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鄒治波/文 近期美韓.."/>
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美國謀求在韓部署“薩德”系統的戰略意涵

美國謀求在韓部署“薩德”系統的戰略意涵

時間:2024-10-25 11:23:25


    口鄒治波/文
    近期美韓兩國就在韓國部署“薩德”武器系統達成原則性協議,此舉引起了中俄等地區大國的堅決反對。除了應對朝鮮的核威脅,“薩德”系統部署的背後還存在更多的戰略意涵,并有可能導緻亞太地區戰略格局和地緣政治的深刻變化。

在朝鮮進行所謂“氫彈試驗”後,關于“薩德”系統在韓部署之争在中國與韓美之間激烈展開,引發國際高度關注。實際上,這一問題并非始于今日,早在2014年5月,美就部署“薩德”系統問題開始對韓施壓,但囿于中國反對,韓對此采取了“不請求、不協商、不決定”立場。但朝鮮第四次核試驗使形勢出現逆轉,韓美不顧中國強烈反對,借機啟動了部署“薩德”系統的談判。

為何一個防禦性武器系統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為何這一問題會引發中韓美激烈博弈。從軍事安全角度看,“薩德”系統能對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攔截,威脅中、俄戰略力量的有效性,這固然會損害中俄的戰略安全,但更為嚴重的是,“薩德”系統并非一般性質的武器系統,其在韓部署的目的也絕非“防禦朝核威脅”那樣單純,其戰略意涵遠超本身所帶來的軍事效能,更深層次的是有可能使東亞戰略格局回擺、改變地緣政治現狀。這種結果反而會為朝核問題帶來複雜且不可預測的前景。

“薩德”系統的軍事作戰效能

“薩德”系統全稱是“末段高層區域防禦系統”(THAAD),由攔截彈、發射架、地面雷達和戰鬥管理與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BM/C31)等組成。“薩德”系統戰鬥部——攔截彈最大速度達2.5千米/秒,采用直接撞擊方式摧毀目标,其攔截高度為40—150千米,最大攔截距離為300千米,防禦半徑達200千米。“薩德”系統是唯一能在大氣層内和大氣層外攔截彈道導彈的地基系統,是美國“全球導彈防禦系統”的一個子系統。

一、對中、遠程導彈武器的作戰效能

從“薩德”系統戰術技術指标看,其能在大氣層的高層和外大氣層的低層對彈道導彈進行攔截,這一高度實際上是中程彈道導彈的飛行中段和遠程彈道導彈的飛行末段,因此,“薩德”系統可對中、遠程彈道導彈進行攔截。同時,“薩德”系統具有數據兼容性好的突出特點,這使“薩德”系統很容易與美國已在亞太地區部署的“宙斯盾”系統、“愛國者”系統融為一體,從而構成對來襲中、遠程彈道導彈從中段到末端的多層次相互銜接的導彈防禦系統。

從地區層面看,一旦美在韓成功部署“薩德”系統,無論從政治、戰略驅動力,還是從技術實踐效果看,美在日本、菲律賓甚至台灣地區部署“薩德”系統就将成為必然。若此,東亞反導網絡就已然建成,這無疑将降低中、俄導彈武器對美駐亞太軍事基地等戰略目标的軍事打擊效能,削弱中、俄在亞太對美的戰略遏制能力。

二、對洲際戰略導彈的影響

對中美俄大國而言,能夠保有對對方國土戰略目标的核打擊能力,是維系國家安全、避免大國戰争、維護全球戰略穩定的基礎,也是大國軍隊和國防建設的核心目标。而在韓部署的“薩德”系統,就會影響中國對美的戰略核威懾能力。

“薩德”系統攔截彈隻有2.5千米/秒的最大速度,這個速度達不到攔截洲際彈道導彈的戰術技術要求,因此,“薩德”系統本身并不能直接對洲際戰略導彈構成威脅。但是,在韓部署的“薩德”X波段雷達(FBX-T),将成為美國保護本土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前沿部署的預警雷達。美“天基紅外系統”(SBIRS)在洲際戰略導彈發射10—20秒後即可發現目标,随即把信息傳給抵近中國部署并具有精确識别能力的“薩德”系統雷達,随後可由其跟蹤探測中國導彈在助推段直到頭體分離的完整數據,為其進行中段和末段攔截提供更為準确的數據信息。這無疑将削弱中國對美國的戰略核威懾能力。

三、對軍事情報的探知除戰時軍事效用外,在韓部署的“薩德”系統雷達可長期有效探測中國武器發展機密信息。其所屬的X波段雷達不僅目标識别精度高,而且探測距離也可達2000公裡,這個距離不僅覆蓋中國的渤海、黃海和東海,而且還深入中國腹地,覆蓋東北、華北、華東地區。今後,中國在這些地區進行的導彈發射試驗都将在其觀測之下,其雷達可有效探測到導彈彈道飛行數據、突防手段性質和目标特征等武器敏感信息,這将為美國采取針對性防禦措施,為其反導武器系統今後發展提供重要依據。

四、反導系統的局限在大多數關于反導系統及其帶來戰略安全影響的文章中,人們強調的重點是其有效性和嚴重性。但必須客觀看到,從武器屬性、研發規律和支撐資源看,反導系統雖對進攻性武器具有一定攔截能力,但這種能力存在局限性和脆弱性,我們不能過高評估其本身的軍事效能,否則就會對反導系統背後的真正戰略意涵有所忽視。

反導系統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技術上的滞後性。“矛”與“盾”的邏輯關系是先有“矛”後有“盾”,先有進攻性導彈武器,後有防禦性反導系統,反導系統需要對确定的導彈武器進行針對性防禦。而一個大型武器系統的發展,需要經過立項、研制、生産、試驗、定型、部署長達十年以上的周期,待一個新型反導系統完成實戰部署,另一個更高技術性能水準的導彈武器會應運而生。何況反導系統的技術難度要求更高,這種技術上的滞後性制約了反導系統的效能;二是系統的脆弱性。一個反導系統是一個複雜的信息鍊接系統,從天基衛星系統到地面前沿部署的預警雷達和自身雷達,以及指揮控制、情報中心等,一個環節失效就會導緻整個系統效能大為降低甚至失效,而這些信息鍊接點自身基本沒有防禦能力,進攻方完全可以對其進行有效打擊,使反導系統無法發揮作用;三是支撐資源的非對稱性。反導系統比進攻武器環節多、技術要求高、作戰适配複雜,其費用是後者的9倍左右,這種費用的非對稱性往往也成為反導系統發展和部署的強大制約因素。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