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動态能力與水之哲學

動态能力與水之哲學

時間:2024-10-28 01:17:51

動态能力是“公司整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應對迅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它與中國特色“水之哲學”有完美的相似之處。都是動态的、包容的、開放的,辯證的、複雜多變,不可預測的。

動态能力理論

在組織理論中,動态能力是指組織有目的地調整組織資源基礎的能力。這一概念由大衛·蒂斯(DavidJ.Teece)、加裡·皮薩諾(GaryPisano)和AmyShuen在其1997年的論文《動态能力和戰略管理》中定義為“公司整合、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應對迅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該術語通常以複數形式出現,即動态能力,強調對外部變化作出适當和及時反應的能力需要多種能力的結合。

基于資源的企業觀點強調可持續競争優勢;而動态能力觀則更多地關注競争生存問題,以應對瞬息萬變的現代商業環境。戰略學者格雷戈裡·路德維希和喬恩·彭伯頓在關于這一主題的少數幾項實證研究中呼籲澄清特定行業動态能力建設的具體過程,以使這一概念對高級管理人員在為公司确定戰略方向時更為有用。動态能力理論關注的是成功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在維持最低能力标準以确保企業競争生存的同時,制定戰略以适應根本性的不連續變化。例如,傳統上依賴于特定制造過程的行業在新技術出現時,管理者需要調整自己的慣例,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現有資源,同時規劃未來的流程随着資源的貶值而發生變化。AmyShuen在她對Web2.0的分析中提出的新動态功能框架(NewDynamicCapabilityFramework)側重于公司快速組織和重新配置外部來源能力的能力,從蘋果、谷歌Android、IBMLinux開發者生态系統到包括Obam08移動應用程序在内的衆包開放創新——同時利用内部資源,如平台、知識、用戶社區和數字、社交和移動網絡。新動态功能框架考慮到了這些因素。數字、信息和網絡經濟學和使用專門服務涉交易成本的下降。但據PhilipCordes-Berszinn說,需要進行更多的研究,以衡量“能力”,并将這些想法适當地應用于實際管理情況。

與資源基礎論和核心能力相比,動态能力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動态能力具有開拓性。動态能力理論源自于資源基礎論,且吸收了核心能力理論的許多觀點,因而在特征上與核心能力有相似之處。但動态能力是改變企業能力的能力,并在創新上具有開拓性動力。創新的動力是再生性的或開拓性的,企業動态能力不僅關注企業特有的組織慣例,其焦點更是放在克服慣性的創新和開拓性能力上。在動态環境中,動态能力崇尚建立開拓性學習能力。開拓性學習是為了在長期内向企業提供新的戰略觀念而進行的側重于變革的學習。

2.動态能力具有開放性。建立在開拓性動力之上的動态能力呈現出開放性的特征。動态能力是企業整合了内部知識與吸收性知識的産物。因為吸收性知識在企業内部和外部資源與能力之間起到了橋梁作用,所以動态能力理論強調建立從外部途徑吸納知識的特殊能力。這與強調企業能力内部化積累的資源基礎論和核心能力論有很大的不同。動态能力由于其開放性而顯現出靈活性,從而減少了能力中的剛性之不足。

3.動态能力具有複雜性和難以複制性。因為動态能力建立在企業的流程基礎上的,而其流程具有複雜性,所以,在動态環境下的動态能力具有複雜性。同時,企業流程的緊密聯系性導緻組織能力系統在不同層次都表現出一緻性,如果改變企業内某些部分流程,就必然會引起其它部分流程的相應改變,在這種情況下,動态能力的複制就變得非常困難了。

阿恩特、皮爾斯和提斯(2017)詳細描述了動态能力的過程和理論根源。大衛·蒂斯(DavidJ.Teece)、加裡·皮薩諾(GaryPisano)和AmyShuen提出了組織應對新挑戰所必需的三種動态能力:1.員工快速學習和建立新戰略資産的能力;2.将這些新的戰略資産,包括能力、技術和客戶反饋納入公司流程;3最後,對折舊後的現有資産進行轉換或再利用。大衛·蒂斯(DavidJ.Teece)将這三個階段的成功實施稱為“企業敏捷性”。

學習。第一階段是學習,雇員和經理必須重組他們的日常工作,以促進成功解決特定問題的互動,認識和避免功能失調的活動和戰略盲點,并适當利用聯盟和收購,從外部來源為公司帶來新的戰略資産。這方面的一個實際例子是Jean-PierreJeannet和HeinSchreuder在他們的《從煤炭到生物技術》一書中,其中闡述了荷蘭DSM公司如何使用“戰略學習周期”兩次改變自己。

DavidA.Garvin在1988年的“管理質量”一書中指出了“新資産”的概念,其質量性能取決于收集和處理信息的組織慣例,将客戶經驗與工程設計選擇聯系起來,以及協調工廠和零部件供應商。日益增強的競争優勢還要求通過聯盟和夥伴關系整合外部活動和技術。

現有資産的轉換。經濟學家阿米特和斯科梅克在1993指出,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取得成功,取決于重組公司的資産結構,以實現迅速的内部和外部轉變。企業必須開發出成本低廉的變革流程,同時在競争之前完成重組和轉型。這可以得到權力下放、去中心化和戰略聯盟的支持。

協同專業化。另一個“動态能力”的概念是協同專業化。例如,一家公司的有形資産、人力資源和知識産權經過一段時間的共同發展,其合并價值比單獨的高,并使企業具有可持續的競争優勢。

從以上可以看出,動态能力理論強調:1、強調改變導向(Change-oriented)的能力;2、強調快速創新;3、強調實時反應;4、強調短期競争優勢;5、強調資源與能力的重整、組合、獲取與調适;6、強調網絡型組織。上述過程都強調動态和創新,和水的特性有完美的相似之處。水是液體的,是動态的,正所謂“兵無常形,水無常态。”

水之哲學

水(化學式:H2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内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水在生命演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是一種狹義不可再生,廣義可再生資源。

為什麼說水是一種廣義可再生資源?通過觀察和分析水的形态,可以體會水的内在核心力量。水是有生命的。無論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激越,還是“奔流到海不複還”的執著;無論是“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橫流,還是潺潺細涓的蜿蜒。它流動的特性、靈動的本質,使人們從水的慷慨哺育和無聲的滋養中把它與生命的活力和心靈的感應聯系在一起,給人以人格的力量;又因其流動的不同風格和态勢,從哲學的層面思考,把它與人的不同秉性和氣質聯系在一起,從而給水賦予了人格的魅力,哲學之水的内涵在人格魅力的拓展中,更顯張力。

在中國早期哲學思想中,水是最具創造活力的隐喻。老子最早把水提到哲學的高度進行全面地論述,因而老子的哲學又可稱之為“水的哲學”。張岱年先生指出,“道是老子本體論的最高範疇”。老子的“上善若水”說最為有名。老子《道德經》:“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争,處衆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無尤。”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樣安于在下,交友要像水那樣親和溫柔,言語要像水那樣真摯誠實,為政要像水那樣清廉,辦事要像水那樣有條理,行為要像水那樣伺機而動。老子也在《道德經》中用了很多的語言來闡述水的“善”、“柔”、“不争”、“處下”等道理,從而更豐富了他的水之哲學。流動的水不管是清澈還是渾濁都是能夠加以并合的。

孔子直接說到水的言論并不多,最有名、也最精彩的是他答弟子問時的一段話,《荀子·宥坐》中有一段,孔子說“夫水,大遍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孔子的意思是說:水麼,給予所有生命而自己并無偏私、無所作為,好像德。它流動向着低下的地方,桀鹜不馴難以束縛,但它的流動随彎就直、随物賦形必遵循一定的規律,好像義;它浩浩蕩蕩沒有窮盡,好像道;如果有人掘開堵塞物而使它通行,它随即回聲應和,奔騰向前,奔赴下百丈深的山谷也不畏懼,這似乎是它的勇敢精神。它注入量器時一定很平,好像法度;它注滿量器後不需要用刮闆刮平,好像公正;它柔和地所有細微的地方都能到達,好像明察;各種東西在水裡出來進去地淘洗,便漸趨鮮美潔淨,好像善于教化;它千曲萬折而一定向東流去,表現出他的意志。所以君子看見浩大流水一定要觀賞它。

釋家從另一方面對儒道兩家作了補充,說:“大海不容死屍”。就是說,水看上去不擇物,不擇地,實際上至淨至純,不容污垢。水的本質潔淨剔透。禅感悟水的本質為“淨”。淨則心空。心中沒有其他的事物,便毫無挂念,這就是忘我。無物則靜,靜則空,空則明,明則智,智則無欲,無欲則剛。禅的悟水之道便在這裡。因而我們也能從更深層次感悟到水的内涵——“淨”、“空”、“明”。這既是水的特質,同時也是水的品格。禅家對水的體會豐富了水性,使水的意蘊更加豐滿厚實了。

水的人格的魅力在奔騰躍動中展現。最早給水賦予生命活力的是生活在2600多年前的管仲。《管子·水地》中說:“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通流者也......集于草木,根得其度,華得其數,實得其量。鳥獸得之,形體肥大,羽毛豐茂,文理明著。萬物莫不盡其幾,反其常者,水之内度适也。”水是大地的血和氣,水為生命之源的道理在這裡得到了生動的描繪。這個總規律蘊涵了以下幾個規律:①水蘊藏對立統一之規律。一是相反相成。老子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随。”(第二章)其中“高下相盈”的“盈”也作“傾”,故今本作“高下相傾”,意指位勢,水分高下,充之為盈,過滿而溢,則會傾覆,轉為低下。老子說的“窪則盈”(第二十二章)是指低下的窪地反而充滿水。《詩經·小雅·十月之交》雲:“百川沸騰,山冢崒崩。高岸為谷,深谷為陵。”這充分說明了相反相成之自然辯證法則。二是物極必反,即對立轉化。老子曰:“濁以靜之徐清。”(第十五章)水濁因靜而慢慢澄清,人在動蕩中因虛靜而澄清。老子曰:“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第五十八章)又雲:“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第九章)執持盈滿而傾覆,還不如适量可止。功成名就,含斂而退,這是自然之道。否則,自取其咎。②水蘊藏循環運動之規律,即返本歸初。自然之水循環往複,河水日夜奔流至江海,無休時,不絕止;升為雲氣,降為雨露,終歸于江海。老子曰:“物并作,吾以觀複。夫物芸芸,各複歸其根。”(第十六章)萬物從生長到衰落,落葉歸根,都在無窮無盡的循環往複運動中發展變化。故文子雲:“天行不已,終而複始,故能長久;輪複其所轉,故能緻遠。”水乃是萬物之具體本原,反映了子樸素的唯物論。道是萬物變化之規律,水蘊藏着萬物變化之規律,并蘊涵了豐富的辯證法思想,如反相成、物極必反、返本歸初等思想。因此,聖人法道,無不以水為準則,水之性即人之性。

“以水為師”,在中國遠古的治水實踐中萌生的治水文化彰顯了水哲學的萌芽。大禹治水,一個被一半人化、一半神化的古老傳說,标志着一個最原始的哲學命題的誕生、一個新的文化形态的開始,其意義早已超脫于治水本身。“高高下下,疏川導滞,鐘水豐物”,“決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大禹治水的成功,就哲學的層面而言已關于水的哲學思想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精華。人類若缺水,會失去生存的基礎。同樣地,在我們所經曆的人生道路上,我們本身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因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造物主所創造出來獨一無二的個體,沒有其他事物能夠代替我們的存在,我們如水般柔和,能應變,有沖勁,因而能沖破無數阻礙沖破多重難關,到達更遠更深的滔滔大海!

動态能力理論和水之哲學的交融互通

動态能力理論和水之哲學都有動态的,包容的,開放的,辯證性的,複雜多變,不可預測,持續性的,創新的和開拓的特征和禀性。它們是交融互通的。簡而言之,如下:

1.動态能力理論追求保持企業的競争力持續性或長久性(sustainability),水的前行是持續的。在開放的環境裡,水是永動不止的,水不斷聚勢、蓄勢,又永動不止、滋潤萬物。水永遠有自己的特性有自己的軌道,做自己的事。它總有自己堅持或遵循的規律和原則。無論遇到何種障礙,水總是不分晝夜,繼續前行,毫不畏縮。同時,水形成水道是千變萬化的,水流的每次路徑也常常不一樣。企業持續發展,需要永不止步的精神。持續性要求企業平衡好短期利益與長遠發展,不斷培養自身的持久競争力和能力積累,培養持續創新的精神。許多企業在創新路徑上經曆了從模仿到反向創新再到自主創新的過程,在品牌建設路徑上經曆了從OEM到ODM再到OBM的過程,從産品生産轉型為品牌經營,從國内市場拓展到國際市場。在開放的環境中,這一意象揭示了企業動态能力培育的重要性。在開放而又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下,充分利用現有能力而又重視培育未來能力。這一特性提示我們在尊重規律的同時要避免經驗主義,在尊重自我的同時要避免自大思想和驕傲傾向。水之流動不息、孳孳不息的特性隐含着企業自強不息、努力不懈、力行實踐、永續向前的戰略方向與願景。水的這一特性也顯示了過去、現在與将來的一條流動式連動紐帶。對企業的建立、成長、轉型、再造、再發展有深刻的啟示。

2.動态能力強調動态應對,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應對迅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孔子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流水不腐”。這些話都突出了水的運動性或流動性。與此對照,動态能力理論闡述整合資源應對如市場、制度、競争、客戶需要,經營戰略與外部環境共同演進、共同變動,共同轉型(即企業經營轉型與市場結構、宏觀經濟及社會文化的轉型同步)。許多企業的靈活及扁平的組織結構、企業家導向、創新精神為這一動态性奠定了組織基礎和成長基礎。水的辯證性體現在其有形與無形(蒸發為雲,降落為雨,凝固成冰)、有常與無常的統一(“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靈軟與強勢的統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以及靈活性與原則性的統一。水的靜動互化、捭阖互動(水的大開大合)、奇正互生(明渠暗流)、圓融通轉都暗示萬事萬物始終處于相互聯系、變化、延伸之中。水思維的辯證性還體現在靈活與規律的統一、靜與動的統一、弱與強的統一、内與外的統一等。這種内在的辯證性對企業成長過程中調和及同時實現各種不同甚至矛盾的目标深具哲理。它與西方傳統管理理論中強調的非黑即白的剛性思維有本質區别。水的上述辯證性也體現了東方文化背景下企業組織的陰陽或雙元平衡能力(如競争與合作、模仿與創新、關系能力與交易能力等)(Luo,2007;Luo和Rui,2009),進而幫助企業在不确定的外部環境下保持持續穩定的發展。

3.動态能力理論強調員工快速學習的能力,冰出于水而寒于水——管理者帶團隊标準及态度,同一物質因為環境的不同,産生極大的物理變化。水因為氣溫的臨界點而結冰,說明水是順勢而為的先驅者,當我們改變不了環境的時候,可以去适應環境,直到順應環境為止。冰出自水,但形态和密度發生了質的變化,冰比水更具殺傷力和破壞力,如若不經曆那刺骨的寒冷,哪有堅若磐石的冰山,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自我改變需要多大的勇氣,需要多大的魄力?管理者在帶領和培養團隊成員的時候,要毫無保留的把自己的知識和技能,進行徹底的傳授,嚴格訓練和要求出色的優秀成員,有朝一日超越自己的成就和造詣,培養人一定要具備這樣的胸懷。職場的過程是不斷升華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脫胎換骨的曆程,這番滋味隻有經曆才可體會。一名卓越的管理者必定煎熬過蛻變的痛苦,反思中求變,變則通,通則達!

4.動态能力,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應對迅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強調靈活性或柔性(flexibility)。水見溝填溝,遇海入海;水如嬰兒般柔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柔性管理的本質是無為而治,所謂道法自然。按照道來進行管理。“治大國,若烹小鮮”。在企業實力仍然弱小時,要求企業經營策略靈活多變,柔弱勝剛強。如珠江三角洲地區中小企業聚集的衆多産業集群,之所以能從與大企業的競争中勝出,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其靈活性。這種靈活性體現在市場響應的速度,産品類型的多樣性與新穎性,員工技能的多面手,設備的多種用途,靈活的生産分包與轉包機制,以及競争與合作的動态轉換上。水理論的柔性特征還體現在與外部利益相關者,特别是競争者、上遊供應商、下遊經銷商等的和諧相處上。與他們有矛盾時,盡量減少直面沖突,先協商後法律,不因單一矛盾而損害整個夥伴關系。這與西方企業一切講法律而經常導緻交易成本高企的情形有根本不同。此外,水的柔性特征突出了掌控者的主觀意志與需要,即企業的戰略柔性依據企業的經營需要和戰略目标而定。

5.動态能力理論強調适應性和以變性,水可冷可熱,可高可低。水善迂回。由擁有或控制它的主體願望來決定,水能适應一切,但它本身不具備自己獨特的固化軌迹。故其主體或控制者與水的和諧相融很重要。水無常形,能因勢随形,随圓就方。“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水無常形。能因敵而制勝者,謂之神”(《孫子·虛實》)。水的這一動态适應性體現了戰略管理的動态能力理論精髓。

6.動态能力理論強調開放性或包容性。海納百川,開放包容。企業在成長中需要不斷從外界吸收新資源,如技術、人力、資金等。職業經理人與創業元老之間的關系往往影響甚至決定了企業的成長命運,企業如能吸收有經驗、有膽識、有智慧的人員參與管理,就能夠極大地促進自身的成長。包容的特性突出了開放視野、開放理念,善用外部開放資源。水的包容或開放性首先體現在與各種不同主體或差異環境的和平、和諧、兼容相處、張弛有度、緩急能容。這一涵義對企業保持與内外部環境動态的情景相合(如與生态環境的和諧相處、與制度環境的規範一緻、企業成長與員工成長的一緻性等)。其次,水的包容或開放性意味着海納百川的企業文化以及與此相關的經營理念及各種管理措施上。強調多元相容,在差異中尋覓學習的機會。再次,水的包容開放性揭示了開放理念、開放戰略、開放視野的重要性。在全球一體化、市場需求複雜多變、産品周期日益縮短的環境下,利用開放資源(如小米手機),追求開放創新,以開放補短闆,對僅具有限資源的企業的成長深具現實意義。

7.動态能力理論強調整合能力。水依據一定的河道或路徑注入河川、大海。水之流動不息,日進不舍。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因其廣納百川,居大而處下,開放彙源,順自然而行。通過動态能力利用企業内外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如技術、智力、信息、渠道、設計等),可以産生出獨特的整合式競争優勢或發展路徑。再具體地說,彙聚整合内外部資源與能力進行再創新、再整合,提供更多、更優功能特征或服務,用動态能力創造出新的競争能力和競争優勢。水能流向四方,也能包覆宇内。水沿着自己的路徑前行時不與障礙物直面抵制,而是繞行、環流。這顯示了開放、包容、彙源的和諧境界。開放合作、各方共赢、共進成長。

本文責任編輯:高菁陽

動态能力理論強調動态和創新,和水的特性有完美的相似之處。水是液體的,是動态的,正所謂“兵無常形,水無常态。”

動态能力,建立和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能力以應對迅速變化的環境的能力,強調靈活性或柔性(flexibility)。柔性管理的本質是無為而治,所謂道法自然。而水則見溝填溝,遇海入海,如嬰兒般柔軟,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陳勁: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博導,“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丁文星:上海出版印刷高等專科學校文化管理系助教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