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匠心之美

匠心之美

時間:2024-10-26 06:01:14

本刊記者武志軍

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們從未像今天這樣熱切地呼喚匠心。這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新高地沖鋒時高高舉起的旗幟,是中國品牌向新境界進發時必不可少的引擎

一種品質,“匠心品質”,正在神州激蕩。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人們從未像今天這樣熱切地呼喚匠心。這是“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新高地沖鋒時高高舉起的旗幟,是中國品牌向新境界進發時必不可少的引擎。

“器若有靈,匠必有心。靈無價,而心有價。”在中國,匠心,從來不是一句口号。各行業湧現出的優秀勞動者和先進集體是中國制造的堅實脊梁,彰顯着這個時代對匠心、創造的崇高敬意。翻閱他們的事迹,無論是在厚度、薄度均在毫厘之間的管壁上,一次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難關,被稱為焊接火箭“心髒”的人的高鳳林,還是在一塊0.6毫米厚度的銀片上展現一條栩栩如生的絲巾的錾刻大師孟劍鋒,無論是“蛟龍号”“兩絲”鉗工顧秋亮,還是“高鐵研磨師”甯允展,無論是中國宣紙撈紙工周東紅,還是故宮博物院書畫修複大師單嘉玖……他們無不稱得上響當當的“大國工匠”。

今天,我們呼喚并弘揚“匠心之美”,首先就要向這些在平凡中鑄就偉大的優秀工匠緻敬。

讓品牌強國夢出彩中國被稱為“世界工廠”,在全球制造業産出占比已從2000年的7%上升到2012年的19.8%。這一巨大成就的背後,有一個數目極為龐大卻在公衆領域相對沉默的群體——産業工人。他們作為最普通的群體之一,用雙手創造了中國經濟奇迹;制造業強國的夢想需要他們的付出與奉獻,時代發展呼喚蘊藏在他們身上的匠心。

作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第一研究院國營211廠特種熔融焊工、特級技師,高鳳林在36年裡,隻專注于一件事——在厚度、薄度均在毫厘之間的管壁上,一次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難關,被稱為焊接火箭“心髒”的人。我國發射的140多枚長征系列運載火箭,都是依靠他焊接的發動機成功推向太空。而這個數字占到我國發射長征系列火箭總數的一半以上。30多年來,他始終堅持以國為重,一次次攻克了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難關,為北鬥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的順利實施,以及長征五号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業二十多年來,北京工美集團錾刻工藝師孟劍鋒追求極緻,對作品負責,對口碑負責,對自己的良心負責,将誠實勞動内化于心;他用純銀精雕細琢錾刻的“和美”純銀絲巾,在2015年北京APEC會議上,作為國禮之一贈送給外國領導人及夫人,赢得與會者廣泛贊譽。

1公斤,是深海中1個指甲大小的面積上要承受的水壓。1絲,隻有0.01毫米,也就是一根頭發絲的1/10那麼細;“蛟龍号”載人潛水器身上所有密封面的裝配精度,必須控制到幾絲,才能确保潛水器在深海裡既不漏水,又能緩沖巨大的水壓。誰能擔當這一重任呢?隻有“兩絲”鉗工顧秋亮!

剖析一個個工匠,縱觀一項項技術,演繹一項項成果,顯露出中國工匠不僅挖掘了個體智慧潛能,還獨具匠心,展示神功,诠釋了匠心強國的夢想

作為國内從事高鐵列車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第一人,“高鐵研磨師”甯允展把“定位臂”間隙精度做到0.05毫米,比頭發絲還細;創造了10年無次品紀錄,他和團隊研磨的産品,裝上了800多列高速動車組,奔馳10億多公裡,相當于繞地球2.5萬多圈。

他們是中國衛星、中國工藝品、中國蛟龍、中國高鐵等世界領先的中國制造領域的代表性典型人物,他們既專業又敬業,視産品質量為生命線,追求生産技術極緻完美,倡導一絲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貫之、缜密思考的“工匠态度”,謂之大國匠心。他們練就眼手神功,裝配精确到絲;憑借穩準狠,讓工藝效果鬼斧神工;給火箭焊接“心髒”,精準專注不誤差;航空鉗工“手藝人”,躬身零件無次品。如此成就,功勳卓著,讓世人仰慕。

高鳳林

孟劍鋒剖析一個個工匠,縱觀一項項技術,演繹一項項成果,顯露出中國工匠不僅挖掘了個體智慧潛能,還獨具匠心,展示神功,诠釋了匠心強國的夢想。

“匠心之美”,在于他們有一個睿智的頭腦。每個大國工匠都擁有“讀萬卷書,行萬裡路”理念,為智慧提供源源不斷的養分,讓腦子越用越靈活;他們常常運用逆向思維、發散思維、環形思維,從而有利于思想的不斷突破與創新;他們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剖析,歸納,才能演繹出一項項新奇的技術。

“匠心之美”,在于他們有一雙犀利的眼睛。眼睛是心靈的窗口,能表達意境;眼睛能窺探自然,能認識世界,也能明察秋毫之末。眼睛,靜觀世界風雲變化,了掌微觀生物之靜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即視線被遮擋了,即使是龐大的事物也被隐匿;“坐井觀天”,即見識面窄,不能拓寬視野,見到外面世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即當局者迷,不能完整把握整體宏觀面貌。而這些大國工匠,既打破傳統限制,又融入創新思維,那犀利的目光,具有前瞻性;大國工匠不僅在思維上智力超群,讓他們練就了神功,還能推斷事理,更能推理出物品在适時環境中的緻密度。如此奇技擁有,為華夏大地增光添彩。

“匠心之美”,在于他們有一雙勤勞的手。在生活實踐中,有時有問題,并不是我們看不到、想不到、說不得,而是我們雖然有所見、有所思、有所言,卻不能做、不願做、不敢做、做不好。因為一些不合理的體制與機制束縛了我們的雙手,因為一些極限讓我們的雙手不能練就技能來應對。而這些中國工匠,把開拓科技事業,挖掘未知疆域,當成他們的義務和使命;中國工匠,放開勞動者的手腳,做他們想做的、能做的和應當做的,從而形成一個人人想幹事、人人能幹事、人人幹成事、幹出絕活事的局面;中國工匠,以超群的毅力,千錘百煉的往複,才将絢爛出彩的事業留在人間。

“匠心之美”,在于他們有一個純潔的心靈。誠實守信,愛崗敬業,無私奉獻,是中華民族美德。他們在當今時代,為了黨和人民利益,為了科學事業的克難攻堅,發揚民主,廣開言路,廣集民智,暢所欲言,同心同德,攻克議題,以國家興盛為己任,促進民族繁榮發展。

匠心,喚醒挖掘個體潛能,挑戰技術極限,讓事業絢爛多姿。大國工匠擁有“運籌帷幄”的風範,即精湛技藝,嚴謹作風,踏實态度,敬業精神,以國家興盛為己任,付費畢生精力,讓實現品牌強國夢想出彩!

當前的戰略機遇期,國家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技能人才尤其高技能人才将成為“中國制造2025”一種重要的核心力量

甯允展

管延安

讓技能人才湧現

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匠心至偉。沒有一流的技工,就沒有一流的産品,更談不上匠心。多年來,技能人才托起了中國制造。當前,我國正在實施“中國制造2025”戰略,奮力向制造強國邁進,需要更多具有世界水平的技能人才,需要技能人才更好地用金牌精神武裝自己。

38萬公裡,是嫦娥三号從地球到月球的距離;0.16毫米,是火箭發動機上一個焊點的寬度;0.1秒,是完成焊接允許的時間誤差。

“盯着一個微小的焊縫,可以10分鐘不眨眼。”他叫高鳳林,中國航天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廠的一個班組長,他的工作用一句話形容就是“給火箭焊心髒”,從事航天焊工36年的他被稱作“發動機焊接第一人”。

企業頒給他“能手”,同事喊他“大師”,媒體稱呼他“大國工匠”,國家授予他“全國勞模”。然而在中國8億勞動者中,以高鳳林為典型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卻是鳳毛麟角。

支撐“中國制造2025”,顯然需要更多的高鳳林們不斷湧現。正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湯濤說:“從一個國家來講,它所生産的産品質量,實際上取決于技能人才的水平。”

中國制造能讓高鐵飛馳、蛟龍入海、玉兔登月,中國技工能夠在世界技能大賽中披金摘銀,然而,這枚硬币的另一面卻有着一個令人尴尬的現實——難以造出一支好用的圓珠筆、一個讓國人在海外瘋搶的馬桶蓋。

“圓珠筆不好用”的背後其實還是技能人才的培養問題。“一個國家最頂級的産品有一批高端人才去生産,但是更大衆化、更常用、進入家庭或者說我們經常用的筆,則需要靠更多的勞動者尤其是技能勞動者在日常生産當中提高質量。從一個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我們在人才培養上還有很大的差距。”湯濤說

根據人社部的統計,我國技工勞動者1.5億,僅占城鎮就業人員的39%,占就業人員總量不到19%;高級技能人才3762.4萬人,僅占技能勞動者總數的25.2%,占就業人員總量不到5%。我國技能人才隊伍建設面臨數量不足、結構不合理等突出問題。

工業轉型升級,産業發展一定要有人才支撐,既需要高端人才,更需要高技術技能人才。在當前的戰略機遇期,國家對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迫切,技能人才尤其高技能人才将成為“中國制造2025”一種重要的核心力量。

我們需要的匠心之美,不僅僅有轟轟烈烈、震撼眼球的“經濟大手筆”,更有默默無聞、波瀾不驚的“技術小奉獻”。用平和的心境、任勞任怨的心态經營好小細節、小技術,就是最為平常的勞動者的姿态,也是“微而著”、“小而實”的勞動之美。

“大國工匠”的輝煌始終提醒着我國衆多優秀的青年學子,不妨将人生規劃投身到技工行業上,摒棄落伍的就業觀念,繼承中國源遠流長的匠心精神、技能發展,讓“中國制造”、“中國創造”釋放出更為奪目的光彩。

人才濟濟成就匠心之美,中國是一個“工匠大國”,有善于解牛的“庖丁”、木匠的“祖師爺”魯班、架橋工匠李春等。北京故宮之所以能成為世界上最精美的建築,就是集納了當時“百工工藝”和“百工之匠”的高明智慧。我們的祖先曾用他們精湛的技藝震撼過世界,用他們聰明才智為世人留下了很多歎為觀止的瑰寶。今天,新一代中國工匠們又以“人無我有、人有我優、技高一籌”的智慧,再一次釋放出了驚天動地、感動世人的奇迹效應和技能效應,讓中華民族流傳了幾千年的技能得到繼承和發揚。我們應該将這種技術精華、匠心之美傳承下去。

匠心鑄夢。隻要有“匠心”精神,我們就能在技工技能上尋求新發展、尋求突破;隻要有“匠心”精神,中國企業就能去鍛造和擦亮“中國制造”;隻要有“匠心”精神,我們就能實現品牌強國夢。

張冬梅

周東紅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