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設服務業強國,同樣要在建設能級強大的服務業中心城市做文章,北京、上海最有可能成為世界服務業中心城市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服務業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很突出,服務經濟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課題組負責人、中國社科院财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傑長研究員在4月5日舉行的“中國服務業發展報告2016:邁向服務業強國”發布會上表示。
該課題成果發布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财經戰略研究院主辦、經濟管理出版社協辦,與會著名專家學者、知名服務業企業代表共同研判了服務業發展形勢和趨勢,讨論了建設服務業強國的約束條件、目标、時序和主要路徑,提出了建設服務業強國的政策建議。财經院副院長夏傑長代表課題組作主題報告,财經院互聯網經濟研究室主任李勇堅代表課題組作專題報告。
研究報告在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做了一定的創新探索。一是通過定量分析和國際比較,明确提出了2020年中國有望迎來服務經濟的“窗口期”,邁入“服務經濟時代”。到2030年左右,中國有望初步實現服務業強國的目标。
二是利用全球投入産出表,基于全球價值鍊分析服務業、利用增加值貿易分解方法解釋服務業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等多維視角的研究,發現工業的支柱産業地位在較長時期不會改變,即便在服務業強國基本建成的時代,也必須強調工業特别是制造業的重要地位;服務業在對外開放中的作用有所低估,但在全球價值鍊體系和國際貿易中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三是提出了建設能級強大的服務業中心城市是邁向服務業強國的必由之路的觀點,綜合考慮城市的曆史地位、國家戰略導向、第三産業占比、地域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特别是“一帶一路”戰略實施後我國服務業空間格局的變化,北京、上海是我國打造世界服務業中心城市的不二選擇。
中國服務業發展的快與弱
近年來,國務院出台了《關于加快發展生産性服務業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幹指導意見》《關于大力發展電子商務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以及健康服務、養老服務、文化創意、信息消費等推動服務業重點領域加快發展的一系列文件,服務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2013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46.1%,首次超越第二産業,标志着中國經濟結構發生了曆史性重大變化。2015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50.5%,首次超過50%,工業主導向服務業主導轉型的趨勢更加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服務業占GDP比重進一步提高至51.6%,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2%,比2015年提高5.3個百分點,比第二産業高出20.8個百分點。
課題組認為,中國經濟正加快邁入服務經濟時代,但服務業仍存在“大而不強”問題,主要表現為國際競争力較弱;服務業結構不合理,傳統服務業占比偏高,知識密集型服務業發展落後;服務業資源向大城市或城市群傾斜越發嚴重;服務業區域差距越來越大;服務業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低,大多處在全球價值鍊低端環節;生産性服務業不夠發達,産業融合或黏合度不強,服務業對制造業的滲透力和支撐力不夠;生活性服務業規模較大,但距離高端化、精細化、便利化、智能化的要求還很遠,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
當前制約中國服務業發展的因素有很多,既有制度層面的,也有市場層面的;既有宏觀的,也有微觀的;既有國内的,也有國際的。根據課題組的研究報告,約束條件主要有五個方面:一是體制機制僵化,市場化程度不高。與農業和制造業的發展方式不同,服務業發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市場機制和制度,更加依賴知識、創新等高級生産要素和無形資産。除了餐飲、商貿等傳統服務業外,我國許多現代服務業領域的體制機制,如準入機制、定價機制還是有着較濃厚的計劃經濟色彩,市場機制的作用發揮得很不夠。這樣就使現代服務業缺乏動力和活力,效率低下。
二是社會化分工程度較低,特别是制造業企業“服務内置化”現象比較嚴重,服務業發展需求不足。長期以來,我國的企業組織是“大而全、小而全”,大量的服務業或服務環節被内置在制造企業内部,由制造企業提供服務生産和服務産品。這樣的結果,使得大量本應市場化的生産性服務變成了制造企業自我提供服務,既嚴重壓抑了生産性服務業的需求,也降低了服務業效率和質量,因為制造企業畢竟不是專業的服務産品供應商。
三是國際代工模式較短時間内難以改變,外資制造業與本地服務業關聯度比較低,産業鍊普遍偏短,生産性服務業缺乏發展空間。在産業鍊的國際分工上,我們主要是做附加值較低的加工制造,處在“微笑曲線”的底部,而附加值較高的産品研發與設計、品牌營銷等都在國外,從而使得我國的生産性服務業找不到依托和市場,發展空間貌似很大實則很小。
四是從國際比較看,中國服務業發展有較大差距。無論是與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經濟體比較,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都是偏低的。而且,中國現代服務業整體水平不高、服務貿易企業國際競争力不強、國際市場開拓能力不足、國際營銷渠道不暢,在品牌、标準、自主知識産權、人才等方面缺乏核心競争力。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服務業占GDP比重進一步提高至51.6%,服務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2%,比2015年提高5.3個百分點,比第二産業高出20.8個百分點。五是服務業發展的國際環境不容樂觀。國際經濟金融發展和走勢有較大的不确定性,全球經濟複蘇步伐緩慢,需求不振進一步加劇,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日益嚴重,甚至可能出現“逆全球化”傾向。高端服務業或知識密集型服務業主要被發達國家占領,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也在積極推進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服務貿易。可謂後有追兵,前有堵截,形勢嚴峻。
建設服務業強國,不是簡單地提高服務業占比,更不是擠占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和農業的空間。四步走戰略建設服務業強國
課題組利用WIOD數據,在分析發達國家服務業發展經驗和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構建了我國建設服務業強國的指标體系,并利用趨勢外推法和使用法等方法預測服務業發展趨勢,提出中國建設服務業強國的奮鬥目标和衡量标準,主張四步走戰略建設服務業強國:
一是夯實基礎階段(2016-2020)。這一階段是中國服務業快速發展階段,服務業規模和增加值比重都得到快速增加,到2020年,服務業增加值達到5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達59%。服務業成為第一大産業,增加值比重超過第二産業的地位完全确定。與此同時,服務業就業成為中國就業的主力軍,占全部勞動就業的比重達到47%,超過第二産業的就業比重。服務業的主導地位基本确立,邁向服務經濟時代的步伐顯著加快。
二是奮力攻堅階段(2021-2025)。到2025年,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分别達到66%和52%。服務業在經濟中主導地位正式确立,中國正式進入“服務經濟時代”。這一階段,中國服務業的發展水平仍然低于發達國家,離服務業強國還存在一定的距離。
三是初步實現階段(2026-2030)。到2030年,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72%,基本達到中上等發達國家水平。服務業就業比重進一步提高,達到56%。服務業内部結構進一步優化,生産性服務業快速發展,占GDP的比重達63%。基本達到服務業強國的中等水平。
四是基本建成階段(2031--2050)。服務業功能更加強大,對産業升級、民生改善起着關鍵性作用,将建成3--5個全球服務業中心城市,将其打造為全球高端服務業集聚中心、主導和引領全球價值鍊,經濟控制力顯著增強,位于世界最發達的服務業強國行列。
服務業強國戰略的必由之路
2007年,原建設部上報國務院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2006~2020年)》中首次提出“國家中心城市”的概念。在其名詞解釋中指出:國家中心城市是中國金融、貿易、管理、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同時也是發展外向型經濟和推動國際文化交流的對外門戶,表現為全國層次的中心性和一定範圍的國際性兩大基本特征。
迄今,被明确定位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地方有北京、天津、上海、廣州、重慶、成都、武漢、鄭州等8座。此外,沈陽、南京、西安、長沙、杭州、青島、廈門等城市正在積極争取進入國家中心城市行列。
國家服務業中心城市是我國參與服務業全球競争的核心地域、國際交往的國家門戶,同時也是對所在區域(跨省地區)具有強大的服務能力和輻射影響力的城市。其中,中心性至關重要,體現在市場中心和網絡中心兩個方面;國際性是加分因素,體現在國際門戶、創新中心等方面。
夏傑長表示,作為全國服務業空間網絡的頂端城市,國家服務業中心城市空間布局事關我國服務業的對外開放及城鎮化的健康可持續發展,事關産業結構優化升級和區域創新轉型,說它是建設服務業強國的必由之路一點也不為過。
縱觀世界服務業發達國家,都形成了世界著名的服務業中心城市,比如,紐約、東京、倫敦、巴黎等。中國要建設服務業強國,同樣要在建設能級強大的服務業中心城市做文章。我國區域大、人口多、地區和城市之間發展不平衡現象比較突出,建設服務業中心城市一定是多元和梯度的。
課題組指出,北京、上海最有可能成為世界服務業中心城市,其他一線城市也應向建設全球服務業中心城市邁進。世界服務業中心城市的打造,有助于提高我國服務業集聚度和整體提升我國在世界服務網絡中的引領和控制能力。深圳、重慶、天津、廣州、杭州、沈陽、南京、武漢、成都、西安、青島、長沙、鄭州、昆明和烏魯木齊十五大城市,目前最有希望成為具有金融、貿易、科技創新、商務服務樞紐和文化交流門戶等綜合服務或專業化服務功能的國家服務業中心城市。
當然,也要重視增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服務功能,特别是要大力發展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成渝、長江中遊、中原等城市群的中小城市的服務業。既包括承接中心城市、大中城市服務轉移的功能,也包括服務本地企業和居民的功能,以及輻射農村農業農民的服務功能。
專家認為,要積極促進中小城市與區域中心城市産業對接,重視利用中心城市服務資源改造提升傳統服務業,打造區域物流樞紐和制造業配套協作服務中心,主動承接中心城市旅遊、休閑、健康、養老等服務需求。支持具有獨特資源、區位優勢的小城鎮建設休閑旅遊、商貿物流、科技教育、民俗文化等特色小鎮。
如何建設服務業強國
建設服務業強國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多方發力、多管齊下打“組合拳”。夏傑長代表課題組表示,要通過深化服務業改革、加強投資者權益保護、激勵服務創新、構建服務業發展政策體系、推進服務業與制造業和農業的深度融合、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創新政府治理和市場監管方式、掌握服務業标準制定的主動權主導權、唱響“中國服務”品牌等措施,助推服務業強國戰略目标如期實現。
在深化服務業改革方面,要從六個方面發力:一是以着力解決服務業發展面臨的深層次問題為重點,全面推進服務業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激發市場活力。面向社會資本擴大服務業市場準入,加快開放電力、民航、鐵路、石油、能源、郵政、市政等行業競争性業務。
二是打破壟斷和市場管制,放寬服務業市場準入,引進競争機制。國有企業在教育、文化傳媒、醫療衛生、金融、交通運輸和公用事業等領域的投資占比超過2/3。要改變這些狀況,就必須大膽地進行制度創新,參照國際通行的做法,以市場準入負面清單為核心,建立服務領域平等規範、公開透明的準入标準,并适時動态調整。切實打破壟斷經營,形成多元競争的大格局。
三是改革投資審批體制。例如,對鐵路、高速公路、快遞、房地産等諸多服務行業的投資方面,仍存在大量的政府審批現象。這是一種對市場投資決策的扭曲,因為投資審批者并不對投資結果負責任,而審批的标準、原則、程序等又不夠透明,容易造成服務業投資效率低下和滋生腐敗。要繼續簡政放權,減少審批事項,優化審批流程,規範審批行為,營造有利于服務業發展的制度環境。
四是加強社會誠信制度建設。應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完善企業、社會和個人信用環境體系建設,推進信用信息共享,打破數據孤島,健全激勵懲戒機制,提高全社會誠信水平。
五是順應新經濟新服務的要求,不斷創新政府治理。要構建統一高效、開放包容、多元共治的監管體系。創新新業态新模式監管方式,堅持底線思維和審慎監管的原則,包容創新試錯,允許草根成長,避免過度監管,充分發揮平台型企業的自我約束和行業(企業)自律的作用,建立健全“互聯網+”、平台經濟、分享經濟等監管模式。
六是深化服務業價格改革。服務業價格改革的關鍵是分類指導。競争性領域的定價要盡可能放開,加快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即便是公共服務領域,也要合力界定基本需求和非基本需求。深化教育、醫療、養老等領域價格改革。
在服務創新方面,要推進技術創新來帶動服務方式革新和服務内涵提升,以物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服務領域的創新應用為基礎,推動創意設計、網絡視聽、數字娛樂、互聯網金融、電子商務、知識産權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征信服務、檢驗檢測、精準營銷、遠程醫療、智慧社區、智慧城市等引發産業體系變革的新興服務業快速成長,推動服務與技術的深度融合和疊代創新。
此外,要推動服務理念創新,大力發展供應鍊管理、企業流程再造和精益服務,加快由單一服務環節向提供全過程服務轉變,由提供一般服務向多層次、綜合性服務轉變。推動商業模式創新,積極開拓個性化的專業服務産品,加快形成基于健康物聯網和可穿戴設備的綜合健康養老服務體系,創新教育服務模式,建設大規模智慧學習平台,推廣慕課、虛拟大學等新型教育方式,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建立聯盟、基地、基金、人才“四位一體”的創新機制,統籌服務創新資源,集聚創新合力。圍繞創新鍊配置公共資源,引導形成有利于服務業創新發展的環境。
“建設服務業強國,不是簡單地提高服務業占比,更不是擠占工業(尤其是制造業)和農業的空間。”夏傑長說,服務業尤其是生産性服務業涉及農業、工業等産業的多個環節,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産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促進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鍊高端延伸,強化服務業特别是生産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農業的深度融合,是構建現代産業體系的重要支撐,也是建設服務業強國的必由之路。
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既可以為生産性服務業發展拓展更廣闊的空間,又可以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提供“催化劑”。具體路徑有:推動制造業延伸産業鍊,實現服務化經營;推動制造業分離發展服務業,實現生産性服務環節專業化、社會化發展;推動制造業和生産性服務業在園區内融合發展;推動服務外包高端發展,創新服務外包模式;推動“互聯網+”協同制造,推進制造過程數據化、網絡化、智能化、一體化,依托移動互聯網終端等智能設備實現産供銷一體化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