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書

雜誌

保存到桌面 | 簡體人人書 | 手機版
傳記回憶文學理論偵探推理驚悚懸疑詩歌戲曲雜文隨筆小故事書評雜誌
人人書 > 雜誌 > 談評書藝術的形式特點

談評書藝術的形式特點

時間:2024-11-08 05:50:47

任何一種藝術形式,都有自己的形式特點。因為沒有特點,便沒有了生命力,便失去了觀衆的審美心理需求。

作為傳承千年,被稱為“活化石”的評書藝術,其特點是什麼呢?我們可以把其概括為四個字:說、演、評、博。

所謂“說”,是評書藝術的表演要素,古代把“說書”叫“說話”。最早的文字記載有隋朝的楊玄感要:“侯(白)秀才,說個好話”,唐朝的大詩人元稹、白居易曾于“新昌宅聽‘一枝花’話,由寅至巳未畢其詞。”這說明隋唐時期說書藝術早已盛行,那時把“說書”叫“說話”。我們所說的“說”字,不是對評書藝術的形式稱謂,而是對評書藝術的表演元素的解釋。

“說”是人類的本能,用于交流思想,傳遞見聞信息,是自然的、原始的。而評書的“說”,是一種經過演員深思熟慮、斟酌推敲的,令人一聽就懂的,生動的、形象的、能引人聆聽的“講述文學”。之所以叫“講述文學”,是因為它有着已成規範的語言體系,分為叙述、表述、引述、論述、旁白、對話、自述等。

叙述:泛指講述故事的情節、細節、發展脈絡。

表述:叙述主體故事情節之外的表白,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如“書中暗表”之類。

評述:在叙述故事的過程中,适當加注幾句評論語言。一定要與主體的内容相關而不相悖,三言五語恰到好處,起到激發聯想、畫龍點睛之意。

論述:在關鍵時刻,重要人物加以段落式的評論,由于篇幅較長,評說必須精到、精彩、有趣、有理,恰到好處。

引述:叙說當中,說到一處情節引發現實生活中的另外一件事件,書中主體事件有相通相似之處,闡述起因結果,可使觀衆開拓想象空間,擴展思考深度。

旁白:一種跳出主體内容,由演員自說自話地道白,很像戲曲演員中的“打背供”。不同的是戲曲演員“打背供”可以是演員在舞台上扮演角色,背對其他角色向觀衆交流語言,而評書的“旁白”是說書人跳出“一人多角”的環境,直接面對觀衆說自己的感受。

對話:評書是“一人多角”的藝術,書中的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對話”都要由演員一人完成,這在“對話”的說表中可見演員的功力。對話中要顯示書中人物的個性、品位、身份、文化、修養等,要“一人多角”“人人不同”,這也是評書塑造人物的重要手段。

自述:表現書中人物的内心思考,自然自語,這裡也要顯示出人物的個性。

“演”即表演。評書藝術的表演是一種獨特的表演方式和技能。其中包括:自我表演、形體表演、面部表演、虛拟表演、設計表演等。

自我表演:或叫“第一人稱表演”,是指評書演員自己的形體表演,一個評書演員走上台後,首先是以第一人稱的口吻與觀衆交流,觀衆在沒看到書中的故事和人物時,先看到的是說書人,說書人給觀衆的直觀感覺十分重要,說書人上場的步态、神态、心理狀态,都直接影響着觀衆。

面部表演:評書藝術刻畫人物的重要元素之一。俗話說:“七情六欲臉上看,喜怒哀樂眼中瞧”,影視導演注重臉部的特寫鏡頭,評書演員的臉部更應是各種人物的“晴雨表”,切忌“一普臉”。

虛拟表演:又名“無實物表演”。評書演員憑借自己僅有的三件道具——扇子、醒木、手帕,便可以表演出刀、劍、槍、戟,戰場打鬥,風、雨、雷、電,自然景觀等。

形态表演:評書演員全憑一人一己的身體形态來表現世間萬物。演員要以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學人、狀物、學動物、學各種物态,做到以一己之身可為萬物之形。達到虛中求似,似中求真,真中求美。

“評”,即評論。

“評”字可稱是評書的靈魂,是主體思想,是精神亮點,是啟示警句,是思考格言,故都說“評書評書,有評有書,書為骨肉,評為靈魂,有書有評畫龍點睛,有書無評,言語空空。”田連元講話評一般有“點評”“夾評”“典評”“論評”幾種。

點評:指書中說到适當時機,點出一句評語,通常如“人算不如天算”“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三人同行必有所師”之類。

夾評:在書中恰當的時候,三言五語的評說。較點評稍長,較論評又短些。

典評:在和書的内容有機結合的情況下,拉出曆史的典故,如說到工人有“管鮑之交”便引出古代管仲、鮑叔牙的典故,說到“才思敏捷”便可引出“七步成詩”的曹植典故。

論評:一般在一節書中或一大段書中,引發一番評論給觀衆有振聾發聩之感。這種論述,要充分展示演員的思想見地和文化修養。

“博”,廣博之博,淵博之博。這是一個評書演員,竭盡一生不能達到頂點的進修項目。同樣一部書,有人說的觀衆愛聽,有人說的觀衆就不愛聽,大緻相同的人物,大緻相同的情節,其差别在于一個“博”字。淵博體現在幾個方面,社會知識淵博,曆史知識淵博,文學知識淵博,雜學知識淵博。

社會知識淵博:評書演員所說的書目内容,可以說縱叙千年,橫涉萬裡,對社會知識應該有全面的了解和理解,這裡包括地域特點、民族特點、生活習俗、規矩禮節等。

明朝大說書家柳敬亭的老師莫後光曾說:“夫演義雖小技,其以辨性情,考方俗,形容萬類,不與儒者異道……”“辨性情”當是表演人物,而“考方俗,形容萬類”不就是全面了解社會嗎?明朝的說書人就已經有了如此的見解。

曆史知識淵博:說書人多說曆史故事,不能光讀曆史小說,還需要讀相關的正史。參考筆記史料了解對相關的曆史人物,史書中有傳的,都應該閱讀并研究。這樣做的目的,是讓藝術的真實不能與曆史的真實相悖。

文學知識淵博:說書是講述文學,其特點是以深入淺出的語言講給廣大的觀衆與聽衆,産生現場回饋、互動反應的效果。這是它與閱讀文學(小說、散文、詩歌)最大的不同點,但又與閱讀文學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緣關系。試以我國古典文學作品《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而論,它們成書之前都是先有了《三國志平話》《大宋宣和遺事》《玄奘西行取經記》的傳播與講述,随後才有了名作問世。明朝馮夢龍、淩濛初的《三言》《二拍》更是把話本與小說融為一體成為“話本小說”的體例。

評書演員廣泛閱讀文學作品,詩詞、散文乃至外國的名家名著會增大評書藝術本身的包容量和表現力。

雜學知識淵博:過去老藝人們常說演員的肚子是“雜貨鋪子”。評書演員說人生,說社會,說古今興亡成敗之理,談世事人情道德規範,凡與此有關的知識都應知道,什麼轶聞、傳說、語言、俚曲、生活技能,各種才藝歌舞彈唱、琴棋書畫,雖不能全都通達,也需要知其内容,了解要領。這樣當書的内容涉列其間時,才能信手拈來,出言成趣。這需要長期積累,問學不斷,達到“取之于其肆,中之于其微”。

形式特點增強了評書藝術的生命力,也推動了評書藝術的發展和創新。

(責任編輯/鄧科)
   

熱門書籍

熱門文章