉向一二線城市寫字樓、居民樓、影院、超市等線下場景。比如針對電梯這個人們生活起居的必經場所,以分衆傳媒為代表的電梯媒介,無疑成了“新中産”消費群接觸頻次最高、信息傳播單一而精準的理想廣告載體。

第三步,品牌從口碑做起。互聯網時代,“廣告千遍不如熟人推薦”。對品牌而言,投放廣告隻能直觀建立起品牌知名度,若想建立品牌美譽度,還要依靠口口相傳的力量。因為互聯網廣告隻能解決“讓更多人知道”,對是否促成銷售則無從保證。此時衡量品牌價值的一個重要标準,往往取決于用戶口碑,即如何通過産品獲得好評、推薦并最終提高訂單量。這方面海爾“人單合一”是個成功例子,它讓每位員工都直面用戶,創造用戶價值,并在此過程中實現自身價值的分享;員工不再是從屬者,而是因用戶而存在的主導者。海爾将每位員工都變成了可為自身赢得整體口碑的一個個微小“客戶端口”,而員工價值和企業價值的體現,也全部取決于用戶的最終認可。

第四步,銷售從社交衆籌做起。建立口碑的終極目的是引向銷售,但傳統“新産品—經銷商—商超/電商—消費者”的“大一統”銷售流程,早已不能适應當下中産階層熱衷的小衆化、個性化消費潮流。此時最适合引入極具互聯網屬性的社交衆籌銷售模式。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生産者—銷售者—消費者”線性銷售流程,讓三者融會貫通,傳統消費者也可以參與到産品生産環節,成為一個個“産品經理”,并在消費行為完成後通過評價、分享産品信息,繼續影響銷售環節。3W咖啡就是運用社交衆籌模式完成募資到銷售的标杆。其先以“每人10股,每股6000元”向公衆募資,最終彙集了一批知名投資人、創業者、企業高級管理人員,實現了以咖啡為載體,不斷擴大社交圈、塑造孵化器和傳遞創業智慧的運營模式。互聯網精英無疑是“新中産”的核心人群,3W的聰明,就在于其為目标消費群提供了一個基于圈子的價值——盡管咖啡盈利甚微,卻能為衆籌對象提供金錢所不能給予的人脈資源、投資機會、交流分享、社交場景以及聚會場所等,而這些無形價值恰恰是衆籌者最需要的。

(本文作者系著名品牌戰略專家、華盛智業·李光鬥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責任編輯:史亞娟

互聯網打破了傳統“生産者—銷售者—消費者”線性銷售流程,讓三者融會貫通,消費者也可以參與到産品生産環節,成為一個個“産品經理”,并在消費行為完成後通過評價、分享産品信息,繼續影響銷售環節

産品/媒介口碑/銷售四步走

1産品從跨界創新做起。代表案例:星巴克,借助“跨界”實現了食品功能化。

2媒介從線下生活圈層做起。代表案例:分衆傳媒為代表的電梯媒介,成為“新中産”消費群接觸頻次最高、信息傳播單一而精準的廣告載體。

3品牌從口碑做起。代表案例:海爾“人單合一”,将每位員工變成可為自身赢得整體口碑的一個個微小“客戶端口”。

4銷售從社交衆籌做起。代表案例:3W咖啡。為目标消費群提供一個圈子,運用社交衆籌模式完成募資到銷售。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