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促進城市群的良性發展,就需要進一步推動.."/>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城市群:中國發展主引擎

城市群:中國發展主引擎

時間:2024-10-27 09:56:39


    要促進城市群的良性發展,就需要進一步推動人口居住、通勤就業和産業布局的同城化,建立多規合一的規劃體系,統籌規劃城市的地理、行政和經濟邊界

□張學良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曆了世界曆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引擎。同時,在空間上也逐步形成了處于不同發展階段的城市群曆時性共存這一新型城鎮化的空間主體形态。如何更好地進行城市群、都市圈以及經濟帶建設,需要在新形勢下做進一步的深入讨論。

正在崛起中的城市群

城市群已經是經濟活動、社會活動的中心。在未來的發展當中,國家和地區的綜合競争力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群的發展狀況。在國際範圍内,經濟活動以及人口的分布越來越集中在某些特定區域。根據世界銀行2009年的報告《重塑世界經濟地理》,全球一半的生産活動聚集在僅占全球大約1.5%的土地面積上;在美國,2.43億人口集中在占全國總面積3%的土地上;在日本,3500萬人口擁擠在東京這塊不足日本總面積4%的土地上,财富也主要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城市群。這些區域是全球生産效率最高的城市區域。通常認為,在全球範圍内已經形成五大城市群,包括以東京為中心的太平洋沿岸城市群,以芝加哥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城市群,以紐約為中心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以倫敦為中心的英國城市群,以巴黎、阿姆斯特丹、布魯塞爾等為中心的歐洲西北部城市群。

在中國,區域經濟正在由行政區經濟向城市群經濟轉變,經濟活動大都集聚在中心城市,以及中心城市周邊的城市區域。首先,以城市群為核心的空間格局在中國已經初步形成,特别是長三角、京津冀、珠三角等城市群已逐漸成熟。其次,中國的區域經濟發展已經從省域經濟向城市群經濟轉變,城市群逐步突破省域邊界,實現跨行政區域協調發展。第三,中國的區域經濟由原來的闆塊經濟向城市群經濟轉變。2013年,中國的23個城市群,以占全國28.9%的國土面積,聚集了全國63.8%的人口,創造了85.7%的地區生産總值。其中,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以4.69%的國土面積,集聚了22.24%的總人口,共創造了全國40.41%的地區生産總值。不難看出,城市群是決定未來地區競争力的核心,将成為中國未來發展的主要引擎。

城市群是新型城鎮化的主體形态

傳統的經濟學忽視了“空間”的概念,隻分析“生産什麼、為誰生産、怎麼生産”,但對于“在哪裡生産”則一般較少涉及。通過區域經濟學、城市經濟學以及經濟地理學,可以認識到空間是一個重要的生産生活載體,承載着企業的生産和人的活動。《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以及中央城市工作會議都指出城市群是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主體形态。那麼,城市群如何能夠成為城鎮化建設的主體形态?

首先,經濟學中的“外部性”可以解釋城市為什麼會集聚。城市群是城市集中化的産物,也是經濟集中化的高度體現。不同類型的城市加強聯系,可以在功能上實現互補、産業發展上實現良好分工。在同一個區域集聚的大、中、小城市,以及相關的小城鎮,可以充分發揮各自産業發展的優勢,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帶來更大的集聚利益。因此,城市群内城市的紮堆出現,會獲得比單個城市更大的收益,而這個收益就來自于分工與規模經濟。

其次,城市群經濟本質上是一種集聚經濟。一方面,城市群通過競争力吸引外部要素流入,使得規模經濟更加顯著;另一方面,城市群作為一種空間組織形式,能夠通過内部城市之間相互整合,消除單一城市的規模不經濟,實現“1+1>2”的聚合效應。同時,城市群内部城市體系的相對完善,也能進一步明确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分工,從而形成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

總體來看,在中國的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着由地方化經濟到城市化經濟再到城市群經濟的轉變,存在着由企業集聚到産業集聚再到城市集聚的轉變,以及由專業性城市向多樣性城市再向城市群的轉變。在一個地區内,由于某個産業的集聚,逐步通過地方化經濟形成了具專業性的城市;而不同類型産業集聚,便形成了城市化經濟,進而形成具有多樣性的城市。大、中、小規模城市的集聚所産生的經濟形态,是一種城市群經濟,其在空間形态的表現,就是城市群(見圖1)。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