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迷你基金出路

迷你基金出路

時間:2024-10-28 04:47:37

按照證監會規定,如果基金規模持續小于5000萬元,基金公司需要提出解決方案。業内通常将小于此規模的基金稱為迷你型基金,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市場上共有607隻迷你基金,同比增加兩倍有餘

2016年、2017年成立的基金占迷你基金總量的52%,那兩年也是發行高峰。機構占比超高的定制基金,在機構贖回撤退後,留下殘餘份額,是導緻迷你基金出現的主要推手

業績差導緻規模小,進而更加難以管理,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的迷你基金很難鹹魚翻身

有的公司對定制基金積極處置,在機構贖回前清算,不留尾巴;有的公司積極推進産品轉型,主動适應市場變化。對于消極等待“轉運”的迷你基金,持有人應“快刀斬亂麻”

在資本市場長期疲弱的背景下,公募基金規模縮水并走向“迷你化”已成為常态。

據《投資者報》統計,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市場上共有607隻迷你基金(不同份額規模合并計算,下同),比去年同期增加了兩倍有餘,分布于101家基金公司,有9家旗下20%以上産品都是迷你基金。其規模雖小,占用資源卻并不少,市場一度傳言,監管層着手對基金公司進行窗口指導,不減少迷你基金數量,申報新基金就會受影響。

按照證監會相關規定,如果基金規模持續小于5000萬元,基金公司需要提出解決方案。業内通常将規模小于5000萬元的基金稱為迷你型基金。基金成立時都有兩億元規模的成立紅線,現在淪為規模不到5000萬元,自然是各有各的傷心事。有些是機構贖回撤退之後,隻留下中小投資人還在堅守;有些則是因為業績不佳,投資人選擇贖回,基金份額持續萎縮,以至于後來些許申贖都會對資産配置産生沖擊,造成業績一蹶不振。

統計近三年數據,迷你基金鹹魚翻身、規模再度壯大的例子并不多,特别是主動操作股票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靈活配置型)。

要解決迷你基金不斷滋生的問題,先得厘清其出現的曆史環境和原因。

大幹快上一地雞毛

按照成立時間統計,上述607隻迷你型基金中,2016年、2017年成立的産品分别有144隻、169隻,合計占到總量的52%。2015~2017年是公募基金發行“大幹快上”的階段。據Wind統計,這三年中,新成立基金數量分别為841隻、1225隻、980隻。而之前的2014年隻成立了351隻;之後的2018年(截至7月11日)成立了358隻。通過比較可以明顯看出,新基金成立數量在那三年形成了一個山峰形态。

2016年市場上一個熱門詞彙是“資産荒”,似乎每個人都手捏大把鈔票卻找不到投資标的。各路資金都在尋找投資渠道,一直以來監管最為嚴格的公募基金行業,成為機構投資者的首選,定制基金由此應運而生。

機構将手中的富餘資金交給基金公司,并成立一隻公募基金,按照約定的管理策略,年化收益率高于機構的資金成本。公募嚴格的監管、托管制度,也使得機構對其充分信任。公募能賺取管理費,增加管理規模,機構則賺取中間差價,雙方實現共赢,自然一拍即合。于是,短時間一大批定制基金募集成立,也為如今迷你基金的泛濫埋下了種子。

2016年新成立基金環比增加46%,達到1225隻。這個數量是基金行業出現後15年新成立産品之和。新基金發行一年幹了15年的工作,絲毫不誇張。這一年新基金也超過了公募大發展的2014年、2015年兩年的總和。可是,從業基金經理不可能一年中數量翻倍。所謂“債多不愁”,基金經理管一隻是管,多管幾隻也是管,這就使得“一拖多”現象愈發嚴重。

這些新基金有個突出特點:基金持有人戶數剛剛跨過200戶,機構持有比例在99%以上。為基金起名也有學問,各公司均有系列産品,關鍵詞往往含有“宜”“享”“旺”“泰”“誠”等等,在後面再加一個吉祥字,就解決了一隻新基金的名稱問題。可見,基金公司除了有擺弄α、β的高人,一定也有飽讀詩詞歌賦的才子,否則,怎麼能将花樣繁多的字眼運用得如此得心應手?。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類資金如狂風暴雨,來得快去得急。當大機構贖回、基金份額所剩無幾之後,就不得不加入迷你基金的隊伍。

典型的例子是長信基金,旗下産品共有61隻,迷你基金卻達16隻,占據公司産品總數的26.23%,在業内處于靠前位置(表1:旗下迷你基金數量占比最高的10家基金公司)。這些迷你産品在公司内部也是“雞肋”,信息披露等費用一點不少,但合計規模不到1%,貢獻的管理費如鳳毛麟角。2015年至2017年成立産品達14隻。“利”字系列就是機構資金催生的産品。

2015年11月成立的長信利保,首募規模21億元以上,2016年二季度末時,機構持有14.37億份,占比達89.87%,2017年二季度末隻剩下209萬份,基金份額也隻剩中小投資人持有,今年這些資金也陸續撤退,基金總份額僅餘4851萬份,總規模4444萬元。

長信利泰于2016年3月成立,當年年底,機構持有8.1億份,占比97.43%。至2017年第二季度,基金規模縮減了7億份,規模隻剩下1億元左右。今年第二季度,另一筆資金撤出,現在基金總份額隻有752萬份。

2016年成立的長信利發,在2016年底、2017年二季度末,機構持有占比均超過90%。

從機構撤出時間來看,依次是長信利保、長信利發和長信利泰,三隻基金規模急劇縮水的時間主要集中在2017年一季度、2017年二季度。

長信中證能源互聯網成立于2016年1月,雖躲過了年初的“熔斷”危機,但2016年收益率隻有4.6%,在指數型基金中處于下遊。其2017年業績墊底,2018年以來繼續萎靡不振,業績排名倒數第二,規模隻剩下219萬元(表2:2018年收益率墊底的10隻迷你基金)。此基金成立至今已經三年有餘,規模和業績一直沒有起色(表3:近三年業績墊底的10隻迷你基金)。

有些公司産品數量并不突出,迷你基金卻很多。

比如,創金合信基金公司成立于2014年,現在旗下産品39隻,迷你基金數量多達13隻,1/3的産品都是迷你基金,隻是由于公司産品總數量尚未達到行業平均40隻的水平,才未進入迷你基金數量占比最多的公司榜單。

2016年8月下旬成立的創金合信鑫回報A、創金合信鑫價值A、創金合信鑫動力A,這三隻産品有着明顯的定制基金特征。創金合信鑫回報A首募5億元,今年一季度被大額贖回,淨贖回近5億份,此前機構持有占比一直高達99.99%。創金合信鑫價值A首募8億份,機構持有比例一度是100%。成立後,經曆了兩次大額贖回,分别發生在2017年第一、第三季度,現在隻剩下401萬份。創金合信鑫動力A與創金合信鑫價值A同一天成立,成立時的規模也相同,機構一直持有90%以上,大額贖回時間是2017年第一、第二季度,現在隻剩下397萬份。

也有成立時規模更大,但同樣難逃迷你宿命的産品。2015年4月國聯安鑫享A成立,首募近70億元,機構占有97%。2017年二季度末,機構占有93%,到年底時,機構清倉,其規模僅剩下1145萬份,至今年二季度末更是隻有860萬份。同樣,“鑫”字系列的國聯安鑫禧A,在2016年3月成立,當年二季度末規模為8億份,機構持有99.99%。今年二季度末,此基金規模隻剩下50.5萬份,顯然機構已經完全撤離。現在,這兩隻基金規模分别隻有0.1247億元、0.1241億元。

分級基金現在已經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态,諾德深證300分級在各家公司都發行分級基金時跟風而上,但最高時總規模也隻有2億元。随着監管層對分級基金的嚴格約束,該基金規模已經從年初的856萬元降至現在的571萬元。

業績不佳惡性循環

迷你基金出現的另一個原因是基金業績持續低迷,投資者選擇贖回,進而陷入迷你泥潭,此時再想鹹魚翻身便難上加難。

金元順安價值增長2009年成立,成立前幾年,基金收益基本能夠靠近業績比較基準,基金份額雖有縮水但也保持平穩。2014年時開始跑輸同類,基金份額逐季下滑。2015年在全部404隻産品中排名倒數第4,自當年二季度進入迷你基金行列。2016年其虧損51.82%,同類排名後20%,基金份額下滑至2016年底的2504萬份。2017年滬深300指數上漲21.78%,偏股型基金平均盈利14.85%,此基金卻虧損25.13%,在同類508隻産品中排名倒數第3。經過數年掙紮,現在其規模隻剩下0.1748萬元。在今年一季報中,此基金表述稱:“本報告期内,本基金出現連續20個工作日基金資産淨值低于5000萬元情形;截止到2018年3月31日,本基金連續679個工作日出現基金資産淨值低于5000萬元的情形。”

指數增強基金華富中小闆于2011年成立,首募6.75億份,但後續數年總是跑輸業績基準,導緻規模持續縮水。2012年跑輸業績基準8.03個百分點,未獲得“指數增強”收益,反倒錄得超額虧損,基金份額跌破1億份,步入逐季下滑通道。2014年,其雖跑赢業績基準,反倒堅定了撤出者的決心,類似于熊市中股票稍有反彈,就有大量資金出逃。2014年底,此基金份額隻剩下966萬份,變成了“鐵杆”迷你基金。從2015~2017年,其連續三年跑輸業績比較基準,今年二季度末,份額隻剩下734萬份。

據基金研究員分析,迷你基金規模太小,基金經理配置股票倉位時,要準備出資金應對贖回,形成掣肘,因此難有作為。同樣是500萬元的贖回,對于5億元規模的基金,隻占到資産的1%,這點現金不會影響到基金經理股票、債券的配置。即使某一天贖回突然多了1倍,基金經理等比例賣掉些持倉股票即可,不會對定好的股票配置策略産生太大沖擊。但對于隻有5000萬元規模的迷你基金,500萬元的贖回接近于份額10%的大額贖回。基金經理如果留着這麼多現金,那麼股票債券最高倉位之和隻能接近90%,留給股票的倉位就更可憐了,即使看好市場也不能将倉位提升很高。再加上根據規定,單隻股票的配置比例不能超過基金總資産的10%,基金辛辛苦苦找到一隻潛力牛股,卻隻能配置上萬股左右,與大規模基金動辄百萬股、千萬股的操作,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級。這都限制了基金經理投資水平的發揮,也降低了基金經理的勞動回報率。

基金規模小導緻業績差,業績差又導緻規模繼續萎縮,惡性循環一旦開始就難以抽身,加入迷你基金隊伍隻是時間問題。

清盤或轉型面臨抉擇

今年以來,有基金公司已将部分迷你基金清盤,也有公司将不符合現在投資環境的基金轉型,以上都是基金公司積極的解決迷你基金問題的正确姿态,免得其占用公司資源。

而被動等待顯然是不可取的做法。将時間回溯到2016年二季度末,彼時市場上共有201隻迷你基金。此後三年間,A股經曆了結構性牛市、階段牛市、平衡市、小熊市等各種市場環境,一隻基金有充分時間可以證明自己。然而,規模重回兩億元以上者隻有37隻,占比18%,這些産品算是暫時脫離了規模過小的噩夢。但值得注意的是,有114隻、占比達57%的産品仍是迷你基金,花費了三年時間都沒有摘掉迷你基金的帽子。它們何時能夠擺脫迷你魔咒?這個問題恐怕難有答案。

重回兩億元以上規模的産品中,有13隻,占比超過1/3是指數型基金,這類基金規模增減與市場行情緊密相關。另有8隻是貨币型産品,兩項加起來占比近六成,這些基金規模增加與基金公司的賺錢能力關聯度較小。主動操作股基規模翻身者隻有19%。

再看沒能翻身的迷你基金,指數型基金也有40隻,占比同樣接近1/3。這說明,指數型基金完全是靠天吃飯,曆經三年,規模重回兩億元和仍舊保持迷你規模的比例基本相同。而主動操作股基的數量是45隻、占比39%,比翻身者多20個百分點。

這兩個數據充分說明,主動操作股基規模重回安全線以上的比例遠低于原地踏步者。而規模躍升最多的指數型産品,原地踏步者的數量同樣不少。

如何處置迷你基金,是擺在基金公司面前的棘手問題。一些态度積極的公司已展開行動,根據情況或是轉型或是清盤。

萬家中證創業成長分級基金雖然趕上了分級基金在2015年、2016年的牛市,但也沒能壯大規模,首募份額不高,開放申贖之後份額急劇下降,今年二季度末規模隻剩下0.3592萬元。在分級基金日益邊緣化的背景下,如此小的規模,堅守下去意義并不大,于是其将轉型為萬家新機遇價值驅動靈活配置基金,從指數型變身為主動管理的靈活配置基金,今後的表現就看基金經理的操盤能力了。

已經清算的327隻基金中,今年一季度末規模處在迷你狀态的達153隻。這些基金進行清算時給出的解釋是“鑒于市場環境的變化,為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做出清算決定。其實主要原因還是規模太小,占用公募資源。與其拖延浪費,不如壯士斷腕,清算後再發新基金。對原來的持有人來說,隻是從淨值縮減的暗虧,變成現在淨值清算的明虧,卻免去了消耗時間成本的苦惱。

對于定制基金,有些公司的解決方案相當負責任,若機構有贖回意向,直接召開持有人大會,完整履行清算程序,機構全身而退,此基金也退出曆史舞台,可謂有始有終。招商基金一共清算了16隻基金,這使得該公司産品總數雖然處于業内前10,但現存迷你基金數量卻排名靠後,占基金總數比例已不高。

等待市場行情到來再抓住機會做大規模,是很多迷你基金的選擇,但從曆史數據看,前途未必樂觀。不願意扛下去的持有人選擇贖回,自己直面虧損,從頭再來,可能比死等迷你基金那鹹魚翻身的微弱幾率更加明智。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