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如何認識家長的焦慮和遊戲的價值?

如何認識家長的焦慮和遊戲的價值?

時間:2024-10-23 01:01:09

攝影董芳/人民畫報提到子女的教育問題,很多父母都會有或多或少的焦慮和恐慌。而這份焦慮和恐慌源自何處?又該如何積極疏導呢?

本刊專訪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副教授、兒童生命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敏博士,請她結合育兒理論與實踐,闡釋什麼是最适切的育兒理念和方式,以及如何讓遊戲真正成為寶貴的育人資源。

李敏博士認為:當我們以孩子的需要和眼光來幫助孩子判斷選擇、經營時間、發展能力時,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已經行進在路上了。

人民畫報:如何看待目前中國家長在子女教育上存在的焦慮和恐慌現象?

李敏:很多中國家庭,會按照收入水平去經營子女的教育。這就形成了一個怪圈——很多家庭會盲目地去上大量的課業輔導班。但從教育學研究結果看,上課業輔導班的多少與學生的成績好壞并不存在必然聯系。然而,當前普遍繁重的課業輔導班現象卻帶來兩個負向的功能:第一就是給孩子安排多個課業輔導班更多是在傳遞家長及家長群體的焦慮,其間被壓制和隐藏的恰恰是孩子的天性和需要;第二就是一些輔導班的“驅動力”,比如一些所謂的“占坑班”“蹲坑班”,會助長出功利化甚至反教育的思想。它破壞了教育公平,異化了教育的功能。第二個方面需要更多的教育利益方共同努力來尋找解決之道。對于第一個方面帶來的問題,如何去應對教育焦慮問題呢?其實教育成功的路徑有很多種,每個家庭要根據自己家庭的特點選擇适合自己的方式。

人民畫報: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您有何心得可以分享?

李敏:家有一女,9歲半,目前小學三年級在讀。在女兒成長的過程中,我一直堅持記錄她的童言、童語、童行。“成為一個幸福的普通人”,讓女兒有能力幸福、并且有能力感知幸福是我和愛人非常一緻的教育目标。

到目前為止,我們沒有給孩子報關于學科方面的課外輔導班。但我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學校教育外的時間怎麼經營?如果孩子沒有上課外輔導班,就意味着在家中擁有大量的時間,這事實上是給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讓渡出來的時間需要家長的用心陪伴。從孩子在幼兒園大班開始,我們就很重視家庭陪伴的重要性。我尊重教育學的一些基礎發現。研究表明,女孩子在小學四年級之前、男孩子在初中階段之前的家庭陪伴非常重要。我和丈夫就達成一種默契,約定在女兒小學四年級之前,盡量下班就回家,保證家庭陪伴的時間。在時空的安排上,我們會根據孩子的天性和需要,做相應的引導和支持。平時放學後,孩子會和爸爸在小區裡玩兩個人都酷愛的羽毛球。在家裡時,孩子已經學會自主安排自己的學習、閱讀和其他自己想做的事情。周末時間,我們從孩子兩歲開始就非常規律地帶她去各類博物館或者郊外,用這種習慣性的家庭生活方式把她帶入人文和自然的時空。

其實在日常家庭教育中會涉及很多教育哲學的思路。你可以選擇自然主義的教育哲學觀,比如“糯米媽媽”的故事,她就是多培養孩子具備現代人素質拓展的有關能力,比如攀岩、露營呀;你也可以選擇休閑主義的教育哲學觀,又比如“親子遊戲大王”爸爸,他努力用遊戲的方式融合親子時空和休閑時空;你也可以選擇存在主義的教育哲學觀,就像“情境教育”劇場的嘗試就是努力讓孩子站在真正的舞台上,去感受自己的存在、需要與價值。這些例子都體現出目前家庭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好的教育觀有很多,隻要家長思路不亂,不要人雲亦雲,選擇最符合自己家庭特質的教育理念,并穩定地經營自己的家庭教育風格,就都會形成屬于自己的家庭教育生态。

人民畫報:如何評價目前快餐式、功利性、攀比式的教育風氣?

李敏:快餐式、功利性、攀比式的教育風氣,其背後是一種工業社會初期的産業化思維。教育的對象是人,教育的真谛是促進人兼顧自然性和社會性的生長。人的生長是一個漫長且可變的過程。在人成長的一些重要階段做功利化的設計和期待是有風險、有危害的選擇。無論在任何時期,都不要過度放大外在教育力量的作用,所有的教育形式,都是在幫助個體發現自我、激勵自我、豐富自我……都是在幫助個體進行獨一無二的生長。當我們回到教育所能帶給個體的發展價值是呵護生長的作用時,那些快餐式、功利性、攀比式的教育做法多數都是一種非教育和反教育的做法。

當我們以孩子的需要和眼光來幫助孩子判斷選擇、經營時間、發展能力時,好的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已經行進在路上了。

人民畫報:是不是所有的校外班都不值得去參加?

李敏:興趣培養也是通過學習實現的。這裡,我們要區分興趣班和課業輔導班。我非常反對超前、過量的學業輔導班。對于一些滿足孩子的興趣發現與愛好培養的校外學習班,則要實事求是地去讨論和選擇。客觀地說,我們的學校教育更多是在知識學習和道德培育上給予孩子“标配”的教育,對于個體更多的潛能開發、興趣滿足未能提供足夠豐富的支持。這也是為什麼古今中外,會一直存在通過家庭購買的方式來讓孩子走進更多元、針對性更強的校外教育組織。如果家長能做到尊重天性、理性選擇和合理安排這幾個方面,那麼,上興趣班就會成為家庭教育十分有益的補充。以尊重兒童天性、滿足兒童需要的興趣班是品質教育的載體。所以我經常舉一個例子:我們不反對像馬術這樣的興趣班,但反對家長盲目地、攀比式地給孩子報馬術班,後一種情況僅僅滿足的是家長的“符号消費心理”——我的孩子會馬術,我的孩子接受的是精英教育。這種動機和做法是應當警惕和反對的。

人民畫報:作為研究兒童遊戲的專家,您認為遊戲在兒童成長中擔任什麼樣的角色?

李敏:遊戲是兒童的世界和天堂。囿于實際生活中人們在使用“兒童”和“學生”兩個概念時的差異心理,我們需要對遊戲作出更清晰的界定。對于“兒童”這一特定的對象而言,我們将遊戲定義為:遊戲是基于活動本身樂趣的自覺自願的活動。對于“學生”這一具有一定社會屬性的特定身份而言,我們将遊戲進一步界定為:遊戲是學生從學習的義務中抽身而出,放松身心并自由發揮想象力和創造精神的完全随意的活動。

遊戲可以給予孩子十分寶貴的“遊戲品格”。在遊戲中,合作與沖突是必然出現的兩種常見情形,它們會幫助兒童形成重要的人際智慧和品格。在遊戲編織的“社會關系”網絡中,他們會細微地體察同伴的态度、情感、意志和行動,并在合作或沖突中積極做出反應和調整。人們往往會放大遊戲合作的價值,實際上,遊戲中的沖突對兒童的發展會有更大的幫助。在遊戲沖突中,兒童會本能地逐漸習得諸如商談、妥協、對話、寬慰、同情心等策略或能力。除非遭遇激烈的對抗和沖突,否則很少有兒童會因為短暫的矛盾而終止遊戲。在沖突情境中,遊戲者大體都會經曆一個“短暫的對峙—心理緩沖—寬慰—理解”的心理過程。面對沖突的對象,他們逐漸學會采取妥協、談判或自嘲的方式來化解沖突。這樣一個應對遊戲沖突的常态過程,無形中會修煉和提升兒童豁達、自主、大氣的遊戲品格。

遊戲是兒童的基本活動,對于小學教育而言,遊戲是一種有待開發的新型育人資源。教育者對小學生的遊戲不應是無視的态度,更不能是無助的失能狀态。我們寄望于教育者能發揮出适當的引導作用,讓兒童遊戲真正成為自然天成的寶貴的育人資源。

人民畫報:在現在物質極大豐富的時代,我們會經常看到父母會給孩子買很多很昂貴、時尚的玩具,覺得這是表達對孩子的愛的一種方式。您對此有何看法?

李敏:在豐富多彩的商品世界中,孩子可以擁有多種多樣的“新型玩具”。這些玩具在消費勢頭日盛的現代社會中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物品化,在物質極大豐富、新鮮玩具層出不窮的今天,兒童更多地是與物品玩,商品化的玩具使兒童成為孤獨的遊戲者;标準化,現代玩具大多經過缜密設計,具有标準化、統一化的特征。在統一規格、統一玩法的玩具的指令下,孩子實際上是在從事着被動的遊戲。遊戲标準化符合了社會工業生産的需要,但在很多時候它并不能很好地滿足人性發展的需要,時常會把兒童束縛在狹小的空間裡;組織化,在衆多玩具的背後,兒童的遊戲活動可能會在由競争消費所決定的常規模式中被組織化,從而失去本然狀态下遊戲的快樂、自由和開放。如,有一段時期,全國上下的中小學生十分癡迷“四驅車”遊戲。起初是學生跟風般地分散購買,之後商業運作參與其中,許多城市和學校都組建了規模大小不一的“車模隊”。這是一個典型的組織化過程。

這些表現為“物品化”“标準化”“組織化”的新型玩具,我們稱之為“消費型”遊戲資源。它們的出現和張揚,一方面标志着遊戲形式在時代發展中的更新和變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兒童遊戲中出現了與成人休閑相似的物質化傾向。對于前一方面,我們無意颠覆這些新型遊戲形式,隻是希望這些新型遊戲形式的發展和使用能夠遵循積極健康的原則;對于後一方面,我們堅守适度消費的原則。消費是工業化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與大自然和人之天性惺惺相惜的兒童遊戲決不能陷入“消費主義”的窠臼之中。李敏的女兒在語言不通的情況下,仍可以通過遊戲的方式和澳大利亞當地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兒童可以在遊戲編織的“社會關系”網絡中,細微地體察同伴的态度、情感、意志和行動,并在合作或沖突中積極做出反應和調整,從而在無形中提升兒童豁達、自主、大氣的遊戲品格。李敏供圖對于兒童而言,最可貴的就是讓遊戲如其本然地成為“純自然的天堂”。專注于物品消費的遊戲形式會讓孩子們慢慢失去進行真正遊戲的機會、樂趣和創造性,因為物品消費把孩子們的注意力吸引到商品的使用和性能比較上,孩子們擺弄物品時幾乎完全遵循着玩具開發商的設計思路,同時物品消費是累加性的,購買一種東西很可能使得其他東西也成為必需。久而久之,“遊戲”将淪為商品消費的對象,它會因之喪失遊戲的真義。2018年5月29日,江蘇省南通市市級機關第一幼兒園舉行小班“花兒朵朵開”親子團體操彙演,11個班的700多名孩子、家長在親子遊戲中迎接“六一”兒童節。視覺中國供圖人民畫報:您最想對家長們說的話是什麼?

李敏:看見自己孩子的需要,順應孩子的天性,用心陪伴孩子的成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