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獨特而脆弱:馬達加斯加鳥類

獨特而脆弱:馬達加斯加鳥類

時間:2024-10-25 02:54:21

安多加耶拉國家公園裡有1800種植物,圖中的非洲霸王樹是該地特有物種(視覺中國供圖)

盔鵙(視覺中國供圖)就許多中國讀者而言,提起馬達加斯加,最先映入腦海的可能會是由夢工廠出品的兩部動畫片,但實際上片中的主要角色除了企鵝之外,獅子、斑馬、河馬和長頸鹿都不存在于今天的馬達加斯加。倒是那個有些神叨的國王朱利安是這裡當之無愧的代表,即便是對馬達加斯加島的具體地理位置全無了解,也不難認出朱利安其實是一隻狐猴(環尾狐猴,Lemurcatta)。總面積約為58.7萬平方公裡,相當于3個河北省大小的馬達加斯加島是世界第四大島,也排在新幾内亞島和婆羅洲之後,為熱帶地區的第三大島。該島跟非洲大陸以平均寬度為400公裡的莫桑比克海峽相隔,據信至少在1.6億年前就與大陸主體分離開,約在1.3億年前來到今天所在的位置。該島所在地塊已經至少有32億年的曆史,這與地質年齡相對年輕的新幾内亞島和婆羅洲顯著不同。地質學家或是生物學家,都很難從自身學科完整而清晰地去定義馬達加斯加究竟是一個龐大而古老的島嶼,還是一個迷你而獨特的“大陸”。唯一無可争辯的是,過往的地質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共同造就了馬達加斯加魅力十足而又舉世無雙的生物多樣性。馬島壽帶(海洛供圖)

白頭鈎嘴鵙(視覺中國供圖)

鱗斑地三寶鳥(法新社供圖)

彎嘴鵙(法新社供圖)已知分布在馬達加斯加境内的鳥類僅約300種,單從數字上來講遠不及新幾内亞島(超過720種)和婆羅洲(近650種)。但在此繁殖的220種鳥類裡有超過一半是特有種,其中100種僅見于馬達加斯加島,另有近30種還分布至鄰近的島嶼。換句話說,每在馬達加斯加觀察到3種鳥,其中可能就有1種是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見不到的。這種格局的形成被認為是寬闊的莫桑比克海峽當中島嶼很少,使得來自非洲大陸的種類在向馬達加斯加島擴散的漫長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墊腳石。而那些有幸跨越海峽的物種,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當中獨立演化,并最終形成了這裡獨一無二的生物多樣性。全世界的現生鳥類共分為243個科,其中有4個科僅見于馬達加斯加島:拟鹑科(Mesitornithidae)、地三寶鳥科(Brachypteraciidae)、裸眉鸫科(Philepittidae)和馬島鹟科(Bernieridae)。隻有一屬一種的鵑鴗科(Leptosomidae)除該島之外,還見于鄰近的科摩羅群島,鵑鴗(LeptosomusDiscolor)們響亮的叫聲常常是當地森林中的代表聲音。

衆所周知,生活在南美加拉帕格斯群島的“達爾文雀”是演化生物學領域有關“适應輻射”(AdaptiveRadiation)的經典例證。源自同一祖先的各種“達爾文雀”盡管外形差異不大,但卻有着大小厚薄不同、形狀區别明顯的喙,對應着不同的食物及取食方式。與之相似,馬達加斯加島上的鈎嘴鵙科(Vangidae)鈎嘴鵙亞科(Vanginae)成員也展現出了較“達爾文雀”有過之而無不及的适應特征。這當中既有體型嬌小如䴓類,跟啄木鳥一般在樹幹上活動的紅嘴鈎嘴鵙(HyposittaCorallirostris),也有活躍于枝頭間似山雀類的紅尾鈎嘴鵙(CalicalicusMadagascariensis),還有在林間地面活動如畫眉類的克氏須鹛(PseudobiasWardi);體型最大的彎嘴鵙(FalculeaPalliata)生活在北部、西部和南部幹燥林地中,用長而下彎的喙啄取無脊椎動物為食;有着巨大亮藍色喙的盔鵙(EurycerosPrevostii)則隐身于東北部的潮濕雨林中,伏擊大型昆蟲及小型脊椎動物,是馬島最吸引人也最具代表性的鳥類之一。鈎嘴鵙亞科已知僅有22種,但卻在體型大小、喙的形狀和取食行為上幾乎反映了其餘超過5000種雀形目鳥類在這三方面存在的主要類型。過去基于形态和生态上的明顯差别,鳥類學家們曾将鈎嘴鵙亞科成員分置于不同的科,但現在的分子遺傳學研究強烈支持将它們都歸在一起。與“達爾文雀”們的經曆類似,鈎嘴鵙亞科的祖先種在抵達馬達加斯加島之後不久便發生了快速的适應輻射,而随着演化的進程,對不同食物資源和生活環境的利用逐漸特化,終成了今天所見的多樣化種類。象鳥是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内的巨型、不會飛的鳥,它們擁有強壯的雙腿(視覺中國供圖)馬達加斯加島的地勢中央高而東西兩側較低,受地形影響來自印度洋的暖濕氣流在島的東部形成了充沛的降雨,島上的熱帶雨林也主要集中于此,也是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地區。馬達加斯加面積最大的保護區——馬蘇阿拉國家公園(ParcNationaldeMasoala)就位于該島東北部的馬蘇阿拉半島。值得一提的是,瑞士蘇黎世動物園裡有個同名的巨大溫室展區,引種了近400種源自該公園的原生植物,展出超過50種主要來自該公園的脊椎動物,在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腳下硬是營造出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人工雨林。每年動物園都會拿出部分收入定點資助馬蘇阿拉國家公園,是世界上首個動物園展區和對應自然保護地有着緊密和持續聯系的典範。島的西部則相對較為幹燥,對應的植被也以落葉林為主。同時西部還有不少沼澤、湖泊及河流這樣的濕地環境,為許多依賴濕地生活的鳥類提供了栖身之所。中部由于人口稠密,原有的植被已遭受嚴重破壞,生境以幹燥草地和大量的稻田為主,物種較為單一。西南部是全島最為幹旱的地區,也形成了最為獨特的棘刺林(SpinyForest),這裡的生物多樣性雖相對較低,但特有物種卻不少見。

人類約在距今2000年前進入馬達加斯加島,這裡獨特而精彩的鳥類世界從此随着人口的增長而日益受到威脅。至少曾有5種象鳥生活在這裡,其中大象鳥(AepyornisMaximus)身高達3米,體重近500千克,是已知最重的鳥類,它的卵比已知最大的恐龍蛋還要大。但所有的象鳥估計在距今約1000年左右滅絕,與它們一同消失的還有倭河馬和體型接近大猩猩的巨大狐猴,人類活動造成的影響難辭其咎。然而悲劇并不隻發生在久遠的過去,2010年馬島特有的德氏小䴙䴘(TachybaptusRufolavatus)宣告滅絕。這種體長隻有25厘米的小型水鳥僅見于東北部的阿勞特拉湖(LakeAlaotra)及鄰近地區,由于外來入侵魚類的捕食、人為導緻的栖息地環境惡化、過度捕魚及與小䴙䴘(T.Ruficollis)之間的雜交等原因而走上了不歸路。1985年9月在該湖最後一次記錄到德氏小䴙䴘,随後直至2009年的曆次搜尋都再未發現它們的蹤迹。急速膨脹的人口給這裡的濕地環境造成的影響尤為明顯,大量的濕地被改造為稻田以生産更多的口糧。受此影響,依賴濕地環境的馬島潛鴨(AythyaInnotata)和馬島漁雕(HaliaeetusVociferoides)數量都已極為稀少而瀕臨滅絕,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将這兩種的受脅狀況都已評估成極危(CriticallyEndangered)。水鳥們的日子不好過,森林鳥類的情況也同樣不容樂觀。據統計,2001至2016年間,馬達加斯加有276萬公頃的林地消失,刀耕火種,盜伐紅木、薪柴和礦業開采是導緻當地森林減少的主要原因。在人類的陰影下,馬達加斯加島上曆經數千萬年演化而成的獨特生物多樣性前景并不明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