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互聯網技術在農業經濟領域的深入應用,農業轉型升級、鄉村振興發展迎來了重大機遇期。其中,農産品電商是當前我國互聯網+農業的最主要内容,表現出了三個顯著性特征。
一是從參與主體看,由于普通農戶較難達到從事電商的信息技術能力與商業理念要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以返鄉青年為代表的新農人是農産品電商的主導力量。二是從發展規模看,全國農産品電商正處于快速增長期,2013-2016年全國農産品電商交易額每兩年翻一番。三是從産業生态看,農産品電商處于利好政策交彙期,我國已連續出台了多個促進農産品電商發展的政策文件,各部委實施了許多重大工程,如商務部開展了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工程,農業部實施了信息進村入戶工程。
推動農業生産力變革
通過農産品電商,互聯網技術推動了農業生産方式向集互聯網、移動互聯、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技術為一體的新方式轉變,推動了農業生産力的重大變革。
首先是生産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在互聯網技術促進下,農業生産管理正在走向智能化。山東省壽光市前王村已有30%的菜農在蔬菜大棚安裝了自動放風機,實現了蔬菜大棚天窗根據溫度變化自動開合。
其次是農業産出邁上新台階。互聯網技術大幅提高了農業生産效率。山東省淄博市高新區天潤都市農業示範園在草莓種植上廣泛應用物聯網,草莓單産不僅提高20%以上,而且還節約30%人工成本。
但互聯網技術在生産環節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階段,設施農業、規模化養殖、大田作業等領域開始安裝各種傳感器、自動化監控等設備設施是應用現狀的基本面。從領域來看,養殖業是主戰場。多數養殖場安裝了内部監控攝像頭,少量的養殖場還安裝了自動化投料飼喂設備;大田種植互聯網技術應用得非常少。
一個基本判斷是,當前農村勞動力成本和農産品價格比價關系,尚未達到互聯網在農業生産環節廣泛商業化應用階段。
互聯網技術在農産品加工環節主要用于裝備自動化、企業管理信息化與質量安全追溯等方面。在加工裝備自動化上,企業開始對加工生産線進行自動化改造,在揀選、碼垛、倉儲等環節開始應用機器人等自動化設備。在企業管理信息化上,企業開始在财務、人力資源、銷售、庫存等領域運用信息系統。在産品質量追溯上,互聯網信息技術正在進入廣泛、多樣化應用階段。
除了生産加工環節,互聯網技術的應用既有利于優質農産品賣全國、賣全球,又有利于發揮信息資源對生産的指導作用。
首先是互聯網技術為優質農産品插上了翅膀,遠在深山、處在邊疆的農産品也能夠賣向全國,優化了産品供給結構。甘肅省農牧廳相關人員介紹,“以前廣東人隻知道内蒙古有羊肉,通過電商好多廣東人都知道甘肅也有羊肉了,這對增加全國優質農産品供給有很大幫助。”
其次是互聯網技術搭建了生産者與消費者溝通的“電子橋梁”,能夠及時向生産者傳遞消費需求信息,有助于增加有效供給。當前電商平台提供的産品評價功能,既為消費者表達需求提供了平台,更為生産者獲悉市場需求暢通了渠道。
再次是互聯網技術有助于構建農産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提高産品質量安全水平。越來越多的生産者運用互聯網技術建立起了形式多樣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
标準化程度是最大問題
互聯網技術帶動了一大批有志青年投身電商創業大潮,全國到處活躍着電商創業的身影。浙江省某官員生動地描繪了運用互聯網在農村創業創新的場景,“現在不少村子的鍵盤聲替代了麻将聲,越來越多的農民開起了網店”。
截至2017年3月,浙江省遂昌縣共有網店2000多家,網貨供應商200多家,第三方服務商40多家,全縣從事電商産業人員超過6000人。甘肅省湧現出了全國知名女大學生村官張璇的電商創業事迹;湖北省廣水市出現了億元級農産品電商的大學生創業故事。
從各地實踐看,農産品電商在農民增收與精準扶貧上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5年7月,甘肅省成縣265個網店幫助3.8萬貧困人口網絡銷售農産品1120萬元,帶動貧困人口人均增收近300元。2017年3月,湖北省宜城市胡坪鎮在現代農業産業園開展了“電商+衆籌”的扶貧方式,衆籌規模達60萬元,覆蓋兩百多個貧困戶。
互聯網+在我國農業領域正處于蓬勃發展期,在發展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難與問題。其中,農業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是當前互聯網+農業面臨的最大問題。
主要表現為:我國農業發展階段不完全适應互聯網+的需要,有的農業生産标準化程度還處于19世紀的水平,與21世紀的電商存在較大的“産業時差”,農業土地、資金等要素支撐力不強,農産品物流體系建設滞後;互聯網+農業的公共服務與激勵政策不健全,農業農村基礎數據不完善,政府部門數據不能共享、不兼容、不公開,自然村網絡覆蓋率較低,網速慢、專線難用,農産品“三品一标”認證服務供給不足,農業物聯網設備關鍵技術研發、融合、應用障礙多;政府在農産品電商生态治理中缺位,惡性競争、巨頭操縱等問題蠶食電商利潤。
針對這些問題,要加快補齊農業短闆,促進互聯網+農業深度發展,推進農産品标準化建設,構建開放、多元的金融、土地、人才要素支撐體系,強化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探索建立環農村貨運公交和智慧冷鍊物流;強化公共服務與激勵政策,建立農業農村基礎數據采集、維護與應用工作機制,推動數據共享、兼容、公開,加大農村信息網絡設施建設,實施專線網絡應用與貧困戶用網專項補助,推動“三品一标”認證市場化建設,建議認可并實施電子認證書制度,強化農業物聯網設備研發激勵力度,擴大試點示範;鼓勵形成壟斷競争型或寡頭型電商平台市場格局,打破巨頭壟斷格局,積極引導電商平台讓利農戶,建設共生互惠産業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