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在早餐與小吃之間

在早餐與小吃之間

時間:2024-10-25 10:40:29

除了各種粉和腸旺面,貴陽還有很多可口小食可以作為補充的選擇,它們介于早餐與小吃之間,有些已蹤迹難尋,有些仍如過往,在街頭販賣。

1

2

3

4貴陽小吃:1.戀愛豆腐果2.絲娃娃3.豆腐圓子4.豆花面

糯米飯

說到貴陽早餐,怎能不提糯米飯呢?那些在馬路邊、地下通道處支起大鍋小竈的流動攤點,總能看到排起長隊。攤主聽着行色匆匆的顧客各種交代指點,把塑料袋托在手掌上,從鍋内挖一坨糯米飯打底,再把土豆絲、酸蘿蔔丁、炸花生米、折耳根、脆哨末等等蓋在糯米飯頂上,手一攏,一揉,裹成飯團,兜在塑料袋裡,讓趕路的上班族和上早課的學生揣進懷裡做早餐外賣。

貴州的糯米飯以貴陽和貞豐兩地最為著名。貴陽的糯米飯是在蒸熟之後加醬油來拌,糯米清香,醬油隻是點綴,糯米團的味道依靠着店主制作的各種簡易小菜來提味。貞豐是一個略油膩的版本,據考證自清嘉慶年間已經形成現在的形制。糯米頭天晚上泡好,第二天瀝幹水分後大火來蒸,蒸好後把熟的豬油油花花地淋上去,拌勻後用小火保溫,按需索取。貞豐糯米飯的另一個特征是夾在裡面的香腸,精瘦肉放香料提前腌制數日,用時炸至半幹,切成薄的香腸片塞在糯米飯中小火溫熱。

無論是哪一種吃法,糯米的質量都是最關鍵的。好的糯米顆粒大而晶瑩,瀝幹水分之後不容易破裂,即便做成貞豐糯米飯也不會吃得滿嘴油膩膩。在貴陽,兩種糯米飯都很受歡迎,貴陽口味更适合趕時間的上班族,去店裡慢慢吃的往往是貞豐口味。除了加辣椒,貞豐糯米飯還可以選擇加糖,這是北方人熟悉的吃法,隻是不知道配着辣椒會不會有點不是滋味。

湖南面與豆花面

貴州近幾百年的曆史中,一直貫穿着移民、戍邊、支黔的故事,明代屯兵、抗戰西遷、1949年後的三線建設等等,人們從他鄉遠道而來,也順便帶來了對家鄉的思念和記憶中吃食的味道。

湖南面就是一例。聽名字是來自湖南的面,但實際上隻是貴陽的湖南移民研制出來的面,在湖南找不到類似的做法。湖南面全憑一種鄉愁,寄情發揮而做。大衆點評網貴陽站社區經理張潇根據後台數據,把湖南面的受歡迎程度排在貴陽早餐類的前三名,僅次于同樣來自外鄉的牛肉面。“很奇怪,這東西看着平淡,但貴陽人就是喜歡湖南面的味道。”

湖南面裡的主角是雞肉。雞塊常和瘦肉丁一起先炒再加水炖,加胡椒粉、姜片等作料,熬出一鍋濃郁的美味湯底。細面煮至斷生彈脆起鍋,灌湯,加香菇塊,撒一把翠綠香蔥段,人人垂涎這雞湯味道的濃郁。湖南面的點睛之筆在于湯中自調的胡椒粉,也有人愛加糊辣椒,但争議比較大,有人認為破壞了鮮湯,有人認為這才能改善口感。

豆花面也是貴陽人喜愛的面食,專門提出來,是因為豆花面吃起來非常豐富有趣。一碗加雞蛋和面的寬面條,加蓋豆花頂在上面,最後結結實實澆滿豆漿,這一碗就素淨地完成了。另起一碗,先用紅油打底,添上豬後腿肉切的肉丁,跟香菇一起炒,清香四溢,接着是豆瓣醬、炸花生豆和榨菜絲,最後不忘添些香蔥和薄荷葉,瞬間給這碗面增添了清涼感。

豆花面的三大主角——豆花、豆漿和寬面條與配料分開,生發出無數搭配的可能性。最簡單的,豆花可以先與豆漿一起吃,清清爽爽,吃完再把薄荷辣椒肉丁澆在面上,一碗面兩重截然不同的味道。

豆腐圓子

豆腐圓子可真香!

豆腐圓子是貴陽曆史悠久的小吃,其中“雷家豆腐圓子”是吃豆腐圓子的不二之選。因為在清道光年間,豆腐圓子就是由雷家首創出來的,此後經過幾代家族傳承,一直到共和國初期,雷家後人進入了國營餐飲公司工作,這項手藝才傳授給了外人,進而被越來越多的人學會并開店營業。遺憾的是,我們去貴陽采訪時,瑞金北路的“雷家豆腐圓子”因為修路暫停營業,隻好去别家吃,但豆腐香醇的味道依然讓我們停不了筷子。

豆腐圓子是油炸過後的豆腐團,外面香脆,裡面綿軟,口感十分豐富。制作豆腐圓子的原料是酸湯豆腐。貴州少數民族很擅長做酸湯,最有代表性的是紅酸和白酸,分别把小番茄和淘米水裝在罐中密封發酵,酸湯魚的鍋底用的就是此種紅酸和白酸混合炒制的酸湯。豆腐圓子的酸湯是點豆腐的汁水自然發酵而成,用它點豆腐後變成酸湯豆腐。酸湯豆腐制好後,要盡量壓幹水分,再把豆腐捏成碎末,裡面加折耳根、酸蘿蔔、菜籽油、香菜末及各種常見調料,拌勻後裝進擂缽,像做糍粑辣椒那樣,舂到帶有黏性為止。這時的豆腐如面團一般,做法就像蒸饅頭,兩隻手并攏輕壓,捏成圓球,在繼續發酵之後,就可以下油鍋炸。

豆腐圓子炸過之後,表皮變得粗糙黯淡,輕輕一咬,是帶着點韌性的酥脆。牙齒需要稍費力氣,才能解開表皮仿佛帶筋的彈性枷鎖,在幾聲清脆的磨牙聲中,内部軟糯的裡子終于觸碰到了,跟表皮混合在一起細細地嚼,來自豆腐與油炸的雙重香味,不加佐料單獨吃都香得停不了嘴。傳統的豆腐圓子要配蘸水來吃,糊辣椒、折耳根、酸蘿蔔是雷打不動的老三樣,把豆腐圓子破開,舀一勺進去拌着一起吃,味道當然是更加分了,前提是折耳根的味道能夠征服你的話。

戀愛豆腐果

戀愛豆腐果出自于貴陽抗戰時期。1939年日軍轟炸貴陽城,空襲警報一響,市民就紛紛往郊區跑。彭家橋有一對張氏夫婦,他們在菜地裡搭了幾間茅草屋,招徕躲空襲的市民來吃他們家的“烤豆腐果”,因為再無其他去處,這裡一時間熱鬧非凡。很快,烤豆腐果因為制作速度快,既能充饑又物美價廉,很快受到了貴陽人的廣泛歡迎。名字裡的“戀愛”兩個字,則是因為食客中的青年男女常以吃烤豆腐為名,暗送秋波,吃小吃也磨出了一頓飯的工夫。

現在想在貴陽街頭買戀愛豆腐果沒那麼容易了。幸運地在一條小吃街遇到推車的大叔在烤豆腐,鐵闆上平鋪着二三十塊酸湯豆腐,在火上慢慢地煎,又慢慢地翻。劉公瑾老師告訴我們,做戀愛豆腐果的酸湯豆腐需要兩天的發酵時間。令人不可思議的是,以前會用魚缸裡的水來點豆腐,覺得水裡的微生物對豆腐發酵有益,現在改用堿水做替代物。豆腐在鐵闆上煎,内部不斷滲出汁水來,這些汁水又加固了表面的一層金黃脆皮。吃的時候用刀橫着剖開豆腐内部,往白嫩綿軟的肚子裡填辣椒、香蔥、蒜泥、折耳根和麻油等配成的醬料。咬一口表皮,焦脆可口,再咬一口内部則是冰火兩重天,軟得像酸奶一般。如果你能吃得下有折耳根的辣椒,一定會非常喜歡戀愛豆腐果脆嫩的雙重口感。

絲娃娃

一個超級可愛的名字。

絲娃娃可以說是貴州春餅,但模樣比北方要秀氣很多。一張巴掌大的面皮兒,盛好囊中物,把面皮左一下右一下搭過來,再把底部翻上來包好,小小的宛若一個嬰兒襁褓,于是被親切地叫作“絲娃娃”。

絲娃娃是貴陽知名的街頭小吃。以前是推着車的小攤點,面皮論張來賣,推車上擺好各種餡料,從店主那裡領到面皮,拿公用筷子按需索取。有些人為了貪小便宜,直接拿筷子夾起各種小菜往嘴裡送,免不了受攤主一頓責罵。有些攤位索性自己包完再賣,但這樣就少了很多DIY的樂趣。以前的絲娃娃很便宜,上世紀80年代的小學生,歡天喜地地捧着一兩分錢,到絲娃娃攤位就可以換來一兩塊絲娃娃吃,在那個物資匮乏的時代絕對解饞。現在絲娃娃進入了時髦餐廳,價格也不算貴,一打面皮十多塊錢,還送十幾種餡料,尤其是悶熱的夏天,吃起來非常清爽。

小小一張面皮裹不了太多東西,卷好後要在裡面澆一勺湯汁,一口吞下,所以包得完整非常重要。裹的餡料大多都是切絲狀,土豆絲、豆腐絲、蘿蔔絲、折耳根、蕨菜、黃瓜絲、海帶絲等等,提前拌着糊辣椒制作成涼菜,在一張面皮上做各種色彩搭配,齊刷刷擺整齊。包好之後從頂上灌湯,一刻不猶豫地塞進嘴,把所有滋味封進去。湯汁有兩種,普通的高湯,或者貴州特色的酸湯。酸是黔菜的重要元素,小番茄加鹽腌制的紅酸和陳醋按照1∶1的比例調配好,再加辣椒、姜、蒜和香蔥,一勺滑進絲娃娃裡,風味無窮。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