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我國數據新聞實踐的現狀與反思

我國數據新聞實踐的現狀與反思

時間:2024-10-26 04:49:09

複合型人才和團隊協作成為數據新聞獲得廣泛智慧與技術支持、注入成熟且高質量内容的必備要素

文/陳積銀劉穎琪

數據新聞,狹義來講就是“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的新型新聞報道方式。”目前,數據新聞在全球掀起一股社會浪潮,深刻影響着新聞界的未來發展方向。我國媒體和高校對于數據新聞的研究和實踐起步較晚,認知和實踐水準遠低于西方媒體,但近年來發展如火如荼。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關于媒介融合的戰略思想的推動下,甘肅省融合媒體研訓基地分别于2015年6月和2016年5月開展了首屆、第二屆中國數據新聞大賽以及數據新聞研讨會,并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關注。本文以對兩屆大賽作品的對比分析,從五個方面梳理數據新聞的發展路徑,并提出一些建議。

議題設置:中國問題由本土化向國際化轉變

為方便作品對比,報道議題被設置為七個類目,分别為經濟、文化、社會、政治、環境、教育、其他。首屆作品在不限主題的前提下,共收到86份來自學界、業界廣泛參與的數據新聞作品。其中,社會新聞(34%)是報道的主要關注領域,其次為文化新聞(22%)和政治新聞(12%)。第二屆作品則以緊密結合“一帶一路”戰略宣傳為報道要求,提倡利用數據新聞講新絲路故事,以輕松的方式為讀者解讀政府理念,共收到60份選題針對性強的作品,經濟新聞(22%)占據主要報道關注領域,其次為文化新聞(11%)和其他(10%)(見圖1)。

而首屆作品的議題大多是某一段時間内全球媒體共同關注的新聞點,比如“PM2.5溯源”“當我老了,我是否老無所依”等社會新聞以及“互聯網和我們”“出境遊·2014年中國人都去哪裡玩”等文化新聞;第二屆作品的議題基本上是關于中國問題的國際化傳播,将公衆利益放置于國際背景下,尋求事件與個人的關聯。如“下一個世界工廠在哪裡”通過呈現與公衆利益直接相關的中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人口狀況,預測下一個因人口紅利而成為世界工廠的國家。

數據質量:新聞透明度和價值意義得到提升

在國内媒體環境下如何尋求、收集并處理龐雜無序但又異常重要的數據,運用數據的對比形象地說明問題,是數據新聞研究和實踐中的關鍵所在,因此,數據質量至關重要。

第一,數據來源。通訊社、以往報道或出版物(通訊社、以往報道或者其他出版物中公布的數據)以及政府、政府組織(政府在政府信息公開網站或政府報告中直接公布的數據)均為兩屆大賽作品嘗試與探索的數據來源,而且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通訊社、以往報道或出版物(96%)以及政府、政府組織(77%)在第二屆作品中占據壟斷性地位(見圖2)。

第二,數據分析。結論是否經過數據推演(結論收到數據支持)、數據是否來自一個以上的出處或數據集、是否對比論證(反面例子)成為檢驗一則數據新聞能否進行深入分析和解讀的主要維度。第二屆作品對數據的分析(結論收到數據支持、數據集、反面例子)比首屆有一定比重的上升(見圖3)。

第三,數據應用。如何應用客觀冷靜的數據分析結果對受衆關注的事件予以科學解讀,深入尋找相關關系和内在邏輯,彰顯數據的内在價值,是數據應用是否得當的關鍵所在。兩屆作品中,數據和報道内容相關性均較高,分别占87%和96%;在數據的處理方面,第二屆(57%)處理數據的能力略高于首界(48%);從數據整體質量來看,第二屆(54%)作品的數據透明度和可信度略高于首屆(44%)(見圖4)。

第四,數據表現。數據的表現形式直接關系到用戶對于數據新聞作品的理解。根據統計分析得知,首屆和第二屆作品中的可視化易懂所占比重分别為84%和89%,可視化易懂是指數據新聞的可視化設計“一眼”就可看明白。例如,可視化包括相關描述性文字(橫縱軸标題清晰)、無拼寫錯誤、字體一緻、單位正确等。

設計呈現:方式趨于多元化和互動化

與傳統新聞報道相比,大數據時代的數據新聞越來越注重版面設計的交互性以及創意的表現,其接收的信息和視角可由受衆自行定義,将受衆帶入新聞,受衆的自主性和個體性得到實現和尊重。同時,提高了新聞報道的精度,盡可能為受衆呈現全貌。據統計得知,首屆作品以靜态信息圖表(53%)為主,第二屆作品則以靜态信息圖表與動态交互式信息圖表二者結合(59%)為主(見圖5)。

例如,首屆作品中,“PM2.5溯源”“出境遊·2014年中國人都去哪裡玩”等主要通過簡潔明了的信息圖表可視化呈現數據的關系,勾勒了所要表達的内容。第二屆作品中,“數說‘鋼鐵絲路’:連接亞歐大陸的中歐鐵路”主要通過兩張大地圖形式進行視覺呈現,運用了魔鏡這一可視化數據分析平台,用符合數據自身規律特點的各式圖表呈現不同的數據價值。

技術運用:新聞業務更為精細化

首先是數據挖掘和分析工具。數據新聞的探索和實踐要求在大量的數據中,通過統計學、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方法,挖掘出未知的且有價值的信息和知識。首屆作品主要以Excel(85%)、其他(41%)、SPSS(19%)、Tableau(18%)為主,第二屆作品則主要以Excel(98%)、Tableau(23%)、SPSS(21%)、Python(21%)為主。其中,其他數據挖掘工具主要有R語言、orange、Mahout、import.io、八爪魚等(見圖6)。由此可見,數據新聞制作者使用多種多樣的數據挖掘工具,Excel、Tableau、Python的比重有所上升。

其次是數據可視化工具。與傳統新聞相比,數據新聞的可視化通過對海量複雜數據和地理或者時間等相關信息以兼具形象化與趣味性的信息圖表的方式展示給用戶,化抽象為具象。首屆作品主要以其他(68%)、Photoshop(51%)和百度圖說(39%)等工具進行可視化,第二屆作品則較多地使用其他(46%)、Photoshop(45%)和Echarts(36%)。

叙事方式:講述故事的能力有待提升

英國《衛報》數據博客的編輯西蒙·羅傑斯認為,“數據新聞不是圖形或可視化效果,而是用最好的方式去講述故事,隻是有時故事是用可視化效果或地圖來講述。”據統計,首屆作品(23%)通過大數據講述新聞故事的能力比第二屆作品(19%)略勝一籌,但不能忽視的是,在如何選取最佳角度呈現數據、受衆之間的相關性、故事化叙述最有價值的新聞這一點上,依舊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首屆作品中,“古人是怎麼避暑的”“如果這都不算愛,央媽心裡好悲哀”“買房OR炒股”通過趣味故事的形式将枯燥無味的數據與受衆的關聯呈現出來,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第二屆作品中,“數說敦煌”通過大數據來講述敦煌絲綢的藝術故事,将人文故事性與科學性相結合,具有一定的開拓性。

不足與反思:五建議促數據新聞更好發展

首先,從議題的選擇來看,數據新聞的關注範圍雖然逐漸拓展為更多地與世界進行接軌,立足本國、放眼世界,但最關鍵的還是如何在議題的選擇中找到事件與受衆個人的關聯,即新聞透明度。

其次,從數據質量來看,數據既是數據新聞的資源,也是數據新聞表達的工具,因此,數據新聞呼籲公開的數據集來提升公信力。此外,還需制作者以開源的理念讓受衆主動參與進來。

第三,從設計來看,制作人員均能較好地使用多種設計方式(精美的圖表、動态地圖、示意圖、解釋性插圖),但不能忽視的一點是,傳達給受衆的信息是否準确。因此,在創建圖表時除了設計還有一個關鍵性的步驟——确保提供給公衆的信息是準确的。

第四,從技術運用來看,借助音頻、視頻、圖像等可視化輔助工具,數據新聞作品最大限度地綜合了受衆的感官,提升了受衆的沉浸體驗。因此,複合型人才和團隊協作成為數據新聞獲得廣泛智慧與技術支持、注入成熟且高質量内容的必備要素。

第五,從叙事方式來說,在大數據時代,數據可視化隻是新聞叙事化的實現工具,最關鍵的還在于新聞故事本身與其内在的邏輯結構。如何讓受衆更深入地認知新聞事實,還需要制作者不斷發掘有深度有價值的新聞故事,提升用戶的個人體驗,避免給人碎片化、快餐式的錯覺。(陳積銀:西北師範大學傳媒學院副院長、甘肅省融合媒體研訓基地主任;劉穎琪:甘肅省融合媒體研訓基地助理研究員)

參考文獻

1.方潔、顔冬:《全球視野下的“數據新聞”:理念與實踐》,《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6期。

2.彭蘭:《數據與新聞的相遇帶來了什麼?》,《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3.張文霖、劉夏璐、狄松:《誰說菜鳥不會數據分析(入門篇)》,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3年版。

4.章戈浩:《作為開放新聞的數據新聞——英文<衛報>的數據新聞實踐》,《新聞記者》,2013年第6期。

5.吳靜:《網易“數讀”的數據新聞實踐探析》,《中國傳媒科技》,2014年第3期。

6.LucyChambersetal,TheDataJournalismHandbook,O’ReillyMedia,2012.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