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俄羅斯轉型之路

俄羅斯轉型之路

時間:2024-10-27 10:00:40


    對作為蘇聯繼承國的俄羅斯來說,實現從集權政治體制向民主政治體制的轉型,是其實現全面現代化的重要内容和決定性因素

□陸南泉

向民主政治體制轉型進程

俄羅斯政治民主化,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即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戈爾巴喬夫的改革,一開始先從經濟體制着手,把解決人的問題作為經濟改革的指導思想,并沒有明确提出政治民主化的問題;後來,看到經濟改革的主要阻力來自政治體制,到1988年6月召開的蘇共第十九次代表大會上,提出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來推動經濟改革,并達到塑造社會主義新形象的目的。他把這一新形象歸結為一種人道的和民主的社會主義。

1990年召開的第三次蘇聯非常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設立蘇聯總統職位和蘇聯憲法修改補充法》等決議,使黨和國家的職權分開。可以看到,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的政治體制改革,使蘇聯開始朝向類似西方“三權分立”式的政治體制轉型——人民代表大會、最高蘇維埃為立法機關,行使立法權;總統領導下的部長會議作為政府行使執行權;最高法院、最高檢察院等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

雖然在戈爾巴喬夫執政後期,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在政治民主方面有了不少變化,但由于他的改革未取得成功,很快失去了執政地位。1991年底蘇聯解體。加上戈爾巴喬夫所推行的民主化改革也沒有充分的法律保障,特别是沒有通過新的憲法,因此,實際上,他的政治改革隻是開了個頭。俄羅斯政治體制發生根本性的改革是在以葉利欽為代表的激進民主派上台執政後。

俄羅斯民主派于1991年底上台執政後,首要任務是通過政治轉型,從根本上改掉在斯大林時期建立起來的、已失去發展動力和人們不再信任的原蘇聯政治制度,使俄羅斯國家政治制度發生根本性變化。

1993年通過的《俄羅斯聯邦憲法》,是保證俄羅斯廣大人民民主與自由的根本法,是基礎性條件。但為了保證廣大人民民主與自由權利得到具體實現,仍需要建立一些具體法律制度,如選舉制度、司法制度與政黨制度等。

經過20多年的政治體制轉型,俄羅斯已基本上建立起一套較為完整的司法制度體系。

俄羅斯通過20多年的政治制度的轉型,使一黨壟斷、黨政融合、議行合一、缺乏民主、高度集權等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不複存在,而是過渡到以設置總統、多黨制議會民主、三權分立、自由選舉等為特征的西方式憲政制度模式。在俄羅斯所形成的政治制度框架也為多數政黨和民衆接受,從而使這種轉型方向變得不可逆轉,再恢複蘇聯時期那種政治制度已不再可能。

關于“主權民主”與威權主義

我們講俄羅斯在政治制度轉型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并不忽視在俄羅斯形成的新的政治制度有着嚴重的局限性與不完善之處。可以說,至今俄羅斯尚未成為一個現代化的民主社會與民主國家,這主要表現在:一是俄總統權力過大,在一些方面往往帶有總統個人集權的性質。這使政府和議會難以充分發揮作用,嚴重影響三權分立體制的實施,容易出現決策失誤。二是政黨政治很不成熟,政黨過多,在議會占多數的黨派無權組閣,政黨的作用受到制約。這樣,使政黨在決定國家重大方針政策方面難以發揮作用。三是公民在實現自己民主權利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很多民主權利尚難享用。四是在私有化過程中形成的寡頭,對政治的幹預影響俄羅斯政府機構決策的民主進程,使憲法的執行受到制約,最終阻礙國家向民主政治制度轉型目标的實現。

普京從2000年起的兩任總統期間,為了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體系,強化國家權威,政治上的中央集權化呈不斷加強的趨勢。

普京為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提出的方針是,堅持整頓權力機構的秩序,并逐步實現國家現代化。這方面的主要任務是:完善政治制度;實際改善聯邦主體的條件和建立俄羅斯發展的法律保障。
    隨着普京加強國家權力機關的權威與強化中央集權,就産生了“主權民主”與威權主義問題。這兩個問題既是理論問題,亦是俄羅斯在由集權政治體制轉向民主政治體制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

(一)“俄羅斯思想”與“主權民主”

這裡先要從普京的治國思想談起。

普京在2000年5月就任俄羅斯總統、開始第一個總統任期時,俄羅斯正處于數百年來最困難的一個曆史時期,大概這是俄羅斯近200-300年來首次真正面臨淪為世界二流國家抑或三流國家的危險。普京面臨的形勢十分複雜,其中經濟問題尤為突出。正是由于這個原因,普京提出了富民強國的競選綱領,大聲疾呼:要戰勝貧困,改善民衆生活,洗刷掉國家貧窮的恥辱,還國家以經濟尊嚴。

普京的治國思想,是他1999年底發表的題為《千年之交的俄羅斯》的綱領性文章中提出的“俄羅斯思想”。其包含的内容是:(1)“愛國主義”。即對“自己的祖國、自己的曆史和成就而産生的自豪感”,這也是建設強大國家的一種“心願”;(2)“強國意識”。強調俄羅斯過去與将來都是“強大的國家”,這“決定着俄羅斯人的思想傾向和國家的政策”;(3)“國家觀念”。即認為擁有強大權力的國家“是秩序的源頭和保障,是任何變革的倡導者和主要推動力”;(4)“社會團結”,強調俄羅斯人向來重視“集體活動”。十分明顯,“俄羅斯思想”實質上是帶有濃厚俄羅斯民族主義色彩的愛國主義,其核心是“國家”觀念。普京認為,為了使俄羅斯成為強國,“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體系。曆史已雄辯地證明,任何專制和獨裁都是短暫的,隻有民主制度才能長久不衰。盡管民主制度也存在着種種不足,但人類還沒有想出比這更好的制度。在俄羅斯建立強大的國家政權,即是指建立一個民主、法制、有行為能力的聯邦國家。”

普京面對上述局面,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已形成的改革潛力調整政策,使轉型進程繼續下去,使俄羅斯避免陷入淪為世界上二流、甚至是三流國家的危險;另一方面,要避免上述危險,又要克服種種困難,把精力用在改革上。而要做到這一點,需有一種思想把俄羅斯社會團結起來,不再是一盤散沙。普京充分意識到,不振興經濟,就體現不了俄羅斯思想中的一個重要内容——樹立起強國意識。對此,普京說:“應保證在比較短的曆史時期裡消除持續已久的危機,為國家經濟和社會快速和穩定發展創造條件。”這就是為什麼普京執政以來一直不斷地、反複地強調要快速發展經濟的根由。還應指出的是,俄羅斯思想的提出,與普京有強烈的愛國主義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思想有關。

2004年3月初,普京在莫斯科郊區官邸接受法國《巴黎競賽畫報》記者采訪,談到“專制的民主”問題時說:“我不同意有人針對俄羅斯使用‘專制的民主’這一說法。”“沒有一定的基礎,民主根本無從談起;如果經濟發展達不到某種水平,這種基礎也就很難建立起來。比如俄羅斯,我們就面臨着建立一個有效的、确保人人守法的法制環境問題。”關于“國家”,普京說:“如果說在我任期内取得什麼驕傲的成就,我認為是恢複了國家的威望。”談到彼得大帝時,普京說:“我非常尊重彼得大帝,但并非認為他說的話都對。我也不同意彼得大帝的這種說法——隻有讓人怕俄羅斯,俄羅斯才會受到尊重。我認為,隻有當俄羅斯借助經濟發展在民主國家占有自己應當占有的一席時,它才能赢得尊重。隻有這樣,俄羅斯才會成為一個穩定國家。”

根據上述對普京其人思想的評述,通過普京執政期間對一些重要問題發表的言論,再通過他執政以來推行的政策,筆者認為,普京的所作所為,都體現了他提出的、作為治國思想的俄羅斯思想。這裡可以看到,把俄羅斯建設成為一個“強國”,是普京步入政壇以來最為重要的政治理想,也集中體現了他的愛國主義。為了實現這個理想,他首先要做的是建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反映其強權治國的思想,以此來保證社會的穩定、團結、和睦;其次是把經濟搞上去,在此基礎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這是強國的基礎;第三,在對外政策方面,一切都要服從俄羅斯的利益。

有人把“可控民主”與“可控市場”說成是普京的發展道路即俄羅斯社會的發展道路。實際上“可控民主”是針對葉利欽時期的無政府主義造成社會無序而言的。如果這種狀況不克服,就不可能使政局穩定,建立起必要的社會秩序。到2005年4月28日,《俄羅斯報》發表的《主權民主:普京的政治哲學》一文,第一次提出了“主權民主”的概念。這時提出“主權民主”的主要背景是為了應對西方國家的“顔色革命”,即要防止西方國家主要是美國,利用民主化的旗号達到颠覆、控制别國的目的。另外,針對西方國家對俄羅斯國内非政府組織提供資金支持其活動,為了對這些非政府組織加強管理,俄羅斯制定了《非政府組織法》。在此過程中,俄羅斯與西方國家之間産生不同看法并發生争論。在此情況下,普京開始宣傳“主權民主”的思想與概念。“主權民主”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推進民主不能影響國家主權,就是說,俄羅斯推進民主政治應服從于維護與加強國家主權的要求,并把維護國家主權放在首位。為了維護國家主權,俄羅斯決定要自主地決定向何處去,走什麼樣的發展道路,建立什麼樣的民主體制模式,不允許别國幹涉,也不能容忍别國利用推進民主而謀取利益。在強調主權的同時,俄羅斯也一再表示,要積極推進民主政治進程,在俄羅斯不存在所謂專制的民主,民主是建立在法制化基礎上的,俄羅斯已走上了民主化之路,絕不會回頭。

筆者研究發現,普京從2000年開始執政一直到目前為止,他的治國理念都沒有離開過“俄羅斯思想”的基本内涵。不同的則是在不同的具體條件下,體現“俄羅斯思想”的具體政策、側重點不同而已。

(二)威權主義問題

西方國家一直對普京的政治民主化持懷疑态度,認為他執政下的俄羅斯在向傳統的政治體制回歸,甚至說普京日益斯大林化,等等。另外,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普京的治國理念與政策,體現了威權主義,它是俄羅斯的主要政治形态。這削弱了俄羅斯的政治民主化進程。

對威權主義政體,人們一般認為它是介于民主政治體制與專制政治體制之間的過渡性政治形态。有人認為,像長期實行極權政治體制的原蘇東國家,在轉型初期,在政治現代化的起步階段,一般都會以威權主義政治形态作為過渡階段。至于過渡時間長短,由各國的具體民族、文化、曆史傳統與經濟社會等因素決定。

俄羅斯威權主義政治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實行以總統集權為核心的最高國家權力機構。從《俄羅斯聯邦法》規定的總統權力來看,俄羅斯總統權力要比美國總統大,有人稱之為“總統集權制”或“超級總統制”。

2.政治上的集權化。普京執政以來,為了建立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體系,強化國家權威,政治上的中央集權化呈不斷加強的趨勢。這主要是因為,在葉利欽時期存在一系列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腐敗盛行,貪污腐敗和團夥犯罪已經達到駭人聽聞的地步。

普京認為,産生這些弊病的根源是國家的軟弱無力。因此,普京在政治領域的整治政策是,加強國家權力機關的權威,增強中央集權。這也是普京每次講話反複強調國家作用的基本原因。他在2001年發表的國情咨文中講道,“鞏固國家是戰略任務”。為此,他通過加強所有機構和各級權力機構來鞏固國家。他認為,不解決這個關鍵問題,俄羅斯就無法在經濟和社會領域取得成就。

從普京執政頭四年的情況來看,在國家權力的整頓與建設方面取得了不少進展: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強化了聯邦中央的權威,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了對新聞媒體的控制與引導。

普京在2004年3月15日淩晨當選連任俄總統後,同媒體見面時就強調:“對俄羅斯這樣一個複雜、處于發展轉折關頭的國家,沒有最高國家權力和管理機關是不可想象的。這将導緻混亂,所有的人都将受害,這是不能允許的。”

3.強化國家總統權力。普京開始第三任期後,在恢複“梅普組合”時期被打亂了的以總統為中心地位的權力結構的同時,進行了一些強化總統權力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一是擴大總統辦公廳的規模與職能,将總統下屬的局由5個擴大到了22個。二是增設直屬總統的委員會,由26個增加到了30個。

以上這些情況說明,俄羅斯政治生态有着明顯的威權主義色彩。它的形成除了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外,還應看到,俄羅斯民族有着悠久與深厚的專制獨裁傳統——沙俄時期沒有政治民主,蘇聯時期沒有民主,隻是到了1991年蘇聯解體後進行根本性體制轉型後才開始政治民主的進程。因此,人們把國家的進步、民族的振興寄托在有一個好國家領導人身上,這種意識是有其思想與文化基礎的。

威權主義會發展為極權主義嗎

如何認識普京執政以來在政治上出現的中央集權化趨勢?這種中央集權會發展到什麼程度,會不會發展到極權,乃至獨裁?從普京來說,他一再強調,他決不會回到斯大林時期的那種體制軌道上去。筆者認為,俄羅斯政治上的集權化不大可能發展到極權化或變為獨裁政治。關于這個問題,提出以下看法。

第一,普京實行的政治集權化政策,是在俄羅斯特定條件下采取的一種措施。當俄羅斯社會經濟有了較為穩定的基礎後可能會發生變化。就是說,政治集權化最終将可能服務于民主進程的發展。當然,這個轉化是一個很長的過程。

第二,普京提出的治國思想——俄羅斯思想,“是一個合成體,它把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觀與經過時間考驗的俄羅斯傳統價值觀,尤其是與經過20世紀波瀾壯闊的100年考驗的價值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政治民主是全人類共同文明與價值觀中最為重要的内容。正如普京在2004年5月發表的總統國情咨文中所說的:“我國人民的意志和俄羅斯聯邦的戰略利益要求我們忠于民主價值。”

第三,雖然俄羅斯的政治體制還遠不能說已完全定型,今後一個時期,仍有影響政治體制的不少不确定因素,如,總統的地位與權限最終如何确立;尚需進一步完善政黨制。但是,應該看到,俄羅斯經過20多年的社會變遷,大緻形成了比以往更為合理的政治體制框架。以上的一些不确定因素,經過一段時期的改革和各種關系的磨合,更大的可能是朝向更符合現代化的政治體制方向發展,政治體制走向更成熟化和法制化。在此過程中,政治集權将漸漸地削弱而民主化将漸漸地發展。

第四,從國際背景來看,當前的俄羅斯與上個世紀二三十年代斯大林執政時期的蘇聯根本不同。俄羅斯走向極權必然會遭到西方的反對。再說,俄羅斯如果把自己重新孤立起來,不融入世界經濟,也難以實現國家振興的目标。

當然,作為蘇聯繼承國的俄羅斯,推行民主政治的過程将是曲折的,不會是很順當的。普京在2004年的總統國情咨文中說:“年輕的俄羅斯民主在其形成過程中取得了顯著成績。誰今天不願意承認這些成就,誰就不夠誠實。但我們的社會體制還遠遠談不上完善,我們應該承認:我們正處于起點。”

普京面臨民主政治改革的難題

(一)從2012年總統大選出現的“反普”與“挺普”緣由說起

2012年3月4日,俄羅斯總統大選。普京以63.6%的得票率在大選中首輪勝出。這次選舉雖無懸念,但較為熱鬧,各政黨競争激烈,在俄羅斯很多城市出現了集會遊行的街頭政治。如何從這次大選分析普京今後推進民主政治改革的走向,成為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

1.圍繞大選在俄全國各地出現了“反普”集會遊行的緣由

在選舉過程中,反對派發動了集會,表面上是反對選舉不公正,存在舞弊,實際上是多年來“去普京化”不斷發酵的表現。從向民主政治轉型視角看,“反普”有如下深層次原因。

(1)反對政治壟斷。人們反對把國家政治變成“普梅”兩人的遊戲,厭惡“普梅”兩人的政治二人轉,認為這種“王車易位”在看似不違憲的名義下踐踏民主,實際上是民主的倒退,不利于俄羅斯民主改革。這也反映了俄民主制度的缺失,并體現了國民關于加強政治競争性的政治訴求。

(2)與上述問題相關,俄羅斯不少民衆對普京時期存在的威權主義政治模式,對一個國家依賴于某一個強權人物來主導,表達不滿,認為這顯然與民主政治是相違背的。

(3)由于官僚集權政治體制長期沒有從根本上得以改變,嚴重的腐敗問題也得不到解決。
    總的來說,“反普”反映了相當一部分民衆對民主政治改革的強烈訴求。

2.“挺普”居民意主導地位的深層次原因

(1)衆多的俄羅斯人把普京視為穩定的象征。在“挺普”集會上,支持普京的民衆,相信普京能夠引領國家實現穩定和發展,他們不希望在俄發生突然改變政策的事情,搞忽左忽右的政策,不要再出現動蕩。

(2)衆多的俄羅斯人把普京視為實現強國的象征。普京前兩屆執政時期,俄羅斯經濟得到了大的發展,GDP年均增長率達到7%。俄恢複了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成為強國,這也是廣大俄羅斯人一直追求的夢想。普京一直強調,俄羅斯要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力量。這對富有俄羅斯民族主義傳統的廣大俄羅斯民衆來說,是很認可的。

(3)衆多的俄羅斯人把普京視為實現國家尊嚴的象征。由于普京實行以上的國内政策,加上在對外政策方面堅決捍衛俄羅斯的國家利益,不當西方的“應聲蟲”,堅決反對“阿拉伯之春”、“顔色革命”,從而赢得了國家尊嚴。這對富有強烈民族自豪感和強國意識的廣大俄羅斯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4)人們認同普京執政時期關注民生的政策與取得的成就,這也是支持普京的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普京執政時期,還實行了超前的收入分配政策,即工資的增長速度超過GDP增長,還提出讓老百姓看得起病、上得起學與買得起房的政策。

正是以上因素,在當今面對烏克蘭危機、西方制裁與經濟困難的情況下,普京的支持率不僅沒有下降,反而不斷上升,保持在80%以上。

(二)俄羅斯會逐步向較為完善的民主政治體制轉型

應該說,普京通過這次大選清楚地認識到:民衆對政治壟斷和威權政治的強烈不滿,必須推進改革,特别是政治體制改革,改革的方向是進一步推進民主政治。換言之,普京面對着不得不改的巨大壓力。成為強國,這也是廣大俄羅斯人一直追求的夢想。普京一直強調,俄羅斯要集中力量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力量。這對富有俄羅斯民族主義傳統的廣大俄羅斯民衆來說,是頗為認可的。但是,如果民主政治改革緩慢又将引起反對派的強烈不滿,難以推動經濟發展。所以,如何推進民主政治的改革,對普京來說,既是難題,又是重大挑戰。

筆者認為,普京很可能在其第三個總統任期的頭幾年依然維持現有的政治模式,之後逐步向民主政治體制轉型。在轉型過程中,推行“可控民主”、“主權民主”的政策将更具彈性、靈活性與柔性。當前,普京要做的事是,緩解與政治反對派的矛盾,處理好與其他政黨的關系。普京會努力避免與反對派的沖突升級,不會動粗,而更多地加以疏導。

通過以上分析,關于今後俄羅斯民主政治體制發展趨勢,我們可以得出的基本看法是:俄羅斯當前推行威權主義政治形态,是一種過渡性質,是俄羅斯政治轉型過程中特定曆史背景下産生的一種現象。随着體制轉型的深化,在國内外各種條件影響下,威權主義不可能成為俄羅斯長期的政治形态,目前的集權也不可能發展為獨裁,更不可能回到斯大林時期的那種極權體制。但是,俄羅斯由威權主義轉向民主主義會是個較長的時期,這将是一個較為緩慢的過程。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黑龍江大學俄羅斯語言文學與文化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本文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創新工程課題《俄羅斯轉型與國家現代化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