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或者線上渠道的變化,根本的核心不在.."/>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激活組織的“末梢神經”

激活組織的“末梢神經”

時間:2024-10-27 08:19:48


    實體或者線上渠道的變化,根本的核心不在于誰打敗了誰,而是消費者選擇了誰。

文|石丹

“看起來,前些年被電商壓迫得似乎喘不過氣來的實體店有些複蘇迹象,但我們也必須看到,今天的實體店經營還是非常困難。”IBM大中華區全球企業咨詢服務部零售與消費品行業合夥人葉國晖說,“我們從關店比例和單店同比增長兩個重要指标來看,前者在增加,後者在下降,這都反應出如今的實體店經營依舊具有很大挑戰。”葉國晖認為,不能就此論斷實體店會被取代,事實上是這些實體店的人群被分流了。

那麼,哪些原因讓現在的實體店有複蘇迹象?對線下實體店來說,核心挑戰在哪裡?那些“集客效應”強的零售業态做對了什麼?有哪些新技術的運用可以增強實體店的體驗?葉國晖帶來了他的觀察。

實體店的信心來自實體店自身的蛻變

現在實體店的一些機會與如下幾個原因相關。第一,電商平台在其規模越來越大之後,于商家而言,它的渠道成本也在增加。第二,很多實體店也創新了經營模式,向輕資産的模式發展,例如加盟的直營化管理,這就一定程度規避了傳統實體門店人工和租金成本過高的問題,同時通過集約的規模化運營降低了成本。第三,購物中心、便利店、特需店等一些“集客效應”比較明顯的業态,相對來說,受到分流的影響比較小,也給了很多實體店信心。

無論渠道怎樣變化,消費者的訴求一直就是“多、快、好、省、美”。在這些需求中,電商渠道有部分是有天然的優勢的,比如“多”“快”和“省”。所以,實體店能做文章的還是商品——除了功能性的需求之外,消費者有很多服務性的需求或者情感性的需求。

傳統零售業的問題在于價值鍊效率偏低導緻系統性成本高企

中國實體零售連鎖業态有高速發展就這十幾年的事,但整個傳統零售系統的效率是偏低的,導緻系統性成本偏高。比如,現在很多百貨商場的櫃台都是聯營的,即品牌商交租金給商場或者賣了産品後給一定比例的扣點給商場,這樣,商品從出廠、到分銷代理到櫃台,中間層層加價,系統性成本過高。但比如美國的梅西百貨,很多商品是自采自營的。自采自營的好處是可以去向廠家直接集采,壓縮中間很多環節,不但減低了系統性成本,還可以讓利給消費者。

中國實體零售系統成本過高、零售效率偏低原因還在于,一些零售技術的應用和積累相對較少。比如,零售商和品牌商之間的數據共享。在美國,沃爾瑪和寶潔在七十年代就開始做了這件事情。中國的零售業一方面是數據收集工作不系統,一方面是相互之間的信息壁壘,使得傳統零售無法為消費者帶來價值。但利好的消息是,2015年,華潤萬家、寶潔、步步高、家樂福、可口可樂、中糧食品、立白等11家企業達成“深圳灣共識”,商讨未來能引導行業健康發展的零供合作模式,建立共同的行業績效考核指标指南。共識将推進供應鍊效率的提升,引導零供雙方更加關注消費者,這是從價格博弈到價值創造的标志。

從“集客效應”中好的零售業态可以學到什麼

實體店或者線上渠道的變化,根本的核心不在于誰打敗了誰,而是消費者選擇了誰、抛棄了誰。消費者掌握信息的能力早已今非昔比,而碎片化、娛樂化和多元化的需求使得哪個渠道能更好地響應消費者的變化,哪個渠道就能占優勢。所以,我們就看看上述“集客效應”強的零售業态做對了些什麼?

第一,它們在選址上會有考量,比如選擇業态豐富的購物中心,我們稱為“體驗性”業态,它綜合了嬰童、餐飲、服務、娛樂等,這些是電商替代不了的,它能滿足消費者一站式的對于服務便利性的需求。第二,提供的産品具有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比如同樣是超市,永輝超市的特色就在生鮮産品,占比超過40%。第三,很多社區店或者便利店,不僅賣一些标準化的商品,還提供一些便民服務。便利店、社區店比較發達地區,他們便民服務的收入已經超過商品的收入。第四,強化服務。這種服務有一個更“生态”的提供方式,比如有一些母嬰用品的實體店,他會把整個場地的三分之一的區域用于做遊戲,他還賣一些理财産品。因為對父母而言,不僅僅需要為孩子買生活必需品,也需要考慮未來的合理理财,這樣的場景下,消費者對于提供了這樣産品的母嬰購物場景毫無違和感。店家其實在圍繞消費者立體的需求來設計産品,強化了服務。

技術的合理運用在于提升體驗、賦能店員

技術之于零售場景,過去的提法“是我有什麼技術來用”,現在的提法是,“消費者有什麼痛點需要技術來解決”,從而解決體驗的問題。這些技術并不是我們想象中很酷炫的,我們也提倡技術的合理應用。通常,能迅速解決問題的技術就是合理的技術。比如,在美國梅西百貨牛仔褲的區域有一個數字觸摸屏,展示這裡所有牛仔褲的版型,幫助你來購買合适的版型。因為牛仔褲版型太多,标簽上關于版型的說法有時候連售貨員都未必能說清楚,這樣一個簡單技術的提供,使得購物流程順暢。

IBM也将Watson用到了實體。在美國一家知名的藥店,就用IBM的Watson作為住店醫生,解決一些感冒、頭痛、肚子痛等常見問題。IBM通過Waston認知計算,了解到澳洲人們常吃的一種醬,在社交媒體上與“葉酸”儀器被讨論的最多,背後說明一些懷孕的母親,對這個口味比較奇怪的醬是不是對下一代有影響是非常關注的。這對零售商來說,可以從售賣、傳播等環節告訴這些消費者她們擔心的問題是否存在。在美國,IBM跟沃爾瑪合作,利用沃爾瑪數據、美國氣象局流數據和社交媒體數據來解決缺貨問題。還有,台灣一個小區的便利店,通過數據分析知道這個小區晚上9~10點時間段啤酒銷量特别好,他們就在貨品陳列上做了一點點改善,把原本放在啤酒邊上的日用品換成了佐酒的小食,提升了客單價,創造了價值。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些技術的應用,“提升”了用戶體驗,“武裝”了店裡的店員,讓他們的學習曲線變短,更好地服務消費者。

管理重心下移,讓滿意的員工帶來滿意的客戶

無論線上線下怎麼轉型,始終要圍繞這樣幾個目标:增加客流量、提升轉換率、提升客單價、重複購買,同時降低系統成本。因為考量你是否賺錢的計算方法始終是:“客流量×轉換率×客單價×重複購買-整個價值鍊系統的成本”。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看到很多實體店會提供很多細節服務,用了新技術的同時也還是盡量擺更多商品,提高會員的比重讓你成為回頭客,與上遊協同降低系統成本,因為“生意就是生意”,歸根到底就是要通過創造客戶價值來持續賺錢。

現在很多傳統零售業在發生着改變,從原來的崇尚“标準化”到現在越來越追求個性化。同時,這些企業管理方式也在發生變化,從原來靠标準化管理來管控到決策權下移,用技術向員工賦能,強調利益的共享和激勵。要讓店面的員工能更好地服務消費者,就得用更多授權、激勵、技術工具和信息來武裝他們,同時,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企業把員工變成合夥人,給予店面的股份或者利潤分享的權利,改變原來的激勵方式,讓員工有更多的動力去服務消費者。有些店的員工自己在微信上就能運營200~300人的微信群,有什麼新産品主動更新到微信上。企業對員工的考核也會發生一些變化,比如不再單純考核銷量,而是看比如會員銷售占比、購買率等等考核維度。

這其實就是在激活組織“末梢神經”,讓原來自上而下的标準化管理變成自下而上的有個性的管理與考核。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