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2018之夏:高溫“浮世繪”

2018之夏:高溫“浮世繪”

時間:2024-10-23 05:49:34

“我們正在經曆熱浪和極端高溫事件,這與我們關于溫室氣體排放導緻氣候變遷的預期一緻。這不是未來才會出現的情況,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

一年一度、消暑必備話題之“全球氣候變暖”,今年在朋友圈打開方式首先從兩隻熊開始。北極圈内,一隻熊媽媽摟着懷中的熊寶寶趴在一塊小浮冰上,寸步難行。周圍找不到一塊可供立足的冰塊,隻有汪洋。這弱小、可憐又無助的一幕迅速擊中苦夏中吹着空調的人類,一時間,“北極圈罕見32℃高溫!北極熊40年将滅絕”的文章遍布朋友圈。

雖然也有駁斥的聲音:“發生32℃高溫的地區并沒有北極熊分布”、“丹麥國家氣象局計算:北極核心區域的海溫/氣溫和過去幾十年平均狀态沒有明顯區别”……但褪去“狼來了”流言渲染後,“全球氣候變暖”的症狀,确實正越發突出和沉重。

今年8月以來,西班牙所在伊比利亞半島一些地區出現40℃高溫天氣,局部地區氣溫攀升至44℃。8月5日,西班牙緊急醫療機構(SEM)發布消息,稱這個國家因中暑死亡的人數已上升到10人。

高溫不僅出現在火熱的南歐,地中海旁的希臘,跨入北極圈的挪威,都在接受高溫“烤”驗。不僅是歐洲,整個北半球、四大洲,都陷入了緻命熱浪(deadlyheatwaves)。

熱遍全球

高溫破表,其實從春天就已開始。

2018年4月30日,巴基斯坦Nakwabash的氣溫一度飙升到了50.2℃。法國氣象局的氣象學家卡比奇安在推特上表示,這或許是有記錄以來地球上4月份的最高溫紀錄。

之後,北半球刷新熱度記錄這事兒就停不下來了……

2018年6月26日,西亞國家阿曼蘇丹的奎裡亞特,最低夜間溫度達到42.6℃,問鼎有史以來世界上最高的最低溫度。

兩天後的6月28日,美國科羅拉多州的丹佛市當日氣溫達到40.5℃,同一天,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市氣溫達到了31.9℃,不約而同打破自己的“最高溫”紀錄。

7月5日,阿爾及利亞東部首府瓦爾格拉,溫度一度躍升到了51.3℃,刷新本國高溫觀測紀錄。一直關注着世界各地的極端氣溫的氣象曆史學家MaximilianoHerrera甚至表示,這個溫度可能是非洲至今可靠記載中最高的氣溫。

北美地區也沒能幸免。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死亡谷國家公園氣象站8号測出52℃高溫,加拿大魁北克省的高溫高濕天氣則已導緻數十人死亡。

褪去“狼來了”流言渲染,全球氣候變暖的症狀,确實正越發突出和沉重

而北非的熱浪沒有停步,北上歐洲。

8月,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一位巴塞羅那的中年男子當街昏倒,送醫後不治。其他兩名工人,在維修馬路的過程中也不幸中暑身亡。

同樣位于伊比利亞半島的葡萄牙也在“叫熱不疊”。8月3日,葡萄牙有8個地區打破高溫紀錄,内陸城市阿布朗提斯監測到45.2℃高溫,差點追平全歐洲1977年創下的最高溫紀錄。

今年夏天的英國,大部分地區超過30℃。或許有人覺得這樣的溫度和極端高溫相比不算什麼,但要知道,英國以往夏天平均氣溫隻有20℃以上,很多人家裡連空調都不裝。連日高溫,似乎已經逼得平素溫文有禮的英國人暴躁了起來。BBC7月23日報道,英國西米德蘭警方說:“世界杯、夏日熱浪以及飲酒過度這些綜合因素是導緻犯罪上升的原因。”英國警方聲稱,今年收到的犯罪報警率,創下紀錄。這絕不是空穴來風,研究發現,犯罪率上升的确和天氣較熱有關系。

海峽對岸的法國,盧浮宮前噴水池邊的泡腳大軍成群結隊,已經不算新鮮事。室内的人則忙着網購空調和風扇。作為常年氣候适宜的國家,法國一般家庭同樣沒有配備風扇或空調的習慣,擁有空調的比率隻有6%。但這個夏天,風扇空調成了法國人“續命”的必備電器。據《巴黎人報》報道,在網購平台eBay上,空調的銷售量上升1044%,電風扇上升696%。

用電量攀升,法國的電力公司卻不得不削減發電量——《每日郵報》2018年8月1日報道,法國電力集團(EDF)表示,河水高溫預警,可能導緻4座核反應堆從8月3日起停運。原來正常情況下,核電站通常使用水來冷卻反應堆,再把水送回河裡。但正值高溫,為了避免送回去的高溫河水把河道“煮”成一鍋魚湯,公司隻好停止部分能源作業。

除了法國,荷蘭皇家氣象局也已經在荷蘭全境發布橙色預警。高溫打破荷蘭42年幹旱紀錄,今年成為荷蘭有測量記錄以來最為幹旱的一年。部分城市政府已經發出警告,讓人們小心熱化了的柏油路、松動的地磚,關閉的橋梁和鐵路軌道。

為了防止路面融化,荷蘭人已經開着車在柏油路上來回撒鹽了。2012年6月12日消息(具體拍攝時間不詳),北極斯瓦爾巴特群島,一隻北極熊母親和她的兩隻6個月大的幼崽跨越60英裡,遊回到了海岸。由于全球氣溫的升高,北極的浮冰不斷融化,北極熊昔日的家園遭到了摧毀,它們的獵物也越來越少。許多北極熊面臨在夏季挨餓的危險,它們不得不到内陸覓食高溫不僅能讓高鐵線路關閉,還能讓飛機延誤。在德國北部城市漢諾威,一條50歲高齡的機場跑道真的“熱到變形”……85架飛機,數千名旅客們因此被延誤了數小時。德國氣象局公布的數據解釋了答案:這個7月是德國自1881年有氣溫記錄以來最熱的7月之一。

更聳動的消息傳來了——北極圈地區内觀測到32℃的高溫:據英國《衛報》報道,歐洲的北極圈也受到極端氣溫侵襲,就連北冰洋沿岸的北歐多國和俄羅斯都出現了罕見高溫天氣。《衛報》援引歐洲氣象網站“惡劣天氣(severe-weather)”數據稱,挪威班納克7月30日測到32℃的氣溫。

曾經是“夏日清流”的挪威、瑞典和芬蘭的一些城鎮也在不斷刷新曆史最高溫紀錄。

冰雪不斷消融。一直驕傲地聲稱“我出生時,都是帶着雪橇從媽媽肚子裡出來的”挪威人會發現,如今報紙裡附帶的夾頁廣告,整版都是滑雪闆忍痛甩賣的消息。

挪威的政府高速公路當局則提醒路人,要特别留意躲到隧道裡避暑的馴鹿和羊隻,并注意行車安全。

同樣,瑞典也不能幸免。由于天氣異常幹燥,瑞典在7月中旬已報告大約50起森林火災。據《人民日報》8月3日報道,瑞典最高峰——喀布内卡塞山南峰上的冰川加速融化。7月份,南峰冰雪的厚度減少了至少4米,海拔降至2097米。未被冰雪覆蓋的北峰從此取代南峰,成為了瑞典最高峰。

歐洲人熱蒙了,紛紛“逃”往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脈避暑。而瑞士此時也自顧不暇。高溫讓草地枯萎,水源短缺,農戶們隻好把牧場上的牲口趕上更高海拔的山上,還被迫動用冬天的飼料儲備來喂養牲口。政府也派出直升機和空軍,每周給奶牛們送水。高溫下工作的軍人,被破例允許以短褲和T恤替代平日的軍裝制服。

在城裡,瑞士警方正在發起“熱狗運動”,鼓勵狗主為愛犬穿上鞋子,以免在路上行走時,爪子被燙傷。

熱浪同樣沒有放過亞洲。東亞地區的日本、韓國出現大範圍高溫熱浪。日本大部分地區經曆了觀測史上最熱的7月,中暑死亡125人。連相對涼爽的北海道也有7人中暑死亡。進入8月以來,依然是持續全國性的大範圍高溫。作為易中暑的高危人群,許多日本老人舍不得開空調,電力公司隻好給老人們義務降低電費。

隔壁的韓國也是一路蹿升高溫紀錄,韓國已出現超過2000名中暑患者,其中27人死亡,是自2011年開始此項統計以來的最高值。7月23日,首爾氣溫達38.8℃,創111年以來最高值。據中新網7月27日報道,一位江陵市男子崔浩俊陽台上的十幾顆雞蛋,竟有一顆被熱得自己“孵”出了小雞。

無心插柳的崔浩俊表示:“小雞是暴熱天氣賜予我的珍貴‘家人’。我給小雞取名為‘kkamsuni’。”他将kkamsuni放置在客廳,打算好好撫養。

幅員遼闊的中國,中國氣象局統計顯示,剛過去的7月,全國有94站發生極端高溫事件。萬萬想不到的是,東三省中的遼甯本溪縣表現突出,以39.2℃的日最高氣溫突破曆史極值。

2018年正在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年份之一,已經不需要懷疑——這個論斷也得到世界氣象組織副秘書長埃琳娜·蒙娜恩科娃認可。“許多國家都有新的高溫紀錄,這并不令人意外。我們正在經曆熱浪和極端高溫事件,這與我們關于溫室氣體排放導緻氣候變遷的預期一緻。這不是未來才會出現的情況,而是正在發生的現實。”埃琳娜·蒙娜恩科娃說。

北極熊怎麼辦?

熱浪襲來,北極熊首當其沖成為了全民心疼的目标。這個每年都會在傳媒口中“被滅絕”一次的物種,今年如何熬過高溫殺手?

在中國的社交網絡上,“真相帝”與“野生科學家”對這個問題進行了交鋒。

在各種觀點和數據的碰撞中,人們能厘清的事實是,高溫的确讓北冰洋夏季海冰快速向極點方向退縮,大量北極熊被困在島嶼、陸地上,無法到浮冰上去捕食海豹。但這次發生32℃高溫的北極圈地區,确實不屬于北極熊出沒區域。

當地時間2018年8月3日,瑞士,熱浪席卷北歐,隆河冰川被絕緣泡沫覆蓋,以防止其融化另一個被劃重點的知識是,“北極圈高溫”,并不等于“北極高溫”。

這次出現高溫的挪威班納克站點,其實是與北溫帶相接近的歐洲北極圈地區。北極地區面積廣大,從北極圈到北極點,跨越了20多個緯度,也從溫帶跨越到寒帶,氣溫跨度非常大,還受到地形的影響。北極點固然一年四季白雪茫茫,但其他與溫帶接壤的地方,也能看見綠植覆蓋的森林,或者鮮花滿地的苔原。

個别高溫站點稱出現在北溫帶接近北極圈内,但北極地區的核心地帶,例如北極點、近極點地區、北冰洋夏季海冰區,目前還是寒冷的冰雪世界。因此“北極高溫”的說法并不科學。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極地氣象研究所副研究員丁明虎也對《南方周末》解釋:位于北極圈内、班納克監測站點的32℃高溫是瞬間出現,7月30日午後很快又降下去。“我們評估認為,這次更多是局地極端天氣而非整體變暖,發生在很小範圍内。從整個北極圈内平均溫度來看,6月至今的狀況和曆史上相差不大。”

8月5日,正随中國第九次北極科考隊作業的新華社記者申铖就發表手記:“北極并不熱!”

至于在朋友圈裡廣泛流傳,那些寸步難行、餓到脫相的北極熊照片,基本上都是往年的舊照。

事實上,北極冰川面積不是影響北極熊數目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主要因素;北極熊作為一個物種,曾經經曆過北極無冰的時期。而現在決定北極熊繁衍程度的,是其食物來源。北極熊的一個主要食物來源是海豹。自從20世紀60年代人類限制海豹捕獵之後,北極熊的數量沒有下降。

當然,這并不意味可以漠視北極熊的生存威脅。畢竟實實在在的觀測表明:因為氣候變化全球變暖,北極的冰層日益萎縮,這種地球上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的生存空間日漸減少。

人們越發考慮,将北極熊搬個家吧。據《環球時報》報道,加拿大政府近年就在負責一項北極熊搬家的項目。而目的地别無他選,隻有南極。

德國海洋生物學家、動物權利組織“Poissond'avril”成員阿恩·佩德森(ArnePedersen)對《德國之聲》表示,盡管他不認為讓北極熊搬家是個好主意,因為“在整個南極大陸,沒有室外活動的北極熊,而且也沒有過”。但他也不得不承認,“南極大陸的冰蓋對北極熊來說是非常棒的生存空間。它們可以在那裡找到一切它們需要的、能夠承載它們體重的冰層,以及它們主要的食物源海豹,而且數量充足。”

氣候變化近還是遠?

面對氣候變暖,全世界最淡定的當屬美國人。報告反映,許多美國人認為氣候變化是離他們非常遙遠的一件事。他們認為到了2050年或是2100年,人們才會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而且受到影響的也是世界上其他地方,不會是美國,不會是自己所在的州和城市,更不會是自己所在的社區。

在這些美國民衆心中,氣候變化離他們非常遙遠。據美國科技網站TheVerge報道,一份蓋洛普最新民意調查報告顯示,過半美國人認為氣候變化不會影響到他們個人,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既有美國人自來樂觀的心理素質,也有一部分原因來自總統特朗普的政治影響。

2016年特朗普成功當選後,将進一步加深美國人對氣候變化的懷疑。早在競選期間,特朗普就宣揚“氣候變暖”是一個“騙局”,并在推特上說氣候變化不是真事,理由是他打開門,外面明明很冷。

上任後,2017年6月1日,特朗普宣布,美國将退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而在2018财年聯邦政府預算中,美國環保局的預算遭大幅削減。

當然也有不一樣的聲音。今年3月去世的已故科學家霍金,生前早說過自己的看法。在電視節目《史蒂芬·霍金最喜歡的地方》的第二集裡,這位著名物理學家表示,如果地球持續變暖,就會變成金星的樣子。

也許,面對特朗普的自信,霍金在電視節目裡的提議是最有效的。“下一次遇到全球變暖否認者,讓他們去金星旅行吧,我來掏錢。”他這樣說道。¢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