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社會價值影響下的差别定價:社會企業定價問題研究

社會價值影響下的差别定價:社會企業定價問題研究

時間:2024-10-27 02:19:11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上海200444]

摘要社會價值從無償的公益觀念轉變為收費的公益觀念促使社會企業追求高社會價值回報、低商業利潤回報的雙目标行動,這與經濟學中單純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價格歧視行為有着重大區别。在此影響下,社會企業的商品定價呈現出依據成本定價、有條件的差别定價和引進第三方進行資助支付的特點。而這種定價方式,實際上扮演着區分商業市場和公益市場、區分消費者類型、維持和界定當前交易關系的角色。

關鍵詞社會企業;公益可持續;價格歧視;社會價值

經濟市場中,差别定價現象無處不在,如航空公司的商務艙和經濟艙的價格差别、中國移動的梯級流量套餐,甚至包括菜市場中菜價的朝夕變化。在經濟學中,這被稱為價格歧視理論,意指同一賣者的同一産品對不同消費者或對同一消費者不同購買數量或不同購買順序,收取不同的價格(王玉霞,2000)。其本質是為了追求商業利潤的最大化行為。然而,市場活動中,某些企業在定價的過程中實行價格歧視卻并不以利潤最大化為前提,而是追求多種目标的混合,比如社會企業。

概念界定

社會企業是指既追求某種社會價值目标以使得某些社會問題得以緩解,也追求利潤以保障企業的生存和發展,且這兩個目标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關系,即追求社會價值目标的同時會損失商業利潤(劉世定,2017)。實踐中,社會企業呈現出兩個重要的特點:第一,追求高社會價值、低商業利潤回報的行動;第二,追求某種社會使命,使用市場活動中的商業模式。

從無償到收費:公益觀念的變化

近年來,中國的公益觀念經曆了一個從公益無償到公益收費的可持續的發展過程,這使得原本在第三部門領域活躍的社會組織逐漸讓渡到社會企業的狀态,即利用商業手段追求社會使命的實現,而不單單依靠政府、企業或者個人的捐贈。這使得社會企業的形态與社會組織相比産生了巨大的變化,表現為:①專職員工出現,并且支付低于市場價格的工資;②商品通過市場途徑進行售賣,賺取的利潤用于再生産;③商品價格低于市場價格,但收獲社會聲譽。正是這些變化,使得社會企業必須采取市場定價進行市場競争以“自我造血”,支付由工資、生産等帶來的成本。

社會企業商品定價的特點

社會企業商品定價的特點表現為三個,分别是:成本定價原則、有條件的差别定價和引進第三方進行資助支付。

成本定價原則。在社會企業雙目标的約束條件下,社會企業采取實現社會價值的市場活動,其商品定價呈現出成本定價的特點,即商品的價格與成本價格基本相同,這意味着社會企業損失了市場價格與成本價格差值部分的所有即期利潤。盡管社會價值難以比較,但是有理由相信這部分利潤越大,意味着社會企業實現的社會價值程度越高。因此,在成本的約束下,社會企業采取彌補成本最大化的方式,這與價格歧視理論追求利潤最大化的行為有着較大差别,盡管二者在形式上都是采取某種“最大化”的傾向,但是社會企業是“彌補成本即可”,而商業企業追求的是在遵循市場價值規律的前提下“越多越好”。

有條件的差别化定價。在成本定價原則的約束下,社會企業對所有的服務對象采取差别化定價的方式,與經濟學定價中單純依據消費者的支付能力不同,社會企業依據消費者的公益屬性和支付能力兩個标準。滿足公益屬性的标準意味着消費者能夠接受社會企業提供的“低價”服務,且公益屬性越強,價格越低。這些因素使得社會企業遵循的不是市場價值規律,而是公益領域的公益可持續原則,這就構成了澤利澤所謂的經濟市場中的“非經濟因素”在發揮着作用,公益可持續、志願性等文化特性,使得社會企業的定價邏輯偏離了市場價值規律,走向了社會價值為主、商業利潤為輔助的狀态。

引進第三方進行資助支付。既然社會企業是采取追求高社會價值實現、低利潤目标的行動,且定價依據消費者的公益屬性和支付能力,那麼其就要“照顧”到社會企業的社會價值、商業利潤,消費者的公益屬性、支付能力總共四個維度,在消費者難以支付同質等價商品的時候,創新公益價值支付機制,依據消費者公益屬性的強弱來降低消費的支付價格,差額部分尋找第三方進行資助,即完善成本彌補機制。這種第三方支付具有互利的性質,一方面資助方提供資金,另一方面,社會企業反饋多種“實惠”。這種方式被社會企業成為“羊毛出在豬身上,狗來買單”,“羊毛”即支付價格,“豬”即消費者,“狗”即作為資助支付的第三方。

社會企業差别定價的社會意義

美國經濟社會學家薇薇安娜·A.澤利澤認為,金錢與金錢的運用于社會關系聯系在一起,償付的形式是劃分出不同社會關系的重要形式…人們用貨币界定一系列的的社會關系類型,并試圖維護這種關系(澤利澤,20092016)。社會企業采用的差别定價本質上是在區分公益市場和商業市場的界限,使得社會企業提供的低于市場價格的“質美價廉”的商品是用于公益活動,而不是盈利活動,并且社會企業與消費者、資助方形成了特殊的社會關系類型:在這種社會關系類型裡面,公益目标的實現是最重要的追求,商業利潤僅僅作為一種實現公益的手段,然而低價行為更能體現社會企業的社會價值取向。

參考文獻:

[1]薇薇安娜·A·澤利澤;姚偉,劉永強譯.親密關系的購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王玉霞.價格歧視理論中若幹問題[J].财經問題研究,2000(11).

[3]劉世定.社會企業與牟利企業:來自經濟社會學的理論思考[J].中國第三部門研究,2017(1).

[4]薇薇安娜·A·澤利澤;高崇,李興華譯.關聯取向的經濟社會學家以及如此轉向的意義[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作者簡介:

馮約那(1991年—),男,漢族,安徽省亳州市人,上海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方向:組織社會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