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補齊鄉村教育的“短闆”

補齊鄉村教育的“短闆”

時間:2024-10-21 12:29:55

鄉村教育不興,脫貧攻堅的效果要大打折扣,然而,鄉村教育一直是薄弱環節,适齡學生不斷流失、老師無心戀教、學校不斷萎縮。為了助推鄉村教育,國家在2015年出台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盡管近年來不少農村地區校舍等硬件設施有所改善,但與城區教育資源的投入、教育質量的提升相比,差距仍在持續擴大。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阻礙鄉村教育發展的根本原因何在?我們應該如何才能更好地構築基層基礎教育的根基?本刊記者就此專訪了華中師範大學教育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雷萬鵬。

《人民周刊》:在今年兩會期間,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委員關注了一組數據——據《中國農村教育發展報告2017》顯示,2016年全國鄉村教學點有8.68萬個,遠不及1995年時19.36萬個教學點的一半。您認為,部分鄉村學校消失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雷萬鵬:鄉村學校數量銳減與2001年開始實施的學校布局調整政策密切相關。2001年以來,面對适齡兒童數量大幅度減少、城鄉人口流動等問題,各地政府普遍采取了“集中化辦學”“規模化辦學”和“城鎮化辦學”的策略,大量的鄉村教學點、村小及中心小學被撤并、兼并,鄉村小規模學校(包括教學點)不斷消失,城鄉學校布局結構發生了巨大轉變。當大量鄉村學校被撤并後,許多兒童不得不離開村莊和家鄉異地求學。兒童遠距離求學引發的交通安全、家庭陪讀、家庭經濟負擔加重及寄宿制學校管理等問題暴露出盲目“撤點并校”政策的弊端。田野調研發現,一些地區強制性的撤并學校行為,因程序不公正、不民主導緻村民不滿意,甚至出現“村民護校”和“集體上訪”等極端現象。

為遏制一刀切的盲目撤點并校行為,2012年國務院辦公廳出台《關于規範農村義務教育學校布局調整的意見》,自此,盲目撤并鄉村學校的現象已得到有效遏制,一些必要的鄉村學校得以保留,甚至還有一些被撤并的鄉村學校得以恢複和重建。

《人民周刊》:在很多縣市,農村學生進城讀書現象已持續多年,并愈演愈烈,盡管一些地方不斷改善農村學校的硬件條件,但硬件的改善難以遏制農村學校生源加速減少的趨勢。農村教師短缺讓學生流失,農村學生流失又令基層師資不穩,類似惡性循環在各地仍不同程度存在。您認為,城鎮學校緣何會展現出如此強大的虹吸效應?學校硬件設施緣何沒有對農村地區适齡學童的流向起到決定性作用?

雷萬鵬:與其說農村學生向城鎮學校流動是城鎮學校展現出強大的虹吸效應,不如說這是在城鄉教育發展不均衡背景下,農村家庭“用腳投票”的主動性教育選擇。在田野調查中,我們可以看到城鎮學校的硬件設施、師資力量、教育教學質量普遍優于鄉村學校,薄弱的鄉村學校難以滿足農村家庭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農村家庭或是選擇将孩子送往城鎮學校寄宿,或是在學校附近租房陪讀,或是支付額外的交通費用接送孩子上學,而留在鄉村學校,尤其是鄉村教學點就讀的學生往往是來自農村最弱勢的家庭。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财政投入改造鄉村薄弱學校的硬件設施,但農村家長更為關注的是家門口的學校裡有沒有好老師,教學質量高不高?當前教育财政投入上“重物輕人”“重生輕師”的政策,導緻鄉村教師收入和社會地位難有根本改善,優秀教師不斷“逃離”鄉村,由此導緻城鄉教育差距不斷擴大,鄉村适齡兒童不斷離開村莊到城鎮擇校、到城鎮就學。這種城鄉教育師資差異與教育質量差距,導緻中西部地區縣域普遍存在的“城鎮大班額”與“村校空殼化”問題。

《人民周刊》:對大多數農村家庭來說,考上大學、進城工作、定居城市,是理想的人生發展之路,很多農村家庭對子女教育的重視程度并不比城市差,為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許多家庭不惜代價,送孩子進城讀書,子女就學的支出在家庭生活支出中占比很高。城市化帶來學生外流,造成教育資源嚴重不平衡,這将會對農村教育的未來造成怎樣的影響?

雷萬鵬:“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家庭的傳統觀念,随着社會經濟的發展,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提高,農村家庭對優質教育的需求也與日俱增。華中師範大學研究團隊曾經在東、中、西部11省份做過大規模調研發現,絕大多數家庭希望子女到城鎮學校就讀。從家長的選擇意願看,61.3%的家長希望孩子在縣城學校讀書,25.3%的家長希望孩子在鎮上的學校讀書,13.4%的家長希望孩子在鄉村學校讀書。希望孩子在鄉村學校讀書的家庭,多為鄉村貧困家庭或多子女家庭,有限的家庭經濟能力難以負擔在城鎮學校上學所産生的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如果城鄉差距和城鄉教育質量差距沒有根本改善,這種進城讀書的趨勢依然不可逆轉。

在中西部地區的調研中,我們觀察到的普遍現象是,縣域内的優秀師資、信息化設備等往往會優先配置給城鎮學校。即使瞄準鄉村教學點的專項教育經費,也可能因為教學點缺乏合法身份而在教育資源配置中被邊緣化。如,中部地區某山區鄉鎮有8所不足100人的村小和教學點,2011年秋季起有4所小學被鄰近的中心學校托管,其公用經費撥付額度由中心學校統籌分配,教學點實際撥付的額度遠低于國家規定标準。

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源于在教育法規和政策層面對農村教育發展定位的不明确。農村教育之發展不應是“離鄉離農”的城市化教育,而是應親近自然、回歸鄉土的綠色田園教育。

《人民周刊》:2015年6月,國家出台了《鄉村教師支持計劃(2015—2020年)》,其中對鄉村教師的來源、待遇、培訓、職稱評審等都有所改善。至今三年過去了,是否取得了較好成效?您認為,怎樣才是解決優秀鄉村教師流失問題的有效途徑?

雷萬鵬:總體而言,近年來在一系列鄉村教師政策的影響下,鄉村教師隊伍建設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大量年輕教師補充到鄉村學校,保證了課程開齊開足。以湖北省為例,近五年來,湖北省通過農村義務教育教師補充新機制政策為全省鄉村學校補充了12000餘名年輕教師,并迅速成長為鄉村學校發展的骨幹力量。

華中師範大學研究團隊2012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鄉村教師的年收入水平僅為3萬元/年,而201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鄉村教師的年收入水平接近5萬元/年,鄉村教師待遇大幅度提高。

當前鄉村教師仍然存在“邊補充,邊流失”的現象,如何吸引和留住優秀的鄉村教師,依然任重道遠。關鍵的應對措施如下:第一,大幅度提高鄉村教師收入,制定科學的教師工資補償标準。第二,重視并加強鄉村學校建設,提升崗位吸引力。進一步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标準化建設,在加強教育教學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加大教師生活設施建設力度,保證教師住房、用水用電、互聯網接入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第三,科學制定鄉村教師篩選和準入機制,實施鄉村教師培養模式創新。

調研發現,優秀鄉村教師最主要的特質是對鄉村教育的深厚情感與職業忠誠度。建議積極總結和借鑒上個世紀80年代的“中師模式”,以優惠的政策選拔和培養一批“來自本土,回歸本土”、有着深厚鄉村教育情懷和高水平教學能力的師資。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