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1946年,親曆中國海軍收複南海諸島

1946年,親曆中國海軍收複南海諸島

時間:2024-10-21 09:09:07

在西沙永興島上面,有一座石碑,上書“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這塊石碑是中國收複南海諸島的有力見證。

文/胡洪波

1994年6月,我登上了西沙永興島。

有一天,我轉上了島上的一個制高點,發現了一座碑。

這是一座水泥澆鑄的灰色的碑,高約70厘米、寬約50厘米,碑的正面朝着大海,上書四個紅漆大字:南海屏藩。碑的反面寫着:

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張君然立

立此碑的張君然何許人也?

1995年6月底,上海,我采訪了張君然,完整記錄了抗戰勝利後中國海軍收複南海諸島的史實。8年後,享年86歲的張君然去世了。

2016年,中華兒女無比牽挂這片“祖宗海”的時刻,翻閱筆者完成于1995年7月的采訪記錄,“考古”中國收複南海諸島的曆史,有了一種特别的意義。

部署收複進駐

78歲的張君然留着軍人常留的“寸頭”,邊說邊挽袖子,1.82米的身軀仍不減英氣。

1945年8月,日本戰敗并投降,根據1943年中、美、英三國《開羅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決定,台灣應回歸我國,西沙和南沙群島也應歸我版圖。

我國政府即決定,将南海諸島仍舊劃歸廣東省管轄,并加強管理。

收複南海諸島的工作開始進行,海軍總司令部海事處上尉參謀張君然等4人負責此項工作。“要命的是我們這4個人全都沒有到過西沙群島、南沙群島,我之前更是沒有出過一次海。怎麼辦?”張君然兩手一攤。

隻有“補課”。張君然和3名同行成天跑圖書館、外交部、氣象台、海關等單位和部門,廣泛收集南海諸島的海洋地理、航海指南、水陸志、海事通知、潮汐、氣象等資料。

1946年9月,中華民國外交部、内政部、國防部與海軍總司令部會商對策,決定由海軍組織艦隊,協助廣東省政府接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并由海軍派兵駐守這兩島——這是我國軍隊第一次正式駐守南海諸島。

張君然參加了這次會議。這次會議的另一個重要内容,就是根據各群島所處的位置,重新确定了各群島的名稱:将1930年代命名的南沙群島易名為中沙群島;将團沙群島(日本人強占時期稱之為新南沙群島)改稱為南沙群島。後又根據漁民的俗稱和外文譯名,對各島礁、沙洲的名稱作了正式命名,共159個。這些,都由内政部編為《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于1947年11月正式公布執行。

會後,張君然被指定為随進駐部隊登島人員。這樣,他便開始了三下南沙、四上西沙的曆程。到1995年時,在進駐南海諸島人員中,海峽兩岸隻有張君然一人是全程親曆者。

這是一件事關國家、民族利益的大事。張君然說:“大事要辦好,要完成好收複進駐任務。由于運輸補給太困難,這就要求我們在能完成任務的情況下,盡量緊縮人員編制。我們決定,先進駐兩個主島再說,南沙為太平島,西沙為伍德島,就是現在的永興島。每島設電台一部,直接受海軍總司令部指揮,另有海軍陸戰隊一個排,電台台長為上尉軍銜,是島上駐軍的最高指揮官。”

林則徐侄孫挂帥

計劃要付諸實施了,軍艦又是一個大問題。這是一次“非同尋常”的遠航,既要準備打,又要着手建。

正在這時,海軍上校、民族英雄林則徐侄孫林遵從美國帶回了8條艦艇。于是,從中抽出2條護航驅逐艦“永興”、“太平”和2條登陸艦“中建”“中業”組成進駐西沙群島、南沙群島艦隊,執行收複任務。林遵為艦隊指揮官,姚汝玉為副指揮官,張君然為參謀,可以“算第三号指揮官吧”。

姚汝玉與張君然率“永興”“中建”2艦進駐西沙,林遵率“太平”“中業”2艦進駐南沙。

1946年10月23日,内政部電告廣東省政府,海軍艦隊啟航赴粵,協助接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同時請廣東方面加緊刻制署有各島正式島名的碑碣,供收複時豎立,以昭示主權歸屬。

為了防止外國人在中國艦隊到來前搶占各島,這次在勝利的旗幟下進行的行動,卻是在秘密狀态下進行。1946年10月25日,各路收複及考查人員進駐上海,張君然最後一次到徐家彙氣象台查閱了近期海況,決定了啟航日期。

10月29日,指揮部命令各艦分别出港。“我們于11月8日抵達三亞榆林,雇用了40名熟悉各島情況的漁民,艦隊一邊休整,一邊等待天氣好轉。”張君然說。

張君然親曆了70年前中國海軍收複南海諸島的曆史,他于2003年去世。“看到西沙,我就掉淚了”

為了搶時間,“太平”“中業”兩艦兩次出海赴西沙,都因海情惡劣,艦員确實“受不了”而中途折返。

11月23日,氣象好轉,天藍得使那空中的白雲“像畫的”一樣,“永興”“中建”搶先出航,高速開赴西沙。

“這一夜沒睡覺……”航途中,張君然憶起自己“複雜”的身世。他的祖籍是安徽壽縣,清朝末年遷到東北墾荒,1917年3月,他在“大家笑你”的謎底城市齊齊哈爾出生,後進交通中學學習。1931年,“9·18事變”爆發,日本兵來了,書沒法讀了,過了兩年,就流亡進關。後來,他進青島海軍學校第5期将校班學習,畢業後到重慶,在交通部造船處做“不穿軍裝”的技術員,抗戰勝利後,征調海軍人員服役,他便參軍到海軍總司令部海事處工作。

24日淩晨,到達永興島海域。張君然回憶:“那邊天亮得早,我站在駕駛台上,看到遠處的水天相接處,有一線白光環捧着一堆青翠碧玉,這就是西沙。看到西沙,我就掉淚了,也不知為什麼,那淚水呀,嗨……”

“按預定計劃,我率一個戰鬥小組登上小艇,環島巡視,島上有殘破不堪的建築四五間,島邊有一道長約200米的棧橋,但未見有人。轉了一圈後,我即命令登島,我第一個沖上了島。”張君然清晰地記得這一幕。

在搞清島上确實無人後,編隊組織人員登陸,搶運物資,搭建營房,構築工事,架設電台,修建炮位,5晝夜後,這些工作大體完成。11月29日上午,艦隊派出儀仗隊,全體官兵舉行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揭幕儀式。紀念碑為水泥制作,正面精刻“南海屏藩”4個大字,背面刻着“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念碑”和“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立”的字樣。

至此,進駐西沙群島的任務初步告成,艦隊返航。

1946年12月12日,林遵率“太平”“中業”兩艦登上南沙太平島。上島後,發現在島的西南方向有一座日本兵修建的紀念碑,上方繪着日本國旗,下方寫有“大日本帝國”5個字。我國進駐人員當即将其摧毀,并在原址上豎起我國的紀念碑。此碑為六錐體,四面刻字,正面刻着“太平島”,背面刻着“中華民國三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重立”,左面為“太平艦到此”,右面為“中業艦到此”。

這樣,我國派兵進駐西沙、南沙群島的工作宣告完成。

南海屏藩碑正反面。照片來自網絡立收複西沙群島紀事碑

1947年1月16日,就在我國軍隊進駐永興島後不久,法國一架戰鬥機飛臨永興島上空偵察。18日上午,法國軍艦“東京人”号駛抵西沙,他們派人上島,竟要求我駐守人員撤離。

西沙電台台長請示正在廣州的張君然怎麼辦,張君然告訴他:“堅決抵抗。”次日,法軍撤走,開到珊瑚島登陸,并派人駐守。

中國政府向法國提出抗議,并着手組建部隊,進駐珊瑚島。1947年4月,永興島的補給日期到了,張君然受命帶“永興”“中建”兩艦和從廣東“借”來的海軍陸戰隊一個加強排随艦出海,準備進駐珊瑚島。

張君然準備強行登陸,一面向南京海軍總司令部請示,哪知南京回電竟是:暫停進駐,撤回。張君然隻得無奈地看了看綠綠蔥蔥的珊瑚島,率艦返航。

這樣,法國人便一直占據着我珊瑚島,1955年從越南撤出時,又交給南越集團。直到1974年1月19日,我人民海軍進行西沙自衛反擊作戰時,才收複此島。

1947年6月,張君然被任命為海軍西沙群島第一任管理處主任,行使西沙群島的軍政領導權力,晉升為海軍少校軍銜。

1948年3月,張君然随赴南沙太平島的補給船,登上西沙永興島上任。

在距永興島約10海裡銀礫灘,張君然和士兵們白天黑夜都可看到那灘上果真“銀光閃爍”,派人前去一看,是一架日軍戰鬥機殘骸,估計是1944年美日蘇祿海空戰時被美國人擊落的。

“廢物利用嘛,我就琢磨着能用它幹點什麼。想着想着,我就想起了立碑。”張君然說,他剛上島的時候,法國人居然也在島上立了碑,像“墓碑”一樣大小。他要為西沙立碑,讓後人記住這段曆史。

他派8名士兵,劃着小艇登上銀礫灘,把飛機的碎片撿了回來,爾後用鐵鍋旺火熔化,鑄成100厘米見方、厚約2厘米的鋁塊,并打磨平整,做成鋁質碑狀。

“他們在幹的時候,我就在閉門寫作。想來想去,最後定為,碑的正面寫上‘海軍收複西沙群島紀事碑’,背面寫了一千多字的紀念文章,叙述收複和進駐經過,并列有參加這項工作及駐島人員的題名錄。”

鋁碑終于做好了,碑身通體銀光,閃閃生輝,碑文字體娟秀,布局美觀,。但要把此碑立在何處,張君然卻為難了。

“再去找地方呗。”張君然站到了一座小廟前。這是永興島上唯一的一座小廟,是過往中國漁民你一磚我一瓦搭建起來的,主要用來紀念那些客死他鄉的親人,取名“孤魂廟”。

“我一看這地方,确實挺好,在島的最高處,可眺望大海,環視全島,但這個‘孤魂廟’的名字起得不好,幾千年來,我們的先民為開發南中國海前赴後繼,那可都是有功之臣呀。我當場就給他改名,其實就改了一個字,把‘孤’改‘忠’,叫‘忠魂廟’。”

名字既改,幹脆一不做二不休,張君然指揮士兵把小廟整治一新,油漆一遍,親筆提寫了“廟名”,并寫了幾幅長卷楹聯,其内容主要是“抒發”人們開發和守衛海疆的愛國之情,“可惜這些文字現在都不記得了。”張群然遺憾地說。

在“忠魂廟”的右前方,“世界上少有的”鋁質紀念碑鑲嵌在水泥底座上。

這座碑立好了,但張君然的“想法”依舊未了。他想起了他的大東北,他想起了“狗日的小日本”,他想起了他的身世,總之,該想起的都想起了,不該想起的也想起了。想多了就想寫,想寫又怕寫不完寫不清,越想寫就越是想寫,到頭來還是想寫,幹脆,就寫一種壯志吧——他想到了碑!

于是,在一天早晨,一起床他就高聲招呼他的兵,用水泥澆鑄了一座高約70厘米、寬約50厘米的碑身,以“備用”。水泥水未幹,他提着一把匕首,前來啟用“備用”品。他把匕首交與一位字寫得好的士兵,現場口授碑文,由士兵用匕首勾勒,完成“張君然立”的“南海屏藩”一碑……

“既然是1948年立的,那為什麼碑上卻寫的是1946年呢?”我提出了疑問。

張君然說:“不錯,我是将年代提前了兩年,主要是要與收複西沙的年份相吻合,再說,我自始至終參與了整個收複工作,我有資格署上這一日期呀。”

此碑立在“忠魂廟”的左前方。1949年6月,張君然從西沙換防下島。同年8月,即在香港秘密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并作為華東軍區海軍一員,返回廣州作策反國民黨海軍起義、投誠工作。新中國成立後,張君然回上海華東軍區海軍工作,1953年轉業到上海船廠工作,1982年離休。

以昭後人

張君然的西沙情始終未了。他說,那塊鋁質的碑,在1955年南越軍隊侵占我永興島時毀掉了,同時被毀的還有進駐時立下的碑,但以他個人名義立下的那塊碑卻完好無損。

我告訴他,在那尊“南海屏藩”碑的左前方,有一棵一人多粗的野枇杷樹,通身呈白色,許多樹根裸露在外,吸取着大氣中的水分。在主幹一米多高的地方,還分出兩叉,但兩邊都枝繁葉茂,遮天蔽日。樹下,積有一層厚約10厘米的樹葉。每年,海軍新戰士上島,都要到這裡進行一次愛國主義教育課,官兵們每年都要給碑文上上紅漆。

我還告訴他,人民海軍于1991年4月又在西沙軍港立了一尊高有20餘米的大理石碑,朝海方向是澆鑄的一幅巨大的《中國南海諸島圖》,朝島方向是《中國南海諸島工程紀念碑》,并寫有碑文。其中寫道:

南海諸島滄桑千年,炎黃子孫創業今朝,今于永興島立碑銘志,以昭千秋。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