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山城味道,重慶記憶

山城味道,重慶記憶

時間:2024-10-28 02:00:40

如果你問我,對重慶最深的印象是什麼?我會說,是遊三峽的最佳起點,是仿佛永遠爬不完的梯坎,是可以看江景的空中索道,是穿樓而過的輕軌,是洪崖洞的火鍋。

6月19日,我們來到山水重慶。江邊的廣告牌上,“一生重慶崽兒,一世重慶魂”這樣充滿豪氣的廣告語随處可見。一句“重慶崽兒”,道出了重慶人對重慶的熱愛和身為重慶人的自豪。

掃一掃看視頻

渝中的傳統與現代

渝中是重慶主城九區之一,地處長江、嘉陵江交彙地帶,由于兩江環抱,形似半島,又名渝中半島。随着城市化、現代化建設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老街巷被拆除重建。而作為重慶母城的渝中區,是老街巷最集中的區域。重慶十七座古城門之一的朝天門,就位于渝中半島的嘉陵江與長江交彙處。

南宋時,從臨安(即今天的杭州)傳來的聖旨經長江到達這裡,因此有了朝天門這個名字。同時,朝天門也是兩江樞紐,是重慶最大的水路客運碼頭。随着通商口岸逐漸從沿海來到内地沿江地區,朝天門碼頭熱鬧非常,無數的船隻從這裡出發。門外沿兩邊江岸有不少街巷,雖以棚戶、吊腳樓居多,可也熱鬧成市,商業繁盛;門内則街巷棋布,交通四達。到抗戰時期,大量的外來人口又從朝天門的碼頭下船,為這座城市注入了活力。直到今天,這一帶仍是城内最繁華的商業批發零售區。

由于城市的發展和交通的便利,朝天門碼頭現在已不再是進入重慶的唯一方式,但每天仍然有許多遊客來到這裡,登上遊船觀賞美景。夜晚是觀賞、拍攝美景的好時候,一定要去朝天門碼頭看看,此時兩江環繞,萬家燈火,美不勝收。

過去提起到重慶旅遊,首選渣滓洞、白公館、長江三峽等;而今,索道過江、輕軌穿樓、螺旋立交等過去和“景點”二字完全不挂鈎的城市元素,反而成了熱門的景點。

乘車路過濱江路李子壩路段,你會發現不少遊客舉着手機和相機,正在等待着什麼。幾分鐘後,隻見一列輕軌穿樓而過,遊客們趕緊按下快門,記錄下這奇妙的一刻。據我們了解,這棟樓是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的物業樓,樓内有一個輕軌站——重慶軌道交通2号線李子壩站,這也是2号線全線唯一的樓中站。

不同于泰國的火車市場需要商戶将鋪在軌道兩旁的攤位收起以便火車通過,李子壩站修建時就做好了輕軌穿樓的準備,因此從李子壩穿行而過的輕軌并不需要做什麼特别的準備,這讓遊客們很是好奇,紛紛在這裡拍照留念。有遊客在拍攝完照片後,實地搭乘輕軌,體驗穿樓而過的感覺。還有遊客在專門購買關于重慶的明信片時,特意選擇了有李子壩輕軌穿樓内容的。

正如紐約人不逛第五大道、倫敦人不去哈羅德、上海人不逛南京路、天津人不吃狗不理總店包子、北京人不往南鑼鼓巷湊熱鬧一樣,“重慶崽兒”也不去洪崖洞耍,因為類似這樣的夜景重慶太多了。而對遊客來說,他們希望在洪崖洞一睹重慶的風采。因為,沒什麼比邊吃着洪崖洞的重慶火鍋,邊打望重慶的夜景更惬意的事情了。

據傳是日本動漫大師宮崎駿《千與千尋》原型的洪崖洞,是另一處網紅景點。來到洪崖洞的時候已經華燈初上,向遠處眺望,隻見一座宏偉的大橋橫跨長江,遠處如夢似幻的燈火将重慶裝飾得格外迷人。洪崖洞以巴渝傳統建築特色的吊腳樓為主體依山就勢而建,從最底層到頂層共有11層,每一層都是不同的模樣。如果不是置身其中,很難想象這樣的建築就建在山崖邊。

兩江新區的曆史與未來

兩江新區是重慶市下轄的副省級新區,也是中國内陸第一個國家級開發開放新區,因位于長江以北、嘉陵江以東而得名,轄江北區、渝北區、北碚區3個行政區部分區域。在重慶,如果想看解放碑,一個選擇是去民族路、民權路、鄒容路交彙的十字路口處,還有一個選擇就是去位于兩江新區龍興園區的兩江國際影視城。

兩江影視城距離市中心半小時車程,距離機場僅20分鐘車程,是電影《1942》的拍攝地。自2012年以來,景區陸續複原興建了解放碑、群林市場、亨達利鐘表行、金城銀行、冠生園食品公司、國泰戲院、重慶電報局、朝天門碼頭等200多棟著名建築和曆史街區,廣大遊客也因此稱其為“民國街”。渝北區郵政分公司與兩江影視城合作,在景區建立主題郵局,并将其逐步打造成為景區内一個特色景點,以豐富的文化内涵、别具一格的文化名片助力5A級景區的創建。

在兩江新區,你不僅能看到中國的過去,還能看到光明的未來。如今的中國,正在為全球化可持續、更加包容地發展貢獻中國的解決方案。由以前屬渝北、現在屬兩江新區的團結村站始發,從阿拉山口出境,途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波蘭至德國杜伊斯堡站,全程約11000公裡,運行時間約15天的這趟列車,有一個響亮的名字——渝新歐班列。“渝新歐”的名字來源于沿線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白俄羅斯、波蘭、德國六個國家鐵路、海關部門共同商定。“渝”指重慶,“新”指新疆阿拉山口,“歐”指歐洲,合稱“渝新歐”。

近年來,重慶市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拓展開放通道,提升開放平台,優化開放環境,建設内陸國際物流樞紐和口岸高地。作為中國郵政推進落實渝新歐運郵項目的實施單位,重慶市郵政分公司以渝新歐運郵常态化為切入點,重點提供國際寄遞、國際電商、國際金融一體化綜合服務,立足内陸、建設通道、做強樞紐,打造重慶跨境電子商務産業集群。由重慶始發的渝新歐班列的開通,改變了中國内陸城市的物流形勢和開放格局,使地處内陸的重慶一躍成為對歐貿易的“橋頭堡”。

2016年6月8日,中國鐵路正式啟用中歐班列統一品牌,中歐班列以其運距短、速度快、安全性高的特征,以及簡便快捷、綠色環保、受自然環境影響小的優勢,已經成為國際物流中陸路運輸的骨幹方式。2017年3月23日,中歐班列(重慶)突破1000列,成為中國首個突破千列的中歐班列。截至目前,經重慶出口本地國際郵件67.3萬件,共發運郵包集裝箱36箱,總貨值近6400萬元。重慶郵政投資近2000萬元,在西部物流園建成全國第一個鐵路口岸國際郵件處理中心,同時也是内陸第一個郵政智能口岸——重慶國際郵件互換局鐵路口岸中心,将成為中歐班列運郵的主要生産場地。

沙坪壩的抗戰文化

位于重慶市西南部的沙坪壩,是主城九區之一,自周朝巴國屬地起,已有3000餘年的曆史,融巴渝文化、沙磁文化、抗戰文化、紅岩文化于一爐,是紅岩精神的重要發祥地。

兩江影視城内的主題郵局。劉立明攝

在重慶團結村中心站,中歐班列(重慶)首發列車駛出。新華社記者唐奕攝

郵政趸船,江上“老兵”。劉立明攝在許多抗日影視作品裡,都有這樣一個橋段:電台裡傳來日本戰敗投降的消息。在沙坪壩,就有這樣一個電台的遺址——中國國際廣播電台電力廠舊址。這一位于沙坪壩區土灣街道下土灣6号的舊址,是一棟石砌牆體、鋼筋混凝土梁架的防禦工事,是中國國際廣播電台現存的唯一遺址,也是抗戰時期大後方堅持抗戰宣傳的重要見證。1938年,電台開始播音,曾是盟軍在遠東唯一可利用的短波電台,也是駐渝外國記者轉播、發稿的通道。抗戰期間,在日軍的狂轟濫炸中,廣播也從未中斷過播報。

在沙坪壩,還有着許多著名的抗戰文化遺迹。磁器口古鎮始建于宋真宗年間(公元998~1003年),曾經是嘉陵江下遊著名的商業碼頭,一直都是來渝遊客青睐的旅遊目的地。這裡集巴渝文化、宗教文化、沙磁文化、紅岩文化和民間文化于一身,是國家4A級景區、中國曆史文化名街。直到今天,這裡還保留着多處抗戰陣亡将士的紀念碑。

抗日戰争時期,四川省立教育學院曾在此辦學,學貫中西的國學大師吳宓曾在這任教,《紅岩》小說中家喻戶曉的“華子良”,也在磁器口留下了他革命活動的足迹。在磁器口,你還可以吃一口陳麻花、米花糖,在寶輪寺附近的重慶首家未來郵局“旅人郵亭”,給未來的某人或者自己寄去一封信,收信時間可以是1年後或者更久。

花椒之鄉江津

江津位于重慶市西南部,因地處長江要津而得名,是長江上遊重要的航運樞紐和物資集散地,也是川東地區的糧食産地、魚米之鄉。自古以來,江津就有種植花椒的傳統,2004年12月,被國家林業局命名為“中國花椒之鄉”。

江津種植的花椒品種主要是“九葉青”,因其顆粒大、品質好、産量高,在衆多花椒品種中獨樹一幟,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也讓江津花椒産業的發展走上了“快車道”。先鋒鎮擁有12萬畝花椒基地,年産量8萬噸,總産值超過10億元。經過10多年的精準幫扶,郵政和椒農之間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我們在江津的“導遊”,是江津區先鋒郵政支局員工塗緒華。6月21日一大早,我們跟着他和先鋒郵政支局的“花椒小分隊”一起,現場感受了先鋒鎮花椒種植基地的勃勃生機。除了濃郁的鮮花椒清香,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田地裡三三兩兩的郵政頂棚。由于很多青壯年勞力外出打工,花椒基地裡大多是老年人,有的甚至已經80多歲。先鋒支局在這裡組建了一支15人的“花椒小分隊”,為椒農提供農技指導、采摘、電商、物流等服務。先鋒支局持續服務椒農,助力鄉村振興。劉立明攝花椒基地的路很難走,有的地方甚至都不能稱之為路。對我們來說,這裡有的是火辣辣的太陽、又陡又滑的地面、劃腳的植物和肆虐的蚊蟲,但對“花椒小分隊”隊員們來說,這一切卻仿佛不存在一般。扛着送給椒農的遮陽傘、礦泉水、手套,他們如履平地。

“用肥旺季,我每天早晨5點半開始送肥,一袋肥料50斤,每天要送100多袋。”2010年,塗緒華成為負責先鋒鎮花椒種植基地的肥料配送員。為了及時滿足椒農的需求,不論多晚,他都會在當天将化肥送到農民手中,對于一些行動不便的用戶,他則直接送到田頭。“山路難走,光牙就磕壞了兩顆。”由于長年在田間吆喝,今年不到50歲的他聲帶始終是沙啞的。

為了能夠進一步指導椒農科學用肥、幫助貧困戶脫貧,他還在業餘時間學了不少種植技術,成了半個專家,椒農們因此親切地稱他為“塗三快”——腦子快、響應快、腿腳快。大水河村的趙大哥就在塗緒華的幫助下,每株收入增加10元,并通過花椒種植蓋起了新房。

塗緒華對椒農的熱忱是“花椒小分隊”的一個縮影。每年3月,郵政邀請金大地公司及農科院的技術人員指導農民科學用肥,确保果實産量;自4月起,各支局次第開展院壩會,向種植戶講解種植技術、了解他們的旺季需求;每年6月1日到7月20日是花椒的采摘旺季,小分隊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民送上礦泉水、面包、快餐等,并組織員工和社會力量提供采摘支撐。在郵政的幫助下,椒農的收入多了,生活也變得富裕起來,不少人都用種花椒的錢蓋起了新房,有的甚至在市區買了房。

吃過江津的花椒才知道,最本真的食材應該是什麼味道。在江津,不僅可以品嘗到最鮮美的花椒,還可以到塘河古鎮看一看。古鎮的民居多為清末所建,400米的老石闆路保存完好,兩邊的民居飛檐翹角,錯落有緻,身旁偶爾經過三兩背着背簍的村民,不禁讓人感歎,這是個被時光溫柔以待的世外桃源。每逢端午時節,各地商賈民衆相聚于此舉行龍舟競渡,紀念屈原,以祈求行船平安、風調雨順。久而久之,塘河龍舟競渡形成民俗傳承下來,并成為當地群衆最喜愛、開展最廣泛的群衆性體育活動之一。三峽移民紀念館,完整記錄了三峽庫區的曆史。劉立明攝古鎮雖美,但基礎服務建設的不完備給當地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最近的銀行距離那裡4公裡,大型商超距離10公裡。為了解決老百姓生活和創業中的實際困難,2016年10月,江津區郵政分公司相中了塘河鎮106省道出口處的一個小賣部,将其建設為便民服務站,填補了周邊便民服務設施的空白,讓4000多村民享受到“六不出村”的便捷服務。

涪陵不隻有榨菜

涪陵區地處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位于長江、烏江交彙處,有渝東門戶之稱,因烏江古稱涪水、巴國王陵多在此而得名。

提到涪陵,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就是涪陵榨菜。涪陵榨菜是選用涪陵特有的青菜頭,經獨特的加工工藝制成的鮮嫩香脆的風味産品,與法國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并稱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國出口的三大名菜(榨菜、薇菜、竹筍)之一,其傳統制作技藝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據《涪州志》記載,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涪陵縣城郊商人邱壽安将涪陵青菜頭“風幹脫水”加鹽腌制,經榨壓除去鹵水,拌上香料,裝入陶壇,密封存放,當年送給在湖北宜昌開“榮生昌”醬園店的弟弟邱漢章。邱漢章在一次宴會上,拿出哥哥送與的榨菜讓客人品嘗,客人們倍覺可口,認為其風味“嫩、脆、鮮、香”,為其他任何鹹菜所不及,争相訂貨。

1931年,涪陵的榨菜加工廠(戶)已達100餘家。1940年,涪陵榨菜産量首次突破20萬擔。1995年3月,涪陵被國家命名為“中國榨菜之鄉”。

吃着正宗的涪陵榨菜,我們在涪陵的郵政“導遊”給我們講了很多關于涪陵的故事。

白鶴梁位于長江三峽庫區上遊、涪陵城北的長江中,是一塊長約1600米、寬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每年12月到次年3月長江水枯的時候才露出水面。相傳唐朝時爾朱真人在白鶴梁的江邊修煉後得道,在石梁上乘鶴仙去,故此得名“白鶴梁”。

白鶴梁現存題刻165段、3萬餘字,石魚18尾,觀音2尊,白鶴1隻,其中涉及水文價值的題刻有108段,是全世界唯一以刻石魚為“水标”、并觀測記錄水文的古代水文站。比1865年我國在長江上設立的第一根水尺——武漢江漢關水文站的水位觀測記錄要早1100多年,故有“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之稱。

三峽大壩蓄水175米後,白鶴梁題刻将永遠沉于江底。經過十年的反複論證,根據國際“威尼斯憲章”中不可移動文物以原地保護為主的原則,采用葛修潤院士提出的“無壓容器”的保護方式,創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處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并于2010年4月正式對外開放。如今,遊客可以下到水下通道,透過玻璃窗欣賞白鶴梁題刻和水中的生物。

與白鶴梁一樣不被人們遺忘的,還有三線建設留下的故事。1964年起,我國開始在中西部地區的13個省、自治區開展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816工程”就是其中的重要工程之一。由于時間匆忙,我們來不及前往816景區參觀,隻能從“導遊”的隻言片語中想象當年工程的浩大。1967年,一支神秘的部隊秘密進駐涪陵深山,建造為生産原子彈服務的重慶816地下核工廠。至1984年停建時,這一被稱為“世界第一大人工洞體”的工程已完成85%的建築工程、60%的安裝工程。2002年4月國防科工委下達解密令——“816工程”重見世人。2010年,“816工程”首次作為景點向遊客部分開放。如今,對外開放的景區綜合運用聲光電效果,模拟還原了核工程原有部分功能。

沉澱歲月的萬州

萬州位于長江上遊地區、重慶東北部,處三峽庫區腹心,區位優勢明顯,因而萬川畢彙、萬商雲集,曆來是渝東北、川東、鄂西、陝南、黔東、湘西的重要物資集散地,是成渝城市群沿江城市帶區域中心城市。萬州還有一個特别的身份,就是三峽庫區最大的移民城市。

據萬州片區郵政分公司辦公室馬衛東介紹,2002年三峽水利工程蓄水後,海拔175米以下的萬州舊城區已消失殆盡,一批建築在被炸毀後沉入了江底,其中就包括《萬縣地區郵電志》記載的1921年仿西式建造的萬縣郵局局房,另一些古建築則進行了整體遷移,還有一些新景觀随着高峽平湖浮出水面。

重慶特色明信片。邸亞峥攝移民搬遷前,萬州城區面積僅12平方公裡,人口23萬;移民時,近2/3城區被淹沒在水位線下,累計搬遷安置移民26.3萬人,占三峽移民總數的1/5,占重慶移民總數的1/4。移民後,新城加快布局,老城提升品質,如今城市面積擴至56.5平方公裡,人口增至83.1萬,城鎮化率也提高到58.5%。人們可以在三峽移民廣場放風筝,在三峽移民紀念館了解這座城市的曆史與過去。

位于江南新區市民廣場的重慶三峽移民紀念館整體建築風格以斜牆為主,由曾承建過北京鳥巢的團隊建設。紀念館展廳面積7000平方米,以時間為線索,讓遊客親曆移民們的生活與心路曆程,體味移民這個世界級難題的破解過程,以及移民如何帶動三峽地區發展。在這裡,我們不僅進一步了解了三峽移民工程,還在館内設立的時光郵局購買了關于重慶的特色郵品。為滿足遊客的不同需求,這裡還開設了2年、3年、5年和10年不等的慢遞服務,可以把信寄給未來的自己。

品不盡的雲陽味道

位于重慶市東北部的雲陽縣,距重慶主城九區310公裡,是三峽庫區生态經濟區沿江經濟走廊承東啟西、南引北聯的重要樞紐。作為在重慶的最後一站,這裡的一切,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張飛廟始建于蜀漢末期,後經曆代修葺擴建,距今已有1700餘年的曆史,被譽為“巴蜀勝景、文藻勝地”,是長江三峽黃金旅遊線上的重要景點之一。相傳張飛急于為關羽報仇,被部将所害,其頭顱被抛于江中。有人夜得張飛托夢,到江中打撈張飛頭顱,意外撈到一罐金子,便用此金造了張飛廟。

張飛廟的原址位于雲陽老縣城對岸的飛鳳山麓,廟内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字畫碑刻,稀世文物有200餘件。由于緊鄰長江,張飛廟在清朝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的特大洪水中幾乎徹底損毀,現存建築是清同治到光緒年間陸續補建而成。因三峽工程建設,張飛廟作為庫區唯一遠距離整體搬遷的文物單位,于2002年10月8日閉館拆遷,溯江而上30公裡,來到盤石鎮龍安村落戶。

修繕曆史的匠人。邸亞峥攝除了紀念張飛的殿宇,在張飛廟我們還意外地發現了杜甫的身影。原來,唐代詩人杜甫在雲陽曾經居住兩年,因此,在張飛廟内建有杜鵑亭和得月亭以作紀念,張飛廟也就成了文武合廟。廟内,唐代詩聖和蜀漢名将講述着自己的故事;殿下,修複文物的匠人們兩耳不聞窗外事,一筆一畫地繼續着自己的工作。

如果你想領略雲陽、領略重慶的自然風光,龍缸景區值得一去。這裡集天坑、峽谷、溶洞、高山草場、森林、土家風情于一體,主要景點有龍缸天坑、雲端廊橋、龍洞風光、龍窟峽、岐山草場、蔈草古長城、岐陽關古道遺址、蓋下壩湖泊等。其中龍缸天坑深335米,居全國第三、世界第五,坑壁由峭壁拱成,傾斜幅度近90度,這種直上直下的形态在世界上極為罕見,享有“天下第一缸”的美譽。

如果你追求刺激,建在海拔1010米高懸崖上的“雲端廊橋”不容錯過。這座以“天空之花”的花瓣作為造型的廊橋,懸挑長度26.68米,廊橋距離地面高度718米,比美國科羅拉多大峽谷玻璃廊橋懸挑長度還長5.34米,是世界最長懸挑玻璃廊橋。試想一下,站在這樣一座可以720°欣賞周邊美景的廊橋上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相信一定挑戰你的心髒。

雲陽縣郵政分公司依托天下龍缸、張飛廟景區主題郵局和雲陽O2O鄉村旅遊平台,利用郵政線上線下的優勢,整合相關旅遊企業資源,提供食宿用行信息、土特産購買和寄遞服務等一攬子服務,滿足遊客需求。

雲陽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雲陽的美食則讓人不能自拔。說到重慶給人的印象,人們肯定首先想到的是火鍋、酸辣粉之類的美食,但其實在重慶,還有一種比火鍋還普及的美食,那就是小面。作為吃貨,來重慶如果沒有吃重慶小面,那簡直就是白來一趟。最最正宗的重慶小面,就在雲陽。在雲陽吃面,店鋪裝修得好不好不重要,在路邊攤你也可能吃出驚喜。

每天早上,我們都會吃上一碗小面。我們在雲陽的郵政“導遊”小周是家裡第三代小面傳人,他悄悄告訴我們,一碗小面是不是好吃,除了看面條,最重要的就是看調料。調料是重慶小面的靈魂,一碗小面是不是好吃,全憑調料提味。同樣是醬油、味精、蔥花,出來的味道可是千差萬别。

直到離開,還是難舍雜醬面那誘人的味道。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