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解讀中國中長期經濟形勢

解讀中國中長期經濟形勢

時間:2024-10-27 09:04:23

從宏觀層面上看,應該通過國家治理體系、文化、道德方面的改革為所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為其創造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發達經濟的“新常态”是指實體經濟長期低迷,虛拟經濟危機不斷。國際經濟形勢

在擴大需求方面,最根本、對經濟最健康的辦法是通過産品創新給消費者提供新的消費品,從而創造新的消費熱點

1.發達國家經濟“虛胖”。“新常态”這個詞首先是一個美國經濟學家發明的,用來描述發達經濟2008年以後的運行特征。對于發達經濟的“新常态”,我的基本判斷是“實體經濟長期低迷,虛拟經濟危機不斷”,主要表現為:需求不振,導緻産能過剩和低增長;低通脹與資産價格快速上漲并存,且資産價格的波動性加劇;政府債台高築,财政危機風險上升;金融體系脆弱不堪;各國經濟“虛胖”。這種常态的根源在于科技進步率下滑,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的長期化和常态化。

2.拯救全球經濟,需要能夠帶來新的消費熱點的科技革命。發達經濟面臨的問題是“産能過剩”或者“有效需求不足”。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擴大需求。在擴大需求方面,最根本、對經濟最健康的辦法是通過産品創新給消費者提供新的消費品,從而創造新的消費熱點。最近六七十年的世界經濟增長周期是由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這個科技革命就是信息革命,其代表性消費品是計算機、互聯網和無線通信。這些就成為新的消費熱點。到現在為止,對于普通老百姓來說,互聯網、計算機和手機都成為日常必需品,這就是新需求,而且是優質需求;它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從二戰開始一直到1980年代中期,世界都處于軍備競賽中,各國在武器方面的研發帶來了新的消費品,這種消費需求拉動了世界經濟,使得發達經濟在二戰後長達50多年的時間不缺需求。1991年蘇聯解體,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在尖端武器的研發方面開始減少投入,所以,美國的科技進步率開始下滑,到2000年,冷戰結束後10年左右,冷戰期間積累起來的科技成果的潛力被挖掘殆盡,美國經濟中沒有出現新的消費熱點,企業也就沒有好的投資機會,所以,美國經濟就陷入衰退。陷入衰退之後,為了擴大需求,貨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開始實施,這就埋下了金融危機的隐患。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是擴大需求的第二個辦法,也是現在世界各國都普遍采取的正統宏觀經濟學的辦法。但是用這種辦法刺激産生的需求嚴重依賴政策,一旦政策退出,這種需求就會消失;而通過産品創新帶來的消費品往往會給人類帶來新的生活方式,比如,汽車、電器、計算機、互聯網等,随着這種生活方式的形成,這種消費品就凝結、沉澱在人們的生活中,成為人們生活必需品,即使不再是消費熱點,也依然是人們消費需求的一部分。所以,應該盡量通過産品創新擴大需求,而不是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政策。

因此,要把全球經濟從低迷中挽救出來,就需要能夠帶來新的消費熱點的科技革命。僅僅依靠科技進步是不夠的,還需要依靠科技進步的性質。大家一般會把工藝創新和産品創新混為一談。從經濟學意義上說,二者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創新,産品創新擴大的是需求,工藝創新擴大的是供給。現在我們面臨的問題是産能過剩,在需求未擴展的情況下,如果企業的生産效率提高了,這意味着産能過剩更加嚴重。而這時如果出現一個産品創新,給老百姓創造新的消費熱點,就能夠擴大消費。因此,從經濟角度看,産品創新和工藝創新是完全不同的,我們需要産品創新型的科技革命。

3.供給側調整成了全球性事件。如果沒有新的消費熱點,整個世界的市場規模就會被固定下來,各國要發展經濟,就隻能寄希望于提高自己的競争力,搶占更大的市場份額。所以,各國都在供給側方面做文章,來提高自己的競争力:德國有“工業4.0”,美國有“美國制造2020”,中國有“中國制造2025”,巴西有“工業強國計劃”,印度有“國家制造業政策”等。

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提出了一套減稅方案,其中,最大的看點是企業所得稅稅率從35%降至15%。這是典型的供給側管理。通過這一政策,特朗普希望提高美國對企業的吸引力并增強美國企業的國際競争力。随着美國對供給管理的政策傾斜,供給管理又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随着經濟全球化,供給管理的外溢效應将越來越大,可以預見,今後供給管理将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宏觀調控的主要工具。

中國經濟“新常态”

要把全球經濟從低迷中挽救出來,就需要能夠帶來新的消費熱點的科技革命。不僅要依靠科技進步,關鍵還在于科技進步的性質

與發達國家經濟相比,中國經濟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中國成為上中等收入國家,按購買力平價計算,中國GDP總量已經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中國經濟的新常态應該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來理解。從供給方面來看,中國經濟的新常态主要是人口和勞動力的新常态。從需求方面看,投資收益率下降,外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方式難以為繼,消費結構出現變化,服務類消費尤其是高端服務類消費占比将會增加。

1.勞動力短缺、人口老齡化導緻經濟潛在增長率下降。在研究中長期經濟問題時,我們一般都會關注中國宏觀經濟的生産能力的變動;一個經濟生産能力的變動,被稱之為潛在增長率。決定一個經濟體生産能力的因素主要是三個:科技水平、資本存量、勞動力,因此,決定一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的因素就是科技進步率、資本增長率和勞動力增長率。

為什麼說中國經濟的新常态主要是人口和勞動力的新常态?這是因為中國的人口和勞動力形勢同時降低了勞動力增長率、資本增長率和技術進步率。

中國經濟未來各年的新增勞動力是多少?我曾經用每年20歲的人口數減去60歲的人口數來看每年的新增勞動力,20歲是新進的勞動力,60歲是指勞動力退休人數。照此計算,2011年中國勞動力新增數是0;此後開始減少,勞動力每年減少約300多萬;從2022年起,中國每年的新增勞動力約是負1000萬左右;從2022年到2030年,中國的勞動力累計會減少1個億,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俄羅斯總人口是1.4個億,勞動力為8000萬左右。根據這組數據,中國勞動力的增長率是-1.3%左右,僅這一項就會将中國經濟的潛在增速降低0.6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中國人口老齡化到來,中國的技術進步率将會下降。同時,資本增速也會下降。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短缺兩者相結合,既會導緻勞動力下降,也會導緻技術進步率和資本增長率下降,這就使潛在增長率下降。潛在增長率會下降多少?目前無法進行定量估計,但有數據可以作為參照:2011年開始,中國的勞動力開始減少,每年大概減少300多萬,中國的經濟增速已經從10%左右下降到6.7%。

2.不能指望民間投資拉動經濟。随着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經濟中好的投資機會越來越少。投資收益率下降,不能指望投資拉動經濟。本文所講的投資是指民間投資。本文講的是經濟的自然走勢,政府通過宏觀調控進行的投資不在考慮範圍内。未來,民間投資不會像以前那樣增長了。另外,外需拉動型經濟增長方式也難以持續。

3.高端服務類消費占比将會增加。按照購買力平價算,目前中國的人均GDP還不到美國的四分之一,因此,中國還可以以7%的速度再高速增長20年。當然,這隻是從需求方面上看,最終實現的增速還要看供給方面。因此,從消費方面上看,中國經濟的需求非常充足,關鍵要找到中國經濟下一步消費升級和産業升級的方向。

與其他發達經濟相比,中國實物商品的消費差距較小,主要差距在服務類尤其是高端服務消費方面。中國老百姓在住房、汽車、手機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差距不大,差距最大的是服務類消費,尤其是高端服務類的消費,包括醫療、保健、教育、旅遊、文化娛樂、研究與開發、法律、政府服務等。

但是在高端服務的消費方面,中國人偏愛外國産品。在教育方面,很多孩子被送到國外去受教育;文化娛樂方面,現在的年輕人都喜歡看外國的電影;在旅遊方面,現在很多中國人喜歡去國外旅遊。

面對新常态下的嚴峻形勢,中國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産業升級,滿足老百姓消費升級的需要。應該明确的是,供給側改革是針對老百姓的潛在消費需求進行的改革,是以滿足老百姓的需求為目标,在供給側進行的結構調整,其目的就是促進高端服務業的發展。

政府對策:供給側改革

國家治理體系是解決糾紛的主要途徑。必須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國,規範政府行為,讓老百姓能夠通過正常的法律手段解決糾紛、讨回公道

而高端服務業有其自身的特點。與其他服務業一樣,高端服務業産品的質量沒有客觀标準,也沒有客觀的檢驗方法,因此,就可能會出現大量的産品質量糾紛,而這些糾紛的解決往往需要引入第三方。近年來中國醫療糾紛和“醫鬧”的大量出現就是明顯的例子。另外,許多高端服務業還涉及知識産品,可能會導緻大量的知識産權糾紛。因此,高端服務業的發展需要一個良好的糾紛解決機制。這就需要我們做好三個方面的改革,即國家治理體系、文化體系、道德體系的改革。

國家治理體系是解決糾紛的主要途徑。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全面推行依法治國,規範政府行為,讓老百姓能夠通過正常的法律手段解決糾紛、讨回公道。這樣,就能為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必要的制度環境。文化體系的改革有助于解決人民之間的互信問題。如果人與人之間互相信任,而且都守規矩,那麼糾紛就會少很多,對糾紛解決機制的依賴也會少很多。道德體系尤其是職業道德體系的改革有助于規範各方當事人的行為,避免糾紛的出現,而且在糾紛出現時也可以通過法律以外的方式得到合理解決,從而降低對國家治理體系的依賴。

因此,從宏觀層次上講,供給側改革包括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文化體系改革和道德體系的改革和重建。當然,行業改革是必要的,包括科技、教育、醫療、政府等。但是從宏觀層面上看,應該通過國家治理體系、文化、道德方面的改革為所有高端服務業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環境,為其創造健康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作者為北京大學經濟研究所教授、副所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