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一帶一路”對世界的影響

“一帶一路”對世界的影響

時間:2024-10-26 02:38:27

時至今日,伴随着3年多來“一帶一路”逐步從語言轉化為行動,可以說這一倡議不僅為沿線各國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物理改進,更是在外部世界引發了強烈的心理沖擊。

白俄羅斯明斯克州斯莫列維奇中白“巨石”工業園如果想準确評估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的影響,那麼就應當客觀地了解和總結在其名下到底發生了什麼,它們又給世界的其他部分帶來了怎樣的沖擊,而非無休止地猜測中國推出這一倡議背後的諸多意圖。

時至今日,伴随着3年多來“一帶一路”逐步從語言轉化為行動,可以說這一倡議不僅為沿線各國帶來了不同程度的物理改進,更是在外部世界引發了強烈的心理沖擊。雖然該倡議自身還處于不斷摸索的發展之中,國内外對其推進和實施狀況也存在不同的看法,但是其已然在整個亞歐大陸上初具規模,并對未來的發展産生了顯著而深遠的影響。

物理層面的改進

互聯互通是“一帶一路”的核心,推進沿線地區在物理層面的改進,增進基礎設施,為該地區的人員和商品流動打造堅實的物質基礎是該倡議所需要實現的首要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一帶一路”倡議中所提出的“基礎設施”既包括傳統意義上的公路、鐵路、港口、機場、電信、能源等部門,也在很大意義上強調了作為國家産業能力和參與國際分工之基礎的重工業建設。畢竟,改善聯通性的最終目的仍然是要提升所在國的産業能力。

在“一帶一路”框架下的諸多項目中,有些已經因為獲得了區域和世界各國的廣泛矚目,例如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斯裡蘭卡的科倫坡和漢班托特港,老撾的中老高鐵,埃及的蘇伊士工業園等。它們有的是對既有項目的延續和擴大,有的尚處于規劃和建設之中,有的則是在“一帶一路”框架下得到了迅速推進和完成。這些大型項目不僅直接改善了當地的基礎設施狀況,并且帶動了東道國的整體産業和社會發展。而要想掌握“一帶一路”在改善物理層面可能取得的效果,最直接、最客觀的方式就是了解中國的海外投入狀況。

根據中國商務部的數據,中國在2015年對49個沿線國家的非金融類直接投資達到了148.2億美元,同比增長18.2%;據此推算,2014年的相應統計數據應為125億美元左右。2016年1-7月,對51個沿線國家的此類投資則為78.7億美元,同比減少8.4%,占同期總額的7.7%。綜合這些數據,中國自2013年至今,官方理解的“一帶一路”投資應當在500億美元左右。然而值得強調的是,這一數字遠遠低于其他獨立來源的統計結果。

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長期關注中國對外投資狀況的ChinaGlobalInvestmentTracker項目,自2013年至2015年6月,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各國的總投資為950億美元;而根據美國進步中心的追蹤,至2016年9月,中國的總投資額已經達到了2500億美元。出現這一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統計标準的差異,例如中國商務部一般将對外直接投資與對外承包工程額區别統計。同樣是在2016年1-7月,商務部公布中國企業在沿線地區的新簽合同額為588.9億美元,同比增長19.1%,占同期總新簽合同額的51.7%。考慮沿線地區的承包項目很多得到了中國政府的資助,因此将其寬泛地歸類為中國的海外投資也并非沒有其合理性。

此外,由于項目最初啟動時間和類别的關系,很多性質相同、時間相近,并且同樣受到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的項目還沒有被以上的各類統計計算在内,其中最為知名的就是中國和白俄羅斯合作開發和經營的經濟工業園項目。這些都說明,中國确實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投入了大量的真金白銀以改善東道國的基礎設施和工業能力,而不是僅僅訴諸清談或者誇大其詞。相反,數字不會說謊。盡管不同地區的資金利用水平千差萬别,但是投入總歸是會起到正向效果,而衆多的“早期收獲”更是該倡議在改善所在國物理面貌方面的突出象征。

2016年12月25日,老撾琅勃拉邦,中國老撾鐵路全線開工儀式舉行。老撾總理通倫(右一)率老中雙方代表揮鏟破土,并親自鳴鑼九響

2016年2月27日,烏茲别克斯坦,由中鐵隧道集團承建的安格連-帕普鐵路卡姆奇克隧道順利貫通,該隧道段被稱為“中亞第一長隧道”心理層面的沖擊

随着物理層面的變化,“一帶一路”倡議同樣對沿線各國和全世界帶來了心理層面的沖擊。

實事求是地說,“一帶一路”确實是主要建立在對沿線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所帶來的長期收益的邏輯基礎上,而長期收益由于其本身的極端複雜性往往難以準确評估。相反,高風險和高投入卻是一目了然,在根本上不符合短期的經濟利益預期。正因如此,“一帶一路”倡議所帶來的沖擊也不可能完全是正面的,很自然地引起了很多困惑、懷疑甚至反對的情緒,特别是質疑中國在倡議的背後懷有“擴張勢力範圍”的戰略企圖。

然而,3年來的實踐證明,如果說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有什麼特質的話,那就是其強烈的“利他主義”色彩和“實踐第一”的思維方式。越來越多的國家從“一帶一路”倡議中感受到了希望和擁有更多選擇,而這種心理上的變化正促使它們更積極、更深入地參與這一合作框架。

何謂希望?衆所周知,基礎設施的改進有利于經濟發展和貿易往來,但由于自然環境和地緣政治因素,亞歐大陸上的衆多地區無力依靠自身和現有的國際合作機制來改善基礎設施,增強工業能力。本質上來說,這些地區不可能或者很難通過以短期利潤為基礎的市場化方式來改進物理條件。而與此同時,處于“無政府狀态”的國際社會又不可能向這些地區提供具有“公共産品”或者說“政府轉移支付”性質的資本。這一結構性矛盾使得這些地區的經濟發展長期步履維艱。

“一帶一路”倡議則正好為這些地區提供了實現發展的希望之光,其在提供資本的同時,更重要的是顯著激發了後者的主動性,很多對“一帶一路”感興趣的國家甚至比中國自身還要積極。雖然它們有時也會提出難以實現的方案和設想,但是隻有擁有希望,國家和社會才可能真正行動起來。

何謂選擇?當前,以世界銀行和亞洲開發銀行為代表的“舊機制”,過于重視規避風險、保護投資國的利益,不僅無法滿足很多國家的資金要求,還禁锢了它們的發展思路。伴随着“一帶一路”的提出,中國建立起了包括亞投行在内的新機制,将自身的發展理念轉化為了可以供其他國家選擇的切實路徑。當然,中國所倡導的開發理念也并非一定更為優越,但是确實在解決某些現實問題上顯示出了獨到的長處。無疑,這種不同理念之間的良性競争和相互補充在未來應當能夠繼續激發人類的智力資源與治理潛能。

2016年9月22日,在位于印度尼西亞中蘇拉威西省的青山工業園鎳鐵生産控制室,印尼員工辛塔(前)在監控生産線上的指标。青山工業園區是“一帶一路”倡議落地印尼的重點項目對世界有益的嘗試在理解“一帶一路”對沿線國家和世界産生了何種影響的基礎上,也應當認識到其也并非是中國發展戰略和對外投資的全部。從投資占比上來說,中國在“一帶一路”地區沿線國家的投資高峰期是2007年前。2016年,在私人資本的帶動下,中國出現了對外投資的新高潮,其中主要對象是傳統的發達國家而非“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根據商務部數據,2016年1-5月間中國對北美洲、大洋洲同比增長了208%和72.4%,相對的在亞洲、拉美和非洲投資增長則隻有62.8%、50.5%和5%小幅增長,特别是對美投資達到了峰值,遠遠超過了往年的記錄。這一事實說明中國自身也是在綜合利用多種途徑促進自身發展,對沖“一帶一路”投資的可能風險。

很大程度中國是以“自備幹糧”、“自擔風險”的方式來進行一場規模宏大的跨國發展試驗,雖然其最終目的仍然是要為中國自身的發展和繁榮創造良好的整體外部環境,但是更多體現出的是重視全局利益和長遠利益的國際責任感和使命感。

事在人為,“一帶一路”是否能夠如同中國的預期那樣發揮作用,還要取決于未來中國和各國政府、企業和社會部門的不斷學習和自我完善,可能還會遭遇到一些困難和挑戰。但是無論如何,“一帶一路”倡議對世界而言都将是一種有益的嘗試,它将為亞歐大陸乃至整個世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肖河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戰略室助理研究員、博士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