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明星家庭”的尋常家事

“明星家庭”的尋常家事

時間:2024-10-22 10:37:19

在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塔城地區塔城市,馬連花家這個由漢、回、哈薩克、俄羅斯、維吾爾、達斡爾、塔塔爾族等7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是公認的團結和睦的多民族家庭代表。

2018年,馬連花家部分家人合影萬梅/攝

法蒂瑪·馬合木提的父母

法蒂瑪·馬合木提參加全國兩會時在人民大會堂前

婚禮上,莉娜穿上了艾德萊斯綢制作的烏孜别克族傳統禮服初見馬連花

短發帶卷的馬連花打開門,熱情地迎接筆者。“實在是不好意思,這幾天家裡事多。”她一面道歉,一面招呼我們在桌子前坐下。肉孜節剛過不久,桌子上擺滿了各式幹果、點心和馓子。

“不要客氣,先吃點東西。”馬連花端茶過來時,臉上冒着細密的汗珠。因中午要在家裡待客,她一早便在廚房裡忙碌着。

利索、能幹,這是馬連花給人的第一印象。

馬連花和丈夫住在一套面積100餘平米的樓房裡,白色的乳膠漆牆面、原木色的門框、餐廳的門上爬滿了綠蘿。客廳牆壁上幾幅大照片尤其引人注目。

“這是我媽媽。”馬連花指着他們一家人的合影照片說。照片中,包着頭巾、身形瘦小的白秀珍面目慈祥。

在那張拍攝于2015年4月的“全家福”前,馬連花依次介紹起家人:“這是我大哥,他娶了漢族媳婦。這是我二哥,他娶的媳婦是哈薩克族。這是我大姐,她嫁給了俄羅斯族姐夫……”這一張足足有30人的“全家福”讓筆者有些目不暇接。“照相的時候人不全,還有二十幾個人沒來呢。”馬連花說。

這個大家族中的一部分人生活在塔城地區,更多的則生活在烏魯木齊、克拉瑪依,還有的遠在銀川、青島。這麼多年,家裡沒有照過一張聚齊所有家人的合影,這也成了他們一直以來的遺憾。

“各家有各家的事,平時工作都忙,大家聚的少,我們隻能經常在微信群裡聊。”馬連花打開手機,從微信裡找到“馬氏家族”,點進去一看,嘿,裡面還真熱鬧!

刷屏的生日祝福和紅包是送給馬連花的大兒子達文的,再往前翻有世界杯的賽程安排、有肉孜節時暖心的祝福……不常見面的一家人在這裡聊得火熱。有了現代化的通訊工具,距離不再是阻隔親情交流的障礙。

“住”在相冊裡的父母

馬連花從抽屜裡拿出一本極具年代感的老相冊,裡面存放着多張略顯陳舊的照片,記錄着這個多民族大家庭的變遷。

“我們家裡孩子多,年齡跨度也大。父母養育的12個孩子裡,年齡最大的今年已經66歲了,最小的才38歲。”馬連花拿出一張邊角有着深深折痕的黑白照片,穿着深色外套的父親馬志強和母親白秀珍并排坐着,兒女們環繞四周。這是一張拍攝于1980年的“全家福”。

“這張照片是在我們老房子前面照的,土牆爛得都掉土渣了。”照片中,在家中排行老五的馬連花當年剛滿18歲,高中畢業待業在家。那時,最小的妹妹馬小嬌剛滿月,照顧妹妹便成了她的主要家務。“我上初中的時候,我們家條件特别困難,爸爸一個人的工資養活這麼多子女太不容易了。為減輕爸爸的負擔,媽媽就出去看守自行車掙點零花錢。冬天的塔城特别冷,零下30多度,看到媽媽大冬天那麼辛苦,我心裡面真不是滋味。之後我就和姐姐商量,我們姐妹把家裡的活都包了,讓爸爸媽媽可以減輕一點負擔。

日子雖艱辛,但一家人對生活卻十分熱愛,這與“文藝範”的父親馬志強分不開。

“我爸爸的踢踏舞跳得可好了,當時在塔城都是有名的。”說起父親,馬連花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她從相冊裡翻到一張已褪色的老照片:陳設簡陋的房間裡,身穿灰色西裝外套的馬志強腳蹬一雙棕色帶跟的皮涼鞋,正在手風琴的伴奏下,跳着踢踏舞。

“你看看這個背景,是我爸爸畫出來的,多好看!”馬連花指着一張父母的合影說:“小時候家裡窮,買不起裝飾牆的挂毯,爸爸就自己畫牆圍子。家裡的牆畫一遍,差不多要花3個月時間。油漆掉了,爸爸再換一個圖案重新畫。”

在這張馬志強和白秀珍的合影裡,筆者看到了馬家自制的“油畫挂毯”。畫中,一支長着大角的梅花鹿站在雪山松林前,令人印象深刻。

好大一個家

兒女們紛紛長大,逐漸到了成家的年紀。馬志強和白秀珍的大兒子娶了一個漢族姑娘。

“大嫂當時在獨山子上班,周末便一個人趕來塔城。一進家門,她就系上圍裙開始幹活。”回想起大嫂段玉珍進家門的場景,馬連花說:“那時候家裡孩子多,吵吵鬧鬧的,她也不嫌棄,沒幾天父母就被她的孝順賢惠感動了。”

1975年,當二哥娶回哈薩克族媳婦時,父親四處借錢買回一隻羊,辦了簡單而熱鬧的婚禮。随後,二嫂做的哈薩克族風味的納仁很快“俘獲”了全家人的胃。

随着兄弟姐妹們相繼成家,家裡的民族成分也越來越多。

“大姐馬金花嫁的丈夫瓦洛佳是俄羅斯族,二弟馬金勇娶的妻子付紅是漢族,四弟馬金峰娶的妻子古麗是維吾爾族……”馬連花說,爸爸媽媽很開明,也能包容。他們看到兒女都過得很幸福,當然就放心了。

“家裡人的文化習俗、生活習慣都不太相同,該怎麼相處?父母就告訴我們一點,想要和諧就記住: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馬連花介紹說,凡有重要的民族傳統節日,全家人都會一起慶祝。我們家要過7個民族所有的節日,一年下來經常都在過節。

大家庭裡的成員團結友愛,子女孝敬老人,老人關愛子女,關系十分融洽。而正是因為喜歡馬家團結幸福的氛圍,塔塔爾族姑娘阿麗帕和達斡爾族姑娘孟英還認了白秀珍當幹媽。

“每個月發工資的時候,孟英和阿麗帕就把工資送到我家裡來,交給媽媽代管。”在馬連花心裡,她一直把這兩個幹妹妹當成是自己的親妹妹。

“改革開放前,家裡非常困難。大嫂進門的時候,我們全家把所有的羊肉票湊到一起,才買來一隻羊把婚事給辦了。到了上世紀90年代,我幾個弟弟的婚事,都是在大酒店裡辦的。10年前我小妹妹結婚的時候,她自己買了新樓房,還出去旅行結婚,讓我們羨慕不已。”這些年來,國家越來越富強,馬連花家的生活也芝麻開花節節高!

孝敬父母是每個兒女應盡的責任

兒女們都已成家立業,為這個大家庭操勞一輩子的父母終于過上了好日子,享受着子女們的孝心。

婚後的馬連花雖然沒和父母住在一起,但她仍以孝敬父母為己任。父母體弱多病,為了讓其他兄弟姐妹安心工作,她獨自一人承擔起照顧老人的重任。洗衣、做飯、打掃衛生、陪父母去醫院,她的業餘時間幾乎全部用在父母身上。“爸爸媽媽也特别依賴我,家裡的大事小事都找我商量。”漸漸地,馬連花成了這個多民族大家庭裡的聯絡員、主心骨。

2008年春天,父親積勞成疾,身患重病住進醫院。

“爸爸在醫院躺了40多天,我怕他身上長瘡,天天給他擦身子、換衣服、換床單。”馬連花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後将父親的衣物清洗幹淨,第二天再拿去給他換上。家裡孩子多,輪流照顧爸爸,别人都羨慕:“馬志強真有福氣,孩子們都這麼孝順,這麼好!”

父親因病過世後,馬連花和兄弟姐妹們輪流守護着母親。“爸爸是家裡的頂梁柱,是媽媽的主心骨。他過世的頭些天,我媽媽特别傷心,隻知道哭,一句話也不說。”

這之後的幾年裡,白秀珍先後做了6次大手術。每次住院,馬連花都無微不至地照顧着母親。“媽媽最喜歡吃我做的飯,我每天都是做了飯給她送到醫院去。”

“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就很孝順。”馬連花說,自小耳濡目染,讓她覺得孝敬父母是應該做的。

名揚中外的明星家庭

2006年,馬連花家的平靜生活因一個中外記者采風團的到來而發生了改變。

“在媽媽家的老院子裡,我們準備了各民族的美食,大家也都穿上本民族的服裝,在院子裡拉手風琴、跳舞。來了好多外國記者,拿着這麼大的照相機,對着我們家咔嚓咔嚓地照。”馬連花說,那時候我們都納悶,為啥記者對我們的聚會那麼感興趣?

很快,馬連花一家7個民族相親相愛的故事登上了中外各大媒體,傳為佳話。這之後,媒體記者頻繁出入馬連花家進行采訪,他們也時常受邀參加各類電視節目。

2008年,新疆電視台錄制“多民族家庭看奧運”,邀請了馬連花一家;2009年,一家人上了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2011年,受央視《向幸福出發》欄目組邀請,一家人到北京錄制晚會;2011年,馬連花被山東衛視評選為第五屆“中國十大孝子”……

性格熱情、開朗的馬連花被全家推選為“新聞發言人”,時常接受記者采訪。讓她沒有想到的是,衆多榮譽也紛至沓來。

在馬連花家的電視櫃上,擺滿了各類榮譽證書和獎杯,有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自治區道德模範等。馬連花說,領導們都特别關心我們家。“媽媽活着的時候,總說自己是老太太裡最幸福的。”

2011年,馬連花帶着年邁的母親去北京,圓了她參觀天安門的心願。

翻看着一家人的照片,筆者感歎馬連花的“逆生長”。她爽朗地笑着說,出去見了世面,心态就變了,想得開了,人當然就變得年輕些了!

如今,雖然母親不在了,兄弟姐妹們也不能常常見面,但這絲毫不影響這個大家庭的團結和睦。這不,馬連花正在微信群裡發消息,召集大家近期湊個時間,一起去修整家裡的老院子……(責編:增林)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