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讓語文回歸生活

讓語文回歸生活

時間:2024-10-27 01:14:27

摘要:本文就技校語文教學方法的選擇進行分析闡述,提出技校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将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未來職業生活及時納入課程與課堂,讓學生着重掌握好語文“聽說讀寫”的工具作用,才能使技校語文學習不再枯燥,從而達到語文教育教學目的。

關鍵詞:語文功能生活化教學方法

社會長時間賦予語文課程低到塵埃的“純粹應試”功能,又或者高入雲霄的“人文素養提升”功能。因此,針對目前技工院校開設語文這門基礎課程,學生抱怨的聲音不小,如“都不參加高考了,還學語文幹嗎?”很顯然,我們不能隻是簡單地批判學生的學習功用主義。深挖内裡原因,是語文教學嚴重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造成知識學習與應用脫節,學生沒有感受到語文的用處,自然不願意主動學習。筆者認為要避免這種尴尬,語文須得踐行生活化教學。

一、語文生活化教學的方向

顧黃初先生曾指出,要提高語文教學效率,老是把思想封閉在四堵牆圍合而成的教室裡,把眼光死盯在書本那幾篇課文上,很難求得突破性進展。語文是在社會生活的廣闊天地裡頻繁運用的重要交際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延伸到廣闊的社會生活。他同時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這番話為我們指明了語文教學生活化的方向。我們可喜地看到,2016年最新發行的全國中職學校通用教材(第六版)正在踐行這種教學理念。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學生的生活,讓語文教學回歸生活,讓學生掌握好語文“聽說讀寫”的工具作用,才是技校語文教學的返璞歸真。

二、語文生活化教學的實施策略

1.語文教學目标生活化

以前的語文教學目标,多指向“為考試服務”,教師從給難讀的字注音到串講課文大意及分析詞句,唯恐講得不深不透,語文教學俨然成為“一言堂”。其實,技校的學生擺脫了考試的指揮棒,語文教學目标可以指向“為生活服務”,主要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興趣和能力。筆者在上《跨越百年的美麗》這篇課文前,就大膽設計了這樣的語文預習題:上網、上圖書館查閱有關居裡夫人的資料,說說你認識的居裡夫人。課上,學生這樣描述居裡夫人:第一,她是個女強人。她是個女人,與丈夫有共同的事業;她是個強人,女科學家不多,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全世界就她一個。第二,她是一個很有教育理念的母親。有人勸她把巨額财産留給兩個女兒,她說:“我希望女兒長大自己謀生,我隻留給她們精神财富,把她們引上正确的生活道路,而絕不給她們留金錢。”第三,她是個有榮譽、有錢的人。她一生獲得10項獎金,16種獎章,107個名譽頭銜,她千辛萬苦提煉出的鐳,價值100萬以上法郎。第四,她是個“山人”,淡泊名利,100萬以上法郎都贈送給了研究治癌的實驗室,其他大量的獎金贈送給波蘭的大學生、貧困的女友、實驗室的助手、沒有錢的女學生、教過她的老師等。

仔細考究,我們的語文教材内容涉及名人、曆史、自然、社會、科技等知識領域,這就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活動、探究、體驗的機會,加上現在學生人手一部上網手機,教師可以适當放手引導學生學會有效運用手頭工具、身邊資源進行主動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願望,提升學生搜集、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和适應未來生活的基本素質。

2.語文教學内容、教學活動生活化

語文教學内容、教學活動應該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強化語文活動與學校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以及未來職業生活相結合,使學生在與現實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産生共鳴,從而主動地獲取知識。隻有學校、家庭和社會三方面結合起來共同開發語文學習資源,才能創設良好的語文環境,構建一個開放性的語文教學新體系。

(1)與學校生活相結合。語文教學活動可以與新生入學活動相聯系。新生來到新的環境,語文教師此時可以讓出部分課堂,讓學生走上講台進行自我介紹,給予學生在公開場合開口說話和展示自我的機會,鍛煉學生的口才和交際能力。

與班級秋遊活動相結合。筆者在教授“計劃”這種應用文文體寫作時,讓學生采用“開火車”的方式答出他們班即将開展的秋遊燒烤活動怎麼組織。學生的設想非常周全,甚至考慮了班級通訊錄、應急藥品以及下雨延期等等問題。其實,各校為了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必定會組織學生社團和各類賽事。如此一來,語文課堂教學就可以緊盯校園文體動态,把校園中學生們最為關心關切的事件作為教學資源引進語文課堂,比如讓學生學習制作社團招募海報、撰寫各類比賽的校園廣播稿等等。學生關注了,聽課參與率自然大幅提高,不知不覺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聽說讀寫”能力。

(2)與家庭生活相結合。許多心理學研究已證明,家庭早期生活經曆,特别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莫言先生的《賣白菜》就以一個12歲少年單純而又任性、倔強的語氣刻畫了自己堅強、慈愛、自尊、誠信的母親形象。在拓展與交流環節,筆者向全班同學抛出一個問題:說說你爸爸或者媽媽對你的影響。學生們暢所欲言。筆者又順勢引導學生回家跟随自己的父母一起去上班,如果很有感觸,就寫成字數不限的作文《爸爸媽媽,我想對你說》。收到的文字或溫暖感動,或發人深省。學生的文字,不一定性靈曼妙,但它情感真摯,“我手寫我心”,真正達到了寫作的最高要求。

家庭生活是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在這其中品嘗了太多的苦樂酸甜。實際上,語文教師在授課過程,尤其是習作課上,若是善于尋找與學生家庭生活的最佳結合點,引導學生觀察生活、體味生活,心靈産生共鳴,讓學生有話可說可寫,這樣他們寫出的作文才是内心體驗的反映,言為心聲,言之有物。

(3)與社會生活相結合。技工學校的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好動、坐不住。針對這一特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确教室隻是小課堂,社會生活才是大學校。鼓勵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到社會生活中去學習。例如,我們平時可以讓學生注意觀察招牌、報刊、網絡、電視中的錯别字并記錄下來,課堂上請他們以小組拼拼的方式進行比賽,他們就會告訴你很多商家把家具店、哈密瓜、文身、洗車打蠟誤寫為“家具店”“哈蜜瓜”“紋身”“洗車打碏”如此種種。網絡中的錯别字更多,比如少年、孩子、同學、這樣子、什麼、是的、怎麼辦、慘劇、喜歡、過獎常被網友們寫成“騷年”“孩紙”“童鞋”“醬紫”“神馬”“素的”“腫麼辦”“餐具”“稀飯”“果醬”。這一社會生活中的錯别字現象搬到課堂,在學生的“叽叽喳喳”聲中,筆者想正确使用我國文字的思想已經灌輸進了學生的頭腦。學生大部分也認可了故意使用錯别字不是時尚的問題,而是關于文字會流失的問題。

(4)與未來職業生活相結合。第一,培養專業所需的技能。在強化口語交際訓練方面,跟學生明确講清楚在人的一生中,無論是就業還是創業都需要與人交流。關于口語表達與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可以在語文課上讓學生進行“課前五分鐘說話”。訓練中正視中職生口語能力偏差特點,注重循序漸進,由簡短到篇章,由完全照讀到脫稿,由有備到即興,由自說到對話再到辯論。内容上可以是身邊人、身邊事,也可以是新聞、美文。這樣,我們的學生就能做到“認真聽别人講話”“有表達的自信心”“與别人交談,态度自然大方”,為日後适應社會需求打下一定的表達基礎。

在應用文教學方面,職業教育是就業準備教育,學生畢業後或到企業做員工,或自己辦廠開店做老闆。找工作要寫自薦信,當文秘人員要寫計劃、總結等,當車工師傅要能看《圖紙說明書》;當市場營銷人員的要會寫《市場調查報告》,當财會人員要會寫《年度收支情況報告》,自己開店辦廠首先得向工商部門遞《營業執照申請書》,與人合作生意還得會拟定合同。為此,筆者在教學中精準針對學生專業,有選擇性地教授應用文寫作,讓語文教學滲透到學生專業領域,提高學生綜合職業能力。

第二,培養職業素養。其實,中職語文教材選擇了衆多關于職業的課文,譬如《信客》《那一年,面包飄香》《景泰藍的制作》等,都傳遞尊重熱愛職業的情感、勇于實踐的務實作風、精益求精的精神、童叟無欺的誠信品質,幫助學生認識職業活動、理解職業生涯、培養優良的職業道德。但在教授這些課文時,筆者總覺着學生受到的沖擊力似乎還可以更大。筆者曾試着把學校優秀的畢業生請進課堂,讓同學們聽同專業的師兄、學姐們的故事。榜樣的力量很顯然讓同學們更深刻地理解了自己未來的職業之路。

3.語文課外拓展生活化

語文課外拓展生活化就是讓學生走出狹窄的語文課堂天地,融入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吸收養料,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語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靈活運用的能力。

通過建立課外活動基地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自辦刊物、報紙,自辦廣播站,成立小小表演社等,又比如讓學生走上街頭,查糾錯别字;搜集口語、社交媒體上的病句;收聽收看網絡、電視、廣播節目,記錄自己最關注的新聞;閱讀報紙雜志,摘抄美文;收集民間故事、名人名言、歇後語等,在班上交流分享;“緻敬我的偶像”,引導學生收集自己偶像的資料進行探究學習;開展“誰不說俺家鄉好”的活動,深入了解自己家鄉的曆史、特産、文化習俗,制作展闆、PPT等這樣的課外作業,就是引導學生去關注“家事國事天下事”,使他們懂得“處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的道理,學生覺得很有趣,願意去完成。語文課外拓展成了學生樂于參與、主動參與的自主學習過程,學生成了學習的主體,在完成活動的過程中聽說讀寫能力不知不覺得到增強,語文素養得到提高。

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學做合一”“為生活而教育”。确實,語文教育源于生活,生活中孕育着語文。語文教學必須讓生活走進課堂,使書本世界與學生的各項生活更加貼近,讓每一個學生都享受到為生活做準備的語文教育。

(作者單位:廣西電子高級技工學校)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