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品牌背後的人

品牌背後的人

時間:2024-10-23 05:00:00

本刊記者王蘊聰楊懿茹

曲恒香青瓷茶壺作品

品牌的背後是文化,而文化的背後,是一群智慧的人。今年7月末,由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共同舉辦的第三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評審結果揭曉,來自華光陶瓷的曲恒香、孫慶萍獲得“日用陶瓷類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稱号。年輕的藝術大師在華光陶瓷創作部工作室的小小格子間中,梳着精幹短發的孫慶萍正對電腦屏幕上的一幅荷花設計圖進行細節上的修改。隐約可見的黑眼圈似乎暗示着她的一絲疲憊。桌面上堆着一沓草稿圖,四周零散地擺放着幾件半成品。40歲出頭就獲得了中國陶瓷界的最高榮譽,孫慶萍并不像傳統意義上人們想象中陶瓷大師該有的樣子。孫慶萍從小喜歡畫畫,機緣巧合讓她開始從事與陶瓷相關的工作。她熟悉陶瓷曆史,對中國傳統花紋,不論蓮丹梅蘭還是龍鳳麒麟都能夠信手拈來。利用公司每年組織去國外學習的機會,她又吸收西方陶瓷的特點,将中西陶瓷精華融會貫通,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敏而好學、學以緻用是孫慶萍身上最為明顯的特質。精緻的工筆,朦胧的美感,寫意的境界,時尚又不失中國傳統的美感,孫慶萍的每一件作品都散發着淡雅含蓄之美。在她看來,作為一名年輕的陶瓷藝術大師,除了擁有紮實的繪畫功底和獨到的藝術審美外,創新意識極為重要。孫慶萍覺得,陶瓷設計一如服裝設計,需要年年更新。她會關注每年的流行趨勢,從各種流行元素中找尋靈感。她大膽将淺粉、果綠、湖水藍等鮮豔明快的顔色運用在陶瓷設計上,作品幹淨活潑,讓人眼前一亮,廣受消費者喜愛。2014年,華光陶瓷承接了APEC會議的首腦宴會用瓷制作工作,孫慶萍即為該項目的首席設計師。她帶領團隊夜以繼日,耗時半年設計出《國彩天姿》系列作品,以美好、安康、吉祥、團圓為主題,以中國古典花卉祥紋為主要圖案,以飽滿自信、欣欣向榮的姿态向各國領導人展現了東方神韻的魅力,赢得了中外來賓的一緻好評。提及那段日子,孫慶萍坦言有壓力但更有動力。那次工作也使得她對進行陶瓷作品創作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

在工作間内,孫慶萍在樣品上描畫。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曲恒香在車間裡打磨半成品的細節。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孫慶萍《國彩天姿》系列作品中的奶缸

40年見證華光變遷植物學界有這樣一個規律:色彩豔麗的花固然美麗,但香氣撲鼻的花往往是樸素。在華光日用陶瓷器型設計師曲恒香看來,更能打動消費者的,是作品本身内在的感染力。曲恒香還記得40年前,19歲的她作為山東輕工美校的第一屆畢業生,來到張店陶瓷廠(華光陶瓷的前身)報到上班。進工廠大門後,跟着師父沒用幾分鐘就把不大的廠房轉了一圈。一個車間一條窯,工作環境的簡陋超出了她的想象。轉眼40年過去,伴随全國陶瓷行業大環境的變化,經受了轉型中一系列的陣痛和坎坷,華光陶瓷華麗蛻變,成為了中國日用陶瓷領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在曲恒香身上,也印刻着與企業共同成長的記憶。工作中相當比例的時間,曲恒香都會出現在車間裡。一有想法,她馬上與工人們探讨如何實現,而且大多數時候她都要自己動手做一下。既要有好的造型,又要追求高的合格率,還要考慮工序的合理性,并且要節省原料,這些都在她的研究範圍之内。正因為對工序的熟悉和理解,曲恒香設計出來的作品從造型到最後的成品,基本不會有大的改動。1997年,華光陶瓷建成了全國首條骨瓷生産線,在此之前,公司一直沒有大型的、系列化的日用陶瓷産品。依靠新的生産線,曲恒香決定做出一套能體現中國當代日用陶瓷設計水平的作品器型來。這套作品既不能過于時尚,又不能太普通,更不能模仿市場上已有的東西。于是曲恒香開始了長達數個月的對國内陶瓷市場的研究,并赴英國等國考察國外的骨瓷市場。她從傳統陶瓷的設計元素中提取了“小木碗”的造型,加入“平鍋”元素,再把這些造型元素用大方飽滿的現代設計概念表現出來,這就是後來的《水木年華》系列餐茶具。作品一經問世,受到市場熱捧,至今保持着華光最暢銷産品的紀錄。2010年,第九屆全國陶瓷藝術設計創新評比,曲恒香送展的《溪邊晴川》文具從衆多佳作中脫穎而出,一舉奪得一等獎。這也是她參報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的資格作品之一。業界很多專家認為,《溪邊晴川》文具淋漓盡緻地表現了華光陶瓷所研發出的華青瓷的本質之美。華光的華青瓷增添了新時代的科技生産元素,不僅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傳統青瓷的基礎制作工藝,更加傳承和發揚了“尚青”的美學意境。華青瓷采用天然玉石入釉,通過燒成過程中産生的神秘窯變,形成的結晶體使釉色溫潤,晶瑩透亮。與偏重藝術陶瓷的設計師不同,曲恒香作為日用陶瓷造型設計師,思考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更多的是放在實用價值上。在她看來,沒有實用價值的産品,很難為企業換來效益,沒有效益的作品也很難談上價值。

華光陶瓷首批陶瓷藝術大師羅曉東、呂泉(左下)、何岩(右)。

為花瓶上的圖案勾線。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為茶具上的圖案填色。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華光陶瓷一直以能否為企業帶來和創造價值作為人才标準。在華光,每年獎勵最多的是科技創新人員,每年獲得學習、考察機會最多的也是科技創新人員。同時,公司也注重培養和引進高學曆、高層次的年輕創新人才,擴大創新隊伍,增強創新隊伍的活力,優化和改善創新隊伍的結構。創新依托的是人,人的文化創意表現能力決定産品的高度。近幾年,華光陶瓷把尊重人才、鼓勵創新作為企業發展戰略來抓,成功建立起大師與企業共同成長、人才與企業互哺的機制。2010年11月,三名老職工何岩、羅曉東、呂泉憑借深厚的藝術功底和優異的創新成果,被評為第二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當時,一家企業能擁有三名中國陶瓷藝術大師,在整個陶瓷行業都屬罕見。何岩在藝術造型設計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詣,作為創作總監,他與著名陶藝大師合作創作完成的“和諧2007咖啡具”、奧運巨獻“和諧五洲壺”等多組獲獎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美術館收藏。羅曉東在刻瓷和彩繪方面有深厚的藝術功底,刻瓷壁畫“火的藝術”被中國陶瓷館收藏。呂泉在陶瓷彩繪、刻瓷、日用陶瓷裝飾設計方面成績卓著,她創作的作品曾獨得中國日用陶瓷精品設計大獎賽三個金獎,《鳳舞和鳴》畫面餐具被國務院辦公廳選為新中國成立60周年慶典國宴用瓷。幾位大師在華光創意設計團隊中都是領軍人物,設計理念也影響并逐漸形成了華光陶瓷的設計風格。華光陶瓷董事長蘇同強說:“産品品質與人的精神追求達到高度統一,是華光陶瓷品牌最堅實的信念支撐點。正是在這一信念的推動下,華光企業從小到大,由弱到強。”(本報道未署名圖片由華光陶瓷提供)

花鳥手繪花瓶。華光陶瓷的部分産品依然保持着手繪的特點。攝影王蘊聰/人民畫報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