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質造中國品牌

質造中國品牌

時間:2024-10-26 04:11:10

從2013年到2018年,5年間三屆中國質量獎,不僅開創了中國質量發展的新曆史,也是我國質量管理工作始終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質量工作的決策部署,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推動質量強國建設,質造中國品牌的一個見證

大國之基,重在質量;質量崛起,強國之要。近年來,我國加快推進質量強國戰略,“中國質造”也逐漸在海内外深入人心,“圈粉”大批用戶。從“制造”到“質造”,一字之差,卻折射出中國制造領域的巨大變革,同時也為塑造中國品牌、提升中國形象打下堅實基礎。

2013年12月,首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儀式在北京航天城舉行,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等45家組織和4名個人榮獲首屆中國質量獎和提名獎。國務委員王勇出席儀式,并為獲得首屆中國質量獎的組織和個人頒獎。王勇指出,中國質量獎孕育多年,在北京航天城舉行首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儀式,這是對中國航天最好的獎賞。中國航天事業在50多年的發展中積澱了許多經驗,最值得總結的經驗之一,就是質量文化和一整套科學系統的質量管理方法,就是始終堅持質量是第一。頒發首屆中國質量獎,是宣傳中國質量、展現“中國制造”良好形象的好時機。他強調,提高經濟發展質量,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離不開質量支撐。

2016年3月,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出重要批示。批示指出:質量發展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和轉型之要。各地區、各部門要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堅持改革創新,加強政策引導,把提升質量作為推動供給結構、需求結構升級的重要抓手,為加快發展新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提供有力支撐;同時,要強化監督管理,健全質量标準,嚴厲打擊各類質量違法行為,維護群衆健康安全和合法權益。各行各業要向獲獎組織和個人學習,弘揚工匠精神,勇攀質量高峰,打造更多消費者滿意的知名品牌,讓追求卓越、崇尚質量成為全社會、全民族的價值導向和時代精神,為促進經濟“雙中高”、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更大貢獻!

今年7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公示第三屆中國質量獎及提名獎獲獎名單。根據此次公示的名單,第三屆中國質量獎的獲獎名單為9家組織和1名個人,提名獎的名單是80家組織和9名個人。參評組織範圍包括制造業、服務業、工程建設行業生産經營組織,國防工業、武器研發制造維修設計單位,醫療機構(僅限醫院科室和專項醫療團隊),教育機構(僅限小學、初中和職業技術學校),“全國質量強市示範城市”創建城市政府,一線班組(包括各領域QC小組)等。參評的個人範圍包括各行業領域的一線工作人員,各類組織質量管理人員,質量管理領域專家學者等。

從2013年到2018年,5年間三屆中國質量獎,不僅開創了中國質量發展的新曆史,也是我國質量管理工作始終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質量工作的決策部署,在繼承中發展,在改革中創新,推動質量強國建設,質造中國品牌的一個見證。

國務委員王勇為榮獲首屆中國質量獎的海爾集團頒獎

第二屆中國質量獎頒獎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進入質量強國時代

1978年,改革開放元年,中國國民經濟處于恢複初期,許多企業生産效率低、産品質量不高。此後40年,政府重視質量、企業追求質量、人人關注質量的氛圍日益濃厚,出現越來越多高質量的中國品牌,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

“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2016年3月5日開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及建設質量強國。2016年3月17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正式發布,加快建設質量強國、制造強國明确寫入“十三五”規劃,意味着我國在今後的5年中,大力實施質量強國戰略。

從黨中央、國務院的文件到全國兩會報告,質量強國正成為高頻詞,充分體現出黨和國家對質量的高度重視,從建設質量強國到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表明質量強國建設正成為我國的重要國家戰略。

《關于發揮品牌引領作用推動供需結構升級的意見》《關于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培育外貿競争新優勢的若幹意見》……黨中央國務院一系列重要文件的背後,我國正在通過多種舉措,助力“中國制造”完成一場“品質革命”,打造更多“中國品牌”,建設質量強國。

近十年來,從注重産量到強調質量,中國品牌的實力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據英國品牌價值咨詢公司BrandFinance發布數據顯示,2008年,中國在全球最具價值品牌500強中隻有15個,占全球總數比重僅有3%。2018年,有66家中國品牌上榜,占全球比重提升為15%,躍居世界第二位。而在未來,中國在打造中國品牌、世界品牌方面具有更大的潛力。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航天、中國蛟龍、中國水電站……這一個個令人自豪的超級工程背後,是質量提升與技術創新的驅動。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創新發展邁入快車道。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為1.75萬億元,比2016年增長11.6%,增速較2016年提高1個百分點。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等機構日前發布2018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國排名再創新高,上升到第17位,成為首個也是唯一進入前20名的中等收入經濟體。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高質量發展部署的豐碩成果。

西班牙中國政策觀察網站刊文稱,如今中國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納米技術、綠色能源技術和生物工程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技術進步。中國城市和企業令人驚歎的活力和創新能力構成了中國的“新面孔”。

加快建設質量強國,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關鍵舉措。“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确提出,“實施質量強國戰略”。黨的十九大報告再次強調,建設質量強國。事實上,從2011年開始,連續7年全國“質量月”的主題都會出現一個相同的“主線”:建設質量強國。

今年4月,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挂牌。據了解,新組建的市場監管總局整合了涉及原國家工商總局職責、原國家質檢總局職責、原國家食藥監總局職責、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執法職責、商務部經營者集中反壟斷執法以及國務院反壟斷委員會辦公室職責。

“總局将負責市場綜合監督管理,統一登記市場主體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機制,組織市場監管綜合執法工作,承擔反壟斷統一執法,規範和維護市場秩序,組織實施質量強國戰略,負責工業産品質量安全、食品安全、特種設備安全監管,統一管理計量标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工作等。”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局長張茅說,總局還負責管理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和國家知識産權局,指導全國市場監管綜合執法隊伍,“維護市場公平競争秩序,守住市場監管安全底線,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七八個大蓋帽管不住一頂破草帽’,過去市場監管職能分散在不同部門,幾個部門雖各司其職,但存在職能交叉、多頭執法、互相推诿等監管難題。不能有效高效地對市場進行監管,使得我國消費環境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張茅表示,在大市場監管時期,市場監管部門将立足統一協調的執法體制、規則和程序,順應百姓消費水平提升、消費結構升級趨勢,建立從生産、流通到消費全過程的商品質量監管機制,為群衆創造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下一步——

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加強日常消費領域市場監管,圍繞消費領域突出問題,建立聯合打假工作機制,加大重點商品質量抽檢力度,強化重點商品和服務領域特别是網絡商品交易市場的規範監管,嚴厲打擊各類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加大消費維權力度。

讓消費者“用得放心”。重視保障消費品質量安全,提升質量發展總體水平,全面提升産品、工程和服務質量,提升消費品安全和特種設備安全保障水平,強化計量基礎,服務國家質量強國戰略,維護好消費品安全。

大疆無人機書寫創新創造奇迹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慧眼”衛星遨遊太空、C919大型客機飛上藍天、首艘國産航母下水、“海翼”号滑翔機完成深海觀測、複興号列車奔馳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在過去的2017年,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充分展示出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的強大活力。

近年來,中國加快貿易優化升級,鼓勵高新技術、裝備制造、品牌産品出口,引導加工貿易轉型,帶動中國出口商品從低端向高端邁進。例如,在智能手機領域,去年全球1/3的出貨量由中國品牌貢獻;在人工智能領域,大疆、摩拜單車等品牌更在海外人氣不減。而神舟飛船、天河計算機、北鬥導航等一張張響亮的“中國名片”,更成為“中國創造”的有力見證。這些創新成果的湧現,讓國際社會對中國制造産生了“再認識”——“模仿跟随”不再是中國産品的代名詞,“創新創造”才是其核心競争力。

新時期的“中國品牌”,正逐步甩掉“貼牌”“代工”“廉價”等标簽,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升級。而海爾、華為等作為其中的代表,正以領先的科技基礎做支撐,書寫着中國制造業的品牌傳奇。

以海爾為例,之所以能在全球家電領域成為佼佼者,或許與其品牌的創新基因和多年來積累的整體科技實力有關。青島海爾方面表示,自1984年創立以來,公司始終堅持以用戶需求為中心的創新理念,驅動公司持續健康發展,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家用電器制造商之一。成立的30多年時間裡,海爾一直在産品研發上狠下功夫。

從1992年開始,華為就堅持将每年銷售額的至少10%投入研發。用華為内部的話說,“什麼事情都可以打折扣,但研發的10%投不下去是要被砍頭的”。今年,華為承諾将在研發方面投入150億至200億美元。

“堅持隻做一件事”。華為創始人任正非曾經這樣解釋華為的成功密碼。30多年來,華為對準通信領域這個“城牆口”沖鋒,既堅守産品質量,又積極技術創新,堅定信心朝前走。

華為的發展凸顯了中國企業全力聚焦産品質量和企業創新的決心,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整個産業的升級和經濟發展的轉型。

華為在深圳成立之初,珠三角地區還是大家心目中的“世界工廠”。如今,珠三角已聚集了大量科技創新企業,成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創新為企業發展提供了源頭活水,也為中國制造業發展和經濟轉型提供了動力。

除了中國企業的創新成果之外,中國橋的創新成果也成為中國制造的一張耀眼名片。60年前,建設萬裡長江第一橋,需舉全國之力;60年後,一座座大橋跨越江河湖海、深山峽谷,不斷刷新世界之最,成為中國亮麗的“新名片”。中鐵大橋局董事長劉自明表示,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幅員遼闊的建橋需求,為中國橋梁建設創新提供了強大保障與廣闊舞台。中國橋梁正向世界展示中國制造中的創新力度與速度。在裝備上,國産化的大型樁工機械、施工船舶、運架梁設備等先進建橋裝備,使大型橋梁建設從武漢長江大橋時需舉全國之力,變為現在一家企業就能像“搭積木”一樣同時建造上十座大橋。

帕德瑪大橋橫跨帕德瑪河,這座橋讓孟加拉國西南部21個區與首都達卡之間被連通,兩岸千百年來靠擺渡過河的場景已成為曆史。

3年項目跟蹤、1年投标,最終,中鐵大橋局在與韓國現代公司等國際知名橋梁建築商競标時,憑借過硬的技術和商務談判一舉拿下造價100億元人民币的帕德瑪大橋訂單。這是在激烈的國際競争中,中國與韓國三星等世界一流建橋企業同台競技,拼搶到的最大一單建橋項目。

面對這一世界級建橋難題,中鐵大橋局的工程師在設計時采用了預制橋面闆900米一聯整幅全預制、再全膠拼等創新技術。分析大橋所在地質、進行理論計算,工程師們拿出了被稱為“技術之最”的主橋水中墩的鋼管樁施工方案:主橋40個水中墩,每個墩子的6根鋼管樁如定海神針般深紮帕德瑪河地層,支撐起這個“龐然大物”。如今,樁内取土、樁底壓漿、樁内填砂等創造性工藝已申報國家專利。據估算,進行鋼樁處理和再加工措施後,工程成本節約空間極大。

啃下硬骨頭,破解技術困局,中鐵大橋局的創新成果得到國際業界認可。如今,按中國标準建設的“中國橋”已遍布亞洲、非洲、歐洲等大洲。伴随着中國橋走出國門的還有中國路、中國車、中國港、中國航天、中國蛟龍、中國水電站等等一個個非凡的“上天入地”超級工程,這些令人自豪的中國工程背後是質量創新與質量提升的驅動。海爾U+智慧生活3.0發布暨物聯網場景生态體驗會

孟加拉國“夢想之橋”開始架梁,中國海外橋梁最大訂單實現新“跨越”!換發企業質量生機

“中華民族曆來重視質量。千百年前,精美的絲綢、精制的瓷器等中國優質産品就走向世界,促進了文明交流互鑒。今天,中國高度重視質量建設,不斷提高産品和服務質量,努力為世界提供更加優良的中國産品、中國服務……”這是去年第二屆中國質量(上海)大會開幕時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諄諄話語。

此次公示的第三屆中國質量獎獲獎名單正是對中國質量的生動诠釋。以濰柴為例,衆所周知,濰柴全系列道路用發動機不僅排放指标均滿足歐6洲排放标準,滿足美國EPA2017排放标準;噪聲指标滿足ISO6798要求,常用工況噪聲均比競品低。更重要的是它的産品平均故障間隔時間達到4000小時,B10壽命達到180萬公裡/30000小時,換油周期12萬公裡。與世界同行産品指标相比均達到了先進水平。

中國地域遼闊,發動機工作環境複雜,溫度從零下-45攝氏度到零上50攝氏度,海拔覆蓋0-5000米,存在沙塵、高濕、高鹽等很多極限環境。國外有些發動機到中國後非常不适應,但是濰柴發動機為什麼可以适應?核心在于其對産品品質的極緻追求。

在濰柴,一支特殊團隊——“三高”試驗隊的故事被視為“濰柴質量”的重要支撐。他們由一群年輕的工程師組成,各種極限環境下都留下了他們的身影。他們在中國的最北方開展寒區試驗,溫度最低能降至零下45攝氏度。他們在人迹罕至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開展高原試驗,最高到達海拔5000米。他們在中國西北的戈壁沙漠,被稱為“火州”的新疆吐魯番進行高溫試驗,溫度高達50多攝氏度。接受了中國極限環境洗禮的濰柴發動機注定了它的高質量。

今年1月,格力中标全球最大光伏空調項目,落地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世貿中心,強勢登陸全球标準最為嚴苛的美國市場。頻頻中标國内外衆多标杆工程,格力到底有何“秘訣”?質量,正是格力電器蜚聲國内外市場的那個“關鍵詞”。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的話一語道破:“質量關系到兩個生命,一個是消費者的生命,一個是企業的生命。”

在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态的形勢下,中國制造業也面臨着産能過剩、利潤微薄等發展困境。對格力來說,靠質取勝是其成功突破發展瓶頸的不二法門。多年來,格力緊抓機遇,視産品質量如生命,在質量建設上常抓不懈,憑借着以優質的産品突出重圍,逆市上揚,讓世界重新定義了中國制造。

在格力的經營理念中,有這樣一句話——“一個沒有精品的企業是沒有未來的企業”。可以說,格力式的發展,正是一條不斷夯實質量基石的質量立身之路。1995年,格力電器建立了制造行業獨一無二的篩選分廠,對進廠的每一個零配件進行嚴格檢測;2012年,董明珠提出“以品質替代售後服務,最好的服務就是不需要售後服務”的質量管理方針,并組織公司中高層及質量管理技術人員提煉總結了“四縱五橫”管理體系;2015年,格力提出“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品牌定位,在20多年對品質不懈追求的基礎上,“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格力完美質量管理模式也最終形成。

不難看出,格力從産品的源頭到生産的各個細節都實行了嚴格的質量控制。正是這種精準高效的質量管理與創新,确保了格力産品質量的高度穩定和領先水平;也正是這種對質量的孜孜追求,讓全世界從用上中國造,到愛上中國造。努力為世界提供更加優良的中國産品、中國服務,讓世界以優質定義中國制造,毋容置疑,格力如今已成為中國質量的代表。

作為中國毛紡行業唯一獲得世界品牌、中國質量獎的企業,江蘇陽光集團獲評質量領域最高榮譽中國質量獎,實現了中國紡織業在該獎項上的“零突破”。“把産品當作精密儀器來做”是江蘇陽光集團多年來的質量價值理念,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讓江蘇陽光集團從原來的鄉鎮企業,做到了今天的世界品牌。濰柴一号工廠總裝車間多年來,陽光集團堅持打造“從羊身上到人身上”的完整産業鍊。面對變幻莫測的毛紡市場,陽光卻獨辟蹊徑走出了一條以管理鍊條帶動質量鍊條的發展之路。

陽光集團在生産各環節中,對于質量管理極為嚴格,制定了“前道指導後道”制度,即在生産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要經過檢測中心進行相應的産品檢測,檢測數據給後道工序作參考,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調整相應的工藝手段,确保每道工藝的産品質量符合标準要求。陽光集團不斷完善體系管理内部審核機制,整合質量、環境和标準體系,對協會、科室統一實行滾動審核。通過逐月分次審核、分段總結點評,查找不符合項,推廣管理亮點,促進管理方法的改善。

如今,陽光集團每天研發50多個面料新品,技術始終保持全球領先水平;以平均每天生産10萬米精粗紡呢絨、1萬套西服、1億元銷售、1千萬元利稅的規模,位列精毛紡生産規模全球第一,“精益求精”,陽光人用這四個極具分量的字作為答案。

2018廣交會格力展位的最大亮點是以GMV6人工智能多聯機、G-IEMS局域能源互聯網系統為代表的各類綠色核心科技及産品培育更多質量工匠

打造中國質量、中國品牌離不開高素質技術工人的鼎力支撐。安徽以25條改革舉措拓展産業工人發展空間,廣東省成立工匠學院為産業工人教育培訓搭建“立交橋”,内蒙古着力構建産業工人技能形成體系……近期以來,各地紛紛出台産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舉措,讓産業工人更有保障、更有尊嚴,涵養着勞動情懷、激發出勞動熱情。

在當代中國,打造中國質量需要全面傳承和弘揚工匠精神,不僅要讓匠人在提高産品質量中發揮重要作用,還要以工匠精神鼓勵實業領域引領世界高标準、打造世界名品牌。此次公示的第三屆中國質量獎獲獎名單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女技師潘玉華就是大國工匠的傑出代表。

在2015年的“9·3”勝利日閱兵式上,驚豔亮相的新一代預警機令人印象深刻。預警機是空中指揮所,被喻為整個飛行隊伍的神經中樞。而這神經中樞裡最精密的一部分器件,全靠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的女技師潘玉華手工焊接而成。憑着一雙巧手,工作20多年來,潘玉華焊接了很多我國軍工、航天領域先進飛機、衛星的零部件。

潘玉華所在的軍工研究所承擔着捍衛國家電磁空間安全的重任。多年潛心修煉,靠着手穩與心靜,沒有任何機器輔助全憑手感,在一塊一元硬币大的電子闆上焊接上千根細小的鉛柱,潘玉華隻需要兩個小時,而這一千多次的重複,都保持着同樣的精度。

在潘玉華眼中,“要做好這項工作,除了執着與專注,沒有任何捷徑可言。”入職之初,她也曾因一時粗心大意,導緻元器件變成廢品。在一次出差中親眼看見了飛行員的訓練後,潘玉華深刻體會到了自己崗位的重責,“盡管産品制作過程中難免失誤,但當我真正看到自己做的東西,誰在使用它,誰在進行操控的時候,我知道對自己要求嚴格,就是保障使用我們産品的人的生命。”此後,同事們常常看到她為了研究焊接技術和工藝流程獨自加班練習的身影。

向一個裝滿水的杯子裡投硬币,而不讓水溢出,可以投多少枚?潘玉華的紀錄是45枚。潘玉華說:“這考驗的就是手部的動作。隻有當你足夠輕、足夠穩地投入硬币時,水面才會繼續上拱而不溢出;但如果手部動作稍大,水就會流出來。”軍工繡娘潘玉華工間休息的時候,潘玉華會帶徒弟們做投硬币的練習:在已經盛滿水的水杯中投入一元硬币,保證水不會溢出。她經常對徒弟們說:“這個就是練的手的平衡感,練觀察力……”

對此,潘玉華的徒弟徐小娟剛開始很不理解,“我覺得我做得挺好了,幹嘛還讓我重複一遍又一遍。”徒弟的心情,潘玉華深有體會,因為20年前剛入廠時,師傅就是這樣要求她的。面對師傅的嚴苛,潘玉華還掉過眼淚。然而一次到基層部隊出差的機會,讓她真正體會到了肩上的責任。時至今日,潘玉華仍對當時情景記憶猶新:“頭天晚上下了大雪,第二天維修的時候冰冷的飛機,寒風刺骨,烙鐵的溫度不夠,戰士們把他們的大衣脫下來,把焊點圍住擋風。”

戰士們的真情和對國家的忠誠深深感動了潘玉華,那也是她第一次接觸飛機,見到真正的飛行員。飛機修好了,戰士們還邀請潘玉華參觀了他們高難度的飛行訓練,那場面震撼了她的内心。“他們的生命是由我們來保障的。”認識到自己的工作如此重要,潘玉華由衷自豪。在潘玉華的感染和帶動下,她的徒弟徐小娟也成了廠裡有名的技術能手,還在全國技能大賽中獲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

培育工匠精神,在政府層面,應通過質量戰略和制度建設,引導全社會尊重和弘揚工匠精神,尊重匠人。在企業層面,應建立培養工匠精神的激勵約束機制。企業家應專注産品質量提升,緻力于“百年老店”和“隐形冠軍”的打造,引領企業提升産品的國際質量競争力和世界品牌競争力。

在中國制造搭乘互聯網快車快速轉型發展的同時,“大而不強”的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中國制造業的痛點。作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中國有超過200種主要工業産品的産量居世界首位,但中國制造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産品附加值不高,在技術創新、質量控制、産品品質、品牌培育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不容回避。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這是在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進入質量時代”之後,再次發出“品質革命”的号召,可以看出中國制造的品質提升行動已時不我待。

中國企業要敢于做“吃螃蟹”的探路者,更要願意做腳踏實地的“工匠人”。可以相信,随着中國企業的注意力和興奮點更多地轉移到“品質革命”上來,多在“中國質造”上下功夫,中國制造業必定會實現向中國品牌轉變的美好藍圖。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