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瑞士:以“工匠精神”登頂世界

瑞士:以“工匠精神”登頂世界

時間:2024-10-26 05:08:56

對于瑞士工匠而言,“隻有更好,沒有最好”絕非一句空洞的口号。為了追求極緻化體驗,他們在提升工藝、雕琢産品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通常,在評價一個男人的品味時,首先是看他的穿着是否搭配、合體且适應場合,再者就是飾品的搭配。手表幾乎是男人最重要的飾品,是地位和身份的象征。一個真正有品味的人會在不同場合戴不同的手表,因為它不但表現了飾配者的财富、地位,更顯示出飾配者的獨特品味。

最初,手表的功能就是計時。随着手表款式日趨精緻、奢華,手表已不再是單純的計時工具,更是一種彰顯身份的飾品。說起手表,自然就會讓人想到瑞士,就像提起瑞士,人們會下意識地想到手表一樣。手表已然成為瑞士的象征,這恐怕是瑞士人最值得驕傲和自傲的事情。鐘表不僅為瑞士帶來了無盡的商機,也為瑞士帶來了無尚的榮耀。

在世界鐘表業數百年的發展進程中,瑞士手表曾攀上風光無限的頂峰,也曾滑落至衰退的低谷。但是,憑借着鐘表工匠不甘人後的性格和精益求精的努力,瑞士始終将鐘表王國的桂冠牢牢地戴在頭上。

源于兼收并蓄

瑞士手表,幾乎無人不曉,而且價格不菲。但是制表業在瑞士卻不是土生土長的。16世紀末,法國的宗教鬥争導緻了一場大屠殺,追随加爾文的胡格諾派教徒紛紛逃到瑞士,帶來了制作鐘表的技術。這種法國技藝和當地的金銀首飾業相結合,就出現了瑞士的制表業。它從靠近法國的日内瓦向外擴散,主要是沿汝拉山脈一線向東北蔓延,一直到東北面的沙夫豪森,在瑞士北半部遍地開花。

制表工藝最初幾乎全是手工操作,1845年有了制表機械,可以大批量生産,這個行業才真正成為一個現代工業部門。在其後的一個世紀中,瑞士手表産量迅猛上升,最高年産量曾達1.04億隻,占世界總産量的40%,幾乎全部出口。全世界的出口手表中,平均每10塊就有7塊出自瑞士。盡管如此,瑞士表業在三個多世紀中卻一直保持着手工業時期的分散狀态,隻有少數名牌大廠,大多數廠家規模都是中小型的。

瑞士制表業于1921年成立了瑞士制表研究所,在1962年成立了電子制表中心,二者都是研究開發機構,均設在納沙特爾市。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制表業很多新技術都出現在瑞士,例如最早的液晶數字顯示手表、最薄的手表(厚度低于1毫米)、裝在表帶裡的體溫電池等。但在1970年,卻被日本和香港制作的與珠寶高度結合的高檔表趕了上來。經過潛心研制,瑞士制表商于20世紀80年代推出了一系列低價的塑料石英指針表。其中最早、也最有名的叫做Swatch,這是一個自造的英文單詞,後5個字母是“手表”,前兩個字母則是“瑞士”的起首英文字母。石英機心封死在塑料表殼内,所以壞了不能修,但也不容易壞,換一次電池可以走兩三年。這種表一經推出,便在西方市場上大獲成功。

成于精益求精

瑞士的“工匠精神”,正如一塊數百個零件組成的機械手表那樣精細、嚴謹。每一塊頂級手表的零部件,都是由鐘表工匠們手工精心打磨而成,一些零部件甚至細如毫發、輕如浮塵。在瑞士鐘表工匠的心目中,隻有一絲不苟、精益求精和對完美的極緻追求,仿佛每一件頂級鐘表産品都是值得傳世的作品。

瑞士鐘表匠布克曾經說過:“一個鐘表工匠在不滿和憤懑中,要想圓滿地完成制作鐘表的1200道工序,是不可能的;在對抗和憎恨中,要精确地磨锉出一塊鐘表所需要的254個零件,更是比登天還難。”正如他所說,制表匠的工作繁瑣而枯燥,花一整天打磨一個零件也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如果沒有一種平和的心态,是不可能完成的。

維氏軍刀是除鐘表外瑞士制造的另一個重要符号,在維氏集團,一把瑞士軍刀的長度必須是91毫米,這是經驗所緻,所謂“口袋工具”的最佳長度。現在,一款91毫米長,8層的經典款瑞士軍刀可收納22個工具,由64個部分裝配而成,一共需要450道生産工序。

這其中任何一個環節都沒有秘密。每道工序和原材料的标準很明确,都是經過一百多年來逐漸摸索出來的。首先,每卷不鏽鋼片從頭到尾都要接受測試,原材料從内到外要非常均勻,然後鋼鐵含量要符合标準,如果标準出現偏差,直接影響鋼鐵的堅韌度,最終影響的是刀片質量。

折疊軍刀主刀片的生産步驟有7部,每一部完成都會有質量檢測,最終刀片的不鏽鋼片硬度必須達到56RC(硬度單位),不鏽鋼中鉻、碳、钼、釩的含量百分比都有明确标準。其他剪刀、鋸子、螺絲刀和開瓶器以及彈簧的硬度又各有不同。上述任何一個指标達不到,就無法保證工具的功能性。此外,口袋折疊軍刀的刀片的厚度标準不容0.2毫米的誤差,否則刀片沒法被裝到把手裡。

瑞士“工匠精神”中,更為重要的精髓當屬開拓創新。開拓創新的精神與堅定執着的品質并不矛盾,精益求精是堅定執着的必然結果,而開拓創新則為精益求精的制表工藝開辟出巨大的發展空間。對于瑞士工匠而言,“隻有更好,沒有最好”絕非一句空洞的口号。為了追求極緻化體驗,他們在提升工藝、雕琢産品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