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淺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

淺談信息技術環境下的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

時間:2024-10-27 01:41:03

摘要:随着計算機技術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信息化教學已經成為教學中常見的教學手段。它的應用大大促進了教與學的靈動性,使得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高。軟件測試技術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專業基礎課程,開設對象主要為相應專業一年級新生,在學生尚未涉及該專業核心課程的情況下進行基礎性教學。将以理論教學為主的課程放置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加以實施,分層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學習等品質使得課程的教與學達到了理想的目标效果。

關鍵詞:信息化技術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教學環境

軟件測試技術課程是一門根據軟件測試教學的需要,結合軟件測試未來的職業要求和定位而設置的專業基礎課。對于高職一年級新生來說,他們的頭腦中尚未形成對軟件測試技術的認識。該課程的開設,能為他們在專業發展中提供良好的幫助。該課程系統、全面地闡述了軟件測試技術所涉及的基本概念,還增加了對測試工作中實際問題的分析和應對,力求使教學内容為面向應用的專業核心課程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相對于計算機專業教學技能操作為主的情況,軟件測試技術課程鮮明的特征就是以理論為主,以技能應用為輔。一年級剛剛從初中畢業的學生對專業常識一無所知,直接面對适用于大專新生的課程内容,依賴傳統的教學模式,學習難度可見一斑,教學效果不盡理想順理成章。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充分分析學生情況,與合作企業共同研究教學内容,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将課程的教與學放置在信息化網絡環境中,配以良好的教學内容,生動的教學展示,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互動學習,碎片化的學習機動,再加上完整的過程性評價體系,從而達到了提高教學效果的良好目标。

如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進行高質量的軟件測試技術教與學呢?下面筆者根據近年來教學實踐,從以下三點談談個人的體會。

一、網絡教學平台的構建

2014年起,筆者學校引進了網絡教學平台。網絡教學平台是以泛在教學與混合式教學為核心思想,以海量資源為基礎,以課程為中心,以學習空間為平台的數字學習服務系統。泛在學習(U-learning),又名無縫學習、普适學習、無處不在的學習等。顧名思義,就是指每時每刻的溝通,無處不在的學習,是一種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刻獲取所需知識的方式。泛在學習(U-learning)是數字學習(e-learning)的延伸,克服了數字學習的缺陷或限制。由于移動通信技術的進步,移動學習(M-learning)逐漸引入泛在學習體系。該平台集備課、教學活動、資源管理、網絡教育于一體,成功實現了網絡環境下的交互式教與學。通過近年來對該平台的使用,筆者深感其是一個先進的學習管理平台。基于以上特征,我們充分利用其先天的優勢,開發了軟件測試技術網絡教學課程。網絡使得我們的學生可以無障礙共享學習資源。這些資源經過了教師精心整合,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尤其是在當前課程教材起點較高,内容晦澀的情況下,教師根據生源基礎、結合企業實際需求等,對學習資源進行高質量的整合,呈現在學習平台上的是重難點突出,層次清晰、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梳理、歸納,豐富的音頻、視頻輔助教學等内容。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賬号,課内課外都可随時進入平台進行碎片化學習。這樣的平台應用,大大突破了課堂40分鐘的限制。例如,我們在進行軟件測試技術第一章——軟件測試流程教學時,在傳統課堂上我們常以流程圖的方式進行圖片展示,将過程進行順序梳理,“闆書文字的書寫+教師的分解+流程圖片”展示,這樣常規的教學手段既不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枯燥的内容又不易理解。而采用網絡教學平台後,将教學内容、教學資源以視頻、微課等信息化形式全面生動地展示,和合作企業聯合開發符合企業實際的最新内容,以教學合作企業實景拍攝為背景,以高年級本校實習生為主人公,對軟件測試工作流程進行了情景拍攝(時長10分鐘)。将書本中的文字流程以生動的視頻方式進行展示,強化了學生對流程的掌握效果。時長達10分鐘的視頻如若放在課堂上進行播放,很明顯不符合課堂教學的規律,而将其放在網絡學習平台上,讓學生課前課後進行觀看與學習,可以大大促進教學内容的吸收與掌握。

與教學相關的網絡資源的數量不受課堂時間的限制,符合學生認知規律的生動素材可以大量疊加,源于書本、超越書本的内容得到适當引用,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充分自如地學習,不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擴大了教學的途徑,自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二、翻轉課堂的實施

翻轉課堂式教學是近些年課堂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成果。傳統教學中,課前、課中、課後任務明确。課堂教學傳授以教師講授新知為主,學生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為輔,教學中依然沒有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能動性。職業學校的孩子自學、預習、複習的自覺性相對更差,如果沒有一個能夠吸引他們的元素及動力,将很難完成課前預習、課後複習的任務。有了信息化手段的配合,網絡化教學平台的支撐,采用高效的翻轉課堂式教學的可能性有了極大的提高。在軟件測試技術的教學中,我們創建了基于社交平台的微課學習,将重難點知識制作成微課,放在網絡教學平台及社交軟件中。學生帶着任務去觀看,去學習,打破了預習、學習、複習的界限,一方面将學習的主體交回給學生,學生的自學能力得到訓練;另一面老師負責答疑解惑,尋找突破重難點的方式,教學相長得到較大的體現。教學過程在“不懂(課前)—懂(課中)—不懂(課中)—懂(課後)”中完成,這樣的良性循環體系的建立,使得學生學習更加有深度和廣度。學習不僅僅囿于課本,随時放在身邊的手機就可以呈現教學内容,圖文并茂的視頻點擊就可打開。學習從未像這樣貼近于學生,随時随地。有了方便的大門,生動的教學情境,以理論教學為主的課程也煥發了朝氣。

同時,與傳統知識組織的線性特性相比,信息化環境下網絡教學平台所提供的非線性網狀的信息結構更符合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得學生在學習中的聯想由虛幻的間接過程變為現實的直接鍊接。因為有信息化網絡教學平台的存在,我們提供的教學資源不再受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有淺有深,從而使得分層教學得以較好的實施。傳統教學中,分層教學放在課堂40分鐘内加以實現。長期的實施和觀察證明,這種方式的效果并不理想,課内的有限時間要做到分層知識的傳授較為困難。而通過網絡平台,不同層次的教學案例可以無限制共享,同時,把知識的學習從短暫的課内延伸到無限的課外,讓學有餘力的同學得到更多的指導成為可能。

三、信息化評價體系的建立

信息化評價教學是指運用信息化評價技術和工具,對信息化教學過程進行測量和價值判斷,為教學問題的解決提供根據,并保證教與學的效果。在信息化環境下進行教與學的過程性評價正是以往傳統教學評價體系中不能全面展開的有效補充。在網絡教學平台裡,學生信息、學習成果、學習反思、學習依據和學習過程能夠清晰地呈現。根據“學生信息”及其“學習成果”,科學地做到同一層次學生的分類,有效地對其進行科學的學習目标定位,從而在評價體系中真實地反映該學生的學習态度;“學習依據”和“學習過程”通過時間節點和問題解答效果可以發現學生是否進行有效學習,從而可以幫助他們進行高質量的學習反思。很多時候,學生也許不是不願意學習,而确确實實是他們不會學習。根據這樣過程性的評價方式,老師可以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态,在進行教學反思的時候能夠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修改與調整,做到有的放矢,從而擺脫了傳統教學中一張試卷定成績的弊端,更加注重對學習過程的監測,而有了高效學習過程的保障,課程的有效學習勢必得以實現。例如,在軟件測試技術——軟件測試流程的章節學習中,采用課堂翻轉的教學模式,通過微課視頻以及網絡平台上相關資源的共享與互動,學生有沒有學習、課堂重難點問題有否解決在過程評價體系中均通過相關的考核進行測試,非常直觀地顯示出該生學習過程的痕迹。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傳統教學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信息技術在幫助和支持學生的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問題解決、交流協作等方面具有強大優勢。但在使用中,教師也需要避免以下問題:重視教學資源的建設,避免低水平地重複開發多媒體素材或課件,以便造成人力資源的浪費,限制教師創造力的發揮;避免媒體演示替代教材,杜絕“課本搬家”“課堂搬家”,忽視教材對教學的支撐作用,不能忽視指導學生閱讀和分析教材。

信息化環境下軟件測試技術課程的教與學從開始到現在,已經實施了三年,從最開始簡單的資源上傳,固定程式的網上作業提交,到現在素材資源的優化,微課視頻共享,教學内容分層實施,對學習效果進行過程性評價。這些信息化環境下網絡平台的使用才使得該課程的教學質量有了極大的提高。軟件測試專業的學生在此基礎上,專業學習如魚得水,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相信在未來,随着更多課程的教學改革,依托信息化教學環境,他們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

(作者單位:南京商業學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