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智能制造:中國制造業轉型必由之路

智能制造:中國制造業轉型必由之路

時間:2024-10-26 02:37:14

劉柳

賽迪智庫互聯網研究所研究員

國際金融危機後,許多國家對制造業在推動貿易增長、提高研發和創新水平以及促進就業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了新的認識,紛紛提出制造業國家戰略,如美國的《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的“工業4.0計劃”和日本的《制造業白皮書》等。制造業正重新成為國家競争力的重要體現。面對各國的戰略舉措和全球制造業競争格局的重大調整,中國也出台了《中國制造2025》,明确提出把智能制造作為兩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工信部在2016年12月份也出台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力推制造業的轉型升級。中國制造業面臨挑戰

在全球需求結構深刻調整的背景下,加入WTO以來的我國制造業出口黃金十年已不再。在國内,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高速投資消化期“三期疊加”的新階段。在以上背景下,制造業發展的動力和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多。

各國積極發展制造業

發達國家紛紛實施“再工業化”和“制造業回歸”戰略,力圖搶占高端制造市場并不斷擴大競争優勢。2010年以後,美、德、法、英等國率先抓住産業變革的風口,先後發布了《美國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計劃》、《德國工業4.0戰略》、《新工業法國計劃》、《英國工業2050戰略》等。發展中國家利用更低廉的人力和資源成本,積極承接勞動密集型産業和低附加環節轉移。2014年9月印度推出了“印度制造”戰略,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外資,并改革勞動法規、簡化審批程序等,旨在利用本國的人口數量和成本優勢,吸引外資在印度投資設廠,打造新一代的“世界工廠”。巴西等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也在積極承接國際産業轉移。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制造業向東南亞和印度等地區轉移,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全球範圍内圍繞市場、全球技術、資本和産業轉移的競争将更為激烈,對我國制造業發展将帶來深遠影響。

我國工業經濟轉折點到來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受人口紅利、結構調整、環境制約等因素的影響,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已有明顯下降,2015年我國GDP增速為6.9%,為二十年來最低,2016年預計将進一步放緩到6.7%左右,我國工業經濟由高速增長到中高速增長的轉折點已經到來。經濟增長放緩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産能過剩造成的工業經濟持續下滑,如2015年中國汽車行業的産能利用率是70%,而2009年中國汽車行業的産能利用率還接近100%。從增長速度看,2011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保持在13.9%,随後一路下降至2016年上半年的6%。雖然2016年上半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增長6.2%,但整體仍處于低速增長區間。

我國制造業企業生産成本迅速上升

低廉的土地、人力、稅收、環境等生産要素是以往我國制造業的重要優勢來源。但近年來,一方面我國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2015年我國的勞動力成本相較10年前增長了5倍,相較20年前增長了15倍;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也在加劇,中國的勞動力人口(15-64歲)在近20年以來首次呈現負增長态勢,到2030年,年輕人口(15-39歲)占比可能将從2013年的38%下降到28%。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人口老齡化,使得中國和發達國家生産成本差距縮小,再加上原材料價格上漲、能耗成本和物流成本高昂的影響,各種資源環境約束的逐步加強,我國制造業價格優勢已經逐步削弱,投資回報率不斷遞減。一些發達國家的企業開始将自己的生産地轉移到其他勞動力成本低的國家,或者遷回本國。優衣庫、耐克等世界知名企業紛紛在東南亞和印度開設新廠,加快撤離中國的步伐。

創新、品牌等新的競争優勢尚未形成

2015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達14220億元,研發投資占全球的20%,僅次于美國的28%,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經費投入國家。但是目前創新能力還較為薄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各自的創新活動目的差異較大,跨領域多主體的協同創新體系和有效機制也未形成。制造業自主品牌市場認可度相對較低,與國際知名品牌相比,中國品牌附加值低、競争力弱,顧客美譽度和忠誠度都有待提高。美國《财富》雜志研究表明,2015年蘋果手機以占全球17.2%的市場份額拿到了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的九成,而我國華為、小米公司産品雖然市場占有率為8.0%和5.3%,但利潤份額卻與蘋果公司的産品相去甚遠。

生産組織方式難以滿足産業鍊變化

我國制造企業傳統的“以企業為核心組織各類資源”的模式在資源配置、響應速度、調整能力上都難以滿足産業鍊變化的要求。此外,企業傳統的剛性制造系統無法準确地生産出消費者所需要的個性化産品;即便能夠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生産調整,在該過程中也将會耗費大量的成本和時間,不能迅速響應市場的變化且高昂的調整成本削弱了我國制造業企業的競争力。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必由之路

中國制造業正處于變革與轉型的十字路口。制造業企業必須高瞻遠矚,主動求變,深刻理解“中國制造2025”和《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内涵,适應市場環境的具體要求,充分把握新工業時代下信息資源帶來的機遇,構建以大數據為驅動的新價值網絡。

國家政策大力支撐智能制造

自2015年《中國制造2025》政策出台後,政府大力推動我國制造業提質增效,其中智能制造作為建設制造強國的關鍵,是我國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的重要抓手,也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核心所在。為推動智能制造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并發布了《智能制造工程實施指南》,開展了智能制造标準體系建設及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專項行動等。近期又出台了《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将發展智能制造作為長期堅持的戰略任務,分類分層指導,分行業、分步驟持續推進。

消費者變化需要智能制造

一是互聯網和移動智能終端的發展為消費者提供了跨線上線下渠道的消費體驗,實體商店、電視、網店、社交網站都成為消費者的購物通道,随時随地的消費行為越來越普遍。二是随着大數據、雲計算、社交商務、移動技術等新技術的發展,消費者變得更加“智慧”,使其擁有更多的話語權和主導權。消費者可以自由決定采購的方式。三是社交媒體提供了産品宣傳和信息交流的平台,交易的透明化允許客戶在做出購買決定前進行定價、評級、複核并與其他品牌進行比較。四是消費者對個性化的産品和服務的需求與日俱增,并期望企業去了解他們真實的需求和提供卓越的服務體驗。五是客戶體驗貫穿産品全生命周期和全渠道消費行為,每一個互動環節都需要企業為客戶提供量身定制的信息與服務,客戶忠誠度是通過傳遞無縫的、持久的、個性化的客戶互動來赢得的。

技術演進推動智能制造

一是物聯網和智能終端的快速發展及應用能夠幫助企業組織管理系統中數以億計的設備和傳感器,使其互聯互通,為制造業企業提供更多移動性、靈活性和适應性。二是工業雲平台日漸成為新型生産基礎設施,為研發設計、加工制造、經營管理等生産經營活動提供資源支撐和服務保障,幫助工業生産要素實現優化整合和高效配置。三是工業大數據将成為制造業企業生産的重要生産要素和核心資産,大數據相關應用将貫穿供應鍊管理與優化、生産計劃與制造、市場與營銷、産品設計與研發、産品線上線下銷售、客戶服務與需求分析,為生産提供輔助決策的支撐。四是3D打印使得虛拟設計、精準制造、數據制造能力大幅提升,它為創客提供了一個開源化的設計平台,通過分享數字桌面工具設計出的新産品或是制作出的模型樣品,能夠實現産品模塊的直接借用以及協同創新,個性化定制和網絡化生産将大量湧現。五是機器人降低了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削弱了生産地點的限制,提高了生産效率,在生産、倉儲、配送到客戶交付各個環節都得到廣泛應用,加速制造業高效化和本地化新格局的形成。

制造業産業鍊演進需要智能制造

一是企業地域性的擴張帶來越來越複雜的合作關系,越來越多的業務需要供應鍊上的多家企業合作完成。二是分類更細、更加專業化的産品組合以及迅速變化的市場和技術,要求企業具有更強的開放性和靈活度,在較短時間内以較低成本整合各種資源,具有更強的開放性與靈活度。三是随着“互聯網+”的深度發展,以互聯網為紐帶的産業融合新模式不斷出現,比如零售業與制造業跨界融合,零售商掌握着全渠道的消費者數據,能夠進行精準的全渠道消費者洞察并指導生産,零售商通過代工工廠向産業鍊上遊延伸,整合制造業。四是制造業服務化,制造業向前端的設計和後端的服務延伸,服務業和制造業的界限變得越來越模糊。

智能制造重構中國制造業

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與先進制造技術深度融合,貫穿于設計、生産、管理、服務等制造活動的各個環節,具有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适應等功能的新型生産方式。大數據将作為核心驅動力,始終貫穿整個新價值網絡,賦能需求導向、創新驅動、敏捷生産、協同合作的生産方式,實現精準實時響應需求、持續優化産品研發創新、實時指導生産資源配置和決策、以及全球範圍内産業鍊的互聯互通。

智能化、網絡化生産方式

一是機械的自動化程度更高。生産過程将由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高檔數控機床、自動化成套生産線組成,傳統設備及勞動力将被取代,“無人工廠”數量将不斷增加。二是靈活性和可控性更強。工業信息系統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和綜合集成,促進機器運行、車間配送、企業生産、市場需求之間的實時信息交互,原材料供應、零部件生産、産品集成組裝等全生産過程變得更加精準協同。三是智能化分析能力更高。工業雲平台、工業大數據等智能分析工具具備分析生産數據的能力,能夠通過衡量各種約束條件和選擇條件,模拟決策可能帶來的結果,幫助企業實現更好的決策,并且能夠在不斷的學習中可以無需人工幹預自動做出某些決策。

平台化、虛拟化生産組織

一是生産組織平台化發展。供應鍊集成創新、網絡營銷等新型業态使得每個企業都演化成信息物理系統的一個端點,不同企業的原材料供應、機器運行、産品生産、渠道銷售都由網絡化系統統一調度和分派,産業鍊上下遊協作日益實時化。二是生産組織的虛拟化發展。受信息技術影響,制造業全球化的步伐加快,生産和流通方式、貿易領域将發生逐步改變,企業會通過網絡将價值鍊與生産過程分解到不同國家和地區,隻有運營總部而沒有生産車間的虛拟企業開始出現。例如,ARJ21支線飛機全機結構零部件約31000多項,中國商用飛機制造公司組建了項目廣域協同平台,實現了全球10多個國家、104家供應商之間的協同研發和制造。

小型化、專業化生産組織

一是人員和組織機構縮小。小型化公司的靈活性和創新較高,其利用網絡實現技術升級與市場擴展的能力更強,可以通過使用較少的成本來建立全球的銷售系統,在開放的市場中平等地其他的企業進行競争。二是企業的生産組織将進一步向專業化演進。不同于傳統大規模生産分工模式下,企業圍繞某一産品或領域專門的專業化,在互聯網下,企業柔性生産、定制化制造能力大幅增強,是一種升級版的生産專業化。

定制化、服務化産品

一是産品定制化發展。企業可以根據客戶需求及時調整生産工序和工藝,靈活地生産出各種産品。用戶下單後,訂單送達互聯工廠,工廠即開始向模塊商下單定制所需模塊,通過模塊化的拼裝,可以實現用戶對不同功能的側重,并且最大限度縮短産品制造所耗時間。二是産品服務化發展,企業将從以傳統的産品制造為核心,轉向以顧客為核心提供有針對性的個性化整體解決方案,解決方案包括具有豐富内涵的産品和服務。國内很多企業都已開始從單純的産品銷售,逐步轉為提供“産品+服務”,逐步從單一産品供應商向系統服務提供商轉變,延長了價值鍊條,實現了企業的增長增效。

智能制造已經成為當前中國制造業升級的重要升級方向,中國需要搶抓機遇,統籌規劃行業的升級。既要重視市場的力量,也要注重行業的政策引導。制造業是國家經濟的重要支柱,脫實向虛的趨勢不值得倡導,而未來就需要通過智能制造提升制造業增值空間,讓中國的工匠精神大放異彩。

責任編輯:向坤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