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走進央企看創新 央企是創新主力軍

走進央企看創新 央企是創新主力軍

時間:2024-10-27 03:50:31

航天科工為客戶定制的某型号産品的軍事模型

2015年4月,中國建材工程總包的英國最大專用線并網地面電站正式并網發電

在國務院國資委媒體通氣會上,國資委副主任、黨委副書記張喜武表示,今年以來,中央企業深入貫徹落實創新驅動戰略,企業創新發展能力明顯增強。具體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搭建“雙創”平台。堅持把深化改革與大衆創業、萬衆創新有機結合起來,以資本為紐帶,發揮集聚創新、協同互聯作用,大力搭建“雙創”平台,瞄準“互聯網+”、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生物等産業發展,積極培育和孵化新的經濟增長點。

目前已推動航天科工“航天雲網”、中航工業“愛創客”、中國中車集團“雲鍊金融”等平台的建設。其中航天科工鼓勵跨單位聯合“雙創”,對内培育創客團隊和創客空間,對外服務全社會尤其是中小微企業。中國石化推進“互聯網+”,建成運營國内最大的工業品電子商務平台“易派客”。

截止目前,中央企業已搭建各類雙創平台247個,牽頭國家及地方技術創新戰略聯盟159個,較去年增加100多個。設立産業引導基金,打造新興産業孵化器。

二是建立産業基金。推動基金運作和結構調整融合聯動,設立國協、國同、國創、國新4支引導基金,這四家基金的第二個字連起來就是協同創新,分别由航天科技、招商局集團、中國國新和國家開發銀行下屬的國開金融牽頭設立,基金總規模達4300億元,首期規模超過1500億元。目前中央企業發起和參與的基金超過200支,總規模超過6000億元。

三是注入國有資本。通過加大國有資本投入,力挺承擔國家重大專項的中央企業發展。中國商飛成立時注冊資本金190億元,“十二五”期間新增52億元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各項科研投入和資金支持超過200億元,C919大型客機成功實現總裝下線,ARJ21新支線飛機完成首航并投入運營。

今年新成立的中國航發,以資本金預算投入和國有企業入股形式注資350億元,加快航空發動機及燃氣輪機自主研發和制造生産。對核電、核心軍工、重要基礎設施等行業領域,也持續加大國有資本支持力度,推動這些領域重大技術攻關,盡快出技術、出成果、出效益。

張喜武表示,貫徹創新發展理念,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既是央企的責任,也是央企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途徑。央企須做到“頂天”,即努力突破和掌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立地”,即打通科研轉化為現實生産力的通道。

航天科工:改造“傳統人”,培育“現代人”

創新的核心在于人。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局長盧衛東表示,以國企員工為代表的創新人才和“大國工匠”們,憑借不懈的研究試驗和豐富的實踐積累,不斷推進技術進步和革新,牽頭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術攻堅項目。

如何為“大國工匠”營造創新的制度環境?中國航天科工集團黨群部副部長蘇慶元介紹,2011-2015年航天科工集團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的平均比例為11.5%,集團還特别設立了自主創新基金,支持各類有獨到之處的技術創新概念先導性研究。

此外,航天科工集團還組織開展了“五保”勞動競賽、“員工創意大賽”、崗位創新競賽、職業技能競賽、合理化建議等技術攻關、技術革新活動。設立青年創新獎,大力推進青年五小成果、青年創新基金、青年突擊隊、青年文明号等青年創新創效活動,引導員工的創新行為,推進創新日常化、崗位化。

航天科工集團開展的這些創新活動和資金投入,實際上都是圍繞着人展開的。蘇慶元認為,航天科工集團采取新措施,挖掘各類人才潛能,激發創新活力,目的就在于改造“傳統人”、培育“現代人”。按照蘇慶元的理解,“傳統人”指的是敵視新的生産方式、新的思想觀念,害怕、恐懼革新與社會變革的人,而“現代人”則是樂于接受新生事物,熟悉現代生産方式與最新技術,敢于提出挑戰性目标的人。

“現代化的制度、管理方式、先進工藝等在‘傳統人’手中隻是廢紙一堆。”蘇慶元表示,通過不斷開展文化活動和文化熏陶,通過不懈努力将“傳統人”改造為“現代人”,航天科工集團建立和完善了保障“三創新”的制度體系。

據蘇慶元透露,目前航天科工集團45歲以下的重點項目總指揮、總設計師、總研究師占比超過30%,還建立了13個國家級科技創新平台。

中國建材:混改中的“三盤牛肉”

過去,在國企内開展創新往往有種種約束,活力不夠、轉型太慢等問題也飽受诟病。但是,也有一些在充分競争領域的國企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出了一條以文化創新帶動轉型、引領發展的新路。

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建材)從2003年開始成為國務院國資委管理的中央企業。中國建材集團辦公室主任張繼武介紹集團引領創新工作的實踐經驗時提到,集團創造性提出并踐行了“央企市營”模式。據張繼武介紹,中國建材遵循的是“規範運作、互利共赢、互相尊重、長期合作”十六字“混合”原則,和“央企的實力+民企的活力=企業的競争力”的融合公式,探索出一條以“國民共進”方式進行市場化改革和行業結構調整的新路。

作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型企業,中國建材也在思考如何發揮民間資本的活力,并實現國有資本的保值增值。為此,在與民營企業重組的過程中,中國建材端出了“三盤牛肉”。據張繼武介紹,這“三盤牛肉”一是聘請專業中介機構進行市場評估,在定價公允透明的基礎上讓創業者原始投資獲得合理回報;二是留給創業者30%的股份,使其有機會分享整合後的效益;三是穩定管理團隊,讓那些有能力、有業績、有職業操守的創業者成為職業經理人,為優秀的民營企業家提供實現個人價值和回饋國家的事業平台。

雖然是一家底子薄、資本金少的央企,中國建材通過10多年來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吸納了近千家民營企業,用220億元國有資産控制了660億元淨資産,進而帶動了3600億元總資産。

中冶:改革創新助力企業快速脫困

巨大的拱形設計浸沒在一束束藍色激光中,穹頂之下,人們正體驗着一番驚心動魄的飛車競賽,3D畫面從眼前閃過,激情澎湃的音樂刺激着他們的神經。這是上海迪斯尼主題公園中的招牌“創極速光輪”遊樂項目,被譽為全球最快、最長、最刺激的過山車,也是迪士尼園區内最受年輕人喜愛的項目之一。

作為世界知名的主題公園品牌,上海迪斯尼園區中的“明日世界”和“探險島”兩大最具技術難度的模塊均由中冶集團子公司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承建。作為老牌的冶金建設央企,中冶集團從1948年投身“中國鋼鐵工業的搖籃”鞍鋼的建設,到建設武鋼、包鋼、太鋼、攀鋼、寶鋼等,公司先後承擔了國内幾乎所有大中型鋼鐵企業主要生産設施的規劃、勘察、設計和建設工程。作為世界知名的主題公園品牌,上海迪斯尼園區中的“明日世界”和“探險島”兩大最具技術難度的模塊均由中冶集團子公司上海寶冶集團有限公司、中冶建築研究總院承建2012年,中冶集團受全球經濟減速、鋼鐵行業深度調整,以及處理2006-2008年盲目兼并重組中冶恒通、中冶紙業、葫蘆島有色集團等諸多因素影響,企業虧損額高達73.6億元,帶息負債1700多億,應收賬款和存貨高達2100多億,連續三年被國資委列入債務風險特别監管企業、連續兩年被評為D級企業,企業生存發展步履維艱。

四年來,中冶集團在以國文清董事長為首的中冶領導班子帶領下,攻堅克難,爬坡過坎,一路逆勢攀升、活力倍增,經營業績連續三年刷新紀錄,各項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至2015年底,中冶集團已實現利潤68.6億元,增長13.8%,利潤年均增幅24.8%,企業改革脫困成效顯著,進入穩中提速、穩中提質、穩中提效的勻加速發展階段。

為何以冶金建設為主業的傳統央企能迅速轉型升級、改革脫困?探究其背後的原因不難發現,集中精力搞好主業、向新興産業轉型并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才是成功實現“逆襲”的秘方。

2012年,面對整個冶金行業的不景氣和企業巨虧,以國文清董事長為首的中冶領導班子及時制定了“聚焦主業、做優做強、适度多元、穩健發展”的戰略目标,決定專注于做有能力做、擅長做和最熟悉、最拿手的業務,圍繞冶金建設核心主業,聚焦主業,适度多元,紮紮實實打基礎鞏固基礎。

“按照鋼鐵冶金的8大部位、19個業務單元,明确了設計類子企業第一、第二梯隊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施工類子企業,形成了冶金建設國家隊的基本陣形與核心團隊,确保了中冶既有充分的力量做好冶金主業,又有充分的力量轉型發展,”中冶集團内部相關人士告訴北京周報記者。

同時,中冶集團還着手開始剝離非核心業務,奮力自救。為了不讓危險和風險集中爆發,不讓問題久拖不決,中冶集團采取一系列“削山”、“控險”、“填溝”措施,快速出手、集中力量加速創造條件“卸包袱”、“啃骨頭”,集中力量解決壓在中冶集團頭頂上的“三座大山”。

通過多方溝通談判,中冶集團在2012年底完成中冶恒通移交港中旅的工作;2013年初,中冶紙業以央企内部資源整合方式整體并入誠通集團;2013年12月31日,葫蘆島有色集團經中國證監會、最高人民法院核準,并報國務院國資委批準進入破産重整程序;2014年8月6日,葫蘆島有色集團下屬鋅業股份重整後在深交所恢複上市,以混合所有制形式重整後的鋅業股份開始盈利。

與此同時,依托鋼鐵冶金的核心競争優勢,中冶集團在合理的“作戰半徑”内大展作為,大舉向民建、市政交通、體育場館、節能環保、特色文化産業等非冶金領域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拓展。

“作為全球最大最強的冶金建設承包商和冶金企業運營服務商,中冶集團近年在不斷轉型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以‘四梁八柱’為主體的綜合業務體系,城市基礎設施、主題公園、城市綜合管廊、大型綜合場館及标志性建築、環境工程等業務成為中冶集團新的優勢和強項。”中冶建研院文化産業工程分公司副總經理雷鳴說。

近年來,中冶集團先後承建了新加坡聖淘沙環球影城、上海迪士尼樂園、珠海長隆海洋王國、淮安西遊記主題公園等一批典範工程,在大型主題公園領域獨步天下,成為業界翹楚。

面對主題公園的廣闊機遇,中冶集團堅定走高技術領先型發展道路,成立了主題公園技術研究院,快速把冶金工業領域對水電氣的工業建設技術優勢向主題公園延展,并進行創造性轉化,形成了中冶進軍主題公園市場的新引擎新動能。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十三五”期間國家繼續從供需兩側發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城市基建将作為需求的“倍增器”和“加速器”,其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将開啟萬億投資的巨大盛宴。

作為“冶金建設國家隊、基本建設主力軍、新興産業領跑者”,中冶集團積極響應國家戰略号召,踐行“長期堅持走高技術發展之路”的戰略要求,先入為主,搶占先機,充分利用傳統冶金業務中的管線、管廊的基礎優勢,于2015年率先成立國内首個專業化綜合管廊技術研究院——中冶管廊研究院。

中冶京誠管線與管廊工程技術所總經理崔海龍告訴記者,從“管廊建設的傳統建造階段”向“管廊生産的工業化階段”轉變,已成為我國管廊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是未來管廊建設的主要發展方向,它将大大減少管廊建設對現代城市的影響,有利于提高建設質量、降低建設和運營成本、提高管網安全系數。

繼2015年被住建部及業内評價為綜合管廊建設“總裡程第一,單項裡程第一”後,截至2016年上半年,中冶管廊項目已遍布全國26個省、市、自治區,服務10個國家綜合管廊試點城市。

中國能建:打造高端能源智庫助力“世界一流”

日前,從中國電力規劃設計協會獲悉,中國能建所屬單位申報的183個項目榮獲“2016年度電力行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獎”,其中一等獎43項,二等獎58項,三等獎82項,占全部獲獎總數376項的近1/2。這些獎項表明,中國能建在電力行業規劃研究和全過程咨詢服務領域的領先地位進一步鞏固,“中國能建(ENERGYCHINA)”品牌價值進一步提升。

此次評獎範圍包括火電工程、新能源工程、水電工程、電力系統規劃、送變電工程、通訊和自動化、節能安全維穩評估、環境評價、技經工程、勘測工程、供配電工程、配網規劃等12大類别。中國能建獲獎項目覆蓋了其中10個評獎類别,彰顯出強大的資源優勢、技術實力和創新能力,标志着中國能建精心打造服務于國家能源戰略、行業管理和企業發展的“能源智囊、國家智庫”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多年來,中國能建始終堅持“行業領先,世界一流”的戰略願景,認真踐行“共赢緻和,行穩緻遠”的企業精神,充分發揮電力規劃在整個産業鍊中的引領作用,有效運用電力能源工程領域全産業鍊和全生命周期服務優勢,以着力開展高端咨詢和規劃業務為引領,為客戶提供電力全面解決方案,不斷提高智庫咨詢成果供給量,為政府能源決策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和智力支持。随着國家“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能源戰略的深入推進,中國能建作為電力和能源建設領域的國家隊,牢記“世界能源,中國能建”的組織使命,遵循“能者善為,建則善成”的核心價值觀,明确了“建設具有國際競争力的工程公司”的發展方向,積極推行國際化戰略及國際業務優先發展戰略,大力實施電力規劃“走出去”。圍繞國際能源行業最新熱點和國家能源戰略發展需求,積極參與政府頂層設計,緊跟規劃,高端切入,所屬企業同心同向,共赢共進,找準市場,協同開拓,凝聚合力,做實做強。在助推能源行業發展,努力打造國家級高端能源咨詢機構及專業智庫的同時,為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及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加快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國際市場叫響了“中國能建(ENERGYCHINA)”品牌。

據悉,電力行業優秀工程咨詢成果評比,每兩年舉行一次,代表全國電力行業工程咨詢成果先進水平,主要針對電力行業具有突出的創新性和方法先進性,影響重大決策,可操作性強,應用範圍廣,在行業中處于領先水平的重大工程咨詢成果。

中國交建:讓創新成為企業發展和國家力量的支撐

在50米海底、數萬噸水壓下,由33根180米長、重7.4萬噸巨龍般的沉管組成的海底隧道,與東西兩座海上人工島,溝通起這個世界最大的跨海集群工程。中國交通建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交建”)通過自主創新世界領先的沉管隧道技術讓被譽為“超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變成現實。

在長江入海口,之前零零碎碎的群島變成了中國最大的現代化集裝箱港上海港洋山港區;在海河入海口,一望無際的灘塗變成了陸域面積326平方公裡、氣勢磅礴的天津新港。正是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離岸深水港建設關鍵技術研究與工程應用”成套技術,托起了這一顆顆璀璨的海上明珠。中國交建的離岸深水港技術讓中國有實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建港,為南海島礁建設提供了技術基礎。

在高寒高海拔的青藏高原上,面對永久凍土地層基礎處理的世界級難題,中國交建依靠對高原凍土40餘年的科研積累,在确保原有生态不被破壞的前提下,建成了青藏公路,這也為青藏鐵路的成功修建提供了凍土地基處理的理論和實踐基礎。中國交建目前正在積極規劃設計“青藏高速公路”,即将一舉改變西藏在國家高速公路網中“孤島”的尴尬現實,中國的“凍土高速夢”也将實現。

不僅如此,中國交建從單一的“承建商”,向總攬全局的“承包商”、“投資商”、“發展商”、“集成商”轉型;從單純的工程施工,向設計施工總承包、技術研發、采購、物流等完整産業鍊升級;從低層次、低附加值的施工作業,向高端、高附加值的工程産品升級;從以國内市場為主,向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并舉轉變升級。

讓這些成為現實的中國交建,是國務院國資委直屬的中央企業,主要從事交通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運營、裝備制造、房地産及城市綜合開發等。中國交建在港口、公路與橋梁設計建設、航道疏浚與圍海造地、集裝箱起重機制造、海上石油鑽井平台設計方面具有世界一流水平,是中國最大的國際工程承包公司、設計公司,是中國最大的高速公路投資商,擁有中國最大的民用船隊。

如今,在“五商中交”戰略的指引下,中國交建成長為一個具有世界一流經營管理水平的“世界500強”企業,在全球範圍内開展基礎設施的投融資、咨詢規劃、設計建造、管理運營的一體化業務。同時也為中央企業如何打造核心競争力,建設世界一流企業提供了實踐經驗和理論貢獻。

作為中國交建董事長,劉起濤清楚地意識到: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國有企業要主動适應經濟發展新常态,堅持把發展的基點放在創新上,努力做自主創新的“領頭羊”。

每一項颠覆性的技術背後,是中交人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踐行着大國工匠精神的故事。

東接香港,西連珠海、澳門的港珠澳大橋總長近55公裡。從建設規模、技術難度及質量标準來看,港珠澳大橋都是當之無愧的“超級工程”。而長6.7公裡的海底隧道,則恰似明珠般鑲嵌其上。

這是我國首條外海沉管隧道。建設港珠澳大橋前,中國在此領域的技術積累幾乎為空白。建設者需要在松軟地基上建成當今世上最長、埋深最大的海底沉管隧道,并在水深10餘米且軟土層厚達幾十米的海中建造兩個離岸人工島,實現海中橋隧轉換銜接。中國交建的離岸深水港技術讓中國有實力在世界任何地方建港,為南海島礁建設提供了技術基礎在機器轟鳴的施工現場仔細檢查工程質量的,是中國交建總工程師林鳴。他表情嚴肅,目光如炬,因為他知道,國外公司給出的建設周期至少10年,但留給林鳴團隊的時間隻有6年。

“創新,才是唯一出路。”林鳴率領團隊,開始登攀世界土木工程技術高地。林鳴團隊自主研發了全新的深插圓筒設計計算方法、施工設備及工法用于建設人工島。最終,他們僅用221天就建成兩個海上人工島,使“當年開工、當年成島”的構思提前實現。

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是擋在林鳴團隊面前的又一隻“攔路虎”。

要在水深近50米的伶仃洋主航道海底、數萬噸水壓、複雜海流工況下進行沉管對接,是世界級難題,隻有極少數專業公司具備相關能力。2011年,林鳴與一家外國公司商談技術合作,對方開出1.5億歐元咨詢費。林鳴問道,3億元人民币能提供什麼服務?對方揶揄,夠給你們唱首祈禱歌吧,并當面斷言:“我不相信你們做得了這件事。”

面對羞辱,林鳴感慨:核心技術買不回也求不來,“隻能靠自己!”

林鳴鼓勵團隊:“即使我們的起步是零,我們往前走一步就會變成1。”他把自己和團隊成員關進小屋子,在曆經兩年多艱難攻關,度過上百個不眠之夜後,團隊編寫出《外海沉管隧道施工成套技術》,實現了我國相關技術“零”的突破。

截至目前,港珠澳大橋島隧項目已獲批專利100餘項。林鳴說:“到項目竣工時,我希望我們不僅建設好了世界級工程,更培養起一支世界頂級隊伍。有了這樣的隊伍,我們就能再創輝煌。而這樣的隊伍多了,我們國家就能更好地實現中國夢。”

深海沉管技術的故事,讓不可能變成可能,讓依賴外國技術的被動變成自己掌握核心技術的主動,這體現的是中交人在壓力下勇于承擔和突破的能力。

圍繞打造“五商中交”戰略,中國交建深入實施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托港珠澳大橋、洋山深水港、長江口深水航道整治、遠海島礁建設等國家重特大工程項目,統籌部署重大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建設,在離岸深水港建設、水下隧道、大跨徑橋梁、大型挖泥船建造、全自動智能綠色集裝箱碼頭、BIM技術開發與應用等關鍵技術及裝備研發方面,取得了一批颠覆性的科技創新成果,增強了企業核心競争力,提升了中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整體技術和裝備水平,為國家“海洋強國”和“一帶一路”戰略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撐。

中國交建被科學技術部、國務院國資委和中華全國總工會三部門聯合命名為創新型企業,連年獲得中央企業負責人任期業績考核“科技創新企業獎”。“十二五”期間,中國交建共獲國家科技進步獎15項(其中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國家技術發明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529項,獲國家專利2880項(其中發明專利541項),獲國家專利金獎2項。

是什麼讓中國交建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因為中交人清楚地知道,一定要堅持依靠自主創新推動企業發展提質增效,傾力打造創新型國有企業,實現傳統國有企業脫胎換骨的發展。劉起濤提到,“中交經驗”解決了以下三個問題:

一是讓一線技術人員靜下心來搞創新。為把自主創新落到實處,中國交建在深入調查研究基礎上,制定了人才引進、培養、激勵的新機制。特别是對作出突出貢獻的技術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實行重獎,同時設立科技進步獎、技術發明獎等獎項,全方位鼓勵技術創新。公司重視人才在創新中的引領作用,着力創造條件讓他們心無旁骛搞創新。近年來,中國交建創新型人才不斷湧現,技術創新成果層出不窮。例如,圍繞港口建設研發出新一代港口集裝箱起重機關鍵技術,圍繞蘇通大橋建設研發出千米級斜拉橋結構體系、設計及施工控制關鍵技術,針對青藏公路建設研發出高原多年凍土地區公路工程成套技術等。依靠自主創新,中國交建在許多領域實現了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擺脫了跟在别人後面跑的被動局面,成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基礎設施建設的主力軍。二是建立持續穩定有效的創新投入機制。中國交建在不斷加大自主科技投入的同時,建立起以政府資金為引導、總部資金為支持、二級企業資金為主體的多元化投入機制,充分發揮政府及總部科技投入的杠杆效應。同時,總部将科技投入作為考核二級企業一把手年度業績的主要指标之一,并按一定比例作為企業考核的利潤計算,保障了科技投入的持續穩定增長。“十二五”期間,中國交建的科技總投入達到231億元。

自主創新為中國交建插上了騰飛的翅膀,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目前,中國交建營業收入突破600億美元大關,世界500強排名110位,連續11年獲評國務院國資委經營業績考核A級企業,連續三個中央企業考核任期獲“創新企業獎”。

三是善于借助産學研融合發展之力。企業要掌握核心技術,建立自己的人才團隊是基礎,但也要借助外部科研力量,形成自主創新的合力。現代科學技術的一大特點是各學科相互交叉滲透,各種技術相互融合影響,從中孕育一系列的新技術。在改革發展實踐中,中國交建始終堅持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協同優化配置各類外部創新資源,着力推動科技創新工程化,有效實現了科技創新的産業化。

總結中國交建發展的經驗,探索未來如何發展的道路,劉起濤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認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也是國有企業發展提質增效的關鍵階段。面對全球競争,國有企業要實現“鳳凰涅槃”,就必須把自主創新擺在首要位置,深入持久地加以推進。國有企業最大的責任擔當,就是堅持創新發展,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迎頭趕上,将發展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努力搶占技術制高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誰牽住了科技創新這個牛鼻子,誰走好了科技創新這步先手棋,誰就能占領先機、赢得優勢。國有企業作為國民經濟的中堅力量,更要把自主創新時刻抓在手上,努力實現關鍵技術的重大突破,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的核心競争力。中國交建緊緊圍繞打造“五商中交”,力争成為全球知名工程承包商、城市綜合體開發運營商、特色房地産商、基礎設施綜合投資商、海洋重工與港口機械制造集成商,以具備一流的自主創新能力為主旨,深入貫徹落實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加強特色鮮明的技術創新平台建設,建立和完善由重點實驗室、研發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構成的技術創新支撐體系,着力打造開展基礎研究、技術研發、工程化和産業化的創新活動基地,力争在基礎性、前瞻性、重大關鍵技術領域多出成果,實現“彎道超車”。

實行多重人才激勵,着力完善績效考核機制。目前,雖然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總量規模大、科技人力投入增長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科技人力投入強度不高,科技人才隊伍質量不高,嚴重缺乏創新型人才仍是制約國有企業發展的突出瓶頸。中國交建緊緊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點工程項目、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高端創新平台,以創新投入為牽引,有針對性地培育核心創新團隊和拔尖人才,構建完善的科技創新高端人才培養機制。同時,加快推進科研體制改革,探索完善科技創新績效評價體系,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分享比例,加快形成技術人才脫穎而出的管理制度。

加強科技創新協調,重視借助“外腦”謀創新。産學研用緊密結合,是中國交建自主創新實踐的重要經驗。目前,中國交建與國内外30多家知名大學、科研院所、企業,建立了長期穩定的産學研用合作關系,建立了開放式技術創新聯盟。中國交建繼續拓展開放式創新聯盟的合作空間,緊緊圍繞企業發展中的關鍵技術難題,強化創新鍊、産業鍊、市場需求有機銜接,通過重大建設項目支持大學和科研機構科技人員積極參與企業創新活動,加快形成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産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同時,中國交建高度重視國有企業之間的創新合作,針對一些共性關鍵技術開展聯合攻關,促進科研資源的共用共享,降低自主創新成本,努力為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宏偉藍圖貢獻力量。

營造良好創新環境,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十三五”時期,中國交建結合公司業務整合,探索有利于自主創新的企業運行機制和發展模式,加強總部和所屬企業在創新活動中的協同性,實現創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互聯網+”構建統一的運營管理平台,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創新驅動作用,以促進管理模式創新為重點,推動各項管理運營活動提質增效。中國交建積極推動企業制度變革,不斷完善鼓勵技術創新的激勵約束機制,努力通過市場化機制實現風險共擔和利益共享,更好地促進市場機會與技術機會的有效結合,提高企業創新活力和效率。創新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競争力,要以增強企業盈利能力為目标,建立并完善技術創新成果轉化機制,有效開展科技成果的工程化試驗和産業化推廣,及時将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産力。

中國華融:創新驅動華麗轉型

2016年,中國華融資産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入選中國企業500強,總資産突破1萬億,成為中國“資産規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強、實現利潤最多、股權回報最好、總市值最高、金融牌照齊全、品牌價值響亮”的金融資産管理公司。從單一的政策性不良資産處置機構,到如今可提供一攬子綜合金融服務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團,回顧17年發展曆程,中國華融華麗轉型背後,是一條創新之路。

中國華融受命于危難之際。1999年,為完成支持國有銀行改制上市、服務國有企業改革脫困、化解系統性金融風險的政策性使命,中國華融誕生。任務完成後,公司經營面臨着從“給米做飯”到“找米下鍋”的轉變,中國華融由此開啟了商業化轉型的艱難探索。

戰略決定成敗,創新引領發展。2009年,中國華融确立了“五年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實施大客戶戰略,堅持走市場化路子;第二步推進戰略轉型,組建金融控股集團,走現代金融企業發展路子;第三步通過改制、引進戰略夥伴,助推企業上市。在此藍圖規劃下,2009—2012年,中國華融連續四年利潤大幅翻番,取得超常規跨越式發展;2012—2015年,在經濟進入新常态下,中國華融依然保持穩健快速、可持續增長。2015年10月30日,中國華融在香港聯交所挂牌上市,至此“三步走”戰略完美收官。

“中國華融發展成為今天這樣一個品牌響亮的大型金融控股集團,最重要的法寶是‘創新+穩健’。”中國華融黨委書記、董事長賴小民說:“通過推進思想觀念、發展模式、體制機制、業務平台、産品服務、管理方式、企業文化、隊伍建設的‘八大創新’,中國華融正在實現由華融傳統向華融創新、華融速度向華融效益、華融産品向華融品牌的轉變。”

專業的資産經營管理者、優秀的綜合金融服務商,是中國華融不懈的追求。對于未來的發展方向,賴小民說:“中國華融将繼續創新業務發展模式,一方面做大做優不良資産收購處置業務,夯實行業領先地位;另一方面把握國家重大經濟戰略和産業優化重組市場的機遇,加強集團業務協同,運用綜合化金融手段,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全産業鍊金融服務。”

由中核集團自主設計的華龍一号,是目前國内唯一具備完整知識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中核集團:核工業須立足自主創新

與其他行業相比,核工業具有一些顯著特征:作為國家戰略性高科技産業,無論從政治、軍事、外交層面,還是從核技術、核安全層面,都極端敏感;核工業的産業鍊長、領域寬,且上下遊密切關聯,涉及多學科高精尖技術,是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因此核工業的核心技術必須立足自主創新。

60年來,中核集團始終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擁有獨有的優勢:技術創新和全産業鍊的優勢。核工業的創新發展能夠帶動機械、電氣、控制、材料等相關領域的創新發展,中核集團緻力于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全面推進“大衆創業、萬衆創新”中發揮骨幹帶頭作用。

在中核集團,創新已成為核心品牌和“走出去”的核心戰略。由中核集團自主設計的華龍一号,是目前國内唯一具備完整知識産權的三代核電技術。海内外華龍一号共有6台核電機組開工建設,進展順利。華龍一号的海外項目開發不斷取得突破,除了巴基斯坦外,目前已與阿根廷、英國、埃及、巴西、沙特阿拉伯、阿爾及利亞、蘇丹、加納、馬來西亞等近20個國家達成了合作意向。

目前,全世界有超過70個國家已經和正在計劃發展核電,到2030年計劃新建機組将超過200台。初步計算,每出口1台核電機組,需要8萬餘台套設備,200餘家企業參與制造和建設,可創造約15萬個就業機會,單台機組投資約300億元,相當于30萬輛汽車的出口價值。考慮到天然鈾、核燃料、運維、退役等全産業鍊的貢獻,單台機組全壽期直接帶動約1000億元人民币産值。

中核集團已成功向7個國家出口了7台核電機組、8座核研究堆或核動力裝置,與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科技、經貿關系,正與世界近20個國家商談核電及鈾資源、核燃料、核技術應用及研發等核工業全産業鍊合作。

華龍一号已經成為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國家名片。“十三五”期間,中核集團将繼續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以核電“走出去”為牽引,帶動整個核工業産業鍊“走出去”,打造中國高新技術和裝備走向世界的新名片。

努力為“大國工匠”們營造創新環境

據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局長盧衛東透露,中央企業研發能力不斷增強,已成為國家科技創新的主力軍,研發投入超過全國研發投入總額的四分之一。

研發投入的多少往往可以反映企業對待科技創新的基本态度。從盧衛東所透露的信息來看,央企對科技創新的投入力度不可謂不大。許多央企還創新了内部管理理念,努力為“大國工匠”們營造适合創新、敢于創新、能夠創新的制度環境。

近年來,中央企業不斷加強對科技研發的投入。

之前,國資委規劃發展局副局長袁雷峰說,我國央企的科技研發投入從2011年2700億元增長到2014年的3500億元,且2014年研發投入占到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了1.41。

随着科技研發投入的增多與研發能力的提升,成果也在不斷湧現。據不完全統計,從2011年到2014年,中央企業累計擁有的有效專利和發明專利,每年增長30%。截至2014年,中央企業累計擁有的有效專利達到了23萬項左右,發明專利達到10萬項左右。

盧衛東提到,我國目前已在高鐵、核電、特高壓及智能電網、大型水電站等領域占領了國際科技制高點,獲得了世界技術發展趨勢的引領地位;在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産業領域,獲得了一定的領先優勢。

但是,中國企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依然突出。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内地有94家企業進入《财富》500強,這94家企業的研發強度為1.24%,與世界500強企業平均研發強度5%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

央企的科研投入逐年增加,專利和成果也不斷湧現,為何大多數中國企業仍然大而不強?中國企業聯合會副會長尹援平認為,創新驅動發展,但如果沒有與創新體系相匹配的創新文化,企業的創新就會受到影響。

尹援平強調,當前,創新不足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因此,她建議積極建設創新文化,弘揚工匠精神,構築良好外部環境,建立創新激勵機制等,以促進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建設創新型企業。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