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中國方便面故事:從紅紅火火到蕭蕭瑟瑟

中國方便面故事:從紅紅火火到蕭蕭瑟瑟

時間:2024-10-23 09:09:20

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段吃方便面的往事。然而現在,它已經成了日漸衰落的國民食品

要說北京城消息最靈通的人,張春來大概算得上一個。他能第一時間知道,哪些日子坐火車的人最多,哪個景區遊客逛的時間最長,哪有新樓盤破土動工,哪家大學最近考試,哪個小區住戶收入最高,他甚至知道什麼時候孩子容易鬧病,一撥撥地跟着爸媽湧去兒童醫院打針。

賦予他這種神奇洞察力的,是方便面。張春來是康師傅方便面駐北京地區順通銷售所所長,他的秘訣很簡單—在這些地方,方便面會突然間賣得特别好。

同樣的故事在中國很多城市每時每刻上演着。在世界方便面協會的統計裡,中國是全世界方便面消費量第一大國。在2015年全世界總消費的977億份方便面中,中國的年銷量就達404.3億份,幾乎是排名其後的8個國家需求量的總和。其中,由中國發明、在中國最為暢銷的紅燒牛肉味方便面,也一直是全世界單品口味銷量第一。

在過去20多年裡,方便面占領着中國經濟最奇妙的一個時代。它伴随着時速30多公裡的綠皮火車而生,活躍在GDP增長率逐年攀高的奧運年代。在美國彭博社的記錄裡,方便面市場與農民工熱潮一同崛起,“建築工地上随處可見的方便面碗,有如地面上高聳的起重機一樣多”。它們是中國經濟繁榮時期最直觀的象征。

然而在今天,這個繁榮的象征正在消退。中國市場占有率超過50%的康師傅方便面連續出現利潤率下滑,淨利潤最高下滑達40%,這對任何企業都是難以忽視的危機征兆。

糟糕的消息在整個行業蔓延。方便食品行業市場分析報告裡明确寫道,2016年中國方便面銷量下滑6.75%,連續第4年呈現衰退。不止一家投行調整了方便面主要生産企業的投資評級,并将其标注為“投資前景黯淡”。

市場分析師們把壞消息歸咎給外賣興起、消費升級、火車提速以及農民工紅利的消失。人們似乎不像過去那麼熱衷方便面了。

盡管如此,它所代表的那個曾經的奮鬥時代并沒有消失。幾乎每一個人都有一段吃方便面的往事。過往的所有回憶全部塑封在108克的紙盒裡,隻要在80度以上的沸水裡浸泡上3分鐘,就會在打開盒蓋的時候,跟熟悉的味道一起,一瞬間複生。

全民愛吃方便面的年代

屬于中國人的方便面故事,大多跟考試、加班、坐火車、夜宵有關,有時甚至還會帶有些許傳奇色彩—中國女排主教練郎平靠吃方便面解壓;裡約奧運會乒乓球比賽拿了冠軍後,馬龍和張繼科得到的獎勵是教練劉國梁親手煮的方便面;而阿裡巴巴創始人馬雲在創業初期,為了節約時間和成本,全員吃方便面,他甚至還專門招聘過一個能變着法兒把方便面煮出50種味道的員工。

也許就是因為這樣廣受歡迎,在北京做了十多年方便面經銷生意的陳慶輪,直到現在還不太願意接受人們不再愛吃方便面這件事。“1996年我剛來北京時,覺得方便面是個‘奢侈品’,能吃上一包都是件值得慶祝的事。”他說,那時候沒多少人舍得買盒裝面,都愛買袋裝面,因為“能省一塊錢”。

方便面的确曾經是一門好生意。在康師傅方便面事業部,人們喜歡繪聲繪色地描述第一包方便面的起源—台灣來的魏家兄弟在大陸創業失敗,1.5億新台币的本金幾乎虧光,心灰意冷地從内蒙古坐綠皮火車返回北京,泡了一包從台灣老家帶的方便面,結果香味引得一車廂的人都來圍觀。魏應州四兄弟由此發掘商機,在1992年8月,他們以“方便地吃飽”為核心訴求,開發了第一包康師傅方便面“紅燒牛肉面”。

就這樣,人們迎來了一個全民愛吃方便面的年代。陳慶輪說,一開始他也沒想到方便面能夠熱賣。有天早上批發市場來了一輛大卡車,12米長的集裝箱裡裝滿了方便面,他還覺得這人一定虧本,圍着車轉了下就回去繼續倒賣他的洗發用品了。結果第二天路過一看,4000多包方便面已經全賣光了。

那時的人們被這種新奇的産品迷住了。“我第一次吃方便面的時候,它還是稀罕的舶來品。我和妹妹考試成績不錯,才換來了第一包方便面。”在康師傅位于天津的工廠裡,有一個展示方便面曆史的印象館,其中有人這樣回憶說。“我們那次真是非常認真地閱讀了食用說明書,掐着秒表泡面。說起來味道和現在也許并沒多少差别,可那次印象卻很深刻,像是第一次嘗到高級食品的感覺。”

看到一卡車方便面售罄的那天晚上,陳慶輪沒睡着覺。他一直在替那個方便面老闆算賬,一天賣光4000多包方便面,那一天的淨利潤就有4000塊人民币。陳慶輪決定轉行,畢竟方便面賣得快,更何況,方便面比洗發水輕得多,自己搬起來沒那麼累。

他在2004年成了康師傅的專屬經銷商,奧運會前後既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高峰期,也成了方便面銷售的黃金時期。“當時隻要進兩種貨,紅色包裝的紅燒牛肉面和黃色包裝的香辣牛肉面,買賣就算是成了。那時候人們也不挑,上來直接問,有紅的給紅的,沒紅的給黃的。過不多久一準兒都賣光了。”他說,“那會兒,做生意就是這麼簡單。”

2010年1月29日,湖北宜昌火車站,商販向旅客出售方便面高度标準化的家鄉味道

在那個全民吃方便面的年代,張春來可以在不看報紙的情況下,曆數這座城市正在發生的新聞。

他知道每隔3個月,效益好的國企就要給員工發福利,因為每到這個時候,企業旁邊的超市方便面會由于工會采購而銷量翻倍;他也發覺自駕遊開始流行了,因為高速公路休息站要求的備貨量逐年顯著增加。

他還能大緻清晰地辨别出,在北京,哪裡住着有錢人,哪裡住着農民工。因為願意嘗鮮的高收入顧客會時不時買走定價七塊五的高端面,而如候鳥般聚集在建築工地附近的工人,則會壟斷性地批量買走這個地區所有“勁爽”和“福滿多”系列的方便面—因為它們最便宜—隻是這筆銷量巨大的生意大多隻能維持8個月,跟施工工期一樣長。

不過,有些真相迄今為止對他來說都是謎。張春來說,學生一直都是方便面的重度消費者,特别是一到考試季前夕,銷量都恨不得翻倍。但是不知道為什麼,方便面在清華、北大始終銷量領先,無人能敵,特别是清華的方便面銷售異常好,遠超周圍的學校。有時候他會納悶,清華的學生,為啥老吃方便面呢?

在方便面世界裡,人們最渴望解答的謎題始終是—誰最愛吃方便面?方便面調研機構将每周吃兩包方便面的用戶定義為“方便面重度用戶”。統計數據顯示,這個群體包括學生、農民工、剛參加工作前三年的上班族、經常旅行的遊客等等。隻不過,在不同時期,第一大消費群體總在變化。

不過這事在張春來看來非常簡單,在北京,方便面生意第一大群體從來沒變過—北漂。

“那些還沒有家的人,還在漂泊、奮鬥路上的人,最常吃方便面。”這是他在北京幹了十年方便面銷售後的最直觀總結。他說,方便面大概是過苦日子、拼搏奮鬥時期的“專屬記憶”。

正是基于類似的判斷,整個方便面行業不斷細化着地區性的口味。以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康師傅方便面為例,它擁有總計260種不同口味,其中許多口味是隻針對特定地區銷售的。比如代表西北的油潑辣子,代表江南味道的老鴨筍幹,還有代表東北特色的小雞炖蘑菇等。康師傅方便面的工作人員說,這樣做意味着可以将“熟悉的家鄉味道塑封在方便面調料包裡”,在忙着考試、忙着打工、忙着幹活的日子裡,一瞬間聞到故鄉的味道。對漂泊的人而言,這是“高度标準化的家鄉味道”。

實際登上超市貨架的其實是“過于豐富的家鄉味道”。潘弘毅是康師傅方便面華東區域客戶經理。他在第一次到店裡盤貨時,被整整一面牆花花綠綠的方便面吓到了。他花了足足兩個小時才分清楚這些不同口味、不同規格、不同分量的方便面,可數下來一看,還不是全部。

與他同期的同事教他背誦“方便面五大天王口訣”—“紅、辣、酸、菇、蝦”,它們分别代表最受歡迎的紅燒牛肉、香辣牛肉、酸菜牛肉、香菇炖雞、鮮蝦魚闆方便面。這是在全國範圍内都受到歡迎的口味。

所有口味的方便面擠在琳琅滿目的貨架上,開始了異常殘酷的競争。主攻食品的投資機構将便利店定義為“一個拼死搏殺的戰場”。根據市場調研機構的研究,在擺放了1000種商品的超市裡,用戶實際能注意到的商品隻有20種。盡管貨架上的商品包裝上多半展示着可愛、溫馨、微笑的畫面,可想要存活在便利店的貨架上,必須要能持續地吸引消費者注意,赢得他們的購買,否則在連續兩周銷量下滑後,極有可能遭到商家淘汰。

2015年1月5日,四川省廣元市朝天區麻柳鄉石牌村小,方便面成了不少留守孩子的主食所以走進一家便利店,能擺在貨架上的都是勝者。而在這個方便面的世界裡,勝者的最高權力就是“坐上龍位”。在顧客進入食品區域時,第一眼能看到的貨架商業價值最高,而這一列貨架上與大多數顧客視線齊平的第二排位置被稱為“龍位”。誰能坐上龍位,誰就是方便面世界的大赢家。

在過去的20多年裡,便利店的龍位上一直坐着康師傅紅燒牛肉面。對很多人來說,暢銷數十年的紅燒牛肉味方便面幾乎成為了“方便面”的代名詞。“我們内部有句話,叫做‘紅牛(注:紅燒牛肉面)是我們的底薪’,就是說我們每個人的底薪都是賣‘紅牛’賺的。”張春來說,“其他口味如果賣得好,就是我們的獎金。”

調研機構的統計顯示,人們在貨架前的整個購買決定過程,平均不超過15秒,很多時候買一包方便面,最大的考驗是“一瞬間的沖動喜好”。而在這競争異常殘酷的購物一瞬間,貨架上變換着不同流行風味,隻有強勢的紅燒牛肉口味,始終坐在龍位上。

“我媽媽不讓我吃這個東西”

沒有任何人能永遠穩坐龍位,方便面也一樣。在商店龍位之外的地方,更多巨變悄無聲息地發生。

張春來是在每天看新聞的時候意識到了這個變局的到來:

—2007年,中國鐵路第6次提速,最高運營時速達到300公裡;截至2016年9月,中國高鐵運營裡程超過2萬公裡,大幅縮短旅行時間,接下來中國還将試驗時速500公裡以上的更高速度技術;

—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在30年來首次下滑;國家統計局發布的農民工監測調研報告顯示,自2011年以來農民工總量增速持續下降,特别是青壯年農民工比重不斷下降,跨省流動農民工在2015年也比上年減少;

—截至2016年底,中國在線訂餐外賣市場用戶規模超過2億人,其中63%的訂單來自白領商務人群,30.5%來自校園學生市場……

看到這些新聞的時候,張春來常常“心裡咯噔一下”。旅行時間變短了,農民工變少了,學生和白領吃外賣了,這都讓他發愁—誰還會吃方便面呢?

不過對方便面生意影響最為緻命的,是消費升級帶來的消費行為變化。中國消費者不再滿足于“方便地吃飽”,他們渴望更加新鮮、健康、更有品質感的商品——哪怕這會讓他們多花一些錢。

可方便面早已不再是“高級舶來品”的味道了。在參觀天津工廠裡的方便面自動化生産線時,人們除了感歎全自動化的生産流水線,生産線每分鐘500包方便面的高速生産量,還會順道感歎“還是油炸食品啊”……

有時候碰上幼兒園組織參觀,小朋友們還會指着展示闆上一包包的方便面圖片,七嘴八舌地嚷嚷着不合時宜的真話:“我媽媽不讓我吃這個東西!”“我媽媽說吃方便面不健康!”

但方便面行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沉浸在争奪“龍位”的競争中,無法回應這種需求變化。“20年前我們吃的方便面……今天還是同樣的産品,這是我們所有方便面生産企業的共同責任。”統一企業(中國)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侯榮隆在公開演講中這樣說,“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關注競争對手,但較少花時間關注消費者。

同質化的競争弱化了創新能力,而替代性的創新産品,并不能被收入增加了的消費者所認可。”

這就是今天這個正在分道揚镳的消費市場。根據貝恩公司2016年與凱度消費者指數合作發布的《中國購物者報告》,傳統上以藍領為主要消費群體的品類處境艱難,比如方便面和廉價啤酒,均出現了銷售下滑;以白領為主要消費者的品類則保持了快速增長,其中酸奶和寵物食品的增長尤為突出。

下着雨的上海午後3點,穿着代表“紅燒牛肉面”的紅色工作服的方便面員工,三三兩兩地聚在康師傅大樓下的三角路口,站在路邊抽煙。因為食品公司大樓内全面禁煙,這裡是他們難得的能抽煙休息的場所。

休息時間裡,這裡混雜了各種聲音,感歎業績不好,抱怨競争激烈,還有發愁生意難做。隻有快遞小哥的聲音最為洪亮—這裡同時也是他們收發快遞的集散點—同樣穿着紅色工作服的快遞小哥從他們中間穿梭而過,大聲喊着:“XXX,來拿快遞!”

這大概并不是一個适宜排解煩惱的路口。包圍他們的不隻有正在崛起的物流行業,抽完煙擡頭一眼望去,馬路對面一排整齊的小飯館,門牌上用幾乎和店名一樣大的字号寫着他們當下最強勁敵人的名字——外賣送餐,請撥電話。

見證國家最奇妙的一段變化

每年到了春節前後,陳慶輪就會想起那些方便面最輝煌的日子。“賣方便面就跟賣房子似的,金九銀十,氣溫每降一度,生意就能好一點,到了春節就是頂峰。”他回憶說,許多年春運高峰他都是在北京西站過的,方便面生意太好,不僅要專門雇一個“春節碼貨員”,他這個做經理的也得親自去碼貨。常常彎着腰擺好500盒一垛的方便面,一轉頭剛剛碼好的一垛已經賣沒了。

當然,這種好日子已經過去了。陳慶輪已經好一陣子沒經曆過這種大陣勢了。不過,方便面大玩家們也在竭力挽回市場。統一不斷推出創新産品,康師傅則将産品深度細分,有的針對熱愛踢足球或打籃球、食量偏大的17歲到25歲男性,有的針對害怕長胖、注重膳食健康、不喜歡吃味精的年輕女性,還有的甚至直接瞄準“性格熱情奔放、敢于嘗試新鮮事物的年輕人”。

可是,它們所面對的是一個異常難以取悅的消費者群體。張春來說,雖然現在很多産品主打“高消費力的中産階級白領”,可是他往往在寫字樓連續促銷一個星期,也沒多少人願意買。“可能對這些白領來說,跟同事一起出去聚餐也是社交的一部分。要是老吃方便面,就沒法參與集體活動了。”他說。

這些做方便面生意的人們,正在說服自己接受一個新現實:方便面已經不再是曾經那個管飽管夠的明星食品了。在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裡,它可能隻是人們出于懷念品味的記憶味道,或是為了嘗鮮偶爾吃一下的零食,更受歡迎的可能是那些小包裝、小分量的杯面,隻是應付餓肚子的臨時對策。

方便面見證了一場近似輪回的變遷。如今高速行駛的列車上,逐漸回到了20多年前的樣子。那時候,方便面是個少見的稀罕物;而現在,方便面也是生活裡不那麼頻繁出現的東西了。

而在這其中的20多年,這種高效率填飽肚子的食品,見證了這個國家最奇妙的一段變化。

建造位于天津的康師傅印象館時,為了懷念創業初心,工廠裡的擺渡車塗成了綠皮火車的模樣,紀念那個常常飄着紅燒牛肉面香的年代。

然而,人們懷念坐綠皮火車年代的自己,卻似乎并不懷念沉悶、嘈雜、簡陋又混雜着各種奇怪味道的綠皮火車。來參觀的遊客紛紛提建議,實在是“太土了”,“再也不想坐綠皮車了”。開通沒多久,工作人員就隻好把擺渡車重新粉刷,打扮成近似高鐵的模樣。可是當初為了模仿綠皮車的軌道沒辦法修改,隻能接着用。

于是,在這條主打懷舊的世界最短鐵軌上,人們坐在一輛看上去很現代的擺渡車上,重溫着舊時候綠皮車“咣當、咣當”的感覺,向前駛進。

也許下次人們再回想起奮鬥年代,浮現出的會是另一種味道。“上一次吃方便面的時候啊……可能是去年吧……也可能是前年……”在張春來的銷售辦公室工作的同事努力想了好一會兒,依然沒記起來最近一次吃的方便面口味。但是他們清楚地記着最近一次加班工作配餐的來源。

這是一個不需要思考的答案:“外賣。”

來源:每日人物(微信公号:meirirenwu)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