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緬甸媒體看兩會:中國的先進經驗值得學習 

緬甸媒體看兩會:中國的先進經驗值得學習 

時間:2024-10-26 06:36:41

3月3日下午,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式之前,緬甸主流媒體記者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門前合影留念。繼中共十九大之後,世界的聚光燈再次對準中國全國兩會。3月3日至3月20日,2018全國兩會創下25年來會期最長紀錄,吸引了3000多名中外記者參會報道,外國記者超過千人,其中就有來自友好鄰邦緬甸的記者。

應中國駐緬甸大使館的邀請,緬甸主流媒體記者團一行13人于3月2日至9日來華采訪中國兩會。通過對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開幕式、全國兩會主題活動的采訪報道以及在中國各地的參訪,緬甸記者不僅深入了解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國五年來的發展成就和未來發展規劃,還看到了一個客觀、真實、開放和自信的中國。

關注中國發展

一年一度的全國兩會曆來是境内外媒體關注的焦點,而随着中國的發展與世界的密切相關,越來越多的周邊國家媒體開始關注中國,希望了解和學習中國經驗和理念。

今年70多歲的《民主浪潮》總編埃朱長期關注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去年他在京參加了十九大的現場采訪。本刊記者在機場看到埃朱先生時,他的手打着石膏纏着繃帶,盡管如此,他還是堅持來到中國參與報道兩會。當記者詢問病情時,他慈祥地笑着說,啟程的5天前發生了意外事故,手臂骨折了,經過治療已經不礙事了。

“通過聽取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我了解了過去中國五年取得的成就和未來五年規劃。同時,我很關注中國新修訂的憲法、人事調整等。在這些方面,中國有很多經驗值得緬甸學習。”埃朱告訴本刊記者,新修訂的中國憲法意義重大,将對全球經濟發展産生深遠影響。

“我非常關注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在沿線國家和地區實施落地情況。這是一項國際性的發展計劃,将對世界各國特别是發展中國家産生巨大影響。”埃朱說:“我注意到中國将‘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寫入憲法,體現了中國緻力于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世界各國實現合作共赢。”

與埃朱不同,來自緬甸國際廣播電台的年輕記者特特溫則是第一次來中國參加兩會報道。她告訴本刊記者,來中國之前,她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認真閱讀了2017年全國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前預測了今年兩會的熱點話題。“今年的兩會有很多值得關注的信息,包括中國在對外關系上的積極主動,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以及未來繼續增長的趨勢。”她說,這次的會議對中國未來的發展非常重要,我相信未來中國經濟會發展得更好。

緬甸通訊社主編達盛在采訪中聚焦李克強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和中國共産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他說,通過政府工作報告自己了解到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情況,包括GDP、人均GDP等,扶貧和人才培養計劃,還有更多具體的發展情況和計劃。“中國的就業情況、城市規劃,對我而言也很有幫助。對緬甸而言,這些方面都還需要改善,希望緬甸政府借鑒相關成功經驗。”達盛表示。

達盛告訴記者,他還第一時間把中國共産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與新華社相關文章翻譯成緬文,通過緬通社對外傳播。

“能夠來中國參與兩會報道,我感到很幸運也很驕傲。”《今日民主》高級記者德德莫杜說,她主要關注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的扶貧問題。她說,和緬甸相比,中國非常大且富有,但仍然有一些貧窮人口,如何減少這些貧困人口的數量,中國的一些有效的措施或許緬甸可以借鑒。

《緬甸之光》高級記者朱萊莫也十分關注中國的減貧扶貧話題,她對中國在扶貧領域取得的成績表示贊歎,他說扶貧為中國人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幫助。此外,中國政府在基建、交通和民生改善等方面采取的措施都取得了很多成就,期待緬甸也能快速發展起來。

3月6日上午,緬甸主流媒體記者團來到中石油總部座談采訪。攝影:本刊記者劉嵘中國做法值得贊賞

“看到會場壯觀的場面,特别是集體合唱國歌,我感到非常震撼。”在參加完人大開幕式後,埃朱告訴本刊記者。

埃朱還記得去年來中國參加中共十九大的情景,自己在新聞發布會上獲得了提問的機會,這讓他興奮不已。“外國記者和中國記者一樣,都可以在新聞發布會上獲得提問的機會。”他說,這顯示出中國新聞的開放程度越來越高。

他表示,每年兩會閉幕後都會召開記者會,中外記者可以自由提問,代表委員也會針對問題進行回應和互動,中國政府的這種做法值得贊賞,這展現了中國的智慧和自信。

中國兩會在北京梅地亞中心啟動了“兩會”新聞中心,舉辦專題新聞發布會,為境内外記者提供24小時服務,還專門設置了外國記者服務的辦公室。這令緬甸記者很有感觸,中國兩會從會議安排到采訪服務都體現了民主和開放。

德德莫杜說,對于此次來中國采訪兩會,我收獲很多,可以看出政府很重視民衆的想法,開會之前,通過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議案提案廣泛征求民衆意見,這樣公開、民主的方式非常好。

兩會期間,中外記者可以參加多場新聞發布會,還可以自由采訪兩會代表委員。對此,特特溫坦言來采訪中國兩會後發現中國非常民主,自己從兩會采訪報道中學到了很多東西,找到了很多熱點話題,也采訪了相關代表委員。

朱萊莫感受到中國政府與民衆之間的溝通越來越自由順暢,許多民衆關注的熱點問題都得到了積極回應。她表示感受到中國政府為拉近與民衆之間的距離付出了努力。

3月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後,緬甸國際廣播電台記者特特溫正在人民大會堂進行采訪。攝影:本刊記者王鳳娟感受中國“智能”交通

3月3日上午,來自緬甸的記者們被共享單車所吸引。他們紛紛騎上共享單車合影留念。“之前在網絡上看到過關于中國共享單車的新聞,我對此十分感興趣。”德德莫杜說,中國的科技發展讓人印象深刻。

事實上,中國的共享單車不僅在中國很多城市普及,也已出現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泰國等東盟國家的大街小巷。公開數據顯示,共享單車ofo已為全球16個國家180多個城市的2億用戶提供了超40億次出行服務。

“這是我第一次體驗磁浮列車,穩定性非常好,而且很安靜。”3月7日,在從中國長沙火車南站開往長沙黃花國際機場的磁浮列車上,特特溫告訴本刊記者,很難想象完全不用車輪的車能夠運行。

天網電視台主持人多達特特表示,緬甸的基礎設施和交通還在建設過程中,所以非常關注中國在交通領域的發展,希望中國能将磁懸浮列車的技術帶到緬甸。

據湖南磁浮交通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師介紹,長沙磁浮快線屬于中低速磁浮列車,最高速度為100km/h。“相比傳統輪軌交通可以更好繞開建築物、障礙物,選線靈活。”他說。

朱萊莫更關注磁浮列車的造價問題。上述工程師解釋道,磁浮列車投資較少,地鐵造價每公裡6至8億元,輕軌造價每公裡2至3億元,長沙磁浮快線綜合造價隻有1.95億元/公裡。

德德莫杜表示,自己親身體驗了中國的高鐵和磁浮列車後,感覺特别興奮,她非常喜歡中國的交通工具,充滿了科技感。“對緬甸而言,中國的很多方面都是新鮮的。”她告訴記者,自己非常關注中國在科技領域的發展,這是緬甸目前最需要發展的領域。

讓能源造福兩國人民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得到兩國元首和兩國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互利共赢合作的典範。”3月6日,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CNPC)國際部副總經理王洪濤與緬甸媒體記者團座談時說。

據了解,中緬原油管道起點為緬甸西海岸馬德島,經中國雲南瑞麗進入中國境内。管道全長700多公裡,而中石油在海外建設的管道已超過15000公裡。中石油與緬甸的合作起源于2001年,除中緬油氣管道項目外,在海上還有三個油氣勘探項目。

“中國石油為何選擇緬甸進行投資?”針對緬甸記者的提問,王洪濤表示,中石油的投資是一個互利共赢共同發展的項目。中國有句諺語“遠親不如近鄰”,我們選擇緬甸,主要看重兩國的友好關系,友誼需要建立在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基礎上,兩國的經貿合作可以為兩國的友好、政治、外交奠定更加堅實的基礎。

《妙瓦底》報記者楷圖貌對中緬油氣管道項目給當地帶來的就業問題比較關注,中油國際管道公司中緬油氣管道項目黨群工作處處長張立岩表示,該項目在管道建設期間,當地用工累計超過290萬人次,在施工高峰期,緬甸當地員工達6000人。此外,公司也定向培訓和培養緬籍員工,比如,與當地的培訓機構合作培養了一批焊工、電器操作工,并采用“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幫助本地員工快速成長。

對于緬媒關注的環保話題,王洪濤表示,管道的設計、施工都從源頭上考慮到環保的要求,管道建設非常好地貫徹了環境保護的理念。中石油在大力發展天然氣,這為中國的環境治理、低碳發展做出積極的貢獻。中緬天然氣管道也會給緬甸低碳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中緬油氣管道項目是國際商業合作項目,這個項目為緬甸政府和人民帶來了可觀的收益。”中油國際管道公司黨委委員、總會計師周穎秋表示,我們希望緬甸的能源基礎設施和能源動脈為緬甸人民的發展做出更多的貢獻。

3月8日下午,緬甸記者實地參觀了位于湖南懷化的洪江和托口兩個水電站,并采訪了托口水電站有關負責人。攝影:本刊記者王芳期待中緬清潔能源合作

長期以來,電力短缺問題一直困擾着緬甸民衆,如何發展和利用好清潔能源成為緬甸媒體十分關注的問題。

“清潔能源是未來能源發展趨勢。緬甸大部分地區面臨電力短缺的問題,希望能與中國開展在太陽能、風能、水電等清潔能源領域合作。”達盛在參觀完位于北京奧林匹克公園的漢能清潔能源展示中心後表示。

在參觀過程中,特特溫興奮地告訴記者,自己是第一次看到如此高科技的太陽能展示中心,通過此次參觀,她了解了太陽能的發電原理以及将對環境産生積極影響,同時,太陽能也将改變人類未來生活方式。緬甸急需這樣的清潔能源。

“緬甸擁有非常豐富的水資源,但由于民衆對環保問題的擔憂,水資源并沒有充分利用。”達盛告訴本刊記者,目前緬甸很多村子還沒有電,非常需要水電方面的發展。

為讓緬甸記者更好地了解和感受中國水電發展的真實情況,3月8日一早,記者團乘坐了從長沙開往懷化的高鐵,實地參訪了位于懷化的洪江和托口兩個水電站。

“這裡環境太優美了,讓人難以置信。”當特特溫看到了洪江水電站大壩時,不禁感歎道。她告訴記者,她一直認為建設大型水壩會對周邊生态環境造成破壞,實地看過之後發現與自己想象中的并不一樣。

與特特溫有同樣擔憂的緬甸記者不在少數。在朱萊莫看來,水電能給民衆帶來好處,使他們的生活發生很大的變化。但她想知道建設水電站對生态環境有多大的影響。

事實上,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成為水電強國,水電技術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在水電行業“走出去”的過程中,中國企業尤其注重生态環境環保,嚴格遵守當地政府有關環境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努力實現水電開發與生态建設的和諧發展。

“此行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中國的水電,中國公司在水電工程建設與運營、生态環境保護等問題有着豐富的實踐經驗。”達盛告訴本刊記者,有機會他還想更深入地了解中國水電,向緬甸民衆介紹中國水電發展情況。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