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愛子,教之以義方

愛子,教之以義方

時間:2024-10-23 12:55:08

小朋友用橡皮泥制作的“全家福”。攝影董芳/人民畫報就個體而言,兒童期是人生發展的關鍵期;就社會而言,兒童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資源。尊重、關愛兒童早已成為社會普遍遵循的價值觀。每一個國家,每一個社會,每一個家庭都緻力于為兒童提供必要的生存、發展、受保護和參與的機會和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兒童的發展需要,發揮兒童潛能,為兒童一生的發展奠定重要基礎。

當前,中國兒童總數約為2.71億,占全國人口總數的19.7%,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大業的偉大征程中,兒童是必須優先發展的群體。習近平總書記對兒童發展與教育問題進行過多次論述,尤其強調兒童家庭教育。2016年12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特别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廣大家庭都要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身體力行、耳濡目染,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台階。”

在當下的經濟社會轉型期,兒童發展面臨着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其中家庭教育問題尤其突出。任何一個家長都希望為自己的孩子提供盡可能好的人生發展條件,都想把孩子培養成健康、幸福的人,都希望孩子成功、獨立。然而,随着經濟全球化程度和競争程度日益加劇,各類聲稱可以幫助家長們培育最聰明、最健康、最出色的孩子的專家、書籍、節目、産品、方案、應用蜂擁而至,攜帶着海量似是而非的信息,使得許多家長越來越不知所措,同時也越來越覺得非得讓自己的孩子取得成功不可。相比以往,家長的焦慮感與愧疚感明顯更強了。

2016年,全國婦聯家庭教育現狀調查顯示:“不了解孩子想法”的家長占30.3%,“不知道用什麼方法教育孩子”的家長占47.4%。國務院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宋文珍認為,目前家庭教育存在三類問題:第一類是家長不履行監護責任,有一種孩子叫“别人的孩子”;第二類是家長拔苗助長、急于求成,有一種父母叫“虎爸狼媽”;第三類是兒童缺少家庭溫暖和親情,有一種家庭叫“有庭院,沒有家”。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家庭監護的支持、指導、服務和監督,提高家長素質能力,改善家長教育行為,幫助家庭積極正确履行教育和監護的責任。即古人說的“愛子,教之以義方”。

現如今,衆多心理學家與教育學家已然取得共識:父母教養方式能夠直接而又顯著地影響兒童心理素質的培育和人際關系的建構;積極的教養方式能促進兒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系。但是,如何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教養,卻日益成為全世界人民的一個普遍困惑。例如,英國《衛報》就曾發問:“西方人終于擺脫了孩子早夭的威脅,為什麼恰恰在這個時候,養育孩子的焦慮如此泛濫?”著名作家珍妮弗·辛尼在《孩子的到來如何改變你的生活》一書中哀歎:“就子女養育而言,孩子從出生起直到高中畢業,爸爸媽媽們就一直體會着沒完沒了的擔憂和困惑。”

養兒育女是大自然賜予父母的一大天賦。積極的教養方式能促進兒童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際關系。但如何對孩子進行積極的教養,卻日益成為父母們普遍困惑的問題。攝影董芳/人民畫報那麼,在這個焦躁的時代裡,家長們究竟應該如何做,才能與孩子一起享受生活與成長的快樂,減少或避免擔憂、困惑、甚至是不幸呢?

首先,我們應當正确地認識和把握阻礙父母對孩子進行積極教養的兩大主要因素:過度焦慮和淺學誤事。過度焦慮,是指父母過于擔心自己的日常教養方式在孩子身上所産生的短期效果和長期後果。正如一位母親所說,如果兒子到3歲時還沒學會閱讀,就進不了那所競争激烈的幼兒園,而這又意味着,他就上不了那些富有吸引力的學校,如此類推,他的未來将會一片黯淡。而當時,這個孩子還不到1歲!另一對家長則堅持認為自己剛學會走路的女兒不應該在語言學習與發展的關鍵期内,将寶貴的時光浪費在玩耍和遊戲上,他們錯誤地認為必須抓緊孩子成長發育中的每一個關鍵期,幫助女兒奠定未來發展的基礎,否則孩子将會一生平庸。這就是阻礙父母對孩子進行積極教養的第二大主要因素:淺學誤事!過度焦慮,容易使很多父母過于重視孩子的智力發展和教育成績,而忽略了兒童們情感、态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培育,阻礙兒童們的健康快樂成長;淺學誤事,則容易使很多父母思想死闆僵化,不能夠将所知道的科學知識融會貫通,轉化為在生活中的實踐智慧。這兩大弊病,是大多數父母“以愛之名毀掉孩子”的主要因素。

其次,養兒育女乃是大自然賜予父母的一大天賦,我們必須重新激發并堅定父母對自身育兒效能的信心。如果從積極心理學的觀點來看,這些焦慮不安的父母,同樣也是盡職盡責的父母。現如今,一些龐大的資本正在利用這些父母對自己孩子的愛、希望以及焦慮,以博人眼球甚至是聳人聽聞的方式,将許多根本毫無價值的東西販賣給父母。過量的信息、沒完沒了的營銷,遮蔽了父母的積極育兒天賦,消減了父母将子女培養成為聰明、自信、充滿好奇的兒童的自信心。那麼,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做呢?答案是:關注孩子的真實需求,享受當下。這就要求父母真正關心孩子當下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要求父母對孩子做出最真摯、最自然的反應。美國兒童養育專家斯蒂芬·卡馬拉塔稱之為“直覺式養育”。這種養育風格,乃是促使父母重拾育兒信心的一大法寶。它要求家長一心一意成為孩子的學習夥伴,而非居高臨下的權威;它要求父母盡量将各種雜念、擔憂、負疚與焦慮抛到九霄雲外,與嬰兒、幼兒以及每個成長期的孩子一起活在當下。事實上,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别,某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積極養育方式并不存在。明智的父母應當依據孩子的個性、氣質、興趣與學習風格,結合孩子所需要學習的知識因材施教,充分享受與孩子互動共進的樂趣。

(本報道撰文者系中央民族大學教育學院2014級博士研究生)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