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微公益”,是“我們的公益”

“微公益”,是“我們的公益”

時間:2024-10-22 01:06:07

公益離我們的生活究竟有多遠?很多人以為做公益需要賺夠了錢,或者需要足夠的時間才可以參與。微公益讓人豁然明了:随手撿起路邊的垃圾放入正确的分類垃圾箱中,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讓座,走在前面主動幫别人扶門,甚至是一個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勵的話,一次溫暖的問候,一份真誠的理解,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都是小小的善意、小小的公益。

微不足道的公益足以改變世界。正如網上廣為流傳的一句話:“世界的改變不是少數人做了很多,而是每個人都做了一點點。”當人人都願意貢獻一份微小力量的時候,公益便不是少數人的事,而是“我們”大家的事!

生活中的那些“微公益”

誰也不會想到,通過走路、消費和跑步,一個動作、一個轉發,都會成為公益活動,都會成就一項善舉。這種聚沙成塔的微小公益,比起企業、社會名流、慈善機構贊助和組織的公益,更加廣泛存在。如果你稍稍留意一下,你就會發現:很多人都是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将愛心善舉傳遞出去的

2013年11月初,山西太原某小區的一名網友發帖,講述了“小小手電筒,濃濃鄰裡情”的小故事:小區道路開挖,因為沒有路燈,晚上摸黑回家,坑坑窪窪的,很不好走。一位好心鄰居,從道路開挖那天起,晚上經常不辭辛苦用手電筒為夜歸人照明。

2017年6月1日晚上,河南鄭州街頭的一家面館的店長張學棟接到了一張特殊的外賣訂單。一位顧客點了一份外賣,留言裡寫道:“南三環黃崗寺82路公交站口路邊,有個流浪漢,你直接送給他就行了。告訴他放心吃,如果你有蚊香,可以送他。”後來,張學棟輾轉找到了訂餐的包先生。26歲的包先生,老家是河南周口,在鄭州做業務員。每月的工資除去房租等開銷,剩不下多少錢。包先生說:“那天看到那位中年人躺在公交車站邊的地上。這個場景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父親。父親十幾年前在建築工地幹過活,也是不舍得住旅館,夏天在路邊躺着對付一宿。”于是就有了訂餐的故事。

從2015年起至今,四川外國語大學的退休醫生毛維玉記錄了62位在公共交通車上給自己讓座的年輕人。她用iPad拍照,回家後整理日期、讓座人、聯系方式、讓座經過和聊天内容。“年紀大了,怕忘記。年輕人工作很累,自己也需要座位休息。”這件事很微小,甚至都是本分之事,卻因為其間包裹着一顆善良的心,讓老人感動不已。

2017年3月,山西太原突然降雪,兩張照片在網上熱傳:一張拍攝了雪天的公交站台邊放着一捆拐棍,上面還留有一張字條;另一張照片則清晰地拍到了字條上的内容:今天風雪大路有泥濘,老人走路困難,“愛心拐棍”幫您大忙……這裡有幾條拐棍,需要請您随手拿走使用。随便使用,不花錢。

“愛心拐棍”的制作者名叫邊銀良,現年75歲,當得知自己的拐棍在微信朋友圈火了之後,老人擺手直說“那不值一提”,就是“一件小事”。邊銀良說,自己一閑下來就做拐棍,遇上下雨、下雪天,就把拐棍放在附近的公交站、地下通道,方便腿腳不好的行人使用。從1998年開始,平均一天做一兩根拐棍,粗略估計已經有上萬根了。有朋友曾勸他:“你還不如賣拐棍掙錢呢,每天做這個費半天勁還不掙錢,圖什麼?”邊銀良說,自己現在每月退休金3000元,夠花,“現在生活條件好了,助人為樂的精神可以一直傳下去。愛心比錢财留給後代更寶貴。”

“愛心拐棍”的善舉讓人感動,三代人愛心接力茶亭的故事更讓人敬佩。20世紀40年代,在浙江溫州蒼南縣礬山鎮福德灣古村村口,一位叫鄭立惠的老人立起一座茶亭,為的是給歇腳的工人、客商提供免費茶水。這一燒就是36年。老人去世前對兒子留下遺言,要求後人繼承他的善舉。兒子鄭益本和兒媳王寶貞牢記父輩囑托,接過愛心接力棒,一幹又是36年。前幾年,夫妻倆年邁體弱,“退居二線”,他們的女兒鄭秋燕主動接管“愛心茶亭”,繼續傳承這份優良傳統。70多年來,這座“愛心茶亭”随着時間流逝,越陳越香。

還有中國最美孝心少年,“地鐵正能量阿姨”郭微微,“熊貓血”教師張莉,“摩托醫生”賀星龍……在他們身上,并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迹,沒有豪言壯語,也沒付出多少金錢,但他們在平凡中的善良卻感動了許多人,讓我們感知到,做公益原來可以如此簡單!正如一家“微公益”網絡社區創建者所言:“當你走在馬路上,看到一個路面上飄動的塑料袋,撿起來,然後放到正确的分類垃圾箱中,你就做了兩件公益的事。”其實,無論在網絡上,還是在現實生活中,正是這些人用微小但卻溫暖的一點點善舉,譜寫出塑造社會正能量、弘揚社會新風尚的時代新歌。

“微公益”凝聚大力量

“微公益”是公益事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它的特點在于這個“微”字。即使你沒有巨額财産,即使你沒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哪怕你隻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老百姓,這些都不妨礙你組織一場公益活動,或者做一次公益之事。也許有人會認為小善是微不足道的事情,其實善良在我們被釋放的那一刻就有了披荊斬棘的力量。

2017年7月,刮起了一場“硬币自取”風暴。在一些大城市的街頭,尤其是公交、地鐵站附近,擺放千餘元不等的硬币箱,供急需的人自取,每人最多取5元救急。測試觀察期間,不少人将身上的零錢放進箱子裡,供其他人使用。

相比起一擲千金的捐贈,這幾元硬币也足夠溫暖人心。可誰又曾想到,微公益在起步的時候,比這幾元硬币還要少,僅是“一粒米”的力量。

“寫一條微博等于捐一粒米,2500粒米約等于一兩米,13億粒米約等于26噸米。13億粒米能夠讓160位災民吃上約1年。”這是茶缸網上一組醒目的數字。當時茶缸網借鑒freerice的經驗:隻要在茶缸網上注冊的會員,每發一條微博,網站就會捐助一粒米,累積到一定數量後,網站會員代表就會把這些大米親手捐給貧困地區的孩子們。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粒米”,積聚起來卻能發揮巨大的能量。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2010年,公益人梁樹新發起了一項“鉛筆換校舍”活動。其間,央視著名主持人王凱捐獻1個小時的配音時間;廣州著名主持人馬志海也在微博上留言稱:“老馬自願捐出3小時,起拍價1萬元,價高者得,可任意支配使用老馬3小時(演講、主持、聊天等),不過夜,男女通殺。”在25天内便為廣西昭平縣走馬鄉佛丁村小學籌集到15萬元的校舍修繕資金。

2014年,騰訊公益推出“最亮的明天”暖燈行動,倡議網友删除自己qq郵箱中不再需要的曆史郵件就可參加。當删除郵件總量達到一定程度時,騰訊公益将捐資幫助貧困地區的學校改善照明環境替換老舊白熾燈并免費更換LED節能燈,結果捐資總額超過100萬元。

2015年“無冕愛心”發起人孫冕在微博上看到一條關于抗戰老兵的信息後,他便投身于老兵救助的事業中,并在微博上發布項目信息,公開善款使用情況。最終,486位犧牲的無名将士安了魂、安了家,更多在世的老兵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幫助,微公益讓老兵精神不朽。

微公益也讓那些隻有企業主、社會名流和慈善機構為主體的公益行為悄然發生變化,甚至吸引了傳統公益人群參與其中。

香港影星梁詠琪曾在生日當天發出微博消息,号召大家轉發一則捐贈倡議,隻要被轉發一次,她就捐出1元到香港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限期3天。3天後,那條消息在微博上被轉發了7.5萬次,梁詠琪如數向旱區捐了8萬元。無獨有偶,“微博女王”姚晨曾在西南旱災救災時微博發帖說,截至某個時間,關注她的粉絲有多少,她就按“一個粉絲一毛錢”來捐款給災區。最後,關注她的粉絲有1308715人,她就按照承諾為災區捐出了13.1萬元。

近年來,許多公益活動的内容算不上“宏大”,有些更接近于“身邊的好人好事”,但卻積聚了無窮的力量。

2013年,華南理工大學學生錢進,發起的“随手拍解決自行車出行障礙”活動,通過拍照上傳網絡的形式,關注廣州市機動車霸占自行車道、自行車亂停亂放、自行車道維護等現象。2017年,廣州街頭出現“公益冰箱”,組織者将食物和飲用水放在冰箱裡供需要的人取用。旁邊還放有微波爐,用來加熱飯菜。每天限30份,隻儲放當天的食物,還有人專門負責清理。另一個來自四川的公益項目“彩蝶計劃”則試圖收集鄉土童謠,“為現在以及未來的孩子們留住文字、留住聲音”。

随着微公益活動的興起和流行,這些年來,各種微公益活動更加豐富多彩,更加富有吸引力了。從“公益币”“螞蟻森林”,到各大社區的“随手公益”愛心舊衣物回收箱,再到風靡一時的“冰桶挑戰”“地球一小時”“一元購畫”“熊貓守護者”等場景的帶入,每個人傳遞善念的途徑變得更為輕松和有趣。微公益讓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适的參與方式,比如“鉛筆換校舍”活動,有的選擇用物品交換,有的捐出個人物品進行愛心拍賣,有的不斷轉發評論,從精神上支援等等,這些都成了微公益的參與形式。

根據多個公益平台的數據顯示,如今各平台捐款主力人群中,80後90後正在成為主體。這些成長在互聯網時代的年輕人,不僅具備了相當的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其公益理念、公共意識也頗為現代。一個個精心策劃的微公益活動雖看似不起眼,卻凝聚着社會力量,傳遞社會正能量。

随着人們公益理念的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已經越來越主動發起或參與微公益了。但與此同時,對微公益的質疑聲也逐漸增加。從“知乎女神”童瑤事件、羅爾事件,到如今的王鳳雅事件,每一次的“疑似騙捐事件”,在廣泛的質疑聲中,總會對那些願意幫助他人的人造成傷害,消解着原本就脆弱的社會信任,讓善舉變成了一件必須小心呵護的昂貴易碎品。其實,合理的質疑聲,不僅能夠指出當前公益事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更能促使公益事業走向規範,激發全民的參與熱情,從而幫助更多的人。“微公益”是一種生活态度

如果說“巴比慈善晚宴”“陳光标承諾裸捐”“芭莎明星慈善夜”等“大公益”形式更博大衆眼球,那麼,與之相對的“微公益”就顯得低調很多,它強調愛心不分大小,公益是舉手之勞。可能隻是一粒米、一元錢、一個擁抱,但彙聚在一起卻可以改變他人的生活抑或命運。不要再說“等我有錢了,我就來支持你”“等我退休了,我一定來幫忙”。事實上,真正的公益,并不是出現災難時的援手,生活的點滴都可以成為公益,公益是一種生活态度。當善行善心成為社會新風尚,我們這個社會才會變得更加溫情——

傳遞微能量。随着微信、微博、公益APP軟件等社交工具的盛行,利用它們為有需要的人尋求幫助已經越來越普遍。當别人遭遇重大事件或家人不幸患上重疾卻苦于“囊中羞澀”的時候,誠懇地将個人及家裡情況公之于衆,便會得到人們大大小小的捐贈。“衆人拾柴火焰高”,一個人的力量可能微不足道,可是當這些力量彙聚起來的時候,它的影響力便是難以估計的。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做到勿以善小而不為。黑龍江佳木斯女教師張麗莉曾因保護學生的生命而緻雙腿高位截肢,但她從不後悔,她在接受采訪時說:“在有生之年,不傾國,不傾城,也要傾盡所有去愛。”其實,那些積極向上、閃爍着人性光芒、凝聚着人類愛心的“微道德”,往往蘊含着不可估量的力量,會觸及人們的心靈深處,讓人心生敬意、暖流湧動。願我們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傳遞微能量,重建一個良善社會。

收獲微感動。我們每天都生活于感動之中,總會在毫無準備的時候收獲着一些小小的美好的感動:在候機室裡追着你跑了幾分鐘說“姑娘,你的身份證掉地上了”的陌生人;在異鄉寒冷冬日看到将嬰兒往懷裡更深更暖地藏了幾分的父親;追趕公交車時遇到一位故意放緩車速來等我們的司機師傅,看到我們跑得上氣不接下氣,微笑着說:“慢慢來,我總是會等你們的”;回家路上突遇暴雨,同事開車路過主動提出送你回家,還用剛買的新毛巾叮囑你擦幹被淋濕的頭發;因為忙于工作而顧不上吃飯的時候,室友幫你點了外賣還用熱水給飯保溫,溫柔地說:“别熬太晚了,先吃飯再忙吧”……雖然這些“随手公益”都很微小,但是卻真的很溫暖人心,我們感激所有給過自己幫助的人,因為他們原本是沒有義務這樣做的。也希望你我在生活中常懷一顆感恩的心,感激那些贈予過你我微感動的人。

緊握微幸福。微小的言行,一樣可以激起一連串的感動,一樣可以給你帶來幸福的體驗。也許,你的日常生活很匆忙,來不及看看外面世界的精彩紛呈,甚至沒有留意過城市夕陽西下的唯美景色。但是,你是否還記得在你孤獨彷徨無助時,父母給你的支持與鼓勵;你是否還記得在你工作失誤時,領導給予你的信任和理解;你是否還記得你親愛的朋友從不埋怨你在她午睡的時候給她打電話;你是否還記得,一路上得到那麼多素不相識的人給你大大小小的幫助卻不求回報……這一長串的回憶,都是微小但卻真實的感動。生活中,我們每天都會遇到不一樣的人不一樣的事,也許當我們身處其中時,并不能理解其中的含義,但是請從現在開始,抓住這些微小的感動,你一定可以收獲更多的幸福。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納小流,無以成江海。我們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構建者,都承載着實現偉大中國夢的曆史重任。最小的善舉勝過最大的善念,和諧社會的創建,社會正能量的形成,需要更多人的積極參與和努力,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從自身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身邊的平凡小事做起。隻有有了更多的善心之舉,才能構築起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大廈,每個人的善心才能妥善安放。也隻有這樣,微公益才會凝聚起一股強大的公益力量,才會彙集成一片暖流激蕩的公益大海!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